523 resultados para 1.35 MU-M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For the first time to our knowledge, we report here methane emissions by plant communities in alpine ecosystems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his has been achieved through long-term field observations from June 2003 to July 2006 using a closed chamber technique. Strong methane emission at the rate of 26.2 +/- 1.2 and 7.8 +/- 1.1 mu g CH4 m(-2) h(-1) was observed for a grass community in a Kobresia humilis meadow and a Potentilla fruticosa meadow, respectively. A shrub community in the Potentilla meadow consumed atmospheric methane at the rate of 5.8 +/- 1.3 mu g CH4 m(-2) h(-1) on a regional basis; plants from alpine meadows contribute at least 0.13 Tg CH4 yr(-1) in the Tibetan Plateau. This finding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with regard to the regional methane budget and species-level difference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assessing methane emissions by plants.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A rapid and sensitive liquid chromatography-atmospheric pressure chemical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HPLC-APCI-MS) assay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five pharmacologically active compounds (PAC) extracted from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hodiola , namely salidroside, tyrosol, rhodionin, gallic acid, and ethyl gallate has been developed. In this method, PAC could be baseline separated and detected with DAD at 275 nm. The validation of the method, including sensitivity, linearity, repeatability, and recovery, was examined. The linear calibration curves were acquired with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0.999 and the limits of detection LOD (at a signal-to-noise ratio=3:1) were between 0.058 and 1.500 mu mol/L. It was found, that the amounts of PAC varied with different species of Rhodiola . The established method is rapid and reproducible for the separation of five natural pharmacologically active compounds from extracts of Rhodiola with satisfactory results.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通过研究贵州西南部典型喀斯特植被退化区花江峡谷植被现状,选取具一定经济价值和推广价值的先锋植物,采用生物显微制片技术与数理统计方法相结合,报导了6科10种分属不同生活型的植物叶片的解剖结构特征,并进行了比较和解剖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喀斯特先锋植物叶片在不同种类之间具有明显差异,这些差异除受遗传因子控制外,环境因子(主要为光照和水分)也有重要作用;生活型不同对先锋植物叶片特征有一定影响,但未表现出规律性。根据叶片适应特征的差异,10种先锋植物可分为3种类型,即旱生或阳生叶类型的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偏中生叶类型(香椿的Toona sirensis)、顶坛花椒(Zanthaxylum pinum var.dingtanensis)、黔滇木蓝(In-digofera esquirolii)、忍冬(Lomicera japonica)、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偏阴生叶类型的繁缕(Stellaria media)。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黔西南滥木厂地区由于铊的硫化物矿化,导致铊在地下水和地表水中十分富集,其富集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矿坑深层地下水、地表溪流水和浅层地下水。地下水中铊的含量在矿化区最高,随着远离矿化区而逐渐降低。在地表溪流水中,铊的含量表现出下游河段远远高出上游和中游河段的分布特征;下游溪流水中铊的较高含量可能与来自矿化区地下水在下游河床溢出的贡献有关。滥木厂研究区水体中铊的富集具有潜在的环境危害。饮用水中铊的含量低于美国的安全标准,尚未构成明显的健康危害,但应该加强对饮用水中铊含量的定期监测。富铊的溪流水通过农业灌溉途径会造成铊的进一步扩散,从而导致农业土壤的铊污染,值得高度关注。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近年来多接收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Mo同位素分析方法的精度和效率,使Mo同位素地球化学成为当前地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前沿方向。本文综述了Mo稳定同位素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地质应用。自然界中的Mo同位素(δ^98/^95 Mo)的一般变化范围是-1.35‰~2.60‰。Mo同位素分馏在充氧环境下取决于Mn氧化物的吸附或共沉淀,贫氧-缺氧环境下受控于水溶液中的[H2S]。沉积物中的Mo同位素既能指示古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条件,也能够指示与之相关的古海洋地理环境,因此,Mo同位素是了解局域至区域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条件、硫和碳地球化学循环及古海洋化学演化等的强有力工具。随着其分馏机理的进一步阐明和应用范围的拓展,Mo同位素将在地球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气溶胶对气候和人类的健康都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的化学组成和物理特性对更深入地了解气溶胶对气候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贵阳是中国受燃煤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之一,大气中高含量的SO2是其最明显的特征。尽管最近几年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是该区的大气污染问题还比较严重,空气质量仍然不容乐观。我们于2005年1月1日到2005年12月31日在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内全年采集总悬浮颗粒物(TSP)样品,分析测试了其主要无机离子(F-、Cl-、SO42-、NO3-、NH4+、K+、Na+、Ca2+和Mg2+)的化学性质,并结合当地的气象参数(温度,风速,降雨量和相对湿度)系统地研究了TSP及其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季节变化特征。本论文的主要结论有: 1. TSP的浓度变化范围为36.91~313.44µg/m3,年均值106.60µg/m3;各离子摩尔浓度的大小顺序为:SO42-> NH4+> Ca2+ > NO3-> K+ > Na+ > Cl- > Mg2+ > F-;SO42- (23.04±12.16µg/m3)和NH4+(3.05±2.23µg/m3)是最主要的离子,分别占总离子摩尔数的37%和30%。TSP及其组分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TSP、Cl-、SO42-、NO3-、NH4+、K+、Na+、Ca2+和Mg2+浓度的冬/夏比值分别为:1.29、5.23、1.35、2.37、1.73、1.22、1.84、1.23和1.02。 2. 温度对TSP及其水溶性无机组分的影响呈现一定的季节变化模式,冬天随温度的升高TSP及其水溶无机组分的浓度也升高,夏天随温度的升高TSP及其水溶性无机组分的浓度降低。但是从全年来看,温度与TSP及其水溶性无机组分之间有弱的负相关性,即随温度的升高,TSP及其水溶性无机组分的浓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相对湿度与TSP及其水溶性无机组分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随大气相对湿度的增加,TSP及其水溶性无机组分的浓度下降。在相对湿度与TSP及其水溶性无机组分浓度的日变化图中表现为相对湿度的波谷与TSP及其水溶无机组分的浓度的波峰相对应。风速与TSP及其水溶无机组分的浓度之间呈现弱的负相关性。在贵阳,风速对TSP及其水溶无机组分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扩散作用和稀释作用,由风速导致的尘土再悬浮作用并不明显。雨量对TSP及其水溶性无机组分的影响主要是湿清除作用,具体表现为无雨天TSP及其水溶性无机组分的浓度较雨天高。影响TSP、Ca2+、Mg2+和F-的主要气象参数是相对湿度(RH)和风速,影响SO42-、NO3-、NH4+和Cl-的主要气象参数是温度。 3. 贵阳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总体偏酸性,TSP水溶液pH值的年均值为6.27±0.41,与总阴离子与总阳离子的当量比Q的年平均值为0.82一致;TSP中高含量的SO42-是贵阳的TSP显酸性的主要原因。 4. NH4+与SO42-和NO3-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85和0.65,NH4+与SO42-的摩尔比值为0.8,说明贵阳TSP中的NH4+主要以(NH4)2SO4的形式存在。Ca2+和Mg2+有较好的相关性(R=0.72)和相似的变化特征,说明二者可能有共同的来源。 5. 2005年贵阳TSP中SO42-/ Ca2+的平均值为13.64,几乎是干净大陆SO42-/ Ca2+的本底值的20倍,说明贵阳的大气污染主要是人为因素所致。NO3-/SO42-的平均值为0.15,说明固定源对贵阳气溶胶的贡献比移动源(通常指交通工具所排放的尾气)对气溶胶的贡献大;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近几年随全球变暖和大气污染的加剧,有机气溶胶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中低分子有机酸由于易溶于水,易挥发等特性可以改变大气颗粒物吸湿性、粒径分布以及形成云凝结核活性,进而改变全球的水循环和辐射平衡,而日益成为大气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低分子有机酸极强的水溶性使雨水成为研究大气有机酸的理想载体。有机酸进入降水后是降雨的酸度重要贡献者,尤其是边远地区有机酸对降水酸度贡献高达65%。传统的大气降水研究主要侧重无机离子,认为硫酸和硝酸是降水酸度的主要贡献者,而忽略对降水中有机组分的研究。以贵阳和重庆等为代表的西南地区是我国酸雨污染的重灾区,该地区是典型喀斯特地形地貌区,生态环境具有极端的脆弱性和破坏后难以恢复性,在该地区研究酸雨形成和影响因素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典型酸雨区(贵阳市)和人为污染较少黔东南州黎平县尚重镇为研究对象,2006-4~2007-4期间,收集大气降水样品221个,测定了大气降水中7种有机酸和主要阴、阳离子。对有机酸对酸雨的贡献及大气降水中无机离子和有机酸的浓度分布、变化规律、主要来源和沉降通量进行研究。主要得到了以下几点认识: 1、建立了离子色谱同时测定雨水中有机酸和无机酸分析条件。以戴安AS11-HC为分离柱、AG11-HC为保护柱,RFC-30淋洗液发生器在线产生KOH淋洗液,主要梯度条件为1mmol ( 0~6min) 、1mmol~30mmol (6~31min)。淋洗液流速1.5ml/min,柱温39℃。此条件下主要有机酸线性相关系数0.9992~0.9999,RSD%≤5%,精密度RSD%≤5%(丙酮酸RSD%=13.8%),样品的加标回收率在80~120%之间,满足分析测试要求。 2、 贵阳市降水样品pH值的分布范围为2.49~6.92,年均值为3.28。雨水酸化率为73.8%,其中pH值小于4.0雨水占样品总数42%。尚重镇降水样品pH值的分布范围为5.01~6.50,年均值为5.83,降水的酸雨率为18.4%。贵阳市酸雨污染仍十分严重,重酸雨尤为突出(pH<4.0),尚重镇酸雨污染较轻。 贵阳市降水样品电导率在10~1028μS/cm之间,平均值为248μS/cm,降水电导率高反映了贵阳市大气污染显著。尚重镇降水样品电导率在2.2~52.8μS/cm之间,平均值为18.1μS/cm,降水电导率低反映大气污染较轻。 3、贵阳市大气降水主要无机离子是SO42-、NO3-、H+、Ca2+、NH4+,雨量加权平均浓度分别为154.1μmol/L、33.9μmol/L、520.7μmol/L、226.4μmol/L和158.3μmol/L。采样期间,贵阳市H+年沉降通量为496.9mmol/m2/yr,夏季H+沉降占全年沉降总量的78%,贵阳市SO42-年沉降通量达到151.5mmol/m2/yr,有195.3mmol/m2/yr的Ca2+沉降。NH4+、Mg2+、Na+、K+、NO3-、Cl-的沉降通量分别为138.7mmol/m2/yr、50.9mmol/m2/yr、26.8mmol/m2/yr、11.4mmol/m2/yr、32.3mmol/m2/yr和12.6mmol/m2/yr。 尚重镇贵阳市大气降水主要无机离子是SO42-、NO3-、Ca2+、NH4+,其雨量加权平均浓度分别为43.1μmol/L、19.3μmol/L、33.0μmol/L和49.5μmol/L。采样期间,尚重镇[H+]年沉降通量为0.5mmol/m2/yr。SO42-、Ca2+和NH4+是发生沉降主要离子,分别为13.9mmol/m2/yr、10.6mmol/m2/yr和15.9mmol/m2/yr。Mg2+、Na+、K+、NO3-、Cl-的沉降通量分别为2.1mmol/m2/yr、5.9mmol/m2/yr、3.0mmol/m2/yr、6.2mmol/m2/yr和3.2mmol/m2/yr。 4、在贵阳市、尚重镇大气降水中共检测出7种低分子有机酸,分别是甲酸、乙酸、草酸、丙酮酸、丙酸、甲烷磺酸和乳酸。其中甲酸、乙酸和草酸是三种主要的有机酸。贵阳市甲酸、乙酸和草酸年平均浓度分别为14.24μmol/L、9.35μmol/L和2.79μmol/L,而在尚重镇它们浓度分别为4.95μmol/L、1.35μmol/L和2.31μmol/L。根据酸平衡常数计算法,贵阳市有机酸对自由酸贡献分别为:甲酸-7.9%,乙酸-4.7%,草酸-6.1%,三种主要有机酸贡献了18.7%的自由酸;尚重镇有机酸对自由酸贡献分别为:甲酸-25.1%,乙酸-7.5%,草酸-25.5%,有机酸对自由酸贡献率为58.1%。贵阳市有机酸占阴离子比值1.7~19.2%,平均值为6.6%。尚重镇有机酸对阴离子的贡献为0.5~92.2%,平均值为13.2%。有机酸对酸雨形成和大气降水化学起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采样期间,贵阳市甲酸、乙酸和草酸的湿沉降通量分别为13.5mmol/m2/year 、8.9mmol/m2/year和2.6mmol/m2/year,甲酸和乙酸干沉降通量分别为26.7mmol/m2/year 和14.5mmol/m2/year,干沉降和湿沉降是贵阳市有机酸的主要沉降形式。尚重镇甲酸、乙酸和草酸的湿沉降通量分别为1.59mmol/m2/year 、0.43mmol/m2/year和0.04mmol/m2/year,甲酸和乙酸干沉降通量分别为0.1mmol/m2/year 和0.17mmol/m2/year,湿沉降是尚重镇有机酸的主要沉降形式。 5、尚重镇大气降水有机酸生长季节浓度高于非生长季节浓度,说明生长植物或土壤的释放可能是尚重镇大气有机酸的主要来源。贵阳市大气降水中有机酸非生长季节浓度高于生长季节浓度,主要原因是贵阳市降雨主要发生在夏季,降雨量的增加加大了对大气中微量气体的淋滤作用,降低了大气中有机酸浓度,同时夏季降雨pH值较低也不利于雨水对大气有机酸的溶解吸收。气象条件是影响有机酸浓度的重要因素。贵阳市大气有机酸主要在降雨初期进入降水并被清除的,降雨初期(1~2h)对大气有机酸清除占总清除的50~80%。随降雨的进行雨水中有机酸浓度逐渐降低,降雨后期略有升高,大降雨量对雨水中有机酸浓度起稀释的作用。尚重镇降雨量对有机酸浓度影响作用不明显,说明有机酸浓度不受雨量稀释作用控制,在降雨过程可能存在有机酸的液相来源。不同来源气团对贵阳市雨水中有机酸浓度影响不同,其中以北面方向气团降水中有机酸最高,与我国内陆大气污染较重有关。而源于海洋方向的东南气团雨水中有机酸浓度最低。 6、利用统计分析方法(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和有机酸来源判别方法结合不同的来源释放有机酸通量得出:尚重镇大气中有机酸主要来源植物或者土壤直接或间接释放,而贵阳市有机酸来源相对复杂,其中植物的直接释放和机动车辆尾气排放不是大气有机酸的主要来源,生物质燃烧直接释放以及植物和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大量的不饱和有机物大气氧化可能是大气有机酸的重要来源。 7、从大气降水的电导率和pH值对比来看,贵阳市大气污染严重,雨水酸化率高,尚重镇大气污染较轻,雨水酸化率低。贵阳市大气降水中水溶性离子浓度是尚重镇的2~5倍左右,尚重镇地区酸沉降只有贵阳市0.1%,酸沉降对尚重镇不会造成太大影响。有机酸占贵阳市大气降水自由酸的19%,而尚重镇有超过1/2的自由酸是来源于低分子有机酸,是边远地区大气降水酸度的主要贡献者。来源分析表明尚重镇有机酸主要为生物源,贵阳市有机酸为人为源和生物源并重。 8、 传统的大气降水化学研究主要侧重于无机离子的研究,而忽略了对大气降水中有机组分的研究。本文第一次较全面、系统的研究了西南典型酸雨污染区大气降水化学组成以及降水酸度的来源,指出有机酸组分是西南地区大气降水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酸雨形成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震旦-寒武交变期是地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期,从隐生宙向显生宙过渡,海、陆、空发生了显著不同的变化,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过渡时期。中国扬子地区广泛发育的海相沉积层序有效地记录了震旦一寒武交变期重要的地质事件,因此为研究该时期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和水圈的相互联系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场所。在前寒武纪一寒武纪地质研究中,由于缺少标志性生物化石,行之有效的生物地层学方法在上前寒武系的划分和对比中受到很大限制,沉积有机,质干酪根和相应碳酸盐的稳定碳同位素分析已经成为全球对比和划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的研究方法。尽管一些学者对扬子地台进行了多年的地球化学研究,使用碳酸盐和与之共生的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对广泛的扬子地台变化的沉积环境进行研究还很欠缺、对分析和探讨该时期的生命演化过程和环境变化的关系研究方面还不足。本研究是以中国扬子地区为研究范围,用沉积碳酸盐和与之共生的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对广泛的扬子地台变化的沉积环境(台地相、盆地相、过渡地带)进行分析,初步建立了一个地球化学模型,用于解释震旦一寒武交变期沉积地球化学记录,分析和探讨区域扬子地台碳循环和环境变化与地质事件之间的内在和外在联系:(1)南沱期:有机碳同位素组成(瓮安剖面平均值在-35.0‰左右)表现为较强负异常。地球被称为雪球(Snow-ball)或部分冰雪覆盖球体(Slush-ball),水体滞留和水动力不强,原始产率较低,物源以深源为主;生物不发育,主要是细菌和低等的真核细胞生物;空气和海水的气体通过冰裂缝进行交换,促进了碳酸盐的溶解;有机碳循环主要通过厌氧过程,比如细菌硫酸盐还原作用进行。(2)陡山沱期和灯影期:南沱晚期一陡山沱早期,海水的碳酸盐碳同位素组成短期仍然较负(瓮安剖面的δl3Ccarb-avg为-2.8‰ 松桃剖面1、2的δ13Ccarb-avg分别是-3.5%0和-8.6%。);有机质的碳同位素组成总体呈现正漂移(瓮安护3Corg-avg:-26.3‰;南明剖面的δ13Corg-avg高达-26.7‰),这正是全球分布的“帽”碳酸盐出现的时期:接近地表的火山去气作用释放出较之现代350倍的CO2,导致地球迅速变暖,冰雪融化,大陆风化作用加强,海平面上升,“雪球,,转化为“温室,大气中大量的CO2快速转化为碳酸钙沉入海水中。全球可能处于一个异常高的海洋沉积速率时期。随后陡山沱组的护3Ccarb值显著上升,暗示了这一时期生物作用加强,有机碳埋藏速率明显提高,有机碳和还原硫埋藏的增加,导致上层海水345的富集,硫同位素组成较高。热液作用和上升洋流作用促成了瓮安磷矿的形成和瓮安生物群的繁盛。在南沱冰期后的陡山沱期和灯影期,高的别3c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进行光合作用的海洋植物群体产率的迅速增加、海洋沉积速率的升高、海洋深部水柱中缺氧层的存在、热液活动、上升洋流作用、海水分层结构引起的,而短期同位素组成的负漂移和生物产率的变化则可能是区域事件所造成。明显的碳同位素组成负漂移出现在前寒武/寒武界线附近,这反映了碳短期变化的翻覆,与震旦纪末生物绝灭、环境变化的地质事件相符合。(3)牛蹄塘期:本研究结果发现,在牛蹄塘组/郭家坝组底部黑色岩系中,有机碳、无机碳、有机硫、黄铁矿硫同位素组成值相对较低,有机碳和黄铁矿含量相对较高。δ3Corg-avg和δ3Ccarb-avg分别是-33.9士0.7‰和-2.5=0.4‰;TOC>0.5;黄铁矿平均含量为0.96%间变化;黄铁矿(δ4ScRs)和有机硫同位素组成(δ34SOBS)平均值分别为0.3士7.5‰和3.4土7.1‰。由于牛蹄塘初期的环境变化频繁和不稳定,扬子区处于一段特殊的时期,碳、硫同位素组成延续上震旦统的负漂移现象,海侵事件、还原环境、缺氧事件、裂谷作用火山喷发、、气液喷溢、热水作用等造成海水相刘较深,有机碳埋藏量增大,多金属富集成矿。在牛蹄塘中晚期碳同位素组成趋于稳定,碳同位素组成重化,有机碳和黄铁矿含量降低:碳酸盐和有机质的碳同位素组成平均值分别是0.31±1.0‰和-31.41.3%。(沙滩),呈现稳定的正漂移;TOC平均值是0.8%;沙滩剖面郭家坝组中上部样品的黄铁矿平均含量0.5%;δ34SCRS-avg和δ34SOBS-avg为17.8士2.0‰和16.9±1.8‰。在牛蹄塘中期,随着大气圈和水圈中CO2含量降低、环境稳定,促使寒武纪生物繁盛,可能与增加的寒武系生物产量和微生物作用有关。对牛蹄塘期的环境情况有如下分析:随着全球变暖、海平面迅速上升,上升洋流活跃,由于分层海水的存在,海水在氧化带附近及其上部具有较高的有机物生成率,使寒武纪初期成为形成植物繁衍和带壳动物爆发的重要时期。碳同位素组成由震旦一寒武交变期的不稳定负漂移变化到稳定正漂移,这与世界其它地区的变化相一致。下寒武统富有机碳和黄铁矿的黑色页岩沉积,暗示了早寒武世缺氧环境的存在。(4)凯里期:早中寒武世交变期有机碳和无机碳同位素组成规律的变化,出现在扬子地台台江剖面上。有机质埋藏的变化,与生物从下寒武到中寒武统的变化相联系。碳酸盐和有机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规律,反映了震旦一寒武交变期沉积环境的多变和震旦一寒武交变期碳循环的波动,这与变化的古环境背景、环境条件和生物演化的变化相互联系。碳酸盐碳同位素组成反映了海水最初的同位素信息;海底热液作用和上升一洋流作用可能成为影响碳同位素组成的重要因素。然而,各一地区在同一时期存在相似性,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针对区域和局部事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A microchip electrophoresis method coupled with laser-induced fluorescence (LIF) detection was established for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two kinds of intracellular signaling molecules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and reduced glutathione, GSH) related to apoptosis and oxidative stress. As the probe dihydrorhodamine-123 (DHR123) can be converted intracellularly by ROS to the fluorescent rhodamine-123 (Rh123), and the probe naphthalene-2,3-dicarboxaldehyde (NDA) can react quickly with GSH to produce a fluorescent adduct, rapid determination of Rh-123 and GSH was achieved on a glass microchip within 27 s using a 20 mm borate buffer (pH 9.2). The established method was tested to measure the intracellular ROS and GSH levels in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derived NB4 cells. An elevation of intracellular ROS and depletion of GSH were observed in apoptotic N134 cells induced by arsenic trioxide (AS(2)O(3)) at low concentration (1-2 mu m). Buthionine sulfoximine (BSO), in combination with AS(2)O(3) enhanced the decrease of reduced GSH to a great extent. The combined treatment of AS(2)O(3) and hydrogen peroxide (H2O2) led to an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centrations of ROS and GSH obtained, showing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readily evaluate the generation of ROS, which occurs simultaneously with the consumption of the inherent antioxid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