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resultados para Gerry, Elbridge, 1744-1814.
Resumo:
生态旅游区规划与管理是生态旅游研究的焦点之一,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对生态旅游区这一特定区域类型进行规划与管理研究,探索生态旅游开发的新思路,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景观生态规划与管理的理论基础,提出生态旅游区规划的景观生态学方法和生态旅游区管理的景观生态学思路,并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典型生态旅游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构建了包括基本原理、基础理论、目标、特点、原则、技术方法和流程等方面内容在内的景观生态规划理论框架,进而提出了生态旅游区规划的景观生态学方法,并对方法中景观生态学特色比较明显的方面进行重点研究,主要有:借助3S手段进行旅游资源调查评价,景观空间格局现状分析,景点之间吸引力等廊道特征分析,基于生态旅游景观适宜性分析的功能 分区,规划方案的景观指数评价等。同时,论文结合景观生态管理的观点,提出生态旅游区管理的景观生态学思路。2、系统进行乌苏里江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案例研究,论文在介绍公园的区域概况基础上,通过计算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分值判断其质量等级;利用FRAGSTATS软件计算出的指数分析其景观格局现状。为解决规划的关键问题,论文一方面结合区域特征计算公园的生态旅游景观适宜度,经分类统计,最适宜开展生态旅游的面积为1814.76hm~2 (7.9%)、中等适宜的面积为623.44 hm~2 (2.7%)、一般适宜的面积为12209 hm~2 (53.05%),以此为基础,把公园划分为森林生态旅游、生产经营、管理生活等三大功能区,确定不同地段能够提供的旅游功能,另一方面分析游客旅游需求,供需结合完成项目系统及其相应支持系统的规划。案例最后,计算发现规划前后斑块数从413减少到401,香农均匀度指数从0.755提高到0.787,优势度指数从25.547减少至24.500,另外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降低,反映廊道特征的r指数、a指数和主要景点之间的景观引力值都有所增加,这些变化表明规划改善了景观空间格局,有利于规划目标的实现。3、用景观生态学的观点探讨碧塔海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管理,论文对保护区的基本情况与生态旅游开发情况作了简要介绍分析,据此确定了管理的目标和依据,进一步从组织机构、资源与游客三个层面提出了管理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Resumo:
本文叙述了远离beta稳定线新核素合成尤其是beta延发裂变研究的重要意义,介绍了beta延发裂变先驱~(230)Ac的搜索及其延发裂变几率的测定。
Resumo:
HIRFL is an accelerator complex consisting of 3 accelerators, 2 radioactive beams lines, 1 storage rings and a number of experimental setups. The research activities at HIRFL cover the fields of radio-biology, material science, atomic physics, and nuclear physics. This report mainly concentrates on the experiments of nuclear physics with the existing and planned experimental setups such as SHANS, RIBLL1, ETF, CSRe, PISA and HPLUS at HIRFL.
Resumo:
以GIS为平台,建立了泥沙输移分布模型SEDD(sediment delivery distributed model),包括模拟流域年侵蚀量的修正通用水土流失方程RUSLE(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和模拟泥沙输移比SDR(sediment delivery ratio)的方程.利用该模型模拟了岷江上游黑水、镇江关流域的年侵蚀、产沙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模拟结果表明:两个流域侵蚀强度以轻度和中度侵蚀为主,并伴有强度侵蚀;流域产沙量低,不到侵蚀总量的5%;泥沙输移比与流域产沙量的空间分布相似,均呈现在河流附近较高、其他区域接近零的格局;灌木林地和林地是主要的产沙源,两种类型的产沙量之和约占流域总产沙量的70%.
Resumo:
以生态安全面临着严重威胁的我国干旱区民勤绿洲湖区灌区景观为例 ,研究地下水资源的时空变化对灌区生态安全的影响 .利用GIS进行地下水的空间插值得到地下水埋深与地下水矿化度的时空变化 .结果表明 ,地下水埋深在 14年间持续下降 ,且灌区中心地带的地下水埋深的下降速率较边缘地带快 ,导致地下水降落漏斗不断加深 ,并逐渐由灌区中心向边缘扩展 .大于 3m的地下水埋深面积比例逐年增加 ,由 1987年占湖区总面积的 81.2 %上升到 2 0 0 1年的 97.4 % .地下水埋深的持续下降导致土壤含水量降低是除人为破坏而引起林木自然衰败、死亡 ,并引起灌区自然生态安全水平降低的主要原因 .当地下水埋深超过 8m ,地下 2m处土壤含水率达到 12 %以下 ,大部分乔木林枯梢率达到 90 %以上 ,而灌木林枯梢率也达到 5 0 %以上 .受地下水位下降的影响 ,14年间有林地、灌木林地与疏林地的斑块面积分别减少了6 7%、5 4 %与 31% ,斑块数量减少 35、4 2与 5 0块 .地下水矿化度的上升导致作物的安全生长格局发生显著变化 ,导致农业经济效益降低、种植业结构调整受到严重制约 ,构成对灌区经济生态安全的严重影响 .合理分配流域中、下游水资源量 ,限制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 ,减少灌区耕地面积 ,构建安全的景观格局 ,逐渐恢复地下水
Resumo:
论文根据生态旅游的理念,提出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的概念和原则,并以乌苏里江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在确定公园生态旅游适宜度的评价因子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因子的权重进行赋值,并运用GIS技术,对公园的生态旅游适宜度进行了计算,经分类统计,最适宜开展生态旅游的面积为1814.76hm2(7.9%)、中等适宜的面积为623.44hm2(2.7%)、一般适宜的面积为12209hm2(53.05%)。文章最后针对不同适宜程度对公园开发提出了建议。
Resumo:
植被生态区划是合理开发利用植被资源和生态管理的基础。在综合分析我国东北地区植被特点、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探讨了植被生态区划的原则、依据和指标体系,建立了东北地区植被生态区划的分区系统,并划分了4个植被生态区、11个植被生态亚区和34个植被生态小区。最后对东北地区植被生态区划中的全国植被区划的第一分区界线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