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resultados para 437
Resumo:
测定了4个种(红蹼树蛙、黑蹼树蛙、白斑小树蛙和红吸盘小树蛙)共11个种群的16S rRNA基因片段.双斑树蛙、马来棱皮树蛙、越南棱皮树蛙以及日本溪树蛙的同源序列通过GenBank检索获得.去除所有插入、缺失及模糊位点后,比对序列长度为500 bp,其中变异位点115个,简约信息位点92个.以日本溪树蛙为外群,运用Bayesian法、MP法和ML法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红蹼树蛙和白斑小树蛙在种级水平上均不是单系.红蹼树蛙海南种群与双斑树蛙亲缘关系更近,并且来自云南不同地理种群的红蹼树蛙可以分为两大支系;越南棱皮树蛙与红吸盘小树蛙聚为一支,马来棱皮树蛙嵌套在白斑小树蛙不同地理种群中.进而认为白斑小树蛙是马来棱皮树蛙的同物异名,建议将红吸盘小树蛙并入棱皮树蛙属.
Resumo:
下载PDF阅读器2008年3月-2009年3月,把35 000尾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仔稚鱼分别饲养于3个池塘进行对比饲养研究.密度分别是:P1为208尾/m3;P2为167尾/m3;P3为41尾/m3.饲养期间采用相同的管理措施.每天数据收集采用:在仔鱼孵化后的5~16d的每天8:00和18:00从每个育苗池中捞取5~8尾仔鱼进行测量分析.仔鱼开口30d后,每月从培育池各捞取15尾,测量全长和体重.研究发现,滇池金线鲃仔鱼的开口时间为孵化后的5 d,混合营养期3~5d,这与初孵的演池金线鲃仔鱼的全长和卵黄囊较大有关.在容易造成仔鱼大量死亡的混合营养期,通过采用浆状物-轮虫-人工混合饲料的方式,大幅度提高了滇池金线鲃仔稚鱼的存活率,孵化一年后的滇池会线鲃稚鱼存活率可达82.7%.经过一周年的饲养,滇池金线鲃稚鱼的体重由(0.027±0.01)g(0.003~1.22)增长到(8.83±0.54)g (3.7~16.7),月均增重为0.73 g;全长由(15.8±0.30)mm (11.5~20.0)增长到(91.6±1.67)mm (75.0~16.0),全长月均增长6.32 mm.滇池金线鲃稚鱼全年全长的增长呈线性相关,y=9.82+7.05month(R2=0.9891);全年体重的增长呈指数关系,y=0.0158month2.54(R2=0.9939).
Resumo:
目的 建立和保存白裤瑶B 淋巴母细胞永生细胞株。方法 采用EB 病毒转化外周血B 淋巴细胞,同 时加环孢菌素A 法。结果 成功地建立了含有44 株永生细胞的白裤瑶永生细胞库。供血者身体健康,三代均为 白裤瑶。结论 建立永生细胞库,可永久保存白裤瑶特有的基因组,为民族起源、演进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提供细 胞资源。
Resumo:
经过8年的野外考察, 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动物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的现状已基本查明. 这一物种的全部现存自然种群只有13个, 分布在云南的德钦、兰坪、维西、丽江和西藏的芒康5县境内. 其现存种群数量约为1000-1500只. 该物种分布范围的东界是金沙江, 西界是澜沧江, 分布最北的1个猴群的纬度为29°20′N, 最南的1个猴群的纬度为26°14′N. 所有现存自然种群几乎均处在相互隔离状态, 呈岛屿分布, 群间不可能进行基因交流. 其栖息地内的森林中, 高大乔木主要为冷杉, 林中灌木主要为杜鹃和竹林。
Resumo:
该文详细总结了近年来三螺旋DNA的结构和应用研究方面的进展, 分析了各种因素(例如pH、抗衡离子、温度等)对三螺旋稳定性的影响, 并提出了一些在三螺旋DNA中富有挑战性的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Resumo:
长江中下游流域是我国淡水贝类多样性最为集中的地区,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淡水贝类已成为高度濒危的类群。为有效保护淡水贝类的多样性,我们于 2003 年 6 月-2005 年 5 月对长江中下游流域 13 个水体软体动物的多样性及分布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软体动物 69 种(中国特有种 42 种),隶属于腹足类 9 科 14 属 29 种和瓣鳃类 5 科 17 属 40 种。其中,蚌科和田螺科是种类数最多的两个科,分别占总种类数的 50.7%和 14.5%。不同类型湖泊软体动物种类数的差别较大。通江湖泊所占
Resumo:
阿氏浮丝藻(Planktothrixagardhii)是水华蓝藻的重要类群,实验对我国不同省份分离到的5株阿氏浮丝藻生长速率、色素组成、光合活性参数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分离于广州的HAB1128叶绿素a(Chl.a)含量较低,藻蓝蛋白(C-PC)比例和含量较高.电子传递速率(ETR)测定结果表明,HAB1128的ETR曲线较高,最大ETRmax值也显著高于其余4株,高效的光能电子传递链弥补了光合色素Chl.a的不足,以致HAB1128保持了中性的生长速率.分离于武汉东湖的HAB631则与之正好相反,较高的
Resumo: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ZCX2-YW-426); 国家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资助
Resumo:
Rab蛋白家族属于小分子GTP结合蛋白家族Ras超家族中最大的亚家族,主要在囊泡运输中起作用。实验运用PCR、RT-PCR等技术,从八肋游仆虫中克隆到一种新的rab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在大核中,该基因全长884 bp,除去两端的端粒与非编码区,该基因在大核中由723 bp组成。从小核中克隆相应的基因片段,此基因片段序列与大核中序列一致,表明该基因在小核中无内部删除序列的存在。通过RT-PCR,从mRNA获得的该基因的开放读框为663 bp,表明该基因在转录过程中有内含子的删除。大核基因序列和cDNA序
Resumo:
目的研究空间飞行及辐射对微藻光合系统的影响。方法利用卫星搭载空间飞行、钴60的γ射线照射及地面对照黑暗培养微藻葛仙米,测定其存活率、光合活性、光合系统色素及观察藻细胞超微结构。结果空间飞行和射线处理后的微藻其存活率、光合活性发生显著降低,捕光色素明显降解、光合片层结构出现异常,同时空间飞行后微藻细胞外诱导出较厚的胶被。结论空间飞行及辐射均对微藻的光合系统产生损伤,但微藻可以通过结构上的改变对其进行适应。
Resumo:
研究了体重 47 2— 5 4 0 2g的鳜和 45 0— 5 4 6 2g的乌鳢的最适摄食和生长温度。结果表明 ,鳜的最大摄食率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大 ,在 2 5— 35℃之间形成“最适温度平台” ;低温 ( 1 0—2 5℃ )时 ,乌鳢的最大摄食率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加 ,在 2 5— 30℃之间形成“最适温度平台” ,之后随温度的增加而下降 ;鳜的特定生长率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快 ,在 2 5— 35℃形成“最适温度平台” ;乌鳢的特定生长率受体重和温度的交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