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 resultados para 11.5BC46-2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我国北方温带草原是欧亚大陆草原生物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区域和全球的碳循环和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频繁的自然或人为干扰能够改变草原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从而影响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研究选取位于内蒙古多伦县的半干旱温带草原,研究火烧、氮素添加和地形以及它们的综合作用对该地区植物生产力、植物多样性、盖度和土壤呼吸的影响;另外,我们比较研究了由于地形因素而存在于草原地区的林地群落与其邻近草地的碳氮库和循环;旨在探讨我国北方温带草原地区人为干扰对草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以及该地区林地和草地碳氮库和循环的差异机理,以期为模型模拟本地区的生态系统碳循环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 2006–2008 年,通过研究植物多样性和盖度对地形、火烧和氮素添加及其交互作用的响应,结果表明:半干旱草原植物物种数、香农威纳指数、均一性指数和盖度均表现出显著的年际变化。坡下的物种数、香农威纳指数和均一性指数均低于坡上。坡下较高的羊草(Leymus chinensis)、冰草(Artemisia frigida)、唐松草(Thalictrum petaloideum)和冷蒿(Agropyron cristatum)的盖度导致坡下的群落总盖度、禾本科草和非禾本科草盖度分别比坡上高22.5%、9.6%和13.2%。春季火烧提高了物种数、香农威纳指数和均一性指数。火烧对群落总盖度影响较小是由于火烧后非禾本科草冷蒿盖度的降低抵消了禾本科草羊草、冰草和针茅(Stipa kryroii)盖度的增加。施氮肥后物种数、香农威纳指数和均一性指数均降低。禾本科草羊草、冰草和针茅以及非禾本科草唐松草盖度的增加导致施肥后群落总盖度、禾本科草和非禾本科草的盖度分别增加了23.6%、35.1%和21.2%。火烧对禾本科草和非禾本科草盖度的作用受地形和氮素添加的影响。地形、火烧和氮素添加对植物盖度的影响主要受土壤水分调控。 2. 2005–2008 年,通过研究净初级生产力(NPP)对火烧、氮素添加和地形及其交互作用的响应,结果表明:半干旱草原的NPP 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火烧后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地下净初级生产力(BNPP)和BNPP/ANPP 分别增加了12.8%、22.2%和14.9%。ANPP 的提高是由于火烧后禾本科植物(主要是羊草、冰草和针茅)生物量的增加。与之相反,火烧降低了非禾本科草,特别是冷蒿的生物量。氮素添加提高了ANPP (54.8%) ,对BNPP 没有影响,导致施氮肥后BNPP/ANPP 显著降低(33.4%)。禾本科草羊草、冰草和针茅以及非禾本科草唐松草生物量的增加,是氮素添加提高ANPP 的主要原因。坡下的ANPP 和BNPP 分别比坡上高14.1%和8.2%,但地形对BNPP/ANPP 没有影响。坡下ANPP 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坡下禾本科草羊草、冰草以及非禾本科草唐松草、冷蒿的生物量高于坡上。氮素添加和地形影响ANPP 和BNPP/ANPP 对火烧的响应。火烧、氮素添加和地形对NPP 和植物碳分配39%–75%的综合效应可由这三个因素的简单加和效应来解释。 3. 通过研究2005 和2006 年生长季内土壤呼吸对地形、火烧和氮素添加的响应,结果表明:坡下的季节平均土壤呼吸比坡上高6.0%。春季火烧在整个生长季内促进土壤呼吸,平均增幅达23.8%。另外,火烧对土壤呼吸的效应受到季节和地形的影响。施用氮肥增加了11.4% 的土壤呼吸。火烧和地形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主要受土壤水分和植物生长的调控;而施氮肥后土壤呼吸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氮素添加促进植物生长后根系活性和呼吸的提高。 4. 2006–2007 年,通过对林地群落及其邻近草原生态系统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机械组成、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凋落物现存量、土壤碳氮储量、土壤呼吸、氮矿化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林地的土壤温度比草地低5°C,而其土壤水分却比草地高3.1%(绝对差异)。尽管林地(11,928.1 g m–2)和草地(11,362.2 g m–2)的土壤碳储量差异不显著,由于林地较高的植物生产力导致其碳储量高于草地。与草地相比,林地具有较高的凋落物现存量及碳氮含量、土壤无机氮含量、矿化氮的累积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土壤呼吸和微生物呼吸。草地和林地的氮矿化速率没有显著差异。由地形因素引起的水分差异对于调控林地和草地生态系统碳氮库和循环(土壤碳氮储量、BNPP、矿化氮的累积量)具有重要作用。林地与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差异影响了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碳的评估。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实验对三种萝藦科植物通光散(Marsdenia tenacissima)、黑水藤(Biondia insignis Tsiang)和徐长卿(Cynanchum Paniculatum)中的C21甾体化合物进行了研究。从通光散藤茎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水解产物中,分离得到两类八个C21甾类甙元。经光谱鉴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11α-O-(2-甲基)-丁酰基-12β-O-顺芷酰通光藤甙元乙(1),11α-O-乙酰基-12β-O-乙酰基通光藤甙元乙(2),11α-O-(2-甲基)-丁酰基-12β-O-乙酰基通光藤甙元乙(3), 11α-O-苯甲酰基-12β-O-乙酰基通光藤甙元乙(4), 11α-O-顺芷酰基-12β-O-乙酰基通光藤甙元乙(5)11α-O-顺芷酰基-12β-O-顺芷酰基通光藤甙元乙(6),12β-O-乙酰基通光藤甙元甲(7)和12β-O-顺芷酰基通光藤甙元甲(8)。其中,化合物2和8为新化合物。从黑水藤乙醇提取物的水解产物中,分离得到了两个C21甾体化合物。经1D、2D NMR技术鉴定,分别为(3β,14β,15β,17β)-3, 14-二羟基-15,16-裂-孕甾-5-烯-15-醛-16-半缩醛-20-酮(1)和白前甙元C(2)。其中1为15,16-裂环的新骨架类型的C21甾体化合物,命名为黑水藤甙元甲。从采购于昆明、浙江、湖南三地药材市场的徐长卿的根及根茎中,分离得到了18个化合物(其中昆明徐长卿6个,浙江徐长卿9个,湖南徐长卿3个)。经光谱数据分析,这些化合物被鉴定为:cynapanoside-C (1), cynapanoside-A (2), 白前甙元B 3-O-β-D-磁嘛吡喃糖甙(3),白前甙元C 3-O-β-D-葡萄吡喃糖基-(1 → 4)-α-L-2-脱氧洋地黄吡喃糖基-(1 → 4)-β-D-洋地黄吡喃糖基-(1 → 4)-β-D-夹竹吡喃糖甙(4),白前甙元C3-O-β-D-葡萄吡喃糖基-(1 → 4)-α-D-夹竹桃吡喃糖基-(1 → 4)-β-D-洋地黄吡喃糖基-(1 → 4)-β-D-夹竹桃吡喃糖甙(5),白前甙元C 3-O-β-D-葡萄吡喃糖基-(1 → 4)-β-D-葡萄吡喃糖基-(1 → 4)-α-D-夹竹桃吡喃糖基-(1 → 4)-β-D-洋地黄吡喃糖基-(1 → 4)-β-D-夹竹桃吡喃糖甙(6),cynatratoside-B (7),cynatratoside-C (8);glaucoside A(9),新白薇甙元B 3-O-β-L-磁嘛吡喃糖基-(1 → 4)-β-D-洋黄吡喃糖基-(1 → 4)-β-D-夹竹桃吡喃糖甙(10),白前甙元 A 3-O-α-L-磁嘛吡喃糖基-(1 → 4)-β-D-洋地黄吡喃糖基-(1 → 4)-β-D-磁嘛吡喃糖甙(11),白前甙元 B 3-O-α-L-磁糖基吡喃糖基-(1 → 4)-β-D-磁嘛吡喃糖基-(1 → 4)-β-D-磁嘛吡喃糖甙(12),白前甙元D 3-O-α-L-磁嘛吡喃糖基(1 → 4)-β-D-洋地黄吡喃糖基-(1 → 4)-β-D-磁嘛吡喃糖甙(13),白前甙元 C 3-O-β-D-葡萄吡喃糖基-(1 → 4)-β-D-葡萄吡喃糖基-(1 → 4)-α-L-2-脱氧洋地黄吡喃糖基-(1 → 4)-β-D-磁嘛吡喃糖基-(1 → 4)-β-D-夹竹桃吡喃糖甙(14),白前甙元 C 3-O-β-D-葡萄吡喃糖基-(1 → 4)-β-D-葡萄吡喃糖基-(1 → 4)-α-L-磁嘛吡喃糖基-(1 → 4)-β-D-洋地黄吡喃糖基-(1 → 4)-β-D-夹竹桃吡喃糖甙(15),白前甙元 B 3-O-α-D-夹竹桃吡喃糖基-(1 → 4)-β-D-洋地黄吡喃糖基-(1 → 4)-β-D-磁嘛吡喃糖甙(16),白前甙元 D 3-O-α-D-夹竹桃吡喃糖基-(1 → 4)-β-D-洋地黄吡喃糖基-(1 → 4)-β-D-磁嘛吡喃糖甙(17),白前甙元月B 3-O-α-L-磁嘛吡喃糖基-(1 → 4)-β-D-洋地黄吡喃糖基-(1 → 4)-β-D-磁嘛吡喃糖甙(18)。其中,化合物3-6,10-18为新化合物,10的甙元为一个新甙元,命名为新白薇甙无B。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发明涉及环境科学或环境工程及水生生物实验研究用采样设备,特别是一种较浅水域环境及生物样品采集的采样装置。具体为包括撑架19固定架10、采样器2、风扇3、绳索8及插销7,撑架19两侧设有浮子5,带有采样器2的固定架10固接于撑架19的上方;在浮子5上安装有驱动其移动的风扇3,风扇3通过插销7与浮子5上的蓄电池9电连接;撑架19 的一侧固接有固定杆11,绳索8为两根,分别与采样器2及插销7相连接。本发明适用范围较广,其结构组成简单,操作便捷,可以应用于河道、海滩、池塘等较浅水域沉积物、水样及水体生物样品等的样品采集。而且本发明不需要大型动力设施及繁杂的日常维护,因此操作方便快捷,应用功能较强。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重金属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由于重金属能 够在土壤、水体等环境中不断积累,并且通过食物链而进入人体内蓄积,因此对 人类健康构成潜在的危害。当人体内重金属含量过量时,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所以对痕量重金属污染物进行监测和分析,在食品安全、临床诊断和环境监测等 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研究快速、准确、灵敏、方便的检测重金属的 新方法十分必要。 近年来,化学修饰电极由于能够赋予电极新的、特定的功能,在提高电化 学选择性和灵敏度方面有着独特的优越性,因而成为电分析化学领域研究的热 点,并且被广泛应用于重金属元素的测定。但是,由于电极材料的限制,灵敏度 虽然有所改进,却始终很难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要提高化学修饰电极对重金属检 测的灵敏度,必须加入一些辅助的方法。 最近,纳米材料在很多分析方法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些材料表现出很多它 们在常规尺度时所没有的独特的性质,如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 量子隧道效应以及介电限域效应等。因此,作为一种新型的电极材料在电化学检 测和分析方面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由于纳米材料本身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高的 表面自由能,这种纳米材料修饰电极的灵敏度得到大幅度提高。 离子载体是一类具有一个特定空腔的大环分子,能够从溶液中实现对某一 特定离子的萃取使之进入到有机相中。离子载体是电位型传感器敏感膜中的核心 成分,尽管它具有很高的选择性,但是除了电位分析外,在其它方面的用途却很 少被关注,可能是由于其本身的非导电性能所致。本论文采用纳米材料所特有的 对重金属离子强大的吸附性能和离子载体优良的选择性,制备了纳米材料及离子 载体修饰玻碳电极并用来对实际水样中痕量的重金属进行检测。主要内容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1.制备新型碳纳米管/铋膜复合修饰电极,研究了重金属钴在电极上的电化 学性能。结果表明,这种新型复合修饰电极的灵敏度得到显著提高,能实现最低 检测限为8´10-11 M的钴的吸附富集溶出。 2.利用羟基磷灰石的强吸附能力和碳纳米管的优异电化学性能,制备了新型 新型纳米材料及离子载体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在痕量重金属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 II 的碳纳米管-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双纳米复合材料,并将其用于金属镉的富集溶出。 结果表明,双纳米复合材料具有比单一材料更优异的性能,更有助于金属镉的富 集溶出。采用碳纳米管-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双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电极,能实现最 低检测限为4´10-9 M的镉的富集溶出,灵敏度得到明显提高。 3. 将导电性好、抗氧干扰能力强的铋膜与对重金属具有良好选择性的离子 载体相结合,制备了基于铋膜/离子载体的新型修饰电极,研究了金属铅在其表 面的富集溶出。结果表明,这种新型修饰电极的灵敏度和选择性都大为提高,具 有更高的溶出峰电流和更好的抗干扰能力,可以实现最低检测限为4.4´10-11 M 的铅的富集溶出。 4. 利用羟基磷灰石的强吸附能力和其三维多孔结构、离子载体对重金属离 子优异的选择性以及Nafion 膜良好的离子交换作用和化学稳定性,制备了基于 纳米材料和离子载体的新型化学修饰电极。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对金属铅的 选择性和灵敏度,而且大大提高了富集效率。采用该新型化学修饰电极,能够实 现最低检测限为1´10-9 M的铅的富集溶出。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学领域。大蹼铃蟾皮肤肽,是从中国两栖类动物大蹼铃蟾皮肤分泌物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单链多肽,分子量2674.2,等电点9.8,多肽全序列一级结构为:NH2—GIGTKILGGVKTALKGALKELASTYAN-NH2。其制备方法是将活体大蹼铃蟾用水清洗干净,置于带盖的玻璃容器中,滴加无水乙醚,密闭容器3—5分钟,可见大量的泡沫状物质从大蹼铃蟾皮肤分泌出来,收集分泌物,离心去除沉淀、冷冻干燥后,经离子交换、凝胶过滤柱层析分离纯化后得到。大蹼铃蟾皮肤肽作为制备治微生物感染疾病药物、肿瘤治疗药物的应用。具有显著的抑制细菌和真菌生长、肿瘤细胞抑制活性高等优点。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从超数排卵的14只母兔获得438枚受精卵, 卵龄16-22h。显微操作在带微分干涉和相差的Nikon倒置显微镜下进行。注射针的尖端外径0.5#mu#m, 离尖端40和80#mu#m处的外径分别为4.2和6.5#mu#m。注射用外源基因是绵羊生长激素基因与MT-1启动基因藕连的线状DNA溶液(1ng/#mu#l)。140枚注射的受精卵和未注射的145枚受精卵(对照), 在Ham^sF-10培养液(补充生长因子)中培养(38℃, 5%的CO_(2))。结果培养48h后, 注射组卵裂发育率分别是: 未卵裂7.9%(11/140)、卵裂至2-4细胞期11.0%(16/140)、卵裂至8-16细胞期80.7%(113/140)。对照组相应的卵裂率分别是4.1%(6/145)、12.4%(18/145)和83.4%(121/145)。两组卵裂发育率相近。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独龙江流域位于云南省的西北部,北与青藏高原相连,西与缅甸毗邻.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于2004年10月~11月对该水域鱼类资源进行了具体调查,共计采集到鱼类标本883号,分别属于鲤形目、鲇形目;裂腹鱼亚科、野鲮亚科、鮡科;共2目、3科(亚科)、6属、7种.对独龙江鱼类区系与其相邻水系的鱼类区系进行比较分析,认为独龙江水系的鱼类区系与怒江水系的鱼类区系有着更近的渊缘关系.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采用RAPD和PCR-DGGE指纹技术对转基因鱼试验湖的浮游生物群落DNA多态性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DNA多态性与物种组成的关系.结果显示:(1)形态学分类共鉴定到44种/类浮游生物:其中藻类13种,原生动物11种,轮虫16种,枝角类和桡足类各2种.多甲藻(Peridinium sp.)、球形砂壳虫(Difflugia globulosa)、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和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4个物种在各个站丰度相对较高.(2)RAPD扩增共获得12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自2007年5月至2008年4月对湖北省枣阳市熊河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和分析。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49属74种,绿藻在种类组成上占绝对优势,共40种,其次为蓝藻,有15种,硅藻11种,甲藻3种,金藻和裸藻各2种,隐藻仅1种。蓝藻存在夏季(7月)高峰,优势种为卷曲鱼腥藻(Anabaena circinalis);硅藻、隐藻和甲藻均存在一个春季(3或4月)高峰,优势种分别为双头针杆藻(Synedra amphicephala)、羽纹脆杆藻(Fragilaria pinnata)、卵形隐藻(Cryptomo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利用55对微卫星引物对珠江和海南长臀基因组DNA进行了扩增,有23对能扩增出清晰条带,其中有11对在珠江长臀中表现多态性,9对在海南长臀中表现多态。这些多态性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在2~4之间,平均等位基因数2.91个。结果显示:珠江长臀的平均观测杂合度(Ho)是0.45,平均期望杂合度(He)是0.46,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77;海南长臀的平均观测杂合度(Ho)和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是0.58、0.53,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426。两群体间的遗传相似度为0.875、遗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比较了鱼类养殖前后 ,地下水中正磷酸盐 (o P)浓度、碱性磷酸酶活性 (APA)在不同大小颗粒之间的分布、溶解态APA对pH、温度、CuSO4、ZnSO4、EDTA 2Na与表面活性剂 (CTAB与TritonX 10 0 )的应答方式及其动力学特征。养鱼之后 ,玻璃缸水中碱性磷酸酶表现出明显较高的活性 ,且以溶解态为主要存在形式 ,这种效应与鱼类的品种有关 ,溶解态APA的最大反应速度 (Vmax)与米氏常数 (Km)均明显提高 ,最适温度与pH值以及对于Zn2 + 的应答方式亦发生明显改变 ,颗粒结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从湖南长沙分离到一株致病性强的草鱼呼肠孤病毒 (GCRV991) ,该病毒能使草鱼CIK ,肥头鲤FHM细胞产生明显的CPE ,对水生动物BF2 ,EPC及哺乳动物BHK ,VERO细胞株不敏感。中和实验显示 ,GCRV873 抗体能有效地中和GCRV991病毒颗粒 ,形成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纯化的病毒核酸与蛋白经SDS PAGE分离 ,分别呈现 11条清晰的核酸带及 5条主要与 2条微量结构多肽图谱 ,其核酸蛋白分子量大小与GCRV873 相近似。该毒株基因组总分子量为 14.48× 10 6kD ,大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把池塘育成的早熟河蟹(即一秋龄性腺成熟中华绒螯蟹)放养于湖汊,其群体越冬成活率为11%。在第二年养殖期间,早熟河蟹不脱壳,体重维持在原来的水平,对鱼肉的日摄食率最高为1.2%,个体不断死亡,至7月中旬,群体全部死完。从当年11月下旬到第二年7月上旬,早熟河蟹成活率曲线公式为:Y=1.09exp(-0018t)[Y:成活率(%),t:时间(d)]。本文还通过对围栏湖汊和扁担塘早熟河蟹逐月跟踪采样、对同龄的末成熟与成熟河蟹的行为及离水成活时间进行对比观察。作者认为,草型湖泊中早熟河蟹没有养殖价值,但若在第二年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正> 1.材料和方法(1)材料来源斑鳢:广东省高要县成鱼饲养塘;月鳢:广州市农贸市场;乌鳢:湖北省沔阳县排湖鱼场;泰国野鲮:广东省新兴县鱼苗场;鲮鱼:广州市农贸市场.每种鱼选择健康活泼、雌雄兼有的个体5—11尾(表1).(2)染色体标本的制备全部实验鱼均用肾组织作材料:①取材前二天腹腔注射PHA 2mg/200g 鱼;②取材前二小时腹腔注射秋水仙素6μg/g 鱼,③取材前10分钟断腮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正>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第一研究室鱼类生态的研究人员,于1982年11月1~2日(水温18~19℃),解剖了30尾从宜昌十里红江段刚捕起的铜鱼,发现其中14尾鱼的肠管中有中华鲟的卵,胚胎已发育到囊胚期和原肠期.据推算距受精时间约为17~25小时.11月5~6日在同一地点,又解剖到肠管中含有中华鲟卵的铜鱼7尾,卵子发育至卵裂期,距受精时间约数小时,可判定与11月1~2日所发现的鲟卵不是同批产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