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resultados para 1 Corinthians 9:16-23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论文在解析了南黄海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首次研究揭示了浮游植物固碳强度的年际变化及生态反馈机制,获得了东中国近海浮游植物固碳强度及对海域源/汇格局的影响程度;同时,用室内模拟实验探讨了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胁迫下海水无机碳体系和源汇格局的变化过程,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主要结论如下: 1. 南黄海浮游植物固碳强度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与海域光照、流系和水团变化、海水磷的浓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海区碳源/汇的性质。2005年秋季浮游植物日固碳量达9.5万吨,1983-2005年间,南黄海浮游植物固碳强度有降低的趋势,与海水关键营养盐-磷的限制有关。东中国近海浮游植物年总固碳量约为2.2亿吨,约占全球近海浮游植物的年固碳量的2.0%。 在综合分析秋季南黄海水文、化学、生物背景的基础上,系统阐明了海域浮游植物固碳体系的生物地球化学机制。结果表明,2005年秋季南黄海浮游植物固碳强度,即初级生产力变化在 97−701 mgC m-2 d-1之间,平均为307 mg C m-2 d-1;与其关系比较密切的环境因子为海水透明度、盐度、pH、氨氮 (NH4-N)、磷酸盐 (PO4-P) 以及Chl a。在这些因素中,PO4-P对初级生产力的影响最大,显然11月份南黄海的磷是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次之的影响因素是Chl a和NH4-N。 对南黄海源汇格局的研究发现,如果除去涌升流较为活跃的站位(A9、B7、B8、B9、C8、C9、 D9和A1),2005年秋季表层海水pCO2与浮游植物固碳强度明显负相关(r=-0.8,n=23, p<0.001)。在南黄海东部浮游植物固碳强度较高,pCO2值较低;而在西部海区浮游植物固碳强度较低的区域,其pCO2值较高。碳源/汇转折点浮游植物固碳强度为230 mgC m-2 d-1,即小于此值,海区为大气二氧化碳的源,反之为汇,并且CO2汇区浮游植物固碳强度平均值约是CO2源区的2倍多;浮游植物固碳作用,在某一时间和空间尺度内,基本决定了海区的源汇格局。估算结果显示,东中国近海浮游植物固碳量约为222×106t a-1,约为东中国近海通过海-气界面总表观碳汇强度每年1369万吨的16.2倍,仅就浮游植物的年固碳量而言,东中国近海约占全球近海浮游植物的年固碳量的2.0%。 研究揭示了近年来南黄海浮游植物固碳强度具有区域与年际变化明显这一显著特点。一般,近岸区(由黄海沿岸水和表层水控制)内,光照是浮游植物固碳的主要限制因子;从2001年后的大多数年份中,中央区(黄海冷水团控制)的浮游植物固碳强度均与磷酸盐浓度显著正相关,但与氮浓度的相关性不大,说明南黄海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着磷限制而非氮限制;混合区终年受黄、东海混合水控制,受到光照条件和营养盐浓度同时影响。根据本次观测所获数据,结合以前研究者的调查资料,我们发现从1983年到2005年,南黄海浮游植物优势种由Bacillariophyta变为Pyrrophyta,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和Chl a明显下降,浮游植物固碳强度几乎下降了二分之一 (由569.50 mgC m-2 d-1下降至306.83 mgC m-2 d-1),说明南黄海在世界边缘海固碳过程中的作用在降低。经过相关水质参数及生态环境变化的分析,以上现象是对关键营养盐磷的限制以及光限制响应的缘故。此外,研究还发现,由于南黄海初级生产者产量下降所引起的一些生态反馈信息,如浮游动物固碳量的下降和鱼类产量的锐减。 2. 室内模拟实验显示,重金属(铅、铜、镉和锌)及有机污染物(乙醇、丙酮、尿素和多灭磷)对水体生物固碳体系有重要影响,较低浓度时可提高水体的固碳能力,相应水体中的DIC、HCO3-和 Pco2 与对照组相比都明显下降 (P<0.01);当污染物达到一定浓度后,水体生物的固碳能力明显下降,其有机碳可降解转化为无机碳。当污染物小于转折浓度水体为大气二氧化碳的汇,反之为源。 水体固碳体系对于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污染物质所表现的受胁迫情况不同,低浓度各污染物(包括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添加组中(对于重金属为0.11µmol•L-1,醇和酮分别为<0.5 mol L-1和<0.75 mol L-1),藻干重及固碳量均要大于初始值,说明适量的外源污染可能会促进藻类生长,提高水体的固碳能力,相应水体中的DIC、HCO3- 和PCO2与对照组相比都明显下降 (P<0.01)。当污染物达到一定浓度后,由于其毒害作用,使得水体内生物的固碳能力下降,甚至分解并转化为无机碳,从会引起DIC、HCO3- 和PCO2含量的升高,其含量上升幅度会因固碳体系对不同种类污染物耐受程度的差异而不同。对于尿素和多灭磷,二者浓度分别达到80和20mgL-1时,水体中二氧化碳各参数仍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在该浓度范围内,大型藻类(如石莼)仍可利用添加物中的氮和磷,将其做为氮源或磷源,促进水体总固碳量的增加。 污染物胁迫对水体碳源汇能力及格局可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与污染物的浓度密切相关,污染物存在着一转折浓度,分别为5µmol L-1(铜)、20µmol L-1(镉) 0.75mol L-1(酮),当污染物添加小于转折浓度并排除其他影响因素时,水体表现为大气CO2的汇,并且适量的增加污染物浓度会使海洋碳汇能力有所增强;而当污染物超出转折浓度时,水体成为CO2的源,其CO2的释放量是随着污染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对与研究中其他种类的污染物,在实验室设计范围内,水体始终表现为大气CO2的汇。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附着生物又称污损生物,是附生在海洋设施和生物体表面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的总称(Azis et al., 2001)。附生在养殖器材和生物体表面的数量巨大的附着生物,对贝类养殖和海湾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和营养盐循环等多个方面产生影响。本研究以北方重要的养殖海湾----桑沟湾为研究对象,对贝藻养殖区附着生物的群落演替及其生态效应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① 2007年5月至2008年5月,采用挂网的方法对桑沟湾栉孔扇贝和海带混养区的附着生物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挂网上的附着生物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网片上的附着生物湿重与水温的变化相一致,生物量为3~1210 g•m-2。2月份附着生物的生物量最低,8月份最高。2007年9月至11月,对栉孔扇贝养殖笼上和贝壳上的附着生物种类和数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9月份养殖笼上附着生物的湿重约为1.94 kg,10月份降至0.99 kg,11月份又稍有增加,为1.03 kg。扇贝壳上的附着生物变化趋势与养殖笼上的相同,9~11月份壳上附着生物的数量约0.49~2.09 g。扇贝养殖笼上可鉴定的大型附着生物约23种,包括藻类、海鞘类、苔藓虫类、环节动物、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海绵动物等。玻璃海鞘、柄海鞘、紫贻贝和苔藓虫等是附着生物群落中的优势种。 ② 通过在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上壳上添加不同重量的“模拟附着生物”(速凝水泥)的方法,研究了贝壳上附着生物的重量对这两种扇贝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显示水泥重量是上壳重0.5-3倍的各组实验组扇贝的生长和存活与对照组(未添加水泥的扇贝)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说明贝壳上附着生物重量为上壳的3倍重时,也不会显著影响扇贝生长存活。9-11月份贝壳上的自然附着生物的重量约为1.47-2.09 g,为上壳重的28.16 (±38.6)%—31.29 ± (31.63)%。因此,贝壳上附着的生物重量不太可能对扇贝的生长存活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 ③ 在桑沟湾现场测定了玻璃海鞘和柄海鞘的生物沉积速率。9月份(水温约24℃)玻璃海鞘和柄海鞘的生物沉积速率分别为32.14和90.06 mg•ind-1•d-1或(858.99 和467.76 mg•gdw-1•d-1),据此计算,养殖笼上的两种海鞘的生物沉积速率约为84.29 mg•m-2•d-1。海区的自然沉积速率为41.49 mg•m-2•d-1;玻璃海鞘和柄海鞘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分别为14.34%和13.77%,对照组海区自然的有机质含量为14.36%;以上三者有机碳的含量分别为24.72%,23.74%和24.76%;氮的含量分别为0.27%和0.25%,自然沉积物中的氮含量为0.30%。9月份扇贝养殖笼上附着的海鞘将产生2588.16吨的沉积物,即向底部沉积363.77吨的有机物、6.99吨的氮和1.79吨的磷。 ④ 通过测定扇贝养殖笼上优势种附着生物--玻璃海鞘、柄海鞘和贻贝的摄食、呼吸和排泄,研究了这些优势种类对贝类养殖和海湾环境的影响。9月份(水温约24.5℃)玻璃海鞘和柄海鞘对颗粒有机物(POM)的摄食率分别为14.30 和17.01 mg• h-1•ind-1。根据实验结果计算这两种海鞘摄取的颗粒有机物相当于312个扇贝的摄取量,大于笼内养殖的扇贝的摄取量;玻璃海鞘和柄海鞘的耗氧率分别约为0.32和0.18 mg•h-1•ind-1,养殖笼上的这两种海鞘消耗的溶解氧约等于75个扇贝消耗的溶解氧。栉孔扇贝、玻璃海鞘、柄海鞘和贻贝的排氨率分别为33.66 ±11.34,117.90±23.46,35.91±6.22,28.08±3.41 ug NH4-N•gdw-1•h-1。以此估算,9月份玻璃海鞘、柄海鞘和贻贝每天排泄的氨氮约为654.08 kg,相当于16467吨栉孔扇贝(鲜重)排泄的氨氮。海鞘和贻贝排泄的氨氮可提供浮游植物等所需的2.75%的氮,可以提供1204吨海带的生长所需的氮。 ⑤ 一个养殖笼内的栉孔扇贝和全部附着生物(Scallop Culture Unit, SCU)在夏季(6-9月)对颗粒有机物的摄食速率约为43.13-98.94 mg/h,平均74.05 mg/h,期间桑沟湾养殖的栉孔扇贝及附着生物摄取的POM约为1279.58吨;同期,SCU对氨氮和磷(PO4-P)的排泄速率分别为125.59-1432.23 μmol•h-1和76.2-252.89μmol•h-1,期间桑沟湾养殖扇贝及附着生物排泄的氮磷分别为211.09 吨和83.79 吨。一串牡蛎及吊绳和牡蛎壳上的附着生物(Oyster Culture Unit, OCU),夏季摄食率为5-41.43μmol•h-1,耗氧率为16.54-41.76μmol•h-1,对氨氮和磷(PO4-P)的排泄速率分别为35.56-489.34μmol•h-1 和9.92-16.68μmol•h-1。以此估算,夏季OCU可摄取POM535.68吨,消耗溶解氧955.58吨,排泄氮磷分别为62.37 吨和15.50 吨。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研究初级食物供给与初级消费之间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在海洋浮游生态系统食物网研究中占有基础地位。悬浮颗粒物及浮游动物中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可以很好地为食物关系研究提供信息。当悬浮颗粒物在时空上存在数量和质量差异时,这种差异就可能在浮游动物中体现出来,而且通过脂肪酸的信息可以追踪到这种差异。本研究旨在阐明脂肪酸在悬浮颗粒物组成中的生物标记作用和在悬浮颗粒物到浮游动物食物传递过程中的营养指示作用,同时应用这一标记物研究胶州湾海域悬浮颗粒物的大体分布及其与浮游动物间的食物关系。 文章首先依据2005年3月-2006年2月胶州湾颗粒有机碳及叶绿素a的数据估测碳生物量的转化系数,发现该系数受时空环境差异的影响,平均为56,从而推导出胶州湾浮游植物有机碳浓度,进而探讨浮游植物对颗粒有机碳的贡献。对各参数分析结果显示胶州湾颗粒有机碳、叶绿素a和浮游植物有机碳年平均浓度分别为为0.47 mg.L-1、4.16 μg.L-1及0.23 mg.L-1,三者表现出相似的时空变化动态,即湾内沿岸水域较高,湾外较低,夏季较高秋冬季较低。浮游植物对颗粒有机碳的贡献较高,年平均接近37%。 对悬浮颗粒物的脂肪酸组成分析后发现饱和脂肪酸(SSFA)16:0,14:0,18:0及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Σ16:1(ω7+ω5+ω9)所占比例较高,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中EPA和DHA也相对较高。总脂肪酸在水体中的绝对浓度及在颗粒有机碳中的相对含量均存在着时空变异,二者的平均变动范围分别在4.7-60.2 μg . L-1及20.1-86.7 μg . mg-1之间,夏季高于秋冬季,空间分布上二者均在湾东部相对较高,而在湾外较低。不同脂肪酸组合的时空变化可以反映出悬浮颗粒物组成的时空动态,其中16:1ω7/18:1ω9、Σ16:1/18:1ω9、Σ16:118:1、Σ16/Σ18、Σ16/ΣFA及20:5ω3/22:6ω3等脂肪酸组合在研究海域可以较好的指示硅藻组成,而Σ18/ΣFA 及22:6ω3/ΣFA可以指示甲藻组成,BSFA/ΣFA、Σ(Br+St)/ΣFA 、Br/St (15:0)及 Br/St (15:0+17:0)可以较好的指示细菌,SSFA/ΣFA及(24:0+26:0)/ΣFA可以示踪碎屑组分及其中的陆源成份。ω3系列脂肪酸在有机碳中的含量及在总脂肪酸中的比例以及不饱和指数可以表征悬浮颗粒物的食物质量。通过标志脂肪酸对悬浮颗粒物组成的指示发现冬季2月悬浮颗粒物组成中硅藻所占比例较高,多数月份湾内近岸水域尤其是湾东部细菌组成相对较高,而湾口至湾外水域碎屑含量相对较高。 浮游动物总平均干重生物量为72.6 mg.m-3,平面分布表现为湾内北部及中心区域生物量普遍较高,湾东部水域较低,季节变化表现为总生物量在春季4月及冬季12月形成峰值,总体上在春季5月、夏季7月及秋冬大部分月份相对较低,但不同粒径组成其动态不尽相同。浮游动物的脂肪酸组成与悬浮颗粒物存在一定差别,表现为MUFA比例下降,PUFA比例升高;SSFA中14:0的比例下降,18:0及20:0比例提高,MUFA中20:1ω9比例升高,PUFA中,EPA及DHA所占比例也相对较高。8月份总脂肪酸含量较高,9月与10月相对较小,各粒级内差别不大。 利用主成份分析发现悬浮颗粒物的组分在浮游动物中能够用相应脂肪酸指标进行示踪,当食物数量充分满足需求时,浮游动物脂肪酸特征与悬浮颗粒物组成一致性较高,同时通过脂肪酸示踪发现当潜在食物数量较丰富时,浮游动物的摄食存在选择性,这种选择可能受食物质量的调控,而当食物数量较低时,其选择性也降低。 悬浮颗粒物中EPA含量及不饱和指数是相对重要的食物质量指示物,通过对其指示特征的分析发现胶州湾总体上浮游动物的摄食会影响其食物质量组成;但在8月,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受悬浮颗粒物质量的调控,而浮游动物生物量对食物数量的摄食压力较小,认为该时期是食物质量限制对浮游动物生物量影响相对重要的时期,可以用特征脂肪酸进行清晰的分析。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天然产物宝库,约占地球表面积70%的海洋蕴藏着80%的生物资源。由于海洋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导致海洋生物能够产生大量结构独特多变和活性特殊多样的代谢产物。我国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为寻找结构新颖、生理活性独特的先导化合物,加强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本论文对中国沿海的三种海洋红藻和两株放线菌次生代谢产物以及生物活性进行研究,为新药研究与开发提供模式结构和药物前体。 对红藻似瘤凹顶藻Laurencia similis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从中得到单体化合物35个,通过波谱学方法(IR、MS、NMR等)鉴定了他们的结构。分别为:2, 21602;, 5, 51602;, 6, 61602;-sixibromo-3, 31602;-bi-1H-indole (1),3,5-dibromo- 1-methyl-indole (2),3',5',6,6'-tetrabromo-2,4-dimmethyldiphenyl ether (3),1,2,5- tribromo-3-bromoamino-7-bromomethylnaphthalene (4),2,5,8-tribromo-3-bromo- amino-7-bromomethylnaphthalene (5),2,5,6-tribromo-3-bromoamino-7-bromo- methylnaphthalene (6), 2,5,6,5',6'-pentabromo-3,4,3',4'-tetramethoxybenzophenone (7), (4E)-1-bromo-5-[(1'S*,3'R*)-3'-bromo-2',2'-dimethyl-6'-methylenecyclohexyl] -3-methylpent-4-ene-2,3-diol (8),4-hydroxy-Palisadin C (9),Isopalisol (10),Luzonensol (11),Palisadin B (12),Aplysistatin (13),Palisadin A (14),5-Acetoxypalisadin B (15),Aristolan-1(10)- en-9-ol (16),Aristol-8-en-1-one (17),Aristolan-9-en-1-one (18),Aristolan-1(10)-en- 9-one (19),Aristofone (20),Aristolan-1(10)-8-diene (21),Aristolan-1,9-diene (22),10-Hydroxyaristolan-9-one (23),7,11,15-trimethyl-3-methylene-hexadecan-1,2-diol (24),3β-Hydroxyergosta- 5,24(28)-dien-7-one (25),Isofucosterol (26),β-sitosterol (27),豆甾-4-烯-3α,6β-二醇 (28),Cholesta-5-en-3β-ol (29),Stigmasterol (30),2,3,5,6-四溴-吲哚 (31),2,3,6-tribromo-1H-indole (32),3,5,6-tribromo-1-methylindole (33),3,5,6-tribromo -1H-indole (34),2,3,5-tribromo-1-methylindole (35),其中化合物1-9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0-15、20和化合物24-30均为首次从该种海藻中得到。对新化合物1-9进行PTP1B酶抑制剂活性筛选,新化合物1、3、7显示强的PTP1B酶抑制活性。 对红藻齐藤凹顶藻Laurencia saitoi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从中得到单体化合物11个,通过波谱学方法(IR、MS、NMR等)鉴定了他们的结构,分别为:2-hydroxyl-Luzofuranone (1),2-hydroxyl-Luzofuranone B (2),4-hydroxyl-Palisudin C (3),2-bromo-γ-ionone (4),Aplysistatin (5),5-Acetoxypalisadin B (6),Palisadin B (7),Palisadin A (8),Pacifigorgiol (9),豆甾-4-烯-3α,6β-二醇 (10),2, 3, 5, 6-四溴-吲哚 (11),其中化合物1-4为新化合物,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海藻中得到。通过MTT法对分离得到的新化合物1-4进行肿瘤细胞毒活性筛选,结果显示4个新化合物对所测肿瘤细胞株均无明显的活性。 对红藻瘤状软骨凹顶藻Chondrophycus papillous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从中得到单体化合物5个,通过波谱学方法(MS、NMR等)鉴定了他们的结构,分别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1),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 (2),胆甾醇 (3),3,7,11,15-tetramethyl-hexadec-2-en-1-ol (4),4-羟基苯甲醛 (5),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海藻中得到。 对海洋放线菌M159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从中得到单体化合物13个,通过波谱学方法(MS、NMR等)鉴定了他们的结构,分别为:5-(4',6'-dihydroxy-6-methyloctyl)furan-2(5H)-one (A),phenethyl alcohol (1),4-羟基苯甲醛(2),anthranilic acid (3),4-Hydroxy-3-methoxy- phenyl-propionic acid (4),5-(6,7-dihydroxy-6-methyloctyl)furan-2(5H)-one (5),p-Hydroxyphenylethyl alcohol (6),3-Indoleacrylic acid (7),Indol-3-carboxylic acid (8),Adenine cordyceposide (9),腺嘌呤核苷(10),尿嘧啶核苷(11),Thymidine (12),其中化合物A为新化合物。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株放线菌中得到。 对海洋放线菌L211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从中得到单体化合物15个,通过波谱学方法(MS、NMR等)鉴定了7个结构,分别为:spatozoate (1),anthranilic acid (2),3-Indolylethanol (3),1-Acetyl-β-carbolin (4),p-Hydroxyphen- ylethyl alcohol (5),Indole-3-acetic acid (6),Indol-3-carboxylic acid (7),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株放线菌中得到。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汞是一种有毒的人体非必需重金属元素,是一种全球性污染物。大气在全球汞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在没有人为和自然汞污染源的北欧和北美偏远地区的大片湖泊中发现的鱼体高甲基汞负荷就是由人为排放的汞通过大气长距离迁移后的沉降造成的。我国被认为是全球汞排放最多的国家,大量的汞排放到大气中势必会造成不同形态大气汞浓度以及大气汞沉降通量的升高,然而就目前而言,国内关于长时间分辨率的大气汞分布规律及汞沉降通量的系统研究还比较缺乏。 2005年5月到2007年5月,采用高时间分辨率大气自动测汞仪、镀KCl石英扩散管和颗粒汞微型捕汞管对贡嘎山地区大气中的气态总汞(TGM)、活性气态汞(RGM)和颗粒汞(TPM)进行了为期2年的系统监测;同时,系统的采集分析了贡嘎山地区的大气降水、植物叶片和河流水体样品,对大气汞的干、湿沉降进行了研究,并初步探讨了贡嘎山地区汞的输入和输出。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 贡嘎山大气本底站两年的大气气态总汞的几何平均浓度为3.94±1.16 ng m-3,显著高于欧洲和北美同类型地区的大气气态总汞浓度,但和亚洲一些同类型地区的监测结果较为一致;和国内城市等受人为污染区域的大气气态总汞浓度相比,贡嘎山的浓度明显偏低,但略高于长白山大气本底站的气态总汞年均浓度。以上说明,贡嘎山地区的监测结果基本上反映了亚洲特别是我国西南偏远地区的大气汞的含量水平,说明我国人为活动的汞排放,已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大气汞污染。 (2) 活性气态汞和颗粒汞表现出和气态总汞不一致的分布特征,贡嘎山地区的活性气态汞平均浓度为6.2±3.9 pg m-3,颗粒汞的平均浓度为30.7±32.1 pg m-3,分别占到大气总汞的0.2%和0.8%,和国外偏远地区的研究结果一致。而活性气态汞和颗粒汞较高的沉降速率和较短的大气迁移距离是导致活性气态汞和颗粒汞偏低的主要原因。 (3) 贡嘎山不同功能区(特别是取暖季节)的大气气态总汞浓度明显高于全球背景区的平均浓度,且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区(8.63~22.5 ng m-3)>乡镇(4.74 ng m-3)>村落(2.55~8.83 ng m-3)>区域参照点(1.65~3.57 ng m-3)。 (4) 西南地区较高的汞释放背景是贡嘎山地区大气气态总汞偏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石棉地区的金属冶炼活动、城市等人口集中地区的汞释放是造成该地区大气气态总汞浓度升高的区域性污染源。 (5) 气态总汞和颗粒汞表现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的季节性分布规律,而活性气态汞的季节性分布规律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影响气态总汞和颗粒汞季节性变化的因素有释放源强度、气象条件(特别是风向)、光化学反应和干沉降速率的季节性变化;而活性气态汞的季节性变化则可能与大气光化学反应速率以及湿沉降的季节性变化有关。 (6) 贡嘎山地区海拔1600米和3000米空旷处的大气降水的湿沉降通量分别为9.1和26.1 μg m-2 yr-1,而森林地区的湿沉降通量可达57.0 μg m-2 yr-1;贡嘎山地区大气汞的干沉降通量51.9 μg m-2 yr-1,其中约15.9 μg m-2 yr-1(31 %)来自于植物落叶的沉降。 (7) 贡嘎山地区是大气汞的汇,仅泸定县的年均大气汞净沉降量就达142 kg yr-1,且绝大部分(>95%)进入了森林生态系统,而非森林地区的大气汞输入和输出则基本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