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 resultados para 1,15-Alkanediol C30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上新世时期是地球环境发展变化过程中由温暖的中新世向冰期-间冰期交替出现的更新世的过渡时期,研究上新世的气候有助于研究现代全球气候变化趋势。我国上新世植物群研究不多,尤其缺乏早上新世植物群的研究。在研究化石植物群的过程中,叶角质层的信息通常被忽视。迄今,我国古气候的定量研究主要集中在山东山旺和云南地区,研究的主要是中新世和晚上新世的古气候,早上新世气候的定量研究国内外都未见报道。 本论文以采自浙江中部嵊州地区硅藻土中的植物叶和果实为材料,通过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对提取的化石叶角质层和叶结构进行研究,对比研究现代相关类群植物的叶片,确定了化石植物类群计15科24属(或亚科)34种。同时参照现代植物分布,恢复了早上新世嵊州地区古植被情况,进一步运用共存分析(Co-existence Approch)定量重建了当时的古气候,得到古年均温、古年较差和古年降水量等7个参数。 研究表明,叶结构和叶角质层可以应用于化石植物类群的鉴定。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下可以获得的信息有:气孔、表皮细胞形状及大小、表皮细胞垂周壁、分泌结构、表皮毛或毛基等。扫描电镜观察的是叶表皮细胞表面的情况,如细胞外壁是否被蜡质以及蜡质的交结情况,气孔外壁是否增厚呈环等。 经化石植物类群鉴定,早上新世(约4Ma)嵊州地区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推测:该地区当时存在一个较大的湖泊,湖泊边缘水中生长有菱角,湖泊周边可能有海拔超过1400m的山地。 常绿阔叶林主要成分是壳斗科植物,其中青冈属植物可能是建群植物。自低海拔到高海拔地区都有分布的是:栎属、栗属、桤木属植物,青杨梅。低海拔地区(<600m)分布的植物有:海南锥,樟。中低海拔地区(300-1000m)分布着:柯属、黄杨属植物,水青冈,海南油丹,江南油杉,福建柏。中高海拔地区(>700m)分布有:高山栎、黄肉楠属植物,米心水青冈,榉树,建始槭,天台鹅耳枥和昌化鹅耳枥。除了上述类群,林中还散布着鼠李属、杜鹃花属和冬青属的植物,豆科崖豆藤属植物则缠绕一些较大乔木生长。另外,在一些土壤、有机质易堆积的洼地生长有竹林,山地贫瘠的地方生长着柏属植物。 嵊州早上新世化石植物群反映的植被同浙江地区现代植被相似。第三纪浙江地区从针叶林或阔叶树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过渡到常绿-落叶阔叶林,再发展为常绿阔叶林。 依据23个植物类群分析获得7个古气候参数:年均温17.7-21.4°C,最热月均温22.2-27°C,最冷月均温8.4-13.4°C,年较差12.1-15.3°C,年降水量1136-1869.9mm,最大月降水量211.8-283.3mm,最小月降水量20.3-36.8mm。 对比现代嵊州地区气候参数,早上新世嵊州地区年降水量略高于现代,年均温比现代高1.3-5°C,年较差为12.1-15.3°C。早上新世期嵊州地区四季气温比现代平稳。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生物固氮和植物光合作用作为全球生态系统的两个基本生物学过程, 在碳氮循环、自然生态系统的维持和演替,以及农业生产中起了重要作用。尽管过去关于共生固氮与光合作用的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很少将两者直接联系起来。本研究通过比较低光效和高光效大豆接种高效固氮根瘤菌后固氮与光合作用的差异,比较接种根瘤菌和施用铵态氮肥对大豆光合生理的影响或光照强度对大豆光合固氮的影响,以及C4基因转化C3 豆科植物—苜蓿的研究,试图将两者偶联起来。研究获得以下结果: 1.用nifA和dct工程根瘤菌接种低光效和高光效大豆后,与出发菌株比,均提高了大豆的固氮和光合作用。两者相比,nifA工程菌对低光效大豆黑农37号发挥了比较好的作用,大豆的光合作用参数,固氮活性和植物株高、株重等产量参数比dct工程菌好;dct工程菌接种高光效大豆黑农40号后,尽管固氮酶活性与nifA工程菌相比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大豆光合作用和产量参数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 2.光照培养条件下,对大豆进行了接种根瘤菌(108细菌/ mL)、低氮(5 mmol/L (NH4)2SO4)和高氮(30 mmol/L (NH4)2SO4)处理。测定的大豆生长状况和光合作用系列参数结果表明:低氮处理的最好,接种根瘤菌的次之,高氮处理的最差。由此说明单纯接种根瘤菌满足不了大豆发育过程中的氮营养要求,其光合作用和生长受到不利影响。但是,高氮处理也并没有提高大豆的光合作用,其生长发育甚至受到抑制。该结果为生产实践中合理施肥提供了光合生理方面的参考。 3.接根瘤菌和不接根瘤菌的大豆在正常光强(150μmol photons m-2s-1)下生长三周后进行遮光(15μmol photons m-2s-1,7天)和复光(正常光强,7天)处理,大豆的光合作用有下降和回复。测定的一系列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以及植物的生长生理参数结果表明:接根瘤菌大豆与不接根瘤菌的大豆对遮光的响应有不同。正常光照下,接种根瘤菌能促进大豆生长与光合作用;遮光处理后,根瘤菌对大豆的促进作用不显著。 4.获得了不同苜蓿品种的愈伤组织及其诱导的再生植株。并作了用小米、甘蔗的PEPC基因转化苜蓿的研究。由于在实验过程中,考虑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着重于用甘露糖筛选转化体系的研究工作,忽略了用抗生素筛选转化体。用PCR法从苜蓿中扩增出甘露糖异构酶基因(pmi),表明苜蓿体内含有自己的甘露糖异构酶基因,使得甘露糖筛选没有成功。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安西县地处中亚东部荒漠亚区和中亚西部荒漠亚区交界处的中亚东部一侧,气候异常干燥,温差剧烈,年均降雨量仅56毫米,且集中于夏季。年均干燥度数22.3,六、七、八三月的干燥度分别为27.5、15.5和25.0,土壤基质多为石质和砂砾质,植被的生境相当严酷。进行植被考察时,共设了40个样地,记录到的植物有65种,分属17科、43属。植物生活型和生态类型以超旱生的灌木和半灌木为主,大部分面积上的盖度仅1%左右。用质壁分离法测定了15种优势种和常见伴生种植物的抗旱性。生境越干旱,同种植物的质壁分离时间越长;根据各种植物质壁分离的时间及质壁分离对荒漠旱生植物抗旱性的指示,可分为三类:一,极强耐旱植物,如泡泡刺;二,强耐旱植物,如黑柴;三,较强耐旱植物,如梭梭。对植物群落中的种间相关性进行分析,除了小环境因素的作用外,在极度干旱的生境,以极强和强耐旱植物作为建群种的植物群落中不存在种间相关性植物群落的类型能按植物的抗旱性聚类和排列,抗旱性可作为荒漠植被分类的一项指标。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为了进一步降低水中营养盐浓度、提高水体透明度,为湖泊生态系统的恢复创造条件,促进湖泊水体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以太湖五里湖富营养化水体为研究对象,采用中试规模的人工湿地技术来强化净化富营养化水体。重点研究了不同流态、不同基质、不同植物及植物有无条件下各人工湿地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处理效果。此外,还对生长在人工湿地中的7种湿地植物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香蒲(Typha angustifolia)、茭白(Zizania caduciflora)、水葱(Scirpus validus.)、菖蒲(Acorus calamus)、鸢尾(Iris pseudacorus)和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的生长、生理生态特性如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光合色素含量及氮、磷吸收能力进行了研究,旨在探索高等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净化过程中的机理和规律,为人工湿地污水净化机理奠定一定的科学和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通过对垂直潜流、水平潜流和自由表面流三种类型的人工湿地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体净化效果的对比研究,我们发现在水力负荷0.64 m d-1,进水污染物浓度化学需氧量(COD) 7.37 mg L-1、氨氮(NH4+-N) 1.63 mg L-1、硝氮(NO3--N )1.41 mg L-1、总氮(TN) 4.82 mg L-1和总磷(TP) 0.15 mg L-1的条件下,三种不同流态的人工湿地对富营养化水体均有一定的净化功能。三种类型的人工湿地对主要污染物COD、NH4+-N、NO3--N、TN和TP的去除效果分别为:垂直潜流40.4%、45.9%、62.9%、51.6%和64.3%;水平潜流39.6%、32.0%、65.3%、52.1%和65.7%;自由表面流16.5%、22.8%、34.2%、19.8%和35.1%。相比之下,垂直潜流、水平潜流对主要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明显好于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除垂直潜流湿地NH4+-N的平均去除率显著大于水平潜流外,两人工湿地在其余指标的去除效果上无显著差异。考虑到土地面积的限制,就太湖五里湖富营养化水体治理而言,垂直潜流和水平潜流较自由表面流更为适合。 以沸石为基质的人工湿地较以砾石为基质的人工湿地对NH4+-N有很好的去除效果,除此之外两种基质类型的人工湿地在其余各污染指标的去除效果方面差异不显著。但随着湿地运行时间的延长,沸石对NH4+-N的吸收能力会逐渐减弱,考虑到湿地构建成本,建议就地取材,以当地较为廉价的砾石为人工湿地基质比较经济适用。 有无植物对有机污染物COD的去除效果影响差异不显著,但对TN和TP去除效果影响差异极显著,有植物的人工湿地对TN的去除率比无植物的分别高出12.5%和13.4%,对TP去除率分别高出16.9%和31.0%。不同植物对人工湿地处理效果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可见湿地流态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大于植物的影响。 各湿地植物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均为双峰曲线,有光合“午休”现象。其中芦苇、茭白、鸢尾、菖蒲、水葱和千屈菜Pn的下降主要是由气孔导度(gs)的下降造成的,而香蒲则更多的受叶肉光合能力下降的影响。除千屈菜的Pn与gs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外,其余植物的Pn与gs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气孔行为对湿地植物光合作用碳的固定显示了明显的主导控制作用。 各湿地植物的光补偿点(LCP)差异不显著,其均值都在10µmol m-2 s-1以上,显示了阳生植物的特性。但湿地植物的光饱和点 (LSP)差异极显著,LSP大小依次为香蒲1476.3µmol m-2 s-1>水葱1140.0µmol m-2 s-1>菖蒲753.7µmol m-2 s-1>芦苇751.7µmol m-2 s-1>茭白640.7µmol m-2 s-1>千屈菜567.3µmol m-2 s-1>鸢尾479.0µmol m-2 s-1。7种湿地植物的CO2补偿点差异极显著,CO2补偿点大小依次为水葱47.1µmol mol-1>茭白28.4µmol mol-1>香蒲23.7µmol mol-1>鸢尾16.8µmol mol-1>菖蒲16.7µmol mol-1>千屈菜15.2µmol mol-1>芦苇14.8µmol mol-1。与此相反,湿地植物的CO2饱和点差异不显著。 各湿地植物的Fv/Fm值大小差异也极显著,Fv/Fm值大小依次为千屈菜0.8168>水葱0.8348>香蒲0.8262>菖蒲0.8198>芦苇0.8168>茭白0.8040>鸢尾0.7930。由此可见千屈菜、水葱较芦苇和茭白有较高的PSⅡ效率。7种湿地植物叶片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水平差异极显著,芦苇和茭白叶片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水平都较高,这在客观上解释了他们为何拥有较强的光合能力。 不同湿地植物的生物量大小差异极显著,平均生物量(干重)变化范围在0.26-6.65 kg m-2之间。除香蒲和水葱的地下部生物量显著大于地上部外,其余植物都是地上部生物量大于地下部,这非常有利于人工湿地生态工程中通过收获植物地上部生物量来达到去除氮、磷污染目的。 不同湿地植物植株氮、磷含量差异极显著。湿地植物对氮吸收总量变化范围为6.09-93.96 g m-2,吸收氮最高是芦苇,最低是菖蒲;对磷吸收总量变化范围为0.51-8.95 g m-2,吸收磷最高是香蒲,最低是菖蒲。经测算,植物吸收的总氮量占人工湿地总氮去除量的0.6-17.1%,总磷量占人工湿地总磷去除量的1.4-40.5%。本次试验中香蒲和芦苇对氮、磷的吸收去除能力比较高,茭白、鸢尾、水葱和千屈菜的吸收去除能力中等,而菖蒲的吸收能力较弱。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选取不同放牧率下的优势植物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植物解剖结构和化学成分方面,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和北美混合普列里草原的放牧演替机制进行探讨,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放牧演替过程及其主要植物对放牧的适应机理。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 长期不同放牧率的放牧(内蒙古典型草原区放牧15年和混合普列里草原放牧19年)对所有物种(IMGERS的羊草(Leymus chinensis)、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扁蓿豆(Melissitus rutenica)、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冷蒿(Artemisia frigida)和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s)和CGREC的Artemisia frgida ,Poa pratensis, Agropyron smithii,Solidago rigida, Helianthus rigidus和Symphoricarpos occidentalis)叶片的角质层厚度、表皮细胞面积、叶肉细胞面积、栅栏/海绵组织厚度、叶片厚度、中脉厚度均产生显著影响;放牧显著影响了两个研究区不同生活型功能群植物叶片的角质层厚度、表皮细胞面积、叶肉面积、栅栏/海绵组织和中脉厚度。内蒙古典型草原研究区草本植物功能群的叶片下角质层厚度、栅栏/海绵组织厚度显著大于灌木功能群,而美国混合普列里草原研究区,草本植物功能群的叶片下角质层厚度、表皮细胞面积、叶肉细胞面积、栅栏/海绵组织厚度、叶片厚度、中脉厚度均显著大于灌木功能群。 2. 内蒙古典型草原研究区放牧率显著影响了糙隐子草和小叶锦鸡儿的比叶面积(SLA);在美国混合普列里草原研究区,放牧率显著影响了冷蒿SLA。但对生活型功能群的SLA影响不显著。 3. 内蒙古典型草原研究区放牧对物种叶片叶绿素含量、纤维素含量影响显著,放牧仅显著增加了扁蓿豆叶片的含氮量。美国混合普列里草原研究区物种叶片的全碳、干物质、酸性洗涤纤维、叶绿素a+b含量受放牧率的显著影响。两研究区放牧率对叶片叶绿素a+b含量影响显著。放牧率也显著影响了不同生活型功能群的全碳含量和叶绿素a+b含量。 4. 两研究区叶片表皮细胞面积和叶肉细胞面积无牧和重牧下显著正相关,表皮细胞面积和叶片厚度在轻牧下显著正相关,叶肉细胞面积和叶片厚度在无牧、中牧和重牧下显著正相关,比叶面积和叶绿素a+b含量在轻牧下显著正相关。扁蓿豆叶片的表皮细胞面积和叶肉细胞面积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其全碳含量和叶绿素a+b含量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Artemisia frgida叶片的角质层厚度和叶片厚度间显著正相关,Poa pratensis叶片的角质层厚度和表皮细胞面积间显著负相关,Solidago rigida叶片表皮细胞面积和光合速率显著正相关。Helianthus rigidus叶片叶肉细胞面积和叶片厚度显著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