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 resultados para 237
Resumo:
新核素的合成及衰变性质的研究一直是核物理科学的前沿领域,它对于人类拓广对原子核运动规律的认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概述了新核素合成的意义、方法,并简要阐述了一种奇异的衰变方式—β~-延发裂变,为实验部分的论述提供理论基础。在实验部分,本文阐述了用放射化学方法研究了钍、钡、镭等复杂反应产物的化学分离。通过在Th的分离中引用PMBP萃取和反萃体系,并采用氧化还原体系有效地去除了绝大多数杂质元素,特别是非常好的去除了碘和溴离子的沾污,较好地完成了Th与其它反应产物的分离。对Ba、Ra的分离主要采用快速的阳离子交换流程,达到了满意的分离效果。对用中能~(18)O离子束照射铀、钍的反应产物进行分离,对分离出的钍、钡、镭样品进行了γ(X)单谱和时间序列谱测量。并对记录下来的样品的谱图进行了分析。使用上述方法,我们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HIRFL)上用~(18)O离子照射重铀酸铵靶,通过多核子转移反应,首次合成并鉴别了新核素不相识~(238)Th。 同时通过不同的反应道产生~(237)Th,并对~(237)Th的半衰期进行了测定;在HIRFL上用~(18)O离子照射氧化钍靶对~(230)Ra的子体~(230)Ac的β~-延发裂变现象进行了观测,在被Ra样品爆光的云母径迹探测器上观察到了两个裂变径迹,从ThO_2靶中用三次BaCl_2沉淀法分离出钡、使用γ谱学这技术测定了十多个Ba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截面。
Resumo:
本工作用固体云母核径迹探测器测量了质心能量为73.7至93.4MeV的~(16)O + ~(238)U和能量为57.9至76.0MeV的~(12)C + ~(237)Np系统熔合裂变碎片角分布和截面;首次用双栅位置灵敏雪崩计数器[DGAC]测量了质心能量为46.5至56.2 MeV的~(11)B + ~(238)U和能量为58.9至76.0 MeV的~(12)C + ~(237)Np及84.0MeV的~(16)O + ~(238)U系统熔合裂变碎片角关联和截面。研究结果表明:使用二种测量方法得到的熔合裂变截面和裂变碎片角分布是一致的,对于三个反应系统熔合裂变截面用考虑靶核形变的耦合道理论能得到合理的描述;而从计算熔合截面中提取穿透系数,从有限力程转动液滴模型中提取有效转动惯量,用鞍点过渡态理论计算裂变碎片角分布,发现裂变碎片角分布各向异性异常;随入射能量减少,各向异性并不是单调地变化,而是呈现异常的“鼓包”;裂变碎片各向异性还有明显的入射道效应,在近垒和垒上能区~(12)C + ~(237)Np和~(11)B + ~(238)U系统裂变碎片角分布可以用鞍点过渡态理论描述,没有发现异常;而对于~(16)O + ~(238)U系统裂变碎片角分布都有大于理论的异常,而且在垒上低能端异性度随能量的变化走向不同于以前测量的结果。虽然入射道效应证明了前平衡裂变的理论预言,但对于垒下能区,碎片异性度的异常依然存在,表明仅用前平衡裂变理论解释裂变碎片角分布的异常是不够的。为了澄清转移裂变对角分布异常的贡献,采用了角关联技术成功地区分出复合核裂变和转移裂变,实现了对纯复合核裂变碎片角分布各向异性的研究。在被研究的能区内,转移裂变占总裂变截面10%以下,而且它的各向异性度比复合核裂变的要小,扣除转移裂变的贡献使裂变碎片异性度提高5%,因此角分布异常不可能起源于转移裂变的贡献
Resumo:
A one-dimensional isothermal pseudo-homogeneous parallel flow model was developed for the methanol synthesis from CO2 in a silicone rubber/ceramic composite membrane reactor. The fourth-order Runge-Kutta method was adopted to simulate the process behaviors in the membrane reactor. How those parameters affect the reaction behaviors in the membrane reactor, such as Damkohler number Da, pressure ratio p(r), reaction temperature T, membrane separation factor alpha, membrane permeation parameter phi , as well as the non-uniform parameter of membrane permeation L-1, were discussed in detail. Parts of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were tested and verifi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version of the main reaction in the membrane reactor increased by 22% against traditional fixed bed reactor, and the optimal non-uniform parameter of membrane permeation rate, L-1.opt ,does exist. (C) 2003 Elsevier B.V All rights reserved.
Resumo:
通过对长白山冻原生态系统内 5 种植被类型的(石海、石质、典型、草甸和沼泽高山冻原植被类型)植被生物量和养分连续3 年的调查,检验了植被恢复过程中:生物量和海拔的相关性及不同类型的植被间养分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生物量和海拔显著相关(生物量=-237.3 ㏑(海拔)+494.36; R2=0.8092; P<0.05)。5 种类型的植被根茎叶中磷硫含量没有显著差异。在典型、草甸和沼泽高山冻原植被类型中,氮磷在根茎叶中储量和硫在茎叶中储量均有显著差异性(p<0.05)。植被中养分平均储量为72.46 kg·hm-2,其中氮磷硫储量分别为48.55,10.33,13.61 kg·hm-2。氮硫在草甸化高山冻原土壤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四种土壤(泥炭化高山冻原土、潜育化高山冻原土、石质化高山冻原土和寒漠化高山冻原土)中的含量,而磷在潜育化高山冻原土土壤中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四种土壤(泥炭化高山冻原土、草甸化高山冻原土、石质化高山冻原土和寒漠化高山冻原土)中含量(p<0.05)。土壤养分储量(0–20cm)平均为39.59 t·hm-2, 其中氮磷硫储量分别为 23.74, 5.86,9.99 t·hm-2。
Resumo:
本文在对环境因子 (包括年均温、年降水量、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 )进行空间表达的基础上 ,建立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当前森林景观垂直带 (包括阔叶红松林、云冷杉林、岳桦林和苔原 )与这些环境因子间的逻辑斯蒂回归模型 ,然后利用 1 997年各环境因子的空间数字面来反推 1 975年森林景观带的空间分布 ,并根据 1 975年MSS遥感影像计算机监督分类的结果 ,用Kappa指数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 ,苔原、岳桦林、云冷杉林和阔叶红松林 1 975年的预测分布面积分别为 72 4 3.83hm2 、65 1 7.0 8hm2 、1 2 5 5 70 .1 6hm2 和 342 64.80hm2 ,与遥感分类结果相比 ,苔原和云冷杉林的面积分别减少了 2 9.0 4 %和 3.0 5 %;岳桦林和阔叶红松林的面积分别增加了 2 4 6.45 %和 8.6%。用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苔原在保护区内的分布范围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预测阔叶红松林的分布范围 ,但是对岳桦林和云冷杉林分布范围的预测结果较差。尽管如此 ,作为一种方法性的探讨 ,本文可以为森林景观空间分布和环境因子变化的关系以及森林景观对气候变化的反应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
Resumo:
Four phytoecdysteroids that have only 19 or 21 carbons, named 11alpha-hydroxyrubrosterone (1), dihydroxyrubrosterone (2), rubrosterone (3) and poststerone (4), were isolated from the whole plant of Cyanotis arachnoidea C.B. Clarke. Among them, 1 was a new compound.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by spectroscopic methods.
Resumo:
通过东北黑土农田的广泛采样、化验分析,目前黑土农田有机质含量平均为33.9 g kg-1,全氮1.91 g kg-1,速效磷24.85 mg kg-1,速效钾159.95 mg kg-1。1979年~2002年期间黑土农田土壤有机质下降了3.76 g kg-1~4.14 g kg-1,平均每年下降0.16 g kg-1~0.18 g kg-1;而土壤速效磷含量大幅度上升,已是原来1979年的2倍以上,23年里土壤速效磷上升了12.66 mg kg-1~14.66 mg kg-1,平均每年上升0.55 mg kg-1~0.64 mg kg-1。认为土壤速效磷是过去的20多年里人为生产活动改变最大的肥力因子,其他土壤养分指标的空间分布有较明显的地带性,存在显著的空间变异,尤其是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与地理纬度高程度相关,受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
Resumo:
为探讨含水层介质对氯酚类污染物的吸附规律,以吉林市含水层介质--砂土为实验材料,采用批量吸附实验方法分别研究了2,4-二氯酚、2,4,6-三氯酚及五氯酚单独存在和共存条件下在砂土上的吸附-解吸行为,并对pH、离子强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砂土对三种氯酚的吸附-解吸符合Freundlieh等温模型,吸附常数Kd分别为5.659、2.507和2.104,解吸常数分别为22.642、8.222和4.488;吸附反应符合二级吸附速率动力学方程,吸附速率常数K分别为0.4851kg·mg-1·h-1、0.0299kg·mg-1·h-1和0.1225kg·mg-1·h-1。氯酚在砂土上的吸附机理以疏水分配和配位体交换为主。在实验范围值内,吸附量随pH增加而减小,增加离子强度可以明显加强氯酚在砂土上的吸附.
Resumo:
为了探讨森林植物多样性与环境梯度的相关关系,本研究在黑龙江省帽儿山国家森林公园调查了23块不同结构的森林群落,每个群落布设的样方面积为400m2。森林植物多样性的计算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环境梯度的量化采用Whittaker的集合环境梯度计算方法,同时,采用相似性测度方法计算了Beta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随环境梯度的增大而增大,并且β多样性指数与环境梯度呈线性增加的趋势。图2表3参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