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 resultados para margin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Creep behavior of [±45°]s composite material is characterized by using uniaxial creep and recovery tests. The well-known Schapery nonlinear viscoelastic consti tutive relation was modified to make it suitable for characterizing the creep behavior of this material. Then, using this modified Schapery constitutive equation, by which the vis coplastic and creep damage can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he creep behavior of [±45°]. glass fiber reinforced epoxy laminate was studied. The constitutive parameters of the material were determined experimentally, and the procedure and method of determination of the material parameters are proved to be valid.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Optimized trial functions are used in quantum Monte Carlo and variational Monte Carlo calculations of the Li2(X 1Σ+g) potential curve. The trial functions used are a product of a Slater determinant of molecular orbitals multiplied by correlation functions of electron—nuclear and electron—electron separation. The parameters of the determinant and correlation functions are optimized simultaneously by reducing the deviations of the local energy EL (EL  Ψ−1THΨT, where ΨT denotes a trial function) over a fixed sample. At the equilibrium separation, the variational Monte Carlo and quantum Monte Carlo methods recover 68% and 98% of the correlation energy, respectively. At other points on the curves, these methods yield similar accuracies.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An empirical study is made on the fatigue crack growth rate in ferrite-martensite dual-phase (FMDP) steel. Particular attention is given to the effect of ferrite content in the range of 24.2% to 41.5% where good fatigue resistance was found at 33.8%. Variations in ferrite content did not affect the crack growth rate View the MathML sourcewhen plotted against the effective stress intensity factor range View the MathML source which was assumed to follow a linear relation with the crack tip stress intensity factor range ΔK. A high View the MathML source corresponds to uniformly distributed small size ferrite and martensite. No other appreciable correlation could be ralated to the microstructure morphology of the FMDP steel. The closure stress intensity factor View the MathML source, however, is affected by the ferrite content with View the MathML source reaching a maximum value of 0.7. In general, crack growth followed the interphase between the martensite and ferrite.

Dividing the fatigue crack growth process into Stage I and II where the former would be highly sensitive to changes in ΔK and the latter would increase with ΔK depending on the View the MathML source ratio. The same data when correlated with the strain energy density factor range ΔS showed negligible dependence on mean stress or R ratio for Stage I crack growth. A parameter α involving the ratio of ultimate stress to yield stress, percent reduction of area and R is introduced for Stage II crack growth so that the View the MathML source data for different R would collapse onto a single curve with a narrow scatter band when plotted against αΔS.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A crack intersecting an interface between two dissimilar materials may advance by either penetrating through the interface or deflecting into the interface.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deflection and penetration can be assessed by comparison of two ratios: (i) the ratio of the energy release rates for interface cracking and crack penetration; and (ii) the ratio of interface to material fracture energies. Residual stresses caused by thermal expansion misfit can influence the energy release rates of both the deflected and penetrating crack.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ole of residual stresses.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expansion misfit can be profoundly important in systems with planar interfaces (such as layered materials, thin film structures, etc.), but generally can be expected to be of little significance in fiber composites. This paper corrects an earlier result for the ratio of the energy release rate for the doubly deflected crack to that for the penetrating crack in the absence of residual stress.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Near threshold, mixed mode (I and II), fatigue crack growth occurs mainly by two mechanisms, coplanar (or shear) mode and branch (or tensile) mode. For a constant ratio of ΔKIKII the shear mode growth shows a self-arrest character and it would only start again when ΔKI and ΔKII are increased. Both shear crack growth and the early stages of tensile crack growth, are of a crystallographic nature; the fatigue crack proceeds along slip planes or grain boundaries. The appearance of the fracture surfaces suggest that the mechanism of crack extension is by developing slip band microcracks which join up to form a macrocrack. This process is thought to be assisted by the nature of the plastic deformation within the reversed plastic zone where high back stresses are set up by dislocation pile-ups against grain boundaries. The interaction of the crack tip stress field with that of the dislocation pile-ups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slip band microcracks and subsequent crack extension. The change from shear mode to tensile mode growth probably occurs when the maximum tensile stress and the microcrack density in the maximum tensile plane direction attain critical values.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书共有16篇论文,论述了国内外有关复合材料及其结构力学等方面新近进展的情况。如:复合材料及其结构的粘弹性力学、三相模型下复合材料的细观力学性质等。

目录

第一章 复合材料力学的统计断裂理论和单向复合材料的随机临界核理论

范赋群 曾庆敦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纤维强度分布的统计特性

第三节 纤维束的统计分析

第四节 链式模型

第五节 单向复合材料纵向拉伸的破坏形式

第六节 应力集中因子

第七节 复合材料力学的统计断裂理论

第八节 杂交(混杂)复合材料的统计分析

第九节 单向复合材料的随机临界核理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含夹杂脆性基体复合材料的几个力学问题&杜善义 韩杰才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脆性基体含脆性夹杂的微结构力学

第三节 含随机分布晶须和微裂纹的脆性复合材料本构关系

第四节 含随机分布相变夹杂的陶瓷复合材料增韧

第五节 脆性基体含延性夹杂的增韧分析

第六节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复合材料及其结构的粘弹性力学&张恒 王震鸣 李江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聚合物材料的粘弹性本构关系

第三节 复合材料的粘弹性本构方程

第四节 动态粘弹性性能研究

第五节 复合材料结构粘弹性问题的求解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复合材料含孔层合板拉伸强度的分析方法&李顺林 熊中侃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应力集中系数法

第三节 材料力学分析模型法

第四节 断裂力学分析模型法

第五节 复合材料力学分析模型法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纤维束及其单向复合材料应变率相关的统计本构理论研究

夏源明 杨报昌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冲击拉伸试验技术

第三节 组分材料的应变率相关性

第四节 单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应变率相关性

第五节 环境影响

第六节 展望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复合材料层合结构层间应力的计算研究&顾德淦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线弹性均匀拉伸模型的计算

第三节 其它线弹性模型的计算

第四节 非线性弹性模型的计算

第五节 弹塑性模型的计算

第六节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细观压缩失稳&魏悦广 杨卫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细观压缩失稳的研究概况

第三节 平面弹塑性失稳理论

第四节 贯穿折曲带

第五节 表面失稳与扩展折曲带

第六节 压缩失稳模式的缺陷敏感性

第七节 水平破坏带的扩展

第八节 承压复合材料的增强与增韧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复合材料在复杂加载下的强度与损伤研究&王兴业 杨光松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复合材料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强度问题

第三节 复合材料张量多项式强度准则的分析

第四节 张量多项式强度准则相互作用系数确定方法的探讨

第五节 复合材料在复杂应力状态下强度准则的实验研究

第六节 复合材料在双向载荷下的损伤

参考文献

第九章 任意铺设复合材料层板在复杂载荷下的屈曲与后屈曲分析

曹大卫 成广民 马兰芝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不对称层板屈曲、后屈曲的能量表达式

第三节 应用Rayleigh-Ritz法解屈曲与屈曲后问题

第四节 算例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十章 复合材料柱型壳的铺层优化和初始后屈曲特性&孙国钧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80年代复合材料圆柱壳铺层优化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组合载荷作用下层合圆柱壳的铺层优化和实验研究

第四节 双向铺设层合圆柱壳的优化设计

第五节 复合材料加筋圆柱壳的优化设计

第六节 复合材料椭圆柱壳在轴压下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三相模型下复合材料的细观力学性质&罗海安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三相模型下的Eshelby张量与修正的Mori-Tanaka方法

第三节 三相柱形模型下的刃型位错

第四节 三相模型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基体裂纹

第五节 三相模型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界面裂纹

第六节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复合材料结构连接的应力分析&吴代华 晏石林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复合材料胶接接头分析

第三节 复合材料机械接头分析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复合材料及其结构的湿热效应研究&陈浩然 息志臣 孙延波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湿热瞬态分析

第三节 热自由边界效应

第四节 湿热变形和湿热应力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用加权残值法分析计算不同边界条件下层板的屈曲问题&李卓球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层板非线性弹性的屈曲计算与分析

第三节 层合圆柱曲板的非线性弹性屈曲

第四节 用加权残值法计算层板的后屈曲问题

第五节 层板高阶剪切变形理论的屈曲分析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复合材料多连通板的应力场计算&林佳铿 王林江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分析方法

第三节 算例

第四节 讨论和结论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基体对玻璃纤维缠绕火箭发动机壳体强度影响机理的研究

嵇醒 卢天健 顾星若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结果分析

第三节 有限元分析

第四节 实验验证

第五节 最佳平衡系数K?

第六节 环氧复合材料基体的层间剪切强度

第七节 层间剪切破坏的扫描电镜观察

第八节 结语

参考文献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内容简介

本书是论述国内外有关复合材料及其结构的力学等方面新近进展的论文集。

目录

第一章 复合材料及其结构的非线性力学&王震鸣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物理非线性问题

第三节 几何非线性问题

第四节 讨论和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复合材料叠层板动力稳定性理论的进展&周承倜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考虑纵向惯性力和非线性阻尼的大挠度动力稳定性的基本方程

第三节 动力稳定和动力不稳定区域

第四节 参数振动

第五节 非线性动力稳定性的一般方程

第六节 非线性动力稳定性一般方程的解

第七节 一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宏观与细观相结合的复合材料损伤本构理论的新进展

范镜泓 张俊乾 杨运民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宏观现象学方法

第三节 一维剪切滞后模型

第四节 刚度下降的自相容方法

第五节 宏观与细观相结合的损伤理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复合材料叠层板的剪切效应&谢志成 李如锋 谢昱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两类计算模型

第三节 板的分层理论和分层解

第四节 层板脱层屈曲的临界载荷

第五节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边界元法在求解复合材料力学问题中的应用&张恒 王震鸣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边界元法的特点

第三节 边界元法在求解复合材料宏观力学问题中的应用

第四节 边界元法在求解复合材料微观力学问题中的应用

第五节 边界元法在求解复合材料断裂力学问题中的应用

第六节 边界元法在求解其他问题上的应用和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复合材料结构的振动&张继栋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复合材料梁的振动

第三节 经典层板振动理论的解法

第四节 一阶剪切变形层板振动理论的解法

第五节 层板振动的高阶理论

第六节 复合材料壳体的振动分析

第七节 复合材料板壳的非线性振动

第八节 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及其它问题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复合材料叠层板机械连接接头的疲劳、环境影响和累积损伤问题

张开达 杨炳章

第一节 机械连接静挤压强度研究的回顾

第二节 机械连接的疲劳特性

第三节 湿热环境对机械连接强度的影响

第四节 复合材料机械连接接头的疲劳累积损伤问题

第五节 复合材料机械连接问题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复合材料的统一型强度准则&刘方龙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常见强度理论的回顾与分析

第三节 强度准则的一般方程

第四节 统一型三次强度准则

第五节 统一型二次强度准则

第六节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复合材料及其应用的新进展&陈绍杰

第一节 复合材料的进展

第二节 制造技术上的进展

第三节 航空航天上应用的新进展

第四节 先进复合材料的民用发展

参考文献

第十章 复合材料的分层破坏问题&李顺林 肖军 熊中侃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关于层间应力问题

第三节 关于层间强度问题

第四节 关于层间失效准则问题

第五节 层间分层破坏效应

第六节 抑制层间分层破坏的措施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对称正交铺设层板在面内激励下的动力稳定性&茅人杰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基本方程

第三节 基本方程的化简

第四节 动力学方程的解

第五节 算例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刚性颗粒填充聚合物的力学行为&卢锡年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粒子的体积含量与刚度

第三节 粒子的体积含量与强度

第四节 粒径对强度与模量的影响

第五节 微珠填充的增韧效应

第六节 增韧机理

第七节 细观损伤的实验方法

第八节 玻璃微珠填充HDPE的力学性能与细观损伤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关于复合材料破坏模式的研究

――兼谈复合材料的材料设计&薛元德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复合材料层板的破坏模式

第三节 材料设计的初步探讨

第四节 讨论和结论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复合材料界面的力学行为&冼杏娟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复合材料界面的性质

第三节 复合材料界面的力学模型和理论

第四节 界面力学表征的实验研究

第五节 界面损伤破坏机理

第六节 界面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复合材料叠层板的静力平衡与屈曲理论的研究进展

范赋群 黄小清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叠层板理论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叠层板的几何非线性静力平衡问题

第四节 叠层板的稳定性理论和后屈曲特性

第五节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关于复合材料组合结构桥梁的探讨&王震鸣 汤国栋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复合材料的优缺点和复合材料及其结构的力学特点

第三节 一些具体问题

第四节 结束语

参考文献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理性力学基础》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之一。
    《理性力学基础》系统地介绍了理性力学的主要科学体系和基本理论。《理性力学基础》由四部分,共十五章组成。第一部分综合介绍了理性力学的科学意义、方法和特点,从理性力学角度概括论述变形几何学与运动学、力学基本定律与场方程以及本构方程的一般原理。着重阐明张量和场方程的时空无差异原理,以及本构方程所应遵循的客观性原理。第二部分着重介绍简单物质的理论体系。作为典型范例进一步阐明弹性物质和简单流体的本构方程以及弹性体有限变形边值问题的分析方法。第三部分详细介绍黏弹性物质、弹塑性物质及晶体塑性的基本理论。第四部分主要介绍含缺陷物质的本构理论。
    《理性力学基础》可作为力学、应用数学、理论物理等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供力学工作者及高等院校力学专业教师参考。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理性力学目的和意义
1·2 理性力学的特点与体系
1·3 理性力学的方法
1·4 符号
第二章 变形几何学和运动学
2·1 直角坐标系的张量
2·2 物体的构形与运动
2·3 变形梯度
2·4 应变度量和面元、体元变形
2·5 应变率
第三章 基本定律与场方程
3·1 质量守恒定律
3·2 应力原理与动量守恒定律
3·3 能量守恒定律和熵定律
3·4 功共轭与应力度量
3·5 场方程
3·6 随体坐标系
第四章 本构方程的一般原理
4·1 时空系的变换
4·2 基本定律的客观性
4·3 本构方程的一般原理
第五章 简单物质
5·1 张量函数
5·2 张量函数表示定理
5·3 简单物质的本构方程
5·4 本构方程的简化形式
5·5 各向同性物质
5·6 简单固体
5·7 简单流体和流晶
5·8 内部约束
5·9 特殊类型物质
5·10 衰退记忆
第六章 弹性物质
6·1 弹性物质的本构方程
6·2 物质对称性
6·3 各向同性弹性固体
6·4 超弹性物质
6·5 各向同性超弹性物质
6·6 主轴表示
6·7 储能函数表示式
6·8 二次弹性
6·9 均匀变形场
6·10 储能函数的实验确定
第七章 弹性体有限变形边值问题
7·1 边值问题的提法
7·2 若干典型问题
7·3 平面应变问题
7·4 不可压缩各向同性弹性体
第八章 简单流体
8·1 直线流动
8·2 曲线流动
8·3 伸长历史恒定运动
8·4 定常测黏流动
8·5 Poiseuille流动
8·6 Couette流动
8·7 圆锥-平板流动
8·8 端部正应力效应
8·9 Stokes流体测黏流动
8·10 定常拉伸流动
第九章 黏弹性物质
9·1 线性黏弹性理论
9·2 非线性黏弹性固体
9·3 本构泛函展开
9·4 非线性黏弹性流体
第十章 弹塑性物质
10·1 微小变形塑性理论
10·2 张量的时间导数
10·3 有限塑性变形的本构方程
10·4 塑性大变形基本方程
10·5 Drucker公设与有限塑性变形
第十一章 晶体塑性理论
11·1 晶体塑性变形运动学
11·2 硬化规律
11·3 硬化系数表示式
11·4 晶体塑性本构关系
11·5 滑移剪切率γ(α)的存在性与惟一性
11·6 率相关流动规律
第十二章 缺陷连续统的线性理论
12·1 张量场的微分运算
12·2 协调条件
12·3 缺陷的几何意义
12·4 位错弹性理论
12·5 位错塑性理论
12·6 一般缺陷塑性理论
12·7 晶体塑性位错理论
12·8 Nye张量及缺陷塑性理论小结
12·9 位错塑性理论二维公式及算例
第十三章 非黎曼几何及流形简介
13·1 Euler空间张量场的绝对微分
13·2 曲率张量
13·3 线性空间
13·4 仿射联络空间
13·5 非完整变换
13·6 拓扑空间
13·7 微分流形
第十四章 缺陷连续统的非线性理论
14·1 非Niemann物质流形的构造
14·2 缺陷的几何意义
14·3 缺陷连续统的弹性理论
14·4 缺陷连续统的塑性理论
14·5 晶体塑性位错理论
第十五章 理性力学若干应用
15·1 有限变形的精确描述
15·2 曲线坐标的相应公式
15·3 本构方程的客观性原理
15·4 物质对称性
15·5 主轴法
15·6 客观应力率
附录 曲线坐标
1 基向量与度量张量
2 逆变导数
3 应力张
4 运动方程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固体力学进展及应用:庆贺李敏华院士90华诞文集》收录了近代固体力学基础理论及其应用领域的重要科技成果和最新进展。作者是在同体力学领域工作多年的资深研究员,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丰富的科研与丁作经验。他们提供的论文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当前同体力学的发展现状与成就,并能看出发展趋势,对未来研究的课题选择有参考价值。《固体力学进展及应用:庆贺李敏华院士90华诞文集》还收集了李敏华院士的珍贵照片和纪念李敏华院士90华诞的庆贺和回忆文章,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目录

学术论文
星际超高速公路网
塑性波、动态屈服准则和动态塑性本构关系
LURR's twenty years and its perspective
铜晶体循环形变的晶体学取向特征
损伤、界面与材料强韧化
散斑方法用于疲劳问题研究
微薄梁三点弯曲尺度效应的理论分析
三峡坝区电力设施及水工建筑物在工程爆破引发振动激励下的动力安全评估
基尼系数的估算方法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残余热应力分析和增韧效应
先进复合材料及其在航空航天中应用
我国船舶水弹性力学研究的部分进展
车桥耦合系统随机振动的虚拟激励分析
SHPB系统高温实验自动组装技术
Research on performance indices ofvibration isolation system
Dynamic testing of materials with the rotating disk indirect bar-bar tensile impact apparatus
先进复合材料层合板壳的自由振动分析
任意线法
阿基米德原型桥的动力响应
Criteria for the delamination of thermal barrier coatings:with application to thermal gradients
复合材料飞轮储能系统发展现状
The component assembling model and elasto-plastic-damage deformation of materials
Acceleration sensitivity analysis offrequency stability for micro-cavity oscillators
Prediction of muscle forces in human musculoskeletal systemapplication of classic mechanics methods in biomechanics
复合材料设计的原理与应用
A criterion for the avoidance of edge cracking in layered systems
基于滑移构元的多晶金属弹塑性本构模型
浅谈中国古建中斗拱的力学问题
A univer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entation hardness and flow stress
滑移构元模型和塑性屈服面的演化
加卸载响应比(LURR)与损伤变量(D)关系的研究
永乐大钟一悬挂结构动态响应分析
基于格构模型的混凝土动静态拉伸破坏试验数值模拟
边坡稳定性分析极限平衡法的简化条件
构元组集弹性损伤模型对准脆性材料损伤至断裂各向异性特征的分析
庆贺与回忆
庆贺与回忆
李先生引领我走上力学人生
李敏华先生的爱国情结
向李敏华先生学习
师恩难忘——恭贺李敏华先生九十大寿
跟随李敏华先生工作的日子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我国南海海域广泛分布着钙质砂及天然气水合物地层。钙质砂是特殊的海源土,具有高孔隙、易破碎、易胶结的特性;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将造成地基强度和其中结构物承载力的大幅降低。随着我国油气开采逐渐向南海深海扩展,这两种地基中结构物的稳定性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分别针对这两种地层中的结构物承载力和稳定性进行了研究。首先对钙质砂基本力学性质、以及钙质砂地基中桶形基础在波浪荷载下的承载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然后对水合物沉积物的力学性质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对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引起的地层沉陷及海底管道的稳定性进行了数值方面的研究。

针对钙质砂力学性质实验,首先在实验室中分别采用一定比例的石膏粉、方解石粉以及硅酸盐水泥对钙质砂进行胶结,然后进行力学性质并与非胶结情况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石膏粉及方解石粉对于钙质砂的固结排水强度影响不大;硅酸盐水泥的含量提高对钙质砂的强度以及变形模量都有很大的提高。

钙质砂地基中桶形基础在循环荷载(模拟波浪载荷)下的试验结果表明:水平动循环荷载下,桶周围土体发生塑性变形,形成坡角约为 的沉陷区域,桶在没有压重的情况下向上移动,土体反力有较大幅度的降低。荷载幅值、频率、压重、桶长径比、地基材料参数等是桶形基础动态响应主要参数。

在实验室内利用四氢呋喃水合物沉积物研究了水合物分解前后沉积物的参数变化。结果表明:水合物的存在对土骨架具有粘聚及增强咬合的作用,它的分解将导致沉积物变形模量及强度的大幅降低。利用商用软件ABAQUS研究了输油管道穿过水合物层时,水合物分解引起的地层及管道位移变化。结果表明:分解半径的增加将使管道位移增加;但当分解半径超过水合物层深度时,分解半径的增加对管道及土体的变形不明显;分解后地层参数变化越大,引起的变形也越大;有覆盖层时地层沉陷更加明显。

今后在钙质砂研究方面,应找到更合适的能反应实际的胶结方法,并进行大尺度的实验;在水合物引起的结构物稳定性方面,应获得更准确的水合物分解前后的力学参数,然后考虑热-渗流-岩土骨架-结构物的耦合作用。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nfluences of phase shift on superresolution performances of annular filters. Firstly, it investigates the influence of phase shift on axial superresolution. It proves theoretically that axial superresolution can not be obtained by two-zone phase filter with phase shift pi, and it gets the phase shift with which axial superresolution can be brought by two-zone phase filter. Secondly, it studies the influence of phase shift on transverse superresolution. It finds that the three-zone phase filter with arbitrary phase shift has an almost equal optimal transverse gain to that of commonly used three-zone phase filter, but can produce a much higher axial superresolution gain. Thirdly, it investigates the influence of phase shift on three-dimensional superresolution. Three-dimensional superresolution capability and design margin of three-zone complex filter with arbitrary phase shift are obtained, which present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ree-dimensional superresolution design. Finally, it investigates the influence of phase shift on focal shift. To obtain desired focal shifts, it designs a series of three-zone phase filters with different phase shifts. A spatial light modulator (SLM) is used to implement the designed filters. By regulating the voltage imposed on the SLM, an accurate focal shift control is obtained.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We design three-zone annular filters to be applied to optical storage system. The designed filters extend the depth of focus and realize transverse superresolution simultaneously, which will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optical storage system greatly. And we propose two feasible schemes to improve imaging resolu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system. One scheme depends on a complex filter formed by cascading of a three-zone phase filter and a three-zone amplitude filter. The complex filter converge the optimized transverse superresolution and the optimized axial superresolution of two different filters onto a single filter. It can improve the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performances greatly. Another scheme depends on a single three-zone complex filter. We propose a three-zone complex filter with phase shift 0.8 pi, which presents bigger design margin, better imaging quality and stronger three-dimensional superresolution capability. (c) 2006 Elsevier Gmb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从耦合波方程出发,分别在小信号、高功率(1.5 GW/cm2)条件下研究KDP晶体串接三次谐波转换。当两块混频晶体的长度选择为8 mm和6 mm,晶体分别偏离原混频匹配角0.35 mrad和-0.25 mrad时可以有0.3 nm的谐波转换带宽,同时系统的三次谐波转换效率与两块混频晶体之间的距离有密切关系,当两块晶体之间的距离使从第一块混频晶体出射的光波之间的相位差改变π时,会使第一块混频晶体产生的三次谐波大部分回流到基频和倍频光,从而使转换效率大幅度下降,最合适的距离应当使光波之间的相位差改变为2π。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新生代以来,全球气候经历了一系列的冷暖交替,呈现总体变冷的趋势。对该时期不同区域气候变化过程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今全球气候变化规律。中新世是新生代古气候与古环境演变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定量重建山东山旺中新世气候是认识和理解中国东部与东亚新近纪气候演变的一个关键环节。 将化石植物作为气候代用指标,用于研究过去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广为国际科学界接纳。国际上,定量研究第三纪气候的植物学方法按照不同原理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其各自代表分别为基于化石的现存最近亲缘类群生态适应度推演古气候参数值的共存分析法(Coexistence Approch, CA )和基于叶片形态特征与气候相关关系的叶缘分析(Leaf Margin Analysis, LMA )与气候叶片多变量程序(Climate Leaf Analysis Multivariate Program, CLAMP)。两大主流方法各有优势,也各有局限性。前人运用两大主流方法对山旺中新世植物群相同地层,同套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LMA 和CLAMP 所估测年均温数值要显著低于CA 所估测的数值。其差异的原因既可能是LMA 和CLAMP 由于埋藏因素的影响造成估测值偏低,也可能由于CA 数据库数据主要来自于欧洲和北美而缺乏东亚的资料所致。 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分布区叠加分析(Overlapping Distribution Analysis, ODA )对山旺中新世古气候进行定量重建。ODA 采用最近亲缘类群在叠加区间的气候参数来重建化石植物所生活的当时当地的气候。其详细步骤如下:1. 鉴定化石植物和认定它们的最近亲缘类群(尽量到种级水平)。2. 调查这些最近亲缘类群的分布数据(包括经度、纬度和海拔数据)。某些类群可能会有不止一个最近亲缘类群,须将这些最近亲缘类群的分布数据合并。3. 对分布数据分析,得出包含最多类群的最大叠加区间。4. 调查在最大叠加区间中气象站点的气候数据。5. 按照公式(1)和(2)来转换年均温数据TU=T0 - (HU -H0)×Γ (1); TL=T0 - (HL -H0)×Γ (2) 其中HU (m) 是海拔叠加区间的上界; HL (m) 是海拔叠加区间的下界; H0 (m) 气象站的实测海拔; T0 (ºC) 气象站的实测年均温; TU (ºC) 在海拔叠加区间气温的下界; TL (ºC) 在海拔叠加区间气温的上界; 系数Γ 为大气垂直直减率,年均温为0.5ºC/100m,最冷月均温为 0.45ºC/100m,最热月均温为 0.6ºC/100m。同样的方法,在海拔叠加范围内最冷月均温与最热月均温范围也可以确定,而降水量则采用气象台站的原始数据。6. 在这些转换数据的基础上,得出年均温,最冷月均温,最热月均温,年较差和年平均降水量波动范围。 ODA 分析结果表明:山旺中新世时期年均温为10.9-14.5oC,年较差为21.1-22.7oC,最冷月均温为-0.5-3.3oC,最热月均温为21.9-25.0oC,年平均降水量为1107.3-1880.0mm 。同时本论文还定量恢复了山旺硅藻土矿各层的古气候参数,其所估测的古气候参数数值与CLAMP 和LMA 的结果一致,而与CA 不同。对山旺气候参数的恢复表明,虽然其中新世年均温与现在相似,但最冷月均温要高于现在。 本项研究的创新之处是选择同一个研究地点(山东山旺),依据同一套数据(化石植物的类群资料),采用国际上以不同原理为基础的主流方法,同时加入我们自己提出的新方法,进行的古气候重建,对所获得气候参数值进行对比和验证,并对其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和探讨。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A new species of the subfamily Barbinae, Tor yingjiangensis, is recognized from Yunnan province, China. It can be distinguished from other Tor species by the following combination of characters: last simple dorsal-fin ray osseous and non-serrated; no forward directed predorsal procumbent spine; head length considerably longer than body depth; no tubercles on the snout or sides of the face; 18-20 gill rakers on the outside of first gill arch; 24-26 lateral line scales; median lobe of lower lip short, its posterior margin truncate, not extending to the vertical across the inner corners of the mouth; and the condition of the lower lip consistent in individuals of different sizes. The new species has been misidentified previously as Tor putitora (Hamilton, F. 1822. An account of the fishes found in the River Ganges and its Branches. Edinburgh & London. 405 pp), which occurs in the Ganges and Indus River basins. The new species can easily be distinguished from T. putitora by having 3-3.5 (vs. 2.5) scales from lateral line to pelvic-fin origin, shorter caudal peduncle length (13.0% vs. 17.2% of standard length), lesser body depth (26.4% vs. 24.0% of standard length) and longer caudal peduncle depth (12.0% vs. 10.9% of standard length), no longitudinal stripe present along side of body, and eyes visible in ventral view of h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