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resultados para mahogany shoot borer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青蒿素是从中国传统药用植物青蒿(Artemisia annua L.)中提取的新型抗疟特效药。青蒿素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而青蒿植株中青蒿素的含量很低,因此如何提高青蒿素的产量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通过基因工程获得转基因青蒿高产株系是提高青蒿素产量的最有潜力的途径之一。 对不同基因型青蒿进行不同的激素浓度配比的比较研究,得到丛生芽诱导率较高、生根诱导率较高的激素配比,从而建立了青蒿高效再生体系。然后系统地分析了青蒿丛生芽诱导、丛生芽生长、丛生芽生根诱导对Kan的敏感性。对影响根癌农杆菌介导青蒿转化的转化效率的两个主要因素,即农杆菌类型和青蒿基因型,以及其它影响因素,即预培养时间、侵染液的组成、共培养的方式和时间进行比较研究,建立了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青蒿高效转化体系。本高效转化和再生体系的转基因植株的得率为4%至10%,而且转基因植株再生周期短,再生能力强。 通过基因工程,在青蒿高产株系中过量表达本实验室从青蒿中克隆的FPS基因,结果转基因青蒿中FPS的酶活性是非转基因青蒿的2-3倍;转基因青蒿的青蒿素含量最高可达0.9%(DW),是非转基因青蒿中青蒿素含量的1.34倍。这些结果进一步论证了FPS在青蒿素生物合成代谢中的调控作用。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青蒿素是从中药青蒿中提取的新型抗疟药物,然而,青蒿素在青蒿中的含量非常低。近年来,随着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相关酶基因的克隆,基因工程成为提高青蒿素含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对青蒿进行遗传转化过程中,高效稳定的丛生芽诱导体系是青蒿转化成功的关键。然而,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多,青蒿丛生芽诱导能力存在退化现象。本文首先研究了滤纸对青蒿丛生芽诱导的影响和在遗传转化中的应用,进而研究了反义鲨烯合酶基因表达对青蒿素生物合成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 研究了在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上加铺滤纸对青蒿丛生芽诱导的影响,结果发现,加铺滤纸后青蒿丛生芽诱导率显著提高,丛生芽诱导率能够达到97%左右。在此高效丛生芽诱导体系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讨了滤纸在青蒿遗传转化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在筛选培养基上加铺一层滤纸,青蒿的抗性丛生芽诱导率能够达到59.7%,其中在12.5%的抗性丛生芽中能够得到抗性生根植株,生根植株PCR检测均为阳性,在部分PCR检测阳性的植株中检测到了GUS的稳定表达。 利用上述改进的青蒿遗传转化体系,我们得到了反义鲨烯合酶基因的青蒿转化植株。PCR检测和Southern杂交检测结果证明了反义鲨烯合酶基因已经整合到青蒿基因组中。RT-PCR检测发现,在转基因株系ASQ3和ASQ5中鲨烯合酶基因在mRNA水平上得到部分抑制,鲨烯含量比对照降低了20%左右;青蒿素的含量分别提高了23.2%和21.5%,结果表明抑制鲨烯合酶表达能够有效促进青蒿中青蒿素的生物合成。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土壤呼吸是全球碳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对全球碳平衡的影响是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探讨碳素的失汇(missing sink)问题,对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环境因子与土壤呼吸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于将土壤呼吸从“chamber”水平的测量放大到整个生态系统或更大尺度。而温度、水分和植被状况都是对土壤呼吸有重要影响的因子,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这些因子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它们极有可能与土壤CO2排放之间形成正反馈。温带草原是主要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之一,目前非常缺乏有关土壤呼吸的研究资料。因此,在2001年生长季,我们在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南部集水区设定了一条东西长约160km、南北宽约30km的样带,从中选择了11个不同的植物群落,采用碱液吸收法周期性地对这些群落的土壤呼吸速率进行同步测定,并对土壤呼吸的时空动态及其与温度、土壤水分和植被状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现将主要研究结果概述如下:   ①锡林河流域南部集水区的土壤呼吸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变异。温度是影响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主要因子之一,指数模型能够较好地揭示各群落土壤呼吸对温度变化的响应,但低温时模型的拟合效果更好。各群落土壤呼吸的季节动态与温度变化不完全同步,表明温度并不是影响土壤呼吸的唯一因子 。   ②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在各群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春小麦群落的Q10值高于草原群落,说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会影响到土壤呼吸对温度变化的敏感程度。水分对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有重要影响,秩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土壤水分与Q10值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此外,依据不同土壤层次的温度得出的Q10值各不相同,基于变化幅度大的浅层土壤温度和气温得出的Q10值较小,而根据变化幅度小的深层土壤温度得出的Q10值较大。   ③水分对各群落的土壤呼吸也有较大影响,但其影响程度有一定的季节差异,生长旺季水分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显著高于其它季节。从各群落的具体情况来看,水分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明显受制于群落的水分供应状况。水分供应状况比较好的和水分变化幅度小的群落中,土壤呼吸与水分之间没有显著的函数关系,而水分相对欠缺的群落则存有显著的线性关系。消除温度的影响后,这种线性关系显著增强。土壤水分含量较低的芨芨草群落中,土壤呼吸与表层水分之间的关系也不明显,这与芨芨草根系分布较深,能够利用土壤中较深层次的水分有关。   ④土壤呼吸季节变化与植被之间的关系与各群落内水分状况以及植被对水分的利用机制有关。所有群落土壤呼吸速率随着绿色活体生物量的增长有上升趋势,且在水分供应充足的群落和植被较为耐旱或能够利用深层土壤水的群落中,这二者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指数关系,其它群落中相关关系不够显著。由于植被立枯量大小反映了水热的综合状况,所以群落的土壤呼吸速率随立枯量的增长呈下降趋势,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指数方程来表示。   ⑤土壤呼吸在锡林河流域南部的空间变异主要受水分和植被状况的影响。总体来看,土壤水分含量高、地上生物量(包括绿色活体生物量)大或地上净第一性生产力高的草地群落,其土壤呼吸速率也较高。基础呼吸速率对于改进土壤呼吸模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预测精度有重要意义。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平均温度低、水分状况好、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大、地上净第一性生产力高的地方,基础土壤呼吸速率也相应较高。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草地在世界各种不同的气候带和土壤类型区均有分布,约占陆地面积的24%。尽管二十世纪中叶以来,人类通过各种措施,使氮素由大气圈进入生物圈的量已经翻了一翻,但是,草地生态系统由于没有得到足够的氮素补充,其生产力至少是季节性地受到氮素的制约。我国草原生态系统的退化与氮素匮乏已经引起了广泛重视。尽管一些研究者的工作已经涉及到氮素循环的一些方面,但是关于草原生态系统的氮素平衡过程的系统研究迄今尚未开展。地下器官中贮藏养分的积累是多年生牧草抵御不良环境条件的物质保障,碳水化合物是我国典型草原植物重要的贮藏营养物质。但是关于我国草原生态系统贮藏养分的研究还相当匮乏。值得一提的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也加剧了草地生态系统氮素的损失,甚至对全球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此,我们在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羊草样地设计了氮素添加试验,采用15N稀释法对典型草原羊草群落的氮素吸收利用、氮素平衡进行了研究,并就氮素添加条件下,植物氮素利用与植物竞争的关系、氮素吸收分配与牧草生物产量与品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对羊草群落植物贮藏碳水化合物的种类与含量进行了测定。 15N稀释法的试验结果表明:我国典型草原羊草群落吸收的氮素平均16.41%来源于肥料,83.59%来源于土壤。氮素添加不仅显著促进了羊草群落地上器官对肥料氮索和土壤氮素的吸收量,而且促进了地下器官对肥料氮素和土壤氮素的吸收量。生物量达到最大时,羊草群落吸收的氮素分配到地下器官中的比例平均为74.85%,分配到地上器官中的比例平均为25.15%。植物吸收的肥料氮素在地上和地下器官之间的分配比例约各占50%。 在我国典型草原羊草群落,植物对肥料氮素的回收率仅为31.61%,氮素添加显著影响羊草群落植物对肥料氮素的回收,随着氮素添加量的提高,地上和地下植物器官对肥料氮素的回收量均显著提高。凋落物的肥料氮素回收率为2.92%,地下凋落物的回收率显著高于地上凋落物。肥料氮素的土壤存留率为36.16%,主要分布在地表至40cm的土层范围内(>95%)。各土层存留的标记肥料氮素量均随着氮素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肥料氮素的当季损失率为21.77%-43.38%。风险:收益分析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添加5.25gN/m2与28gN/m2的处理风险大于收益,添加17.5g/m2的处理风险最低,收益最高,在草原生态系统的管理中可以参考。 为了了解羊草群落植物的竞争能力是否对羊草群落植物的相对多度有影响,我们对不同盖度的10个物种的15N吸收速率、15N分配、植物组织氮素含量、单株生物量、根/冠比、氮素生产力等反映植物竞争能力的指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发现向根系的氮素分配比例、根/冠比、和氮素生产力与植物的相对盖度显著正相关,向地上器官的氮素分配比例、氮素吸收速率与相对盖度呈显著负相关,而植物组织氮素含量、和单株生物量与植物相对盖度无关。 试验前,我们认为氮素吸收速率应该与植物的相对多度显著正相关,但是本试验发现却是显著负相关。这一结果说明,高的氮素吸收速率并不能代表较高的竞争能力,而是稀少植物能够与优势植物共存的一种生理机制。 氮素的吸收与分配显著地影响牧草的生物产量和品质。氮素添加提高了羊草生物量,促进了生物量向地上器官的分配比例,降低了向根系的分配比例,使根/冠比显著降低。氮素添加促进了羊草对氮素的吸收以及向茎叶中的分配比例,降低了向根系的分配比例,提高了羊草各器官的氮素含量和地上器官的蛋白质含量,对根系的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影响。本试验条件下,氮素添加水平为17.5gN/m2时,羊草根、茎、叶生物产量均最高。与17.5gN/m2的处理相比较,添加28gN/m2的处理,羊草的生物产量以及牧草蛋白质含量均无显著差异。初步认为,本实验条件下,17. 5gN/m2是较为适宜的氮素添加量。 地下器官中贮藏养分的积累是多年生牧草抵御不良环境条件的物质保障,碳水化合物是我国典型草原植物重要的贮藏营养。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羊草群落地下器官的贮藏性碳水化合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羊草群落地下贮藏碳水化合物种类主要包括甘露糖醇、果聚糖、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其中甘露糖醇是最主要贮藏碳水化合物,约占60%;其次是果聚糖,约占30%。氮素添加量对羊草群落地下贮藏碳水化合物有显著影响。在0~50 g NH4N03. m-2.yr-1范围内,随着氮素添加量的增加,总糖、果聚糖、甘露糖醇的含量均逐渐升高。氮素添加时期对羊草群落地下贮藏碳水化合物含量亦有显著影响。7月初(雨季)添加氮素比4月份(牧草开始返青)更有利于牧草地下贮藏碳水化合物的积累。 对羊草根茎中的贮藏性碳水化合物的测定结果表明,羊草根茎中的贮藏碳水化合物组分主要包括果聚糖、甘露糖醇、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其中果聚糖是最主要贮藏碳水化合物,约占60%:其次是甘露糖醇,约占20%。氮素添加量对羊草根茎中的贮藏碳水化合物有显著影响。在0~17.5 g N/m2范围内,随着氮素添加量的增加,总糖、果聚糖、甘露糖醇的含量均逐渐升高。氮素添加时期对羊草根茎中的贮藏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亦有显著影响。在7月初添加氮素比4月份添加氮素更有利于贮藏碳水化合物的积累。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论文对草地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构成、根冠比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以及土壤呼吸测定方法比较等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主要成果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之上对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中段的内蒙古多伦县境内的18种草地群落(包括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群落)进行了相关内容的研究工作。 在2002年生长季期间,对这18个植物群落中选取的16个进行了群落学调查,测定了其地上、地下生物量,同时测定了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分析了地上、地下生物量以及根冠比(root to shoot ratio)与这些立地因子间的相关关系。同期,从18个群落中选定10个代表性群落测定其土壤呼吸速率,测定方法选用了动态红外气体分析法 (Infra red gas analysis, abbreviated as IRGA)和碱液吸收法(Alkali absorption, abbreviated as AA)。对这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分析了不同群落间土壤呼吸变化与土壤水分和养分状况等的相关关系。主要结论如下: ①16种植物群落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差异明显,地上生物量变化范围在80~500 g•m-2之间;相比之下,地下生物量的变化范围要大得多,16个群落中地下生物量最小的为猪毛菜群落,最大的为拂子茅群落,分别为533 g•m-2和2590 g•m-2。群落的根冠比在1.5~11.21之间,平均根冠比为 5.69。 ②土壤含水量对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土壤含水量高的样地(羊草样地)较含水量低(小米蒿样地)的样地地上生物量高,反之亦然。但含水量与地下生物量之间的这种关系却不明显,即土壤含水量高的样地其地下生物量并不一定比含水量低的样地地下生物量高;根冠比与土壤含水量之间基本上呈负相关。土壤全氮含量和有机质含量与地上、地下生物量也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而土壤容重却与生物量存有负相关关系;根冠比与土壤全氮、有机质和容重的关系正好与此相反,即根冠比与全氮和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与容重为正相关。 ③10种植物群落土壤呼吸的昼夜变化比较明显,均为单峰型曲线,主要受土壤温度的驱动,但同时也受到当日降水情况和云量、风速等气象因子的较大影响。因此,影响到这些群落土壤呼吸日动态的一致性,使得规律性并不明显。 ④用碱液吸收法和动态密闭气室法测定的10个群落的土壤呼吸速率变化范围分别为394~894mg C•m-2•d-1和313~2043 mg C•m-2•d-1,其中碱液吸收法测定结果平均为动态气室法的67.5%,明显低于动态密闭气室法。 ⑤两种测定方法具有很好的相关性,R2为0.8739。本研究中发现,在土壤呼吸速率低的情况下,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十分接近,甚至碱液吸收法的测定结果稍大于动态密闭气室法;而在土壤呼吸速率较高的情况下,动态密闭气室法测定结果则显著高于碱液吸收法。上述结果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结果高度一致,从而为校正我们以往采用碱液吸收法在该区域的测定结果提供了可靠依据。 ⑥各个群落间的土壤呼吸变化与立地土壤水分和土壤养分之间存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但并不显著,可能与这些群落土壤呼吸测定不是在同一天进行有关。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碳循环研究已经成为目前生态学中的研究热点之一。草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大部分草地处于对全球变化敏感的区域,也是研究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关键地区。我国草地面积十分辽阔,占我国陆地面积的40%以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地位和作用。 在碳蓄积研究中,对地上碳库的估计比较容易,而对地下碳库的估计却由于方法上的局限造成估计的精度不高。因此,研究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群落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模式,尤其是地下生物量的分配,对于全球碳蓄积的 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植物生长与环境因子密切相关,植物的生物量分配与环境因子也必然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了 解植物的生物量分配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相关模式,不但有利于减少生物量调查的工作量,而且能使碳蓄积量估计的精度大大提高。 (1) 本文通过对锡林郭勒草原上的克氏针茅植物群落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观测,初步得到了克氏针茅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规律: 2004年地上生物量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6、7、8月地上生物量较低,9月显著增加,为8月的4.8倍。2005年地上生物量表现出明显的单峰曲线,8月达到峰值,为150.48 g•m-2。2004年地下生物量6月到7月明显增长,7月、8、9月逐渐减少。2005年地下生物量出现两次增加和两次减小的过程。地下生物量在不同层次的分配数量及所占比例存在差异。0~10cm分配的地下生物量最多,所占比例最大,往下各层基本表现出逐层递减的趋势。其中,0~30cm地下生物量占0~80cm总地下生物量的70%。 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的比值即为根冠比,根冠比也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2004年从6月到9月根冠比表现为逐渐减小的趋势,最小根冠比值出现在9月,为9.22。2005年为明显的反抛物线形状,最小值出现在8月,为19.93。 (2) 分析克氏针茅群落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根冠比三者关系的结果表明:克氏针茅草原群落地上生物量和根冠比的相关关系较为明显,而地下生物量与根冠比的相关关系较差。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的相关关系较好,呈正相关关系。地上生物量对根冠比变化的贡献较大,而地下生物量对根冠比变化的贡献较小。 (3)在观测生物量的同时,用小气候自动观测系统记录了同时期的降水和气温资料,通过分析克氏针茅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及根冠比与降水、气温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 2004年和2005年地上生物量均与上月降水量有显著相关关系,而两年的地下生物量与降水量的相关关系较差。两年的根冠比变化与上月降水量也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2004年地下生物量与上月平均气温的相关关系较好。2005年地下生物量与月平均气温的相关关系较差。2004和2005年地上生物量与月平均气温有很好的线性关系,但两年的相关关系正好相反。两年的根冠比与月平均气温的相关关系也表现的恰恰相反。 (4) 最后,分析了温室控制试验羊草种群的生物量分配对水热因子响应的阈值。得出以下结论: 土壤相对含水量范围为6065%、温度为26℃时的地上、地下干重都最大,表明这是羊草地上、地上部分生长最适宜的温度和土壤水分。土壤为相对含水量2530%、温度为20℃时根冠比值最大。 温度、土壤水分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羊草根冠比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但根冠比对不同温度和土壤水分的敏感度不同。根冠比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和土壤相对含水量范围内发生敏感变化。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The effects of organic-rich sediment and sulfide exposure on Hydrilla verticillata were investigated. The organic richness of sediment was simulated by adding sucrose into sediments, and sulfide exposure was conducted by adding sodium sulfide to plant roots. The length, biomass and density of shoot reduced in the sucrose-amended sediments, and the largest reduction occurred in the highest 1.0% addition treatment by 84.2%, 56.7% and 92.4%, respectively. However, the 0.1% addition treatment stimulated the growth of root. The effects of below-ground sulfide exposure on the physiological activities of H. verticillata were determined by adding sulfide to the below-ground tissue. Significantly inhibitory effects of sulfide were observed on plant photosynthesis, root carbohydrate and nitrogen synthetic reserves. The net photosynthetic rates, soluble carbohydrate and soluble protein contents in root were reduced by 104%, 71.8% and 49.8%, respectively, in the 0.6 mM sulfide treatment.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Potamogeton crispus is a cosmopolitan aquatic species and is widely used as a pioneer species for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f eutrophic lakes. However, many restoration projects applying P. crispus turions have not been successful. Earlier studies focused on effects of light and temperature on turion germin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whether sediment anoxia and light interactively affected the turion germination and early growth of P. crispus. Anoxic conditions in the experiment were produced by adding sucrose to the sediment. The germination rate of the turions was 68-73% lower in the highly anoxic condition treatment than in the control. Medium light intensity (10% of natural light at the water surface) was more favorable for germination under slightly anoxic conditions than either low or high light intensity. The growth of newly-formed sprouts was also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by sediment anoxia. Photosynthesis and shoot biomass were reduced under sediment anoxia, whereas total chlorophyll content, root biomass, and soluble protein content were highest in the low anoxic condition treatment. Medium light improved net photosynthesis and biomass production of the sprouts. We conclude that turion germination and sprout growth can be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by sediment anoxia. Medium light intensity may alleviate this inhibition by anoxia, but light has little effect when sediment anoxia is severe. For the purposes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role of sediment anoxia, and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sediment and light conditions for turion germination and early growth of P. crispus in eutrophic lakes. These results will contribute to a more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urion germination dynamics of P. crispus and will be useful for future restoration programs.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Decline of submersed macrophytes in Lake Donghu of China with the progress of eutrophication is assumedly due to low light stress by algae blooming. I conducted a laboratory experiment to study the impact of low-light stress on the growth of Potamogeton maackianus A. Been, a dominant submersed macrophyte of the lake before the 1970s. Plants were grown for six weeks in aquaria with Lake Donghu sediment and enriched water. Light delivered to aquaria was adjusted to simulate the typical Lake Donghu light intensities that exist at several water depths from 0.6m to 1.7m. Biomass growth of the plant was inversely related to light intensity at the simulated depths of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1.0m (r = 0.96, p < 0.05, n=6) and was negative at the depths of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1.4m.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hotosynthetic light saturation and compensation points of the plant in Lake Donghu should be ca. 0,9m and ca. 1.5m depths, respectively. Chlorophyll content, growth of main shoot, total shoot lengths and density of the plant all peaked at 1.2-1.3m simulated depth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 maackianus responds to low light stress primarily by elongation of shoots, and increase of density. Its biomass growth and nutrient uptake rate did not correlate with the accelerated shoot growth. Below the light intensities of water deeper than 1.2-1.3m, shoot growth rate decreased. The flexible tolerant strategy of P. maackianus to low-light stress suggests that the disappearance of this plant from the lake was not mainly due to eutrophication-induced low-light stress.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针对人工栽培基质中基质配比问题,采用生物试验的方法,对陕西彬县的泥炭、陕西铜川的油页岩、陕西关中土粘化层土壤,进行不同比例的配合后,再对配合基质设制不同处理,进行作物的室内栽培试验,通过生物量、生物性状(根冠比)、及产量分析来判断基质配比的优劣。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泥炭比例的增加,小青菜的产量增加,泥炭量达到一定值后,随着泥炭量的增加,小青菜的产量反而降低;泥炭与<1 mm粘土配合(PS)处理中,PS3处理(泥炭∶粘土为3∶1)小青菜地上部分产量最大;在泥炭与7~10 mm粘土配合(PB)处理中,PB2处理(泥炭∶粘土为2∶1)小青菜地上部分产量最大;对小青菜根系生物量来说,在泥炭和粘土比例较小时,小颗粒粘土处理的根量明显高于大颗粒粘土处理,在泥炭和粘土的比例较大时,大颗粒处理高于小颗粒处理。对油页岩处理而言,在泥炭量较少的配合基质中加入8%的油页岩能起到良好的增产作用;而在泥炭含量较多时,对小青菜产量的影响是负面的;石灰处理对小青菜地上部分产量影响都是负面的,但是对小青菜根系生物量的影响基本是正面的。高温处理对小青菜地上部分产量的影响基本上都是负面的,对小青菜根系的生长也基本是起负作用的。根冠比达到某一适宜值...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盆栽试验方法研究充分供水(W)、适度干旱(M)和严重干旱(D)三种条件下,不同株型的两个大豆品种晋大74和晋豆24在混播和单播时的籽粒产量及生物量构成。结果表明:晋大74品种具有较高的植株生物量和较强竞争能力,在单播时籽粒产量较低,而竞争能力较低的晋豆24品种在单播时籽粒产量却较高,这一结论将对大豆株型设计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对大田不同水分处理条件下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在经济产量形成期的根系活力及其衰退的杂种优势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根系活力与叶片光合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分亏缺显著降低了玉米的根系活力;充分供水和水分亏缺条件下,玉米杂交种根系活力都具有显著的杂种优势;杂交玉米种根系活力衰退速率具有显著的负优势,抽雄后灌水能够显著降低玉米根系活力衰退速率。杂交玉米种在抽雄期各水分处理下的光合速率显著大于亲本;玉米根系活力与光合速率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随着根系活力的增高,玉米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增高。因此,杂交种较高的抗旱性是根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玉米育种和栽培中,要充分地考虑到根系对地上部生理活性的影响。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土壤重金属尤其Cd和Pb污染日益严重。筛选和培育具有重金属低积累特性的农作物排异品种被认为是当前应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最为合理和有效的途径之一。本文通过盆栽试验、大田试验和砂培试验,研究了大白菜品种对Cd和Pb的吸收和积累的品种差异、对Cd、Pb胁迫的响应以及大白菜安全生产的调控技术,得出以下结论: 1) 盆栽梯度试验中,80种大白菜地上部对Cd的吸收存在显著差异(p < 0.05)。在3种Cd处理下(1.0, 2.5和5.0 mg/kg),80种大白菜Cd含量浓度范围分别为(mg/kg) 0.22–2.46, 0.90–14.10和2.03–18.01, 其平均值分别为 0.79, 3.76 和6.79 mg/kg DW。大白菜对Cd胁迫具有较强的耐性。大田试验中,15种大白菜的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与盆栽梯度试验的结果基本一致。排异植物的筛选和鉴定标准包括:(1)该植物的地上部和根部的Cd含量都很低或者可食部位低于有关标准;(2) 富集系数(BF) < 1.0;(3) 转运系数(TF) < 1.0;(4)该植物具有较高的Cd耐性,在较高的Cd污染下能够正常生长且生物量无显著下降。采用此标准,结合盆栽梯度试验和大田试验结果,北京新3号、绿星70和丰源新3号可鉴定为Cd排异品种。秋傲和赛新5号具有排异Cd特性,但其对Cd的耐性较差。 2) 盆栽梯度试验中,在Pb投加浓度为500和1500 mg/kg处理下,30种大白菜地上部对Pb的吸收存在显著差异 (p < 0.05),其Pb浓度的范围分别为:0.52–8.68 和1.86–16.20 mg/kg, 其平均值分别为3.01 和6.87 mg/kg DW。并且,随着Pb浓度的增加,白菜地上部Pb含量有随之增加的趋势。大白菜对Pb具有较强的耐性。低浓度的Pb处理对大白菜的生物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结合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的结果,秋傲、世博秋抗和福星80可鉴定为Pb排异大白菜品种。 3) 砂培试验中,在Cd和Pb胁迫下,大白菜地上部的丙二醛(MDA)含量增加,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接着下降的趋势,酸菜王的SOD活性要高于北京新3号SOD的活性。随着Pb处理浓度的增加,福星80地上部的SOD活性随之增加,而绿星大棵菜地上部的SOD活性先下降后增加。在不同梯度的Cd处理下,大白菜地上部的可溶性蛋白(SP)含量未见显著降低,甚至有所增加,而在不同梯度的Pb处理下,大白菜地上部的SP含量有所降低。 4) 施用改良剂可升高土壤的pH值和降低土壤中的有效态Cd,从而对大白菜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施用改良剂可显著降低大白菜对Cd和Pb的吸收和累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