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 resultados para linfoid organ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花是被子植物特有的繁殖器官。花的发育取决于一个复杂的涉及到多个基因和过程的调控体系,因此花的起源和多样化过程实际上可以理解为这个调控体系的进化过程。所以,要全面地理解花和被子植物的起源和多样化,就必须研究花发育基因的功能和进化。 金粟兰科(Chloranthaceae)是基部被子植物的代表类群之一。与研究得比较深入的模式植物(如真双子叶植物中的拟南芥、金鱼草和矮牵牛等,和单子叶植物中的水稻和玉米等)相比,该科植物的花比较简单。花被以及雄蕊或雌蕊的丢失使得该科一些类群(如草珊瑚属Sarcandra和金粟兰属Chloranthus)具有被子植物中最简单的两性花(仅含一枚雄蕊和一枚雌蕊),而另一些类群(如Ascarina和雪香兰属Hedyosmum)具有了被子植物中最简单的单性花(雄花仅由一枚雄蕊、雌花由一枚雌蕊构成)。因此,对金粟兰科植物中花发育基因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花的起源和早期分化机制,还将为认识花部构造简单化的机制提供资料。 本研究以金粟兰(Chloranthus spicatus)为研究材料,从它的花和花序中分离得到了六个可能与花被的发生和发育有关的MADS-box基因,分析了它们的序列结构、系统发育关系、表达式样和进化中所受到的选择压力,探讨了金粟兰花发育和花被缺失的分子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包括: 1. 构建了金粟兰的花和花序的cDNA文库。构建工作使用了Clontech公司的SMART试剂盒,并采用其中的LD PCR方法,还使用了Stratagene公司的包装蛋白。该文库的初始滴度大约为5 × 106 pfu,重组率大约是90%, 插入片断几乎均大于0.5 kb。因此该文库质量优良,为以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2. 从金粟兰的花中分离出了CsAP1、CsAP1a、CsAP1b、CsAP1c、CsAP3和CsSEP3基因。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它们都是MIKCc型MADS-box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CsAP1、CsAP1a、CsAP1b和CsAP1c与AP1/SQUA类基因聚在一起,而CsAP3和CsSEP3分别与AP3/DEF类和SEP1/2/3/4类基因聚在一起。CsAP1b和CsAP1c可能与CsAP1a互为复制本。但是二者在序列上有异常之处,因此可能只有CsAP1a具有功能。从序列上看CsAP1和CsSEP3能够正常行使功能。CsAP3的C末端出现了一个由鸟嘌呤到胸腺嘧啶的点突变,因此paleoAP3基序不完整,这可能影响了它的功能。 3. 用原位杂交的方法分析了CsAP1、CsAP3和CsSEP3的表达式样。CsAP1在穗状花序分生组织(包括苞片原基)、花原基、雄蕊和心皮原基、雄蕊裂片、花粉囊、胚珠、珠被和胚囊中表达。CsAP3在穗状花序分生组织中不表达,在花原基上发生雄蕊的位置开始表达,进而在雄蕊原基、雄蕊药隔裂片和花粉囊中表达,却不在心皮原基和心皮上表达。CsSEP3在穗状花序分生组织中也不表达,而在花原基、雄蕊原基、药隔裂片、花粉囊、心皮原基和胚珠中表达。CsAP1的表达模式反映了A功能基因决定花分生组织特性的原始作用;CsAP3的表达模式体现了B功能基因在雄性器官中的固有表达,反映了该类基因在两性器官分化中的原始作用;CsSEP3的表达模式反映了E功能基因提供成花背景(floral context)的作用。 4. 分析了已知的金粟兰的花发育相关基因受到的选择压力。同大多数近缘同源基因相比,CsAP1、CsAP3、CsPI、CsAG1受到负选择并且其强度没有明显差异;CsAG2和CsSEP3受到了更强的负选择;CsAP1a则受到减轻了的负选择。该结果表明除了CsAP1a之外,其它基因的功能可能没有改变。 5. 综上所述,在无花被的金粟兰中,仍然存在着与花被发育相关的基因,并且它们的功能没有改变,这充分反映了花发育ABC模型的保守性。金粟兰中花被的缺失可能与这些基因的下游基因有关,也可能与其它途径相关。CsAP1的复制以及CsAP3的末端突变可能是花被缺失之后的结果,而不是花被缺失的原因。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花是被子植物最关键的创新(innovation)性状。在被子植物的不同类群中,其形态多种多样,尤其以基部真双子叶植物的花形态最为丰富。大量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在核心真双子叶植物起源之前,几个与花发育相关的MADS-box基因亚家族均发生了大尺度的基因重复事件。因此,在被子植物的不同物种中,花发育相关基因的组成并不相同,并且它们经历了不同的进化历史,这意味着这些基因可能以不同的方式调控花的发育。基部真双子叶植物,作为基部被子植物和核心真双子叶植物之间的过渡类群,对于我们理解被子植物花的进化,揭示核心真双子叶植物花的起源以及基部真双子叶植物花多样性分化的分子机制非常重要。本文以基部真双子叶植物三叶木通为研究材料,着重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 1. 花器官发生过程的观察。三叶木通的花为雌雄同序的单性花。而且,根据成熟花的形态,三叶木通的雌花和雄花都只有一轮花被器官,即三个花瓣状的萼片。扫描电镜的观察结果表明:1)在花器官的发生和发育过程中,在萼片和雄蕊原基之间,确实没有花瓣原基或另一轮萼片原基发生。2)雌花和雄花都是以两性花的方式发生发育的。3)单性花是由于在花发育的最后阶段,雌花中雄蕊或者雄花中心皮的退化而产生的。 2. 花发育相关基因的克隆。应用5’/3’ RACE的方法,我们从三叶木通不同发育阶段的混合花芽中共分离到九个与花发育相关的MADS-box基因: AktFL1、AktFL2、AktAP3_1、AktAP3_2、AktAP3_3、AktPI、AktAG1、AktAG2和AktSEP3。 3. A类MADS-box基因的进化。由于A类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序列结构的改变,再加上取样的限制,使得A类基因间的进化历史一直不能被很好的理解。因此,本文对A类基因的研究从构建该基因亚家族的系统发育树开始。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扩大在基部真双子叶植物和被子植物其它重要类群的取样,我们的系统发育树基本上反映了现存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2)核心真双子叶植物的A类基因由三个分支组成:euFUL、euAP1和AGL79,它们是通过发生在核心真双子叶植物起源之前的两次几乎同时的基因重复事件产生的。3)在基部真双子叶植物中,山龙眼目、毛茛目和黄杨科的A类基因各形成一支。而且,在这些类群内,发生了多次小尺度的独立的基因重复事件。4)来自单子叶植物的FUL-like基因明显地构成一个单系,并且包括三个分支:OsAMDS14、OsMADS15和OsMADS18。它们是由于两次不连续的基因重复事件产生的。5)不同类型的A类基因产物在C末端拥有不同的保守基元。6)从基因组结构上看,所有的A类基因都拥有八个外显子和七个内含子。7)通过对三叶木通中两个FUL-like型基因(AktFL1和AktFL2)表达式样的观察,我们发现它们在叶原基和发育早期的花原基以及发育着的花器官中都有表达。此外,A类基因表达式样的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被子植物中该类基因的祖先可能具有广泛的功能,既在营养器官中表达又在生殖器官中表达 。 4. B类基因表达式样的保守性和多样性。通过对B类基因的系统发育和表达式样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三叶木通中的三个paleoAP3基因是通过两次基因重复事件产生的。2)在木通科或木通属内,PI型基因并没有发生基因重复事件。3)RT-PCR结果表明,AktAP3_1在雌花中的表达量比雄花中高,而AktAP3_2则在雄花中的表达量比雌花中高。AktAP3_3和AktPI在雌花和雄花中的表达水平相似。4)原位杂交分析显示这些基因在发育着的雄蕊和心皮中表达。此外,AktAP3_3和AktPI还在萼片中表达,可能参与花瓣状萼片的发育。 5. 三叶木通C/D和E类基因的序列结构和表达分析。通过序列结构分析,我们发现,与其它被子植物AG同源基因编码的MADS-domain蛋白一样,AktAG1和AktAG2在MADS结构域的N末端都拥有一段氨基酸序列的延伸,AktAG1为20个氨基酸;AktAG2为7个氨基酸。原位杂交分析表明AktAG1和AktAG2主要在发育着的雄蕊和心皮中表达,说明它们具有决定生殖器官发育这一保守的功能。 AktSEP3属于AGL9型的E类基因。该基因在所有花器官中都有表达,说明和其它被子植物的E类基因一样,AktSEP3在三叶木通中对于所有花器官的发育都是必需的。 6. 各类MADS-domain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我们首次对三叶木通中上述MADS-domain蛋白间的作用方式进行了研究。酵母双杂交结果表明:1)AktSEP3的C末端具有转录激活功能。2)三个AktAP3蛋白与AktPI蛋白都能够形成异源二聚体,但是它们之间的作用能力并不相同。3)AktSEP3蛋白可以与AktFL1、AktPI、AktAG1和AktAG2形成异源二聚体,充分体现了E类基因产物作用式样的保守性。4)AktFL1与AktPI、AktSEP3和AktAG2也能形成异源二聚体,这与核心真双子叶植物的euFUL型蛋白在作用式样上是非常相似的。 综合以上结果,我们探讨了三叶木通花发育的分子机制。在三叶木通的三轮花器官中,与拟南芥等模式植物相似的是:E类(AktSEP3)基因在每一轮花器官中都起作用;此外,A类(AktFL1)和B类(AktAP3_3和AktPI)基因在花瓣状的萼片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类似于拟南芥的第二轮;B类(AktAP3_1、AktAP3_2、AktAP3_3和AktPI)和C/D类(AktAG1和AktAG2)基因在雄蕊的发育过程中起作用;C/D类(AktAG1和AktAG2)基因对心皮的发育起作用。与拟 南芥等模式植物不同的是:1)虽然原位杂交分析表明,AktFL1、AktAP3_3、AktPI和AktSEP3都在花瓣状的萼片中有 不同程度的表达,但是它们的蛋白质产物AktFL1与AktSEP3和AktAP3_3与AktPI都只能形成较弱的异源二聚体。而 且,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在三叶木通中没有找到euAP1型的A类基因,只有两个FUL-like型的A类基因。它们的功能 与核心真双子叶植物中的euFUL型基因相似。因此,AktFL1很可能与其它调控因子共同作用负责花分生组织的形成;AktFL1/AktAG2则可能在花发育的后期起作用。那么,三叶木通花瓣状萼片的发育是否需要AktFL1/AktSEP3和 AktAP3_3/AktPI的参与,还是另有其它转录因子的参与,仍然需要更深入的研究。2)虽然在三叶木通中,雄蕊的发 育同样需要B、C/D和E类基因的参与,但是由于小尺度的基因重复事件,在该物种中只拥有三个paleoAP3型基因,而没有euAP3型基因。而且,由于复制拷贝间的亚功能化,AktAP3_1/AktPI主要参与雌花的发育过程;而AktAP3_2/AktPI主要参与雄花的发育过程。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花是被子植物区别于其它植物大类群的最重要的特征,其形态多种多样。花的发育取决于一个复杂的涉及到多个基因和过程的调控体系,因此花的起源和多样化过程实际上可以理解为这个调控体系的进化过程。在被子植物的不同物种中,花发育相关基因的组成并不相同,且经历了不同的进化历史,这意味着这些基因可能以不同的方式调控花的发育。相对于核心真双子叶植物相对稳定的花形态结构而言,基部被子植物的花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因此,对基部被子植物花发育相关基因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被子植物花的进化非常重要。 金粟兰科(Chloranthaceae)是基部被子植物的代表类群之一。与研究得比较深入的模式植物相比,花被、雄蕊或雌蕊的缺失,使得该科植物的花比较简单。因此对该科植物中花发育基因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花的起源以及花多样性分化的分子机制,还将为认识花部构造简单化的机制提供资料。本文以金粟兰(Chloranthus spicatus)为实验材料,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 1.花发育相关基因的克隆 应用5’/3’RACE的方法,我们从金粟兰不同发育阶段的混合花芽中克隆到了与花发育相关的MADS-box基因:CsPI、CsAG1和CsAG2。 2. 两个A类MADS-box基因表达式样的对比分析 在营养分生组织向生殖分生组织的转变中,花原基的形成,以及随后雄蕊、心皮、花粉、胚珠和胚囊的发育中,CsAP1-1和 CsAP1-2基因均表达。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在花发育成熟期,CsAP1-1在外珠被也有表达,而CsAP1-2在外珠被处没有表达,而只在内珠被处表达。这一结果反映了基因重复事件发生后,两个基因在功能上也有了一些分化。 3. B类基因功能的保守性和多样性 通过转基因实验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对B类基因的功能和作用方式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金粟兰CsAP3基因的C末端的点突变所造成的paleoAP3基元的部分缺失对该基因的功能没有决定性的影响;2)金粟兰paleoAP3型基因CsAP3所编码蛋白的C末端以及paleoAP3基元,与拟南芥euAP3型基因AtAP3所编码蛋白的C末端以及euAP3基元没有功能上的不同;3)金粟兰paleoAP3型基因CsAP3与拟南芥euAP3型基因AtAP3 的主要功能存在一定差异,前者主要参与雄蕊形成,而后者既参与雄蕊的形成也参与花瓣的形成; 4)CsPI基因所编码的蛋白可以与AP3类蛋白相互作用进而影响花瓣的形成,因此该基因在功能上是保守的。 4. 金粟兰CsAG1基因的序列结构和功能分析 通过序列结构分析发现,CsAG1属于C类基因,具有保守的AG I基元和AG II基元。过量表达实验分析表明CsAG1的功能与A类基因的功能是相拮抗的。 5. 各类MADS-domain蛋白间的相互作用 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我们首次对金粟兰中各类MADS-domain蛋白间的作用方式进行了研究。酵母双杂交结果表明:1)C末端的完整性对于MADS-domain蛋白二聚体的形成没有影响; 2)去掉M区的CsAP3蛋白与CsPI蛋白都能够形成异源二聚体,同时它们又可以各自形成同源二聚体; 3)E类蛋白既可以和A类或C类基因产物相互作用,也可以同AP3和PI型蛋白相互作用,充分体现了E类基因产物作用式样的保守性; 4)金粟兰中,FUL-like型基因所编码的蛋白CsAP1-1与CsSEP3和CsAG1也能形成异源二聚体,这与核心真双子叶植物的euFUL型蛋白在作用式样上是非常相似的。然而,金粟兰CsAP1-1蛋白不能形成同源二聚体。 综合以上结果发现,在无花被的金粟兰中,仍然存在着A、B、C/D、E类花发育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的功能与核心真双子叶植物中同类基因的相比,有些是保守的,比如CsPI基因可以参与花被的形成;但也有一些是不同的,比如CsAP3基因主要参与雄蕊形成而非花被形成过程。由此可以看出被子植物花器官的发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调控过程,不同植物中的调控机理及进化历程可能是不同的。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研究了HPGMR农垦58S及农垦58品种与雄性器官发育有关的基本光周期反应特性。探索了与光周期反应过程有关的叶片特异蛋白变化,对HPGMR的研究及这一材料在光周期现象研究中的意义提出了一些看法。 实验得到以下三点主要结果: 1、58S及58生长发育过程在不同阶段均可受到光周期的影响,共同的表现是长日起抑制效应而短日起促进效应。这种效应的基本特征是累积性。对于生殖器官发生而言,存在有一定的短日需求阈值,当所给短日少于需求阈值时,器官的发生过程受阻乃至中断,在幼穗分化上表现为不抽穗;在雄性器官发育上,对予58S这一特殊材料而言,可表现出发育的中止,即mst。在58上不能引起类似的反应,这是由两个材料不同的遗传背景决定的。 2、对于58S及58,10天14h的长日光周期可以在键壮的功能叶片中诱导出一个35KDPI5.1的蛋白质。在本实验所用的电泳系统中,尚未检测到其他受光周期调节的蛋白质。 3、不同品种(系)的叶片蛋白电泳结果表明,在58S及由其转育的晚粳类型的PGMR材料中,均存在一个60KDPI5.5的蛋白。在只对光周期有反应但不出现不育的材料(58)和只表现不育但无光周期反应的材料(野败型不育系珍汕97A等)中,均不存在该蛋白。 根据以上结果,本文提出以下三点看法: 1、HPGMR中光周期控制的雄性不育,是水稻这种短日植物在幼穗分化过程中,短日需求未得到满足而在特殊遗传背景中表现出的雄性器官正常发育的中止。这一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幼穗发育过程有短日需求,二是雄性器官对经叶片转换的日长信号有特殊的反应。根据这种看法,建议在育种上应以幼穗发育有短日需求的材料为不育性状的转育对象;在机理研究上应更加注意雄性器官发生过程的研究。 2、60KD蛋白可能是判断一个水稻材料是否具有稳定光敏不育特性的有效指标。这一看法若经进一步实验确认,则不仅可在MPGMR的应用上起积极的作用,而且还可为光敏不育性状的遗传控制及操作的研究提供一个很好的入手点。 3、长日诱导35KD蛋白在不同叶位的叶片中出现、结合长日对不同生育阶段的抑制,暗示光周期反应中叶片和顶端关系上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即叶片是信号转换器,把环境的日长信号转换为顶端可以接受的生物信号,这种转换只要有环境信号存在即可进行,但顶端是否对此做出相应的反应则取决于顶端自身的状态。这样一种对光周期反应的假设可能将有助于对光周期现象的认识。但若要对它进行实验研究,必须用同样的光周期可以在顶端引起不同反应的实验系统。HPGMR即是这样一种合适的实验系统。从这个意义上,HPGMR及其叶片中的35KD蛋白有可能对光周期反应这一重要的植物发育现象的研究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是干旱荒漠风沙前治地区唯一分布的乔木树种,具有极强的抗逆性,突出地表现出较强的耐盐碱能力。由于胡杨在繁殖上存在问题,种子采后极易丧失生活力和无性扦插繁殖难以生根,加之人们对胡杨耐盐抗逆机制缺乏了解,应而极大地制约了这一珍贵抗逆种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有资源的保存也受到严重危胁。试验首先利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开展了胡杨体细胞再生植株的系统研究,并在分子水平上就愈伤组织的培养和器官发生过程中表达的特异蛋白开展了深入工作。其次,对胡杨耐盐机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胡杨细胞盐胁迫响应蛋白,开展了盐胁迫条件下细胞对离子吸收和分配特性以及与耐盐有关的形态结构的研究。这一工作的开展对于有效地保存、开发和利用胡杨种质资源,对于荒漠化治理,以及深入认识胡杨耐盐性、丰富和发展木本植物耐盐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1.较好地解决了胡杨试管培养中黄萎和退化等难以克服的问题,通过全面和系统的比较研究和对培养条件的优化,首次获得了高频率的和成熟的胡杨体细胞再生植株体系。胡杨愈伤组织、离体叶片和离体茎段不定芽再生频率分别可达82.9%、100%和83%,试管苗生根为86.2%。 2.提出了以愈伤组织表达蛋白状况作为判定其器官发生能力的观点,确定了三类愈伤组织和器官发生中三个不同分化阶段的蛋白分子标记。利用SDS-PAGE和IEF-SDS-PAGE对胡杨不同类型愈伤组织和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过程的蛋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愈伤组织中表达的蛋白存在着一定差异。在光下和BA/NAA为1诱导产生的具有较强器官发生能力的茎基愈伤组织,其蛋白组分明显地少于其它类型的愈伤组织,表明其分化程度较低。经过黑暗和BA/NAA为0.5的继代培养,愈伤组织产生了特异的24。5KD和58.6KD的标记蛋白,并且也表达了其器官发生时表达的19KD和31KD蛋白。说明愈伤组织经过继代培养其器官发生能力下降是与细胞分化程度增加相关的。茎基愈伤组织在光下和BA/NAA为5的条件下进行器官发生诱导,随着愈伤组织形成分生细胞团块和不定芽原基明显地表达了20KD和55KD蛋白带,并且20KD蛋白中包含有特异的pI为5。5-6.5的蛋白。43KD和pI为6.5-7.5的蛋白为器官发生前期蛋白。本文不愈伤组织表达蛋白状况与器官发生能力间关系进行了讨论。 3.分离和鉴定了胡杨细胞盐胁迫响应蛋白,从蛋白表达上证实盐胁迫对胡杨细胞产生的影响明显地分为渗透胁迫和离子伤害胁迫两种效应。对悬浮培养的胡杨细胞进行NaCL和PEG(6000)胁迫处理,SDS-PAGE分析表明:NaCL和PEG胁迫处理的细胞均明显地表达了28KD和59KD蛋白带,表明28KD和59DK蛋白是与渗透胁迫有关的。66KD和60KD蛋白带仅在高水平盐胁迫细胞中显著表达,应而是与盐胁迫中离子伤害有关的蛋白。进一步证实胡杨细胞中28KD和66KD蛋白带表达受ABA诱导。通过IEF-SDS-PAGE证实,28KD蛋白包含有pI为8.0-9.0的蛋白,渗透胁迫和离子胁迫相关的分离和鉴定为通过蛋白途径克隆与渗透胁迫和离子胁迫相关基因,为深入认识胡杨耐盐机制奠定了基础。 4.通过X-射线细胞微区分析以及与毛白杨细胞比较发现,胡杨细胞对培养介质中高浓度的盐离子具有较强的拒吸作用和一定的忍耐性。胡杨细胞中液泡不具有积聚离子的功能,细胞分室性渗调节作用不明显。胡杨细胞膜对离子进入具有选择功能,表现在培养介质中Na和CL离子进入细胞和由细胞质进入液泡不以等摩尔数形式进行,进入的CL离子比Na离子约高50%,说明了二者通过质膜是由不同机制控制的,是分开进行的,也说明胡杨细胞拒Na离子强于拒CL离子。另外胡杨细胞受到盐胁迫时还表现出比较强的维持细胞内离子平衡的功能。正是由于上述特性,才赋予了胡杨细胞具有较强的耐盐性。 5.利用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中相差和微分干涉等技术,对胡杨细胞和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与毛白杨细胞相比,胡杨细胞中具有较丰富的线粒体和质体,盐胁迫和渗透胁迫均明显地提高了细胞质中线粒体数和质体数,并使质体中内含体增多,细胞质中和液泡内缘出现明显的嗜饿物质。研究还发现,胡杨细胞膜与细胞壁之间呈齿状结合,说明了膜与壁之间结合的牢固性和稳定性,解释了胡杨细胞在胁迫中不易发生质壁分离的原因。胡杨细胞在受到盐或渗透胁迫时,细胞内出现明显的丝状结晚,细胞核变大,核仁明显。在器官和组织结构方面,胡杨根系具有发达的根冠和根内皮层,根毛较多,叶片输导组织不发达等。这些结构的存在与胡杨的抗逆性是密切相关的。文中从形态结构上阐述了胡杨的耐盐碱特性。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论文以显花植物水稻和拟南芥为对象,研究植物器官形成激素调控的分子机理。发现拟南芥干细胞决定基因WUS和ABA信号关键调节因子ABI3间存在相互调节关系,它们对质体和根毛发育等具有调控作用;运用细胞学手段对OsAGAP和OsRMC调控根发育的机理进行了研究。这些结果为了解ABA、生长素和JA等激素对分生组织或根等器官的形成的调控机理提供了新资料。 拟南芥WUS基因是一个重要的干细胞决定基因。在茎尖分生组织和花分生组织的动态平衡调节中各存在一个反馈调节环:WUS促进CLV3的表达,而CLV3 反馈抑制WUS表达,它们共同决定干细胞的数目;在WUS+LFY 和AG之间也存在一个类似的反馈环,负责花器官的正常启动和终止。本工作发现在外源ABA 存在下,拟南芥WUS功能获得突变体sef (stem ectopic flowers)子叶黄化过程受到抑制,即sef突变体对ABA 的敏感性降低,而且在sef突变体中ABI3转录水平下调,说明WUS 抑制ABI3的表达。另一方面,在abi3突变体中WUS转录水平下降,启动子分析发现WUS是ABI3所在的B3结构域家族基因的靶基因,酵母单杂交实验表明B3家族蛋白FUS3可以与WUS调控区结合;外源ABA 处理pWUS::GUS植株发现ABA可使WUS异位表达,暗示受ABA信号诱导的B3类转录因子可与WUS调控区结合,从而促进WUS的表达。这些结果支持ABI3/WUS间的反馈调节机理,该调节环可能参与调控拟南芥质体和根毛发育等过程。 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的发育和器官形成高度依赖生长素极性运输(PAT), 生长素输入和输出载体的准确定位对于极性运输的正常进行是必要的。在双子叶模式植物拟南芥中,生长素输出载体PIN1的转运和定位受小G蛋白ARF鸟苷酸转换因子GNOM介导。本实验室克隆到一个水稻ARF GAPase激活蛋白OsAGAP, 其超表达引起PAT改变且干扰主根和侧根的发生及发育。前期生理实验显示超表达植株侧根的表型可被膜渗透性生长素NAA恢复,但不能被载体依赖型生长素IAA和2, 4-D恢复。为了解释OsAGAP过表达引起根系发育受到抑制的表型,本工作主要从细胞学角度继续深入分析OsAGAP介导生长素运输的机理。实验发现,OsAGAP超表达植株中AUX1在细胞中分布改变;生长素输出载体PIN1和PIN2的定位不受影响;该基因的超表达使囊泡聚集,形成类似囊泡运输抑制剂BFA处理后的结构;OsAGAP与细胞转运系统中的高尔基体存在部分共定位。以上结果表明OsAGAP调节小G蛋白Arf的活性,参与调控生长素极性运输过程,进而调控根系发育。通过对JA诱导的OsRMC蛋白的膜定位分析及转基因植株根中JA合成水平的测定,为研究此蛋白参与JA信号、调控根系发育提供了直接证据。 此外,论文还对拟南芥STAR2基因的功能进行了一定的初探。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中国植被的1860个样方资料的统计结果表明,克隆植物存在于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中,并在大部分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同非克隆植物相比,克隆植物大多具有更强的适应环境压力的能力。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克隆植物的丰富度较高。在寒冷、低氮含量、养分贫瘠的生境中出现频率较高。在高山草甸、冻原、高山裸岩和砾石稀疏植被带等胁迫生境中克隆植物占的比例较高。克隆植物中,具有不同克隆生长器官的植物在不同生境中出现频率不同。根起源克隆植物在低纬度、低海拔,以及较温暖、湿润的生境中丰富度较高,相反,茎起源克隆植物在高纬度、高海拔,较寒冷、干旱的生境中丰富度较高。根起源克隆植物中,根出条型植物的生境条件和根起源克隆植物的相同,出现在灌丛、阔叶林和竹林中的频率较高;茎起源克隆植物中,根茎型植物的生境条件和茎起源植物的相同,出现在水生植被、草甸和草原中的频率较高,而匍匐茎型植物在较温暖、湿润、阴蔽的生境中出现频率较高。不同克隆生长构型的植物对生境的适应性不同。密集型克隆植物在高纬度、高海拔,寒冷、养分贫瘠生境中较丰富,如高山灌丛、草原,荒漠草原;同密集型克隆植物相比,游击型克隆植物在低纬度、低海拔,相对温暖、湿润的生境中丰富度较高,如水生植被、草甸。   在低植物密度生境中,物种多样性随密集型和游击型克隆植物相对重要值的增加而增加。在高植物密度生境中,高度密集的密集型克隆分株,阻止其它物种的定居,容易形成局部垄断的格局,从而降低群落物种多样性。当游击型克隆植物进入高密度生境中时,它会借助于其分散分株的空间扩展优势迅速在生境中取得优势地位,排斥其它物种,导致物种多样性的降低。群落中克隆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同植物的克隆生长构型和克隆植物种群内部的调节机制,以及植物的生境状况有关系。在低密度生境中,物种多样性随克隆植物重要性的增加而增加,在高密度生境中,物种多样性随克隆植物重要性的增加而降低。克隆性与多样性的关系还需要通过生态学实验深入研究。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Pheromones are chemicals produced and detected by conspecifics to elicit social/sexual physiological and behavioral responses, and they are perceived primarily by the vomeronasal organ (VNO) in terrestrial vertebrates. Two large superfamilies of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V1rs and V2rs,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pheromone receptors in vomeronasal sensory neurons. Based on a computational analysis of the mouse and rat genome sequences, we report the first global draft of the V2r gene repertoire, composed of similar to 200 genes and pseudogenes. Rodent V2rs are subject to rapid gene births/deaths and accelerated amino acid substitutions, likely reflecting the species-specific nature of pheromones. Vertebrate V2rs appear to have originated twice prior to the emergence of the VNO in ancestral tetrapods, explaining seemingly inconsistent observations among different V2rs.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entire V2r repertoire opens the door to genomic-level studies of the structure, function, and evolution of this diverse group of sensory receptors. (c) 2005 Elsevier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Larg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LIO) in farm animals can cause a ischaemic necrosis of intestinal tissue, eventually leading to death. The roles of endothelin-1 (ET-1) and nitric oxide (NO)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in the process of LIO, but evidence suggests that endothelial-derived mediators may participate. In the present study, ET-1 concentration and tot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 activity were measured in heart, liver, pancreas, lung and kidney in a model of LIO in sheep. Our data demonstrated that ET-1 concentration and NOS activity were altered, with significant increases of ET-1 in heart, lung and kidney and of NOS activity in pancreas and kidney, but a marked decline of NOS activity in liver (p<0.05). It is postulated that these alterations in NOS activity and ET-1 concentration may contribute to the progressive loss of organ function, and finally lead to death in LIO in sheep.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下载PDF阅读器目的 从厦门海域单鳍电鳐的电器官中提取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2-AchR)纯品,用纯化的N2-AchR 免疫Lewis大鼠,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EAMG)动物模型.方法 参照文献报道[1-2]从电鳐电器官提取N2-AchR纯品,并采用SDS凝胶电泳蛋白定性鉴定及考马斯亮兰定蛋白含量;以纯提的蛋白主动免疫Lewis大鼠,共免疫3次,于末次免疫后第3日进行EAMG大鼠临床评分及攀网时间、肌电图、血清Nz-AchRab含量、突触后膜上N2-AehR数目的 检测.结果 纯化的蛋白含量为1.097m咖l(标准品为1mg,ml);EAMG模型组与佐剂组比较,攀网时间明显降低(p<0.01);临床评分及肌电图第五个反应幅度衰减百分率显著升高(P<0.01);血清N2-AchRab含量明显增加(P<0.01);突触后膜上Nr-AchR数目显著减少(P<0.01).结论 从单鳍电鳐电器官纯提的Nz-AchR蛋白成功诱导EAMG模型,为进一步研究重症肌无力创造了良好条件.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Gene duplication is thought to provide raw material for functional divergence and innovation. Fish-specific dmrt2b has been identified as a duplicated gene of the dmrt2a/terra in fish genomes, but its function has remained unclear. Here we reveal that Dmrt2b knockdown zebrafish embryos display a downward tail curvature and have U-shaped somites. Then, we demonstrate that Dmrt2b contributes to a divergent function in somitogenesis through Hedgehog pathway, because Dmrt2b knockdown reduces target gene expression of Hedgehog signaling, and also impairs slow muscle development and neural tube patterning through Hedgehog signaling. Moreover, the Dmrt2b morphants display defects in heart and visceral organ asymmetry, and, some lateral-plate mesoderm (LPM) markers expressed in left side are randomized. Together, these data indicate that fish-specific duplicated dmrt2b contributes to a divergent function in somitogenesis through Hedgehog pathway and maintains the common function for left-right asymmetry establish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