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resultados para broiler litter
Resumo:
东灵山地区年均降水量659.7mm,单次降水以雨量小、雨强低的降水为主。水汽压(年均17.7mb)、相对湿度(年均66%)的季节变化呈现生长季高、冬季低的趋势。年均蒸发量1019.5mm;气温、风速、日照时间和水压与月蒸发量和日蒸量相关显著;气温、日照时间和水压分别在11-6月、7-8月和9-10月为决定蒸发量的首要因子。枯枝落叶层、土壤层湿度主要受前十日降水量和坡向影响。 植物体含水量生长季节较高,冬季较低;含水量随径级的增大而降低。六个灌木树种的平均含水量大小顺序为:毛榛(48.62%)最高荆条(36.32%)最低;七个乔木树种水分含量为油松,56.14%;蒙椴,54.19%;华北落叶松,52.91%;五角枫,43.64%;辽东栎,41.87%;棘皮桦,41.13%;大叶白腊,37.79%。几种植被类型的储水量为:辽东栎林,82.08mm;华北落叶松林,47.35mm;混交林,34.60mm;油松林,31.33mm;灌丛,12.40mm。各树种叶片日最低水势的季节均值为:辽东栎,-16.1bar;五角枫,-15.8bar;大叶白腊,-15.1bar;糠椴,-13.4bar;棘皮桦,-12.3bar;蒙椴,-12.2bar。叶片水势的日间变化均呈一“V”形曲线;光照在叶片水势的日间变化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96年各树种平均单株树干茎流量为辽东栎,30.3mm(4.19%);华北落叶松,16.1mm(2.22%);油松,8.9mm(1.23%);棘皮桦,2.9mm(0.40%)。两个生长季各林分冠层的水量平衡为:辽东栎林,树干流茎量101.87mm(9.18%),穿透降水量823.08mm(74.15%),截留量185.05mm(16.67%);华北落叶松林,树干径流量66.88mm(6.03%),穿透降水量836.92mm(75.40%),截留量206.20mm(18.58);混交林,树干径流量50.13(4.52%),穿透降水量846.78mm(76.29%),截留量212.20mm(19.12%);油松林,树干径流量33.90mm(3.05%),穿透降水量934.88mm(84.22%),截留量141.22mm(12.72%)。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树干流茎量S与降水量P和前24小时降水量P_1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穿透降水量T与降水量P和最大雨强M正相关显著。附加截留量与降水时间成正比。 枯枝落叶层的生物量为:油松林,25.56t/hm~2;华北落叶松林20.01t/hm~2;辽东栎林,8.31t/hm~2;混交林,7.98t/hm~2。枯枝落叶层的平均实际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均以油松林最大,其次是华北落叶松林,而混交林和辽东栎林较低;枯枝落叶层的实际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的季节变化分别与前十日降水量P10成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枯枝落叶层的截留量为油松林>华北落叶松林>辽东栎林>混交林;油松林(145.632mm和90.800mm)混交林(61.816mm和54.504mm)。油松林、辽东栎林、混交林和华北落叶松林去除枯枝落叶层后,土壤入渗量比对照平均降低100mm以上;表层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对照土壤下降了6.26、18.26、15.06和15.07个百分点。地表径流量分别增加了,辽东栎林34.299mm(603%)和15.816mm(525%);油松林14.593mm(732%)和10.584mm(1321%);混交林12.004mm(181%)和7.275mm(364%);华北落叶松林3.555mm(118%),3.275mm(229%)。96年生长季,各土壤流失量分别增加了:油松林172.751t/hm~2(124倍);辽东栎林836.500t/hm~2(119倍);混交林172.499t/hm~2(47倍);华北落叶松林11.557t/hm~2(11倍)。表层土壤容重分别增加了:油松林15.0%和20.6%,辽东栎林18.4%和28.2%,混交林11.5%和38.5%,华北落叶松林4.3%和17.1%。 0-60cm深度土壤容重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为:草地>灌丛>辽东栎林>油松林>混交林>华北落叶松林;而土壤孔隙度的大小顺序为华北落叶松林>混交林>油松林>辽东栎林>灌丛>草地。两个生长季为土壤实际储水量的均值:油松林,124.45mm,78.62mm;辽东栎林,131.23mm,87.72mm;混交林,180.41mm,113.90mm;华北落叶松林,165.53mm,127.95mm;灌丛,172.50mm,89.81mm;草地,152.92mm,89.59 mm分别比干旱年份97年高出45.83mm、43.51mm、51.63mm、37.58mm、82.69mm和63.33mm。两个生长季的地表径流量为草地,30.930mm(2.79%);灌丛,16.321mm(147%);油松林,2.911mm(0.26%);辽东栎林,8.703mm(0.78%);混交林,8.625mm(0.78%);华北落叶松林,4.447mm(0.40%)。油松林、混交林和华北落叶松林地表径流量与降水量P(mm)和最大雨强(mm/h)正相关显著;而辽东栎林、灌丛和草地的地表径流量则与降水量P(mm)、平均雨强Q(mm/hr)和最大雨强M(mm/hr)三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草地相比(1220.093kg/hm~2,100%),灌丛、辽东栎林、混交林、油松林和华北落叶松林96年生长季的土壤流失量分别降低了85.05%、94.26%、96.99%、98.86和99.14%。 降水量是影响小流域径流量时间变化的主要因素;南沟和马牙石沟96年的径流量分别是97年的8.19倍和7.87倍,而径流深(46.25mm,52.75mm)分别比97年(5.65mm,6.70mm)高出40.60mm和46.05mm。两个小流域由于面积的差异而使南沟两年的径流量分别比马牙石沟高出2773.136m~3(13.15%)和235.434m~3(8.79%)。96年和97年马牙石沟径流深比南沟高出6.5mm(14.05%)和1.05mm(18.58%)。在地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的东灵山地区,用0.010m~3/min/km~2/hr能较好地分割小流域的洪峰和基流。在五次暴雨水文曲线中,马牙石沟的快速径流量分别比南沟高出25.00%到143.33%。五次洪水水文响应R的平均值南沟为0.218%,马牙石沟为0.404%;与海洋性气候地区相比,东灵山地区小流域的R值要低一到两个数量级。马牙石沟洪峰流量Qp的平均值为418.772L/min要比南沟(281.191L/min)大48.9%。东灵山地区小流域的洪水径流过程可分为三种类型。
Resumo:
本文综述了全球碳循环研究、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及国内外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理论、方法、最新进展及主要成果。根据碱液吸收法对大针茅草原整个生长季土壤呼吸和地表凋落物分解的CO2排放速率的测定结果,分析了大针茅草原土壤呼吸和凋落物分解的CO2排放速率季节动态,并比较了二者对大针茅草原土壤呼吸和凋落物分解共同的CO2排放量的贡献。探讨了大针茅草原土壤呼吸和凋落物分解的CO2排放速率与各种生物因子、环境因子的关系,以及生物因子、环境因子对大针茅草原土壤呼吸和凋落物分解的CO2排放速率的协同作用;建立了土壤呼吸和凋落物分解的CO2释放速率与各种生物因子、环境因子及与它们的协同效应的回归模型。根据所建立的模型估算了大针茅草原土壤呼吸和凋落物分解CO2年排放速率。最后,计算了大针茅草原生态系统各碳库的贮量及它们之间的流量,建立了大针茅草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模式,初步评价了大针茅草原目前对于大气碳库的源汇功能。 本文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1)在整个观测期内,大针茅草原由土壤呼吸和地表凋落物分解的CO2排放速率的季节动态呈梯形曲线型,它在8月下旬达到最大值2.51gCm-2d-l; 2)大针茅草原土壤呼吸和凋落物分解速率的CO2排放速率季节变化趋势与地上生物量,尤其是地上绿色生物量部分的季节动态有一‘定同步性;地表凋落物层有减缓土壤向大气排放CO2的作用; 3)建立了大针茅草原土壤呼吸和凋落物分解速率的CO2排放速率y(gCm-2d-1)与绿色生物量x1(g)、降水量X2 (mm)的回归模型: Y= -1.556+0.0171 x+0.0169 X2 (当y≤1.5867时) Y= 0.6395 - 0.0059 x+0.0103 X2 (当y>1.5867时) 其相关系数r为0.9954。 4)根据建立的模型估算大针茅草原土壤呼吸和凋落物分解C02年排放速率为367.81gCm-2Y-1; 5)大针茅草原目前对于大气碳库来说是一个碳汇,它每年从大气中净吸收C02速率平均为147.5gCm-2Y-1。
Resumo:
羊草草原、大针茅草原和草甸草原是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地区的三种主要植被类型,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应用时空替代、温室、网室、自然降水接移、养分添加等多种方法模拟未来可能发生的气候变化,研究了这些变化对上述草原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过程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气候变暖及其诱导的土壤养分释放速率增加对植物群落有明显的影响,表现在种种植物群落在高度、盖度、密度和生物量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说明我国温带草原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 2. 在群落说平上,气候变暖直接或间接使地上生物量提高17%~90%,但在种群水平,不同种群对模拟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很强的个性,而不具普遍性,不同种群反应的大小、方向不同。因此由在不同群落进行研究得出的推论只有部分是可能的,并且即使观测到相类似的反应,它们内在的机制也很可能是不同的。 3. 气候变化显著地影响着凋落物的分解特征。但不同的气候变化情景下,凋落物分解过程的响应不同。在温度升高降水变化不大或升高的情景下,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将加快;在气温上升,降水明显下降的情景下,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将降低。 4. 草甸草原土壤碳素释放过程和氮素矿化过程对气候变暖有明显的响应。气候变暖将促进土壤有机碳的释放,使草甸草原土壤成为碳源,同时加速氮素矿化速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有效养分的浓度。 5. 在中小尺度上,海拔样带所是应用时空替代原理,研究陆地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的理想平台,生物量是综合反应气候变化对土壤-植物系统影响的敏感指标。 6. 草原土壤有机碳和氮在2m~3m的小尺度上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其空间自相关尺度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Resumo:
基于我国北方林一兴安落叶松林的实际观测资料对国际著名的CENTURY模型进行了验证,进而模拟了我国北方林一兴安落叶松林的碳循环动态;结合全球变化的预测结果,模拟了全球气候变化下中国北方林生物量、生产力以及碳吸收能力的变化;并且预测了大兴安岭地区的自然干扰因子(林火)和人类活动(采伐、搂除枯枝落叶)对兴安落叶松林碳循环的影响。建立了综合反映兴安落叶松林生物学特性(年龄、蓄积量)及气候因素(年均温、年降水)共同作用下的兴安落叶松林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一材积驱动模型。评估了我国森林的生态系统公益价值,并建立了森林生态系统公益价值与其总生产力的回归关系。具体结果如下: (1) 我国北方林的植物总生物量为112. llt.hm-2,净第一性生产力为403. 07gC.m-2.a-l。 (2) 建立了兴安落叶松林的生物气候生产力模型: NPP= (0.3318ln (V/A) +0.4747)×30 (l_e-0'0009695E) 为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与气候资料估算森林生产力提供了方法。 (3) 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每年可净吸收碳2.65 t.hm-2,是一个重要的碳汇。 (4) 大气C02浓度倍增将使兴安落叶松林的净笫一性生产力增加9. 8%,并且提高了兴安落叶松林的碳汇功能。 (5) 温度上升将增加兴安落叶松林的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力,并且其碳汇功能也有所提高。对兴安落叶松林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是温度而不是水分。 (6) 林火使兴安落叶松林的生物量降低,但同时也促进了兴安落叶松的更新及幼树的生长,火烧后兴安落叶松林的生产力均有所增加。火烧的强度越大,烧死的森林生物量越多,火后的恢复期也越长。 (7) 一定强度的采伐有利于兴安落叶松林的更新和幼苗、幼树的生长,从而既得到了直接的经济效益,同时又可以保持一定的生态效益。 (8) 搂除枯枝落叶层在短时间内促进了兴安落叶松林的生长,但长期下去,则将导致土壤越来越贫瘠,不利于森林的生长。 (9) 兴安落叶松林所创造的生态系统公益的总价值约为2409.96×106US$.a-,其生态效益的价值是其所创造的经济价值的2.52倍,反映了生态效益的显著性。 (10) 在对我国各类型森林的生态系统公益价值评估的基础上建 立了森林生态系统公益价值与其生产力的回归关系:Va=108.25×1 06×(Tp)0'93,简化了生态系统公益价值的评估计算工作。
Resumo:
通过研究都江堰地区三个不同林型下(般若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龙池杉木林、月亮湾楠木林)土壤氮素分布的异质性及其矿化动态、凋落物的分解,得出以下结论: 1. 在野外用顶盖埋管法培养土壤,测定土壤中的速效氮含量变化,我们发现,尽管铵态氮含量在三种林型下都大于硝态氮含量,但只有在龙池杉木纯林下净氨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基本持平,其它两种林型下,净硝化速率都远远大于净氨化速率。净硝化速率的增强,暗示着土壤的退化程度的加剧。 2. 净氨化速率和净氮矿化速率在三种林型下均和土壤温度呈现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其中净氨化速率在龙池杉木纯林下和土壤温度达到了显著的负相关。而硝化速率在三种林型下均和土壤温度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这说明,虽然温度是影响净硝化速率、净氨化速率和净氮矿化速率的最重要的环境因子之一,但温度是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种群、数量和活力等来影响上述过程的,而由于生长环境的巨大差异性,温度的影响效果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另外,土壤含水量对三种林型下的净硝化速率、净氨化速率和净氮矿化速率也有很大的影响,但均没有达到显著的相关。 3. 不同的林型下具有不同物种多样性,而物种多样性会通过凋落物的质量和数量,土壤微生物类群的组成和性质以及植被盖度等角度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氮素循环产生深刻的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会导致土壤无机氮(特别是硝态氮)流失的潜力增加,导致无机氮库的逐渐缩小。速效氮含量迅速降低。 4.铵态氮和硝态氮共同组成了土壤无机氮的绝大部分。但由于硝态氮易于淋溶, 从地表径流中流失,易被植物吸收,也可能通过反硝化损失掉,因此硝态氮的含量常常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而且硝态氮的含量要远低于铵态氮的含量。但硝态氮占总速效氮的比例在不同的研究地点和时间上有很大的差别。 5 通过地统计学的变异函数和时间序列分析,我们发现,全氮和铵态氮在整个研究区域的异质性很大,并且异质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全氮和铵态氮的自相关尺度变化不大,但空间自相关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明显,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进,全氮和铵态氮的空间格局在大尺度上的变化很小,在小尺度的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研究还发现,对于全氮和铵态氮的空间异质性格局进行地统计学分析时,最小取样间隔应小于5米,并且铵态氮由于其自身的不稳定性,其在小尺度的空间异质性格局更明显,而其取样间隔应小于全氮的取样间隔。 6. 应用网袋法进行凋落物分解的实验,发现混合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在第一年就比按各组分混合比例计算的理论值更低。说明在本实验中几种凋落物——黄牛奶树、青冈栎、栲树和润楠的混合对分解没有促进作用。 7. 土壤湿度和凋落物干物质分解密切相关,而不同林地的温度差异对干物质分解影响不大。但对于具体元素(本文中的C和N)的分解而言,分解受更复杂的机制调节,其中可能包括不同林型土壤中的分解微生物群落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相比之下,土壤湿度影响就不重要了。 8. 初始凋落物中的C/N浓度的比值显著影响分解速率,和腐解率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可以用它来预测分解。在N的分解中,初始凋落物中的N浓度也会影响分解,具体反映在初始N浓度和实验截止时的N浓度成正比。 9. 亚热带气候下,凋落物的分解比在暖温带分解要快,并且初始凋落物中N元素的含量普遍较高,因而在分解中没有出现大量富集。 10.凋落物质量本身分解较快的树种,有机质的分解并没有相应快,说明在凋落物干物质降解过程中占主要地位的不是有机质。
Resumo:
凋落物的分解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位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内蒙古多伦县)的半干旱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 Roshev.)草原生态系统为背景,针对凋落物分解研究中的几个关键过程和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内容包括该生态系统中几种常见植物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在分解过程中的养分动态,凋落物的混合效应(即非加性效应)及其机制,全球变化引起的土壤有效N、P和降水增加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及其对草原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等。 通过对克氏针茅、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 Trin.)、双齿葱(Allium bidentatum Fisch.)、野韭(Allium ramosum L. Sp. Pl.)和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 Gaertn.)的叶、茎、根凋落物的研究发现,叶和茎的分解速率与凋落物初始N和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根系的分解速率与初始C/N比呈显著负相关。根系凋落物一般比叶和茎凋落物分解速率快,而且具有更快的养分周转速率。有些凋落物混合在一起分解后对分解速率产生了混合效应(混合凋落物的实际分解速率偏离于基于组分凋落物计算的预期分解速率),同时它们对养分(主要是N、P、Ca、Mg)的固定或释放被延后。混合效应发生与否以及混合效应的方向主要取决于组分凋落物的特点,而与凋落物多样性的高低没有明显的关系。混合凋落物对养分动态的负作用,能降低退化生态系统遭到干扰后养分的损失,而且养分释放时间的延后有助于某些植物更好地生长,有利于退化草原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植被结构的改善。 由于凋落物的质量对分解速率的影响重大,凋落物的化学组成很可能对混合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非加性效应起重要作用,然而迄今为止没有明确的结论。本文研究发现,具有不同初始N、P含量的凋落物(同一物种)混合在一起分解后产生了正的非加性效应,非加性效应的强弱与组分凋落物初始N、P含量的差异大小有关。而且,非加性效应与P含量差异大小的相关性比与N的强,这可能与研究地点土壤中P的含量相对更为缺乏有关。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的化学组成在有些情况下确实与非加性效应有关。 通过施肥和浇水试验,研究了全球变化引起的土壤有效N、P和水分的增加对具有不同生活型和化学组成的两种优势草原植物,即双齿葱和克氏针茅凋落物分解的直接影响。结果发现,向土壤中添加N肥或N、P复合肥,在短期内(100天)加速了这两种植物的分解速率。高质量凋落物(双齿葱)的分解更容易受到土壤水分条件的限制,而低质量凋落物(克氏针茅)的分解对土壤养分有效性更敏感。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增加会提高分解凋落物对养分的固定,有利于退化生态系统中养分的保持。双齿葱对内蒙古半干旱典型草原的碳循环和养分动态的贡献,比克氏针茅要更大。研究结果提示人们,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养分动态进行模拟时,需要对不同化学组成的凋落物分别加以考虑。 本文还探讨了土壤有效N长期增加后对两种优势草原植物(克氏针茅和冷蒿(Artemisia frigida Willd))凋落物分解的综合影响,并进一步区分了由土壤有效N增加引起的凋落物质量改变的间接作用和土壤状况改变的直接作用。结果发现,土壤有效N长期增加后对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没有明显影响,但是显著加速了分解凋落物对养分的固定,这可能是由于凋落物质量对分解的促进作用和土壤状况对分解的抑制作用相互抵消的原因所造成的。向土壤中添加N素后,地上部植被生产力不可避免的会提高,尽管短期内会加速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但从长远来看,对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不会产生影响,所以估计土壤有效N增加后最终会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净碳储量。 通过本研究,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内蒙古多伦县)半干旱克氏针茅草原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验证了混合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非加性效应发生的可能性,并且证明组分凋落物的初始化学组成对这种非加性效应确实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说明全球变化对不同植物种凋落物分解的影响是不同的,而且因研究时间长短的不同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会发生变化。研究结果为草原生态系统碳和养分循环过程的模拟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资料,为混合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非加性效应发生的可能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对在全球变化背景下人们对草原生态系统碳和养分循环过程的认识和模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Resumo: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碳库和氮库,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植物光合作用产物向地下的分配(根系分泌、细胞凋亡和根系分解)和地上凋落物分解是土壤碳两个最主要的来源,关于这两种碳输入途径和量如何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氮库和循环的有限理解,限制了我们预测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本实验以我国北方广泛分布的温带典型草原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和去除地面凋落物以及割草改变植物对土壤的碳输入途径和量,观察温带草原土壤有机碳库和氮库各个组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活性碳、可溶性碳、轻重组碳、总有机碳、总有机氮)及碳氮循环(微生物呼吸、土壤呼吸、生态系统气体交换、净氮矿化)的变化,来区分和量化凋落物分解和根系分泌、分解这两种碳输入方式对草原土壤碳库和循环的相对贡献和影响,有助于揭示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温带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碳库和碳循环的响应机制,并为预测其未来变化动态以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反馈提供参数估计和模型校正和验证。 我们对各处理样方土壤温度、土壤水分以及土壤呼吸进行了一个生长季的测定,结果表明,添加和去除凋落物都使得土壤呼吸与对照相比都有所增加,但是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而无论地上凋落物的量添加、去除还是不变,植物光合作用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则比较显著,去除植物显著地降低了土壤呼吸。这说明处理一年后,植物对土壤呼吸起主导作用,而凋落物处理对土壤呼吸的影响还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此外,生物量的结果也表明了地上凋落物的改变会影响到植物生长,从而影响到植物对土壤的碳输入,但是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仍然需要我们进行更长时间的处理和观察。 通过在生长季前期、中期、后期进行了三次氮矿化的测定,以及在生长季后期进行了一次微生物生物量测定,我们得出以下结论:添加凋落物加快了净氮矿化速率,但是没有达到显著影响水平;同样,去除凋落物降低了净氮矿化速率,也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此外,添加凋落物处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都有所增加,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但是显著高于另外几个处理。 通过本研究,我们对于根系分泌和地上凋落物分解这两种碳氮输入途径对我国温带草原碳氮循环的影响有了初步的了解。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由于草原生态系统土壤碳氮含量低,土壤碳库和转化对碳输入途径和量的变化更为敏感,在处理第一年,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呼吸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然而,由于改变土壤碳库是长时间日积月累的结果,草原生态系统某些指标对碳输入途径和量的变化的响应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示出来,例如添加和去除凋落物虽然使得土壤呼吸值有所增加,但是还都没有达到显著的水平;另外碳输入途径和量的变化对草原生态系统氮矿化还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这些都需要更长时间的处理和观测来验证。
Resumo:
神农架地区的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林是秦巴山地重要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长期以来其在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林产品供给等方面的生态服务功能受到了广泛的重视,近年来该类森林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正成为关注的热点。本文以神农架巴山冷杉天然林为研究对象,从其凋落物的数量、养分、能量3个方面入手,着重研究1)凋落物组成及其凋落量的月变化模式;2)凋落物养分含量及养分年归还量的特征;3)凋落物的能流量及其月变化模式。研究表明: 巴山冷杉天然林的年凋落量为5702.99kg.hm-2,处于亚热带森林年凋落量的范围内;巴山冷杉林的凋落物组成比较丰富,主要有落叶、落枝、球花、球果和其它五部分,其中以落叶为多,占总凋落量的46.00%;凋落量的月变化模式呈双峰型,分别在2006年10-11月和2007年4-5月达到峰值。 巴山冷杉林凋落物养分含量的大小顺序为:N>K>Ca>P>Mg;N、P、K、Ca、Mg的年归还量分别为:39.1063 kg.hm-2、4.5346 kg.hm-2、13.4367 kg.hm-2、5.4965 kg.hm-2、0.0911 kg.hm-2,以N的年归还量最多;就凋落物各组分的养分年归还量而言,落叶的养分归还量远远大于其余组分的养分归还量,占总归还量的52.65%。因此,不论凋落量还是养分归还量,巴山冷杉林凋落物中的落叶都占有绝对的优势。 在巴山冷杉林凋落物各组分中,干重热值介于20.60 KJ/g 至22.70 KJ/g之间,灰分浓度介于1.38%至5.94%之间,去灰分热值介于21.34 KJ/g至23.55KJ/g之间,充分表明了灰分对热值的影响。在各组分中,无论是干重热值还是去灰分热值,均以落叶的热值最高。从整年来看,落叶的热值在2006年10-11月和2007年6-7月较高。巴山冷杉林通过凋落物的年能流量为 12500.96 KJ.m-2,以落叶能流量最大,占总能流量的47.72%。通过计算凋落物的能流量占太阳有效辐射的百分数可以得出太阳辐射进入凋落物的转化效率,巴山冷杉林凋落物的能量转化效率为0.61%,这在亚热带和热带森林类型中属于中等水平。
Resumo: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紧密相关,而凋落物分解是生态系统主要功能之一,同时凋落物的分解反过来又影响了物种的组成和多样性。本研究在内蒙古草原应用分解网袋法,通过功能群去除产生不同的多样性梯度。研究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变化对凋落物分解过程的影响。实验分为相互补充的三个部分,(一)、分解微环境实验研究了功能群多样性变化引起的分解微环境变化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二)、凋落物组成实验研究四个功能群的优势物种羊草(Leymus chinensis)、大针茅(Stipa grandis)、细叶葱(Allium tenuissimum)、刺穗藜(Chenopodium aristatum)的15种不同组合方式的单种或混合凋落物在相同的分解微环境下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三)、综合分解微环境和凋落物组成两种影响凋落物分解的因素,从15种多样性组合的去除样方中收集的单种或混合凋落物放回原样方分解。研究结果表明,功能群多样性,相应地物种多样性高的样方中,其微环境有利于凋落物的分解,两个生物特性差异较大的物种木地肤(Kochia prostrata)和二裂委陵菜(Potentilla bifurca)在功能群多样性高的样方中与多样性低的样方相比均表现出高的分解速率;混合凋落物的分解具有非加和性效应。混合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与其初始碳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与其初始氮、磷含量呈正相关;当混合凋落物在功能群多样性不同的环境中分解时,重量降解速率与环境中的功能群多样性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氮流失与功能多样性成正相关。我们的研究表明,群落中凋落物组成和凋落物多样性相比,前者是影响凋落物分解的决定性因素;与地上存活植株的生物学过程相比,凋落物分解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较小;在生物多样性更高的区域,可以显著地增加氮的循环过程,有利于提高群落生产力。
Resumo:
采用split-litter法对仔鼠进行分组和处理,共5组NTS组(未经实验人员抓握和标记),PND2—9TS组和PND10—17TS组(分别在仔鼠出生后的2—9天、10—17天,每天短暂抓握和标记仔鼠),PND2—9MS组和PND10—17MS组(分别在仔鼠出生后的2—9天、10—17天,除了按TS组相同方式抓握并在不同部位标记外,每天把仔鼠与母鼠分离1h)。待雌鼠成年后,进行明/暗箱测试和一次性被动回避反应测试。结果发现与NTS组相比,PND2—9TS组和PND10—17TS组的雌鼠在明/暗箱测试中停留于明室的累计时间明显较长,在被动回避作业中的重测试潜伏期也明显较长,表明新生期的触觉刺激经历减少雌性大鼠成年后在新异环境中的焦虑,并改善情绪记忆。与相应TS组相比,MS处理组的所有行为指标都无显著性差异,说明短时间母婴分离对雌鼠成年后的焦虑和情绪记忆无明显影响。结果提示,新生期的触觉刺激和母婴分离经历对仔鼠神经系统的发育产生不同的长期效应。
Resumo:
在黄土丘陵区选择从耕地、草地、灌木林到乔木林样地,不同样地内设立1m×1m(乔木10m×10m)的样方,分析样方内凋落物积累量、碳氮含量、土壤有机碳(SOC)和可溶性碳(DOC)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天然草地、灌木林、乔木林凋落物积累量依次为5.3,12.1和32.4t.hm-2;但人工灌木林和乔木林的凋落物积累量分别为6.7和11.4t.hm-2,分别是天然灌木林和乔木林的1/2和1/3。随着植被的恢复,天然植被凋落物的C/N高于人工植被(刺槐林除外)。与耕地SOC(4.67g·kg-1)相比,天然灌木林地SOC提高5.9倍,人工灌木林地提高1.8倍;天然乔木林地提高8.0倍,而人工乔木林地仅提高4.0倍。凋落物积累量与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关系(R2>0.83),但20cm以下线性相关关系不显著。凋落物积累量与0~10cm土壤可溶性碳含量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关系(R2>0.893),与10~60cm土层线性相关关系不显著,与80~100cm土壤可溶性碳存在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
Resumo:
结合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对子午岭辽东栎天然林的种群生长状况,枯落层种子库,不同坡位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数量特征、生活型及其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1)试验萌发鉴定出的幼苗共有24种,隶属于16科,其中多年生草本和落叶灌木物种比例最高,分别占种子库物种总数的58.33%和12.5%;(2)整个子午岭天然辽东栎林土壤种子库总密度为12 761.44粒/m2,种子主要分布在枯枝落叶层和0-2.5 cm土层中,其中,辽东栎种子密度为752.5粒/m2,占整个样地土壤种子库总密度的5.89%,表明辽东栎种子萌发能力很差,该林分群落天然更新缓慢。(3)子午岭天然辽东栎林的下坡位物种多样性指数较其它坡位高,但各个样地物种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对照;(4)天然辽东栎纯林的种群生长状况良好,树龄均为成年树种;(5)方差分析表明:辽东栎的胸径、地径在不同坡位之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6)相关分析表明:枯枝落叶层厚度,重量与土壤种子库密度之间具无显著相关性(P<0.05)。
Resumo: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地被物由林下枯落物、苔藓层以及表层土壤的根系组成(Kosugiet al.,2001;程金花等,2003)。在动物、微生物以及环境温湿度的作用下,地被物不断分解,补充了土壤养分含量(刘洋等,2006)。地被物在地表形成一层结构疏松的毡层,不仅能够减小雨水对地面的冲击,阻滞和分散降水,还增加了地表粗糙度,能够阻滞地表径流,吸收和储存降水,促使水分缓慢入渗,在防止土壤侵蚀和保持水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张洪江等,2003)。此外,研究还发现,地被物层能够减少土壤蒸发(Schaapet al.,1997),缓解表层土温变化,影响冬季土壤的冻结过程(Sharratt,1997),同时又是林下种子萌发和幼苗更新的制约因素之一(班勇等,1995)。目前,国内外地被物研究主要集中于枯落物的凋落动态(张冀等,2001;杨玉盛等,2001;郑征等,2005)、苔藓层和枯落物的持水特性(Naethet al.,1991;薛立等,2005;叶吉等,2004;Zhanget al.,2006)、枯落物分解及养分归还(王瑾等,2001;Chandiniet al.,2002;魏晶等,2004;邵玉琴等,2004)、枯落...
Resumo:
以六盘山森林植被为研究对象,通过20多年的森林土壤种子库变化与植被演替过程的试验研究,分析了8种森林群落类型的不同生长年限、生长坡位、枯枝落叶层和土壤深度对土壤种子库形成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六盘山森林群落不同生长坡位,土壤种子库的储量坡中部>坡下部>坡上部;不同层次土壤种子库,枯枝落叶层远高于0-15 cm深土层,8种森林群落类型排序为华北落叶松林>油松林>华山松林>辽东栎林>山杨林>白桦林>灌丛>草地;土壤种子库储量高峰期,不同群落有显著差异,华山松林和油松林在林龄的30~40年,华北落叶松林在20年,辽东栎林、山杨林、白桦林在15~20年,灌丛和草地在10~20年,其森林群落生长年限与土壤种子库储量变化趋势呈拟合曲线,符合指数方程,相关性极为显著;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丰富,草本和灌木植物远高于乔木树种,乔木树种仅有3~5种,但多数为外来入侵种,而在每一类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草地植物多为蒿类,灌木植物为柔毛绣线菊和沙棘,乔木为辽东栎树种。因此,在六盘山林区植被自然更新与合理演替的驱动种和先锋种草地植物为蒿类,灌木植物为柔毛绣线菊和沙棘,乔木为辽东栎,其次是华北落叶松、油松和华山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