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resultados para Modèle bayésien gaussien naïf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用X射线座滴照像法测量了铝液-氟化物熔盐间的界面张力。采用曲线拟合液滴轮廓坐标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座滴图像。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获得了计算熔盐密度值的回归方程。讨论了熔盐中NaF/AlF_3分子比,Li_2CO_3和稀土氧化物含量对熔盐-铝液间界面张力的影响。测量了铝液在熔盐中对石墨、工业碳块以及TiB_2涂层的润湿角。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数值模式是潮波研究的一种有利手段,但在研究中会面临各种具体问题,包括开边界条件的确定、底摩擦系数和耗散系数的选取等。数据同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途径,即利用有限数量的潮汐观测资料对潮波进行最优估计,其根本目的是迫使模型预报值逼近观测值,使模式不要偏离实际情况太远。本文采用了一种优化开边界方法,沿着数值模型的开边界优化潮汐水位信息,目的是设法使数值解在动力约束的意义下接近观测值,获得研究区域的潮汐结果。边界值由指定优化问题的解来定,以提高模拟区域的潮汐精度,最优问题的解是基于通过开边界的能量通量的变化,处理开边界处的观测值与计算值之差的最小化。这里提供了辐射型边界条件,由Reid 和Bodine(本文简称为RB)推导,我们将采用的优化后的RB方法(称为ORB)是优化开边界的特殊情况。 本文对理想矩形海域( E- E, N- N, 分辨率 )进行了潮波模拟,有东部开边界,模式采用ECOM3D模式。对数据结果的误差分析采用,振幅平均偏差,平均绝对偏差,平均相对误差和均方根偏差四个值来衡量模拟结果的好坏程度。 需要优化入开边界的解析潮汐值本文采用的解析解由方国洪《海湾的潮汐与潮流》(1966年)方法提供,为验证本文所做的解析解和方文的一致,本文做了其第一个例子的关键值a,b,z,结果与其结果吻合的相当好。但略有差别,分析的可能原因是两法在具体迭代方案和计算机保留小数上有区别造成微小误差。另外,我们取m=20,得到更精确的数值,我们发现对前十项的各项参数值,取m=10,m=20各项参数略有改进。当然我们可以获得m更大的各项参数值。 同时为了检验解析解的正确性讨论m和l变化对边界值的影响,结果指出,增大m,m=20时,u的模最大在本身u1或u2的模的6%;m=100时,u的模最大在本身u1或u2的模的4%;m再增大,m=1000时,u的模最大在本身u1或u2的模的4%,改变不大。当l<1时, =0处u的模最大为2。当l=1时, =0处u的模最大为0.1,当l>1时,l越大,u的模越小,当l=10时,u的模最大为0.001,可以认为为0。 为检验该优化方法的应用情况,我们对理想矩形区域进行模拟,首先将本文所采用的优化开边界方法应用于30m的情况,在开边界优化入开边界得出模式解,所得模拟结果与解析解吻合得相当好,该模式解和解析解在整个区域上,振幅平均绝对偏差为9.9cm,相位平均绝对偏差只有4.0 ,均方根偏差只有13.3cm,说明该优化方法在潮波模型中有效。 为验证该优化方法在各种条件下的模拟结果情况,在下面我们做了三类敏感性试验: 第一类试验:为证明在开边界上使用优化方法相比于没有采用优化方法的模拟解更接近于解析解,我们来比较ORB条件与RB条件的优劣,我们模拟用了两个不同的摩擦系数,k分别为:0,0.00006。 结果显示,针对不同摩擦系数,显示在开边界上使用ORB条件的解比使用RB条件的解无论是振幅还是相位都有显著改善,两个试验均方根偏差优化程度分别为84.3%,83.7%。说明在开边界上使用优化方法相比于没有采用优化方法的模拟解更接近于解析解,大大提高了模拟水平。上述的两个试验得出, k=0.00006优化结果比k=0的好。 第二类试验,使用ORB条件确定优化开边界情况下,在东西边界加入出入流的情况,流考虑线性和非线性情况,结果显示,加入流的情况,潮汐模拟的效果降低不少,流为1Sv的情况要比5Sv的情况均方根偏差相差20cm,而不加流的情况只有0.2cm。线性流和非线性流情况两者模式解相差不大,振幅,相位各项指数都相近, 说明流的线性与否对结果影响不大。 第三类试验,不仅在开边界使用ORB条件,在模式内部也使用ORB条件,比较了内部优化和不优化情况与解析解的偏差。结果显示,选用不同的k,振幅都能得到很好的模拟,而相位相对较差。另外,在内部优化的情况下,考虑不同的k的模式解, 我们选用了与解析解相近的6个模式解的k,结果显示,不同的k,振幅都能得到很好的模拟,而相位较差。 总之,在开边界使用ORB条件比使用RB条件好,振幅相位都有大幅度改进,在加入出入流情况下,流的大小对模拟结果有影响,但线形流和非线性流差别不大。内部优化的结果显示,模式采用不同的k都能很好模拟解析解的振幅。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锡矿床是与花岗岩在时间、空间、成因上有着密切联系的典型矿种之一。与锡矿有关的花岗岩多具有过铝、富钾、硅含量高的特征。传统观点认为与锡矿有关的花岗岩主要是S型花岗岩,可是近年在国内外相继发现了许多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锡矿床与富碱侵入岩有着密切成因联系。与富碱侵入岩有关的锡成矿作用日益受到地质学家的重视,锡矿床与富碱侵入岩的关系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相关的研究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富碱侵入岩体能否分异出富锡成矿流体还存在争议。研究表明,与岩浆岩有关的成矿与岩浆演化过程中成矿元素在流体-熔体相间的分配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成矿元素在流体-熔体相间的分配行为除受到温度、压力及氧逸度等物理化学条件的制约外,还受到岩浆熔体成份及岩浆分异出来的流体化学组成的影响。以往有关锡在流体-熔体相间分配行为的实验研究主要侧重于改变流体相来观测锡的分配系数,且多为单一的含氯或含氟岩浆体系,这制约了对岩浆演化过程中元素在流体-熔体相间分配行为的深入认识。本文通过改变流体相、熔体相的化学组成,开展了一系列锡在流体和花岗质熔体相间分配行为的实验研究。综合分析了锡在晶体-熔体-流体间的分配行为,并结合地质实际探讨与富碱侵入岩有关的锡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和成矿机理。研究成果对深入认识与花岗岩有关锡矿的成矿机理、丰富和完善与花岗岩有关的锡成矿理论、为进一步探索与花岗岩有关的锡成矿规律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此外,实验对进一步推动实验地球化学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成矿实验室完成,主要实验设备为快速内冷(RQV)高压釜。实验的温度为850℃,压力100MPa、氧逸度接近NNO。实验首先采用人工合成硅酸盐凝胶的方法制成具有不同化学组成的花岗质熔体,使用分析纯化学试剂配制不同成分和不同浓度的溶液,分别作为实验初始固液相。主要开展了三方面的实验研究:1.熔体相组成不变,以改变流体相组成来观察锡的分配行为。这组实验固相初始物为过碱质富钾的硅酸盐,初始液相分别为NaCl、KCl、HCl、HF、去离子水溶液;2.流体相组成不变,改变熔体化学组成观察锡分配行为。初始液相选用低浓度的0.1mol/L HCl溶液,熔体相为具不同化学组成的凝胶(其中一组改变熔体碱质含量和铝饱和指数ASI、另一组改变熔体钠钾摩尔比值);3.氟氯共存含水的花岗质岩浆体系中氟氯含量相对变化时锡分配行为。实验通过改变熔体相中氟含量和液相盐酸溶液的浓度来观察锡在含氟硅酸盐熔体和不同浓度盐酸溶液间的分配行为。氟主要以(NaF+KF)混合物的形式加入初始固相中。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1.流体相络阴离子种类及含量对锡在流体-熔体相间的分配行为有着明显的影响。当流体相中络阴离子Cl-、F-含量增大时,有利于增大锡在流体-熔体相间的分配系数;尤其当流体为富氯的酸性流体时,锡在流体-熔体相间的分配系数随液相中HCl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并存在关系式logD Sn=2.0247×log[HCl]+0.6717([HCl]的单位为mol/L),锡在流体相中主要以二价锡氯配合物的形式迁移,锡倾向于分配进入富氯的酸性流体中。此外,富氯酸性流体与共存的熔体反应后,熔体中的碱质含量降低,铝饱和指数增大。 2.熔体化学组成对锡在熔体相/流体相的分配行为有着明显的影响。D Sn随着熔体中碱质含量增大而减小:D Sn=-0.0489×MAlk+0.4516, R2=0.98(MAlk为熔体中Na2O+K2O摩尔含量),表明富碱质熔体有利于锡在熔体相中富集,从而可能为锡矿形成提供矿质来源。D Sn随熔体ASI值的增大而增大:D Sn=0.1886×ASI-0.1256, R2=0.99,即过铝质熔体相对有利于锡分配进入流体相中。过铝质熔体中碱质总量及其它组分相对不变的前提下,熔体钠钾摩尔比值越高D Sn越小:D Sn=-0.0314×RNa/K+0.0483, R2=0.82(RNa/K为Na/K摩尔比值),富钠的熔体有利于锡分配进入熔体相,而富钾的熔体却相对有利于锡分配进入流体相中。 3.在氟氯共存花岗质岩浆体系中:①熔体相中氟含量对氯在流体-熔体相间的分配有着明显影响,熔体中氟含量降低有利于氯分配进入流体相。②熔体中氟含量大于约1 wt%后,D Sn小于0.1且变化不大,当液相富含HCl且熔体中氟含量从约1 wt%降低后,D Sn 迅速增大,即熔体中氟含量小于约1 wt%后锡倾向于分配进入富氯的酸性流体中。而富氟(F含量大于约1 wt%)的熔体有利于萃取锡并使锡在熔体相中富集。③熔体铝饱和指数ASI值越大,相应锡的分配系数越大;流体相中HCl浓度增大时,锡分配系数随之增大;当熔体为过铝质的花岗质熔体、流体富含HCl时有利于锡分配进入流体相。 分析总结与花岗岩有关的锡成矿特征和锡在不同晶体相和熔体相间的分配行为得出:壳源铝质、富碱、富挥发份、贫钙铁镁的岩浆在结晶分异演化过程中相对有利于锡在残余熔流体相中富集。因此,具有这些特征的岩浆结晶分异演化产生的晚期岩浆可富含锡,能为后期锡矿床的形成提供矿质来源。这种富锡富挥发份的岩浆在上侵过程中,当温度压力降低、岩浆水饱和度增大、硅含量增大、熔体相氟含量降低时,可分异出含氯富锡的成矿流体。 根据上述结论,分析了与湖南芙蓉锡矿床有着密切成因联系的骑田岭花岗岩的岩石化学特征、成岩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得出芙蓉锡矿床成矿流体可由骑田岭晚期岩浆分异产生。 最后得出如下认识:1)当花岗质岩浆体系水不饱和、流体相络阴离子浓度低的情况下,锡倾向于分配进入熔体相中;2)水饱和富含挥发份的过铝、富钾的岩浆体系有利于锡分配进入流体相;3) 铝质、富钾、富挥发份的富碱侵入岩岩浆演化过程中可在有利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分异出富锡的流体相,与芙蓉超大型锡矿床有成因联系的骑田岭富碱侵入岩体成岩过程中可分异出富锡的成矿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