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resultados para John 20:1-18
Resumo:
草地生态系统中,放牧对调节物质流动和营养循环起着关键的作用。内蒙古地区已有上千年的游牧历史,放牧是该地区重要的草地利用方式之一。然而,近50年来,由于人口的剧增以及对草原的不合理利用与管理,使得内蒙古草原发生了严重的退化与沙漠化。理解放牧对氮循环的定量影响,对我们更合理地利用草地、防治生态系统的进一步退化以及探求最佳恢复途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精准设置的5种放牧强度处理(0.00, 1.33, 2.67, 4.00, 5.33 羊/公顷)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平台。2005、2006年生长季期间,在经过16年不同放牧强度处理的一个典型草原样地上,我们测定了氮素输入(氮沉降、生物固氮)、转化(净氮矿化)、输出(反硝化及氨气挥发)速率等N循环的重要参量。同时,测定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Cmic,Nmic)及微生物呼吸(Rmic),研究了微生物在氮循环中的作用。另外,还测定了植物、土壤、固氮体中的15N自然丰度值,探讨了其对不同放牧强度的响应格局与机理。 结果表明,干湿混合沉降物全氮浓度最高达11.53 mg N l–1,沉降量最高为1.77 kg N ha–1m–1。月均氮沉降量与浓度正相关,它们与降水量均关系密切,前者更密切。结皮面积所占比例很小,不超过8%。结皮含氮量为1.01-1.43 g N kg–1,受放牧的影响不显著,但随放牧强度的增加有降低的趋势。土壤结皮能固氮,但固氮量不超过土壤氮含量的1倍。地耳的固氮量为结皮的10-20倍,故是主要的固氮体。尽管地耳含氮量受放牧影响不显著,但放牧是不放牧条件下地耳氮含量的1.58倍。 土壤NH4+-N浓度随季节变化范围为1.71-9.45 µg N g–1,它们在各放牧处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土壤NO3–-N浓度变幅为0.27-11.21 µg N g–1。总无机氮浓度在不放牧条件下的变幅为2.69-14.57 µg N g–1,占总氮的0.49-2.6%;放牧条件下的变幅为2.49-8.66 µg N g–1,占总氮的0.35-1.21%。总无机氮浓度随季节和放牧强度的变化趋势与硝态氮相似,表现为2005年夏季期间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在2006年整个生长季期间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不放牧比放牧条件下含氮量高,但在4个放牧处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净氮矿化速率的变幅为–0.61-0.27 µg N g–1d–1,峰值通常出现在7月。净氮矿化速率在各处理间没有一致性差异,但中牧(2.67、4.00 羊/公顷)通常比重牧(5.33 羊/公顷)下的值高。净氮硝化速率通常很低,波动在–0.32-0.16 µg N g–1之间,2005年夏季及2006年春秋季的值相对较高。净氮硝化速率在各放牧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但重牧条件下的值通常最低。累积净氮转化量在年际间差异大,2005年总体上遵循正态分布模式,而2006年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有直线下降的趋势,2006年比2005年的累积量高。土壤温度和湿度比放牧强度对净氮矿化的影响更加显著。放牧强度通过调节这两个土壤因子对氮动态而产生间接影响。 反硝化和N2O的释放速率低,前者变幅为0.33-6.21µg N kg–1 d–1,后者为0.42-11.28 µg N kg–1 d–1。释放量夏季较强,春秋较弱。放牧对反硝化释放影响不显著,只在2005年对N2O释放影响显著。尽管如此,反硝化和N2O释放速率整体表现出在不放牧比放牧条件下高的趋势,且比最高放牧强度5.33 羊/公顷下的反硝化速率显著高。然而,它们在4个放牧处理之间的差异始终不显著。累积反硝化和N2O释放存在年际变化,2006年的值显著高。它们随着放牧强度的递增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这在2006年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结果主要归因于土壤总氮量在长期放牧条件下随放牧压力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氨气挥发速率变幅为0.88-3.52 g N ha–1d–1,高峰值出现在5月,2005比2006年同期的速率大。两年间放牧强度对氨气挥发的影响都较弱,2005年影响更弱。不放牧条件下的氨气挥发量通常最低,这在生长季的前期表现得更为明显,中牧及重牧条件下通常最高。放牧能影响氨气挥发与氨态氮,硝态氮及总无机氮浓度之间的关系,即不放牧条件下相关性显著,而放牧条件下相关性不显著。年际间氨气挥发速率与无机氮浓度之间的关系趋势相反,2005年负相关,2006年正相关。在水分充足的2006年,所有处理条件下氨气挥发与土壤水分及温度之间显著相关,但在单独每个放牧处理下,相关性不显著。 Cmic变幅大,为13.97-350.45 μg C g–1,占土壤总有机碳的1.58-8.35%。最高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夏季和春季。它们在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不放牧下的值相对偏高。Cmic与土壤有机C和全N、前期的立枯、凋落量及含N量、优势种前期的地上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土壤温度以及水分之间关系密切。氮素状态如氨态氮、总无机氮含量、反硝化以及N2O释放速率,氨气挥发速率与Cmic之间关系密切。Nmic占土壤全氮的0.41-2.74%,不受季节和放牧强度的显著影响。Nmic与可溶性N,表土层根系全N,立枯有机C,地上生物量之间关系密切。氮循环过程中氨气挥发速率受Nmic的影响。Rmic随季节而变化,通常5月份值最高。Rmic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有稍降低的趋势。Rmic与土壤可溶性C、有机C,不同土层根系有机C,凋落物、立枯量及其C、N含量、全N,地上生物量,优势种前期的生物量,土壤温度之间关系密切。土壤氮循环动态如氨态氮、硝态氮、总无机氮浓度及反硝化速率与Rmic之间关系密切。 土壤、植物、地耳、生物结皮的δ15N值与放牧强度之间相关关系不显著。然而,放牧有增加表层土和植物的δ15N值而降低表土、地耳、结皮的δ15N值的趋势。表层土δ15N值与前一年生长季末期硝态氮及总无机氮浓度,反硝化速率及累积氨气挥发之间密切相关。 土壤碳含量的变幅为10.44-17.19 g C kg–1,全氮量的变幅为0.54-0.82 g N kg–1。长期的高强度放牧降低了土壤碳、氮储量。根系碳、氮含量分别为土壤碳、氮含量的40-50和10倍。立枯和凋落物有机碳含量变幅为446.94-507.01 g C kg–1,与放牧强度之间关系不密切;氮含量变幅为4.58-7.18 g N kg–1,与放牧强度之间显著负相关。优势种木地肤、冷蒿的含碳量与放牧强度之间相关不显著,但含氮量与之显著相关。 综述以上结果,不同放牧强度对内蒙草地生态系统氮循环中不同过程产生影响的程度各不相同,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它与土壤环境因子如温度、水分的联合作用而间接产生。
Resumo:
本实验对三种萝藦科植物通光散(Marsdenia tenacissima)、黑水藤(Biondia insignis Tsiang)和徐长卿(Cynanchum Paniculatum)中的C21甾体化合物进行了研究。从通光散藤茎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水解产物中,分离得到两类八个C21甾类甙元。经光谱鉴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11α-O-(2-甲基)-丁酰基-12β-O-顺芷酰通光藤甙元乙(1),11α-O-乙酰基-12β-O-乙酰基通光藤甙元乙(2),11α-O-(2-甲基)-丁酰基-12β-O-乙酰基通光藤甙元乙(3), 11α-O-苯甲酰基-12β-O-乙酰基通光藤甙元乙(4), 11α-O-顺芷酰基-12β-O-乙酰基通光藤甙元乙(5)11α-O-顺芷酰基-12β-O-顺芷酰基通光藤甙元乙(6),12β-O-乙酰基通光藤甙元甲(7)和12β-O-顺芷酰基通光藤甙元甲(8)。其中,化合物2和8为新化合物。从黑水藤乙醇提取物的水解产物中,分离得到了两个C21甾体化合物。经1D、2D NMR技术鉴定,分别为(3β,14β,15β,17β)-3, 14-二羟基-15,16-裂-孕甾-5-烯-15-醛-16-半缩醛-20-酮(1)和白前甙元C(2)。其中1为15,16-裂环的新骨架类型的C21甾体化合物,命名为黑水藤甙元甲。从采购于昆明、浙江、湖南三地药材市场的徐长卿的根及根茎中,分离得到了18个化合物(其中昆明徐长卿6个,浙江徐长卿9个,湖南徐长卿3个)。经光谱数据分析,这些化合物被鉴定为:cynapanoside-C (1), cynapanoside-A (2), 白前甙元B 3-O-β-D-磁嘛吡喃糖甙(3),白前甙元C 3-O-β-D-葡萄吡喃糖基-(1 → 4)-α-L-2-脱氧洋地黄吡喃糖基-(1 → 4)-β-D-洋地黄吡喃糖基-(1 → 4)-β-D-夹竹吡喃糖甙(4),白前甙元C3-O-β-D-葡萄吡喃糖基-(1 → 4)-α-D-夹竹桃吡喃糖基-(1 → 4)-β-D-洋地黄吡喃糖基-(1 → 4)-β-D-夹竹桃吡喃糖甙(5),白前甙元C 3-O-β-D-葡萄吡喃糖基-(1 → 4)-β-D-葡萄吡喃糖基-(1 → 4)-α-D-夹竹桃吡喃糖基-(1 → 4)-β-D-洋地黄吡喃糖基-(1 → 4)-β-D-夹竹桃吡喃糖甙(6),cynatratoside-B (7),cynatratoside-C (8);glaucoside A(9),新白薇甙元B 3-O-β-L-磁嘛吡喃糖基-(1 → 4)-β-D-洋黄吡喃糖基-(1 → 4)-β-D-夹竹桃吡喃糖甙(10),白前甙元 A 3-O-α-L-磁嘛吡喃糖基-(1 → 4)-β-D-洋地黄吡喃糖基-(1 → 4)-β-D-磁嘛吡喃糖甙(11),白前甙元 B 3-O-α-L-磁糖基吡喃糖基-(1 → 4)-β-D-磁嘛吡喃糖基-(1 → 4)-β-D-磁嘛吡喃糖甙(12),白前甙元D 3-O-α-L-磁嘛吡喃糖基(1 → 4)-β-D-洋地黄吡喃糖基-(1 → 4)-β-D-磁嘛吡喃糖甙(13),白前甙元 C 3-O-β-D-葡萄吡喃糖基-(1 → 4)-β-D-葡萄吡喃糖基-(1 → 4)-α-L-2-脱氧洋地黄吡喃糖基-(1 → 4)-β-D-磁嘛吡喃糖基-(1 → 4)-β-D-夹竹桃吡喃糖甙(14),白前甙元 C 3-O-β-D-葡萄吡喃糖基-(1 → 4)-β-D-葡萄吡喃糖基-(1 → 4)-α-L-磁嘛吡喃糖基-(1 → 4)-β-D-洋地黄吡喃糖基-(1 → 4)-β-D-夹竹桃吡喃糖甙(15),白前甙元 B 3-O-α-D-夹竹桃吡喃糖基-(1 → 4)-β-D-洋地黄吡喃糖基-(1 → 4)-β-D-磁嘛吡喃糖甙(16),白前甙元 D 3-O-α-D-夹竹桃吡喃糖基-(1 → 4)-β-D-洋地黄吡喃糖基-(1 → 4)-β-D-磁嘛吡喃糖甙(17),白前甙元月B 3-O-α-L-磁嘛吡喃糖基-(1 → 4)-β-D-洋地黄吡喃糖基-(1 → 4)-β-D-磁嘛吡喃糖甙(18)。其中,化合物3-6,10-18为新化合物,10的甙元为一个新甙元,命名为新白薇甙无B。
Resumo:
本发明公开一种以浒苔为原料制取生物乙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对浒苔进行漂洗;(2)对浒苔粉碎至粒径为0.5~2mm;(3)将步骤(2)所得的浒苔投入到酸解装置中,料液比为1:20-1:5,加入酸,至酸浓度为0.5%-2.5%(w/w)。反应釜中110℃-150℃水解;(4)将步骤(3)所得的浒苔水解液中加入氢氧化钙中和至中性,室温静置;压滤除去固形物,得富含葡萄糖和木糖的水解液;(5)将步骤(4)所得的水解液,接入5%的休哈塔假丝酵母30℃发酵1~5天;(6)发酵液蒸馏得到生物乙醇。本发明利用浒苔作为乙醇发酵的原料,结合浒苔的特点,不需经过酶解,水解液可直接用于生物乙醇发酵。
Resumo:
目的:研究从药用植物金佛山雪胆分离的雪胆素A和雪胆素B两个三萜类化合物的体外抗HIV活性.方法:应用合胞体抑制实验、p24抗原产生的抑制实验、慢性感染细胞和正常细胞间的细胞融合抑制实验等技术检测化合物的体外抗HIV-l活性;利用HIV-l逆转录酶、蛋白酶抑制实验,NCp7锌离子逐出实验探讨化合物的作用机制.结果:雪胆素A和雪胆素B在体外有较好的抑制HIV-l活性,其活性主要表现为:(1)抑制HIV-l诱导合胞体形成,EC50值分别为3.09 μg·mL-1和2.53μg·mL-1;(2)抑制HIV- 急性感染的C8106细胞p24抗原产生,EC50值分别为3.97μg·mL-1和18.90μg·mL-1;(3)抑制HIV-1 慢性感染H9与正常C8166细胞间融合,EC50分别为1.76μg·mL-1和11.95μg·mL-1.雪胆素A和雪胆素B对HIV-l逆转录酶、蛋白酶、NCp7锌离子逐出均没有抑制作用.雪胆素A对HIV-1整合酶有微弱的结合活性,而雪胆素B对HIV-1整合酶没有结合活性.在共培养实验中,雪胆素A和雪胆素B预处理C8166细胞组比未经预处理细胞组能够更有效的抑制HIV-l活性.结论:化合物雪胆素A和雪胆素B体外有较好的抗HIV-1活性,可能主要作用于HIV-1病毒进入细胞阶段.
Resumo:
目的研究体外空白及包封抗HIV药物和PFA的GalCer脂质体对HIV-1复制的影响。方法通过HIV p24抗原测定、合胞体抑制实验、融合阻断实验和对HIV感染细胞的保护作用实验等,观察了空白GalCer脂质体、AZT-GalCer脂质体和PFA-GalCer脂质体对HIV-1复制的影响。结果空白GalCer脂质体预处理细胞,能促进HIV-1感染CD4+细胞;空白GalCer脂质体预处理HIV-1,则抑制了病毒吸附和结合宿主细胞;GalCer脂质体还具有阻断HIV-1感染细胞与正常CD4+细胞间的融合作用;GalCer脂质体包封AZT或PFA不能显著提高药物体外抗HIV-1活性。结论空白GalCer脂质体预处理细胞,能促进HIV-1感染性;预处理HIV-1,则抑制了病毒的感染。
Resumo:
云南黄牛有两种类型的mtDNA分子, 一种是普遍黄牛类型, 另一种是瘤牛类型, 两者的频率 分别为33%和67%。没有发现过渡型和重组型。昆明黑白花奶牛的mtDNA与云南黄牛的相关似 。云南黄牛可能具有两种起源, 即普通黄牛起源和瘤牛起源。今天的云南黄牛群体是这两种类型的混合。大额牛的限制性类型与瘤牛相同, 表明大额牛的起源与瘤牛有密切关系。图2 表1参18
Resumo:
由于栖息地被破坏和过度捕捞等人为因素的影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厚颌鲂M egalobrama pellegrini的种群资源显著减少。利用单位补充量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长江上游支流龙溪河的厚颌鲂种群资源已经被过度开发,现有的捕捞强度(0.94年-1)远超过种群可承受的水平(F40%=0.18年-1,F0.1=0.20年-1和F25%=0.30年-1);繁殖潜力比为4.50%,低于25%,将造成种群的补充量不足,导致种群资源量下降;限制捕捞强度和捕捞规格是控制过度捕捞、保护种群资源的有效措施。
Resumo:
采用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武汉东湖污染水的中试结果表明 ,出水中NH+ 4-N、NO- 2 -N和凯氏氮 (KN)浓度均显著降低 ,而NO- 3-N含量有所上升 ;系统最佳运行水力负荷为 80 0mm/d ,超过此负荷后系统净化效果随负荷增加而下降 ;在东湖现有的污染负荷下 ,处理系统仍呈现出继续承载污染量的潜力 ;就基质中KN的分布而言 ,水平方向为下行流池含量高于上行流池 ,垂直方向为上层 >中层 >下层 ,而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则为叶片中含量最高。
Resumo:
用白细胞分离介质Histoque 10 77将草鱼外周血液中淋巴细胞分离后 ,依据它们对尼龙毛的粘附特性分为粘附性细胞和非粘附性细胞两个类群。分别检测分离前、后的淋巴细胞的细胞表面超微结构、α 醋酸萘酯酶活性及膜表面球蛋白。结果表明 :表面粗糙细胞、α 醋酸萘酯酶阳性细胞和膜表面球蛋白阳性 (SIg+ )细胞在外周血液总淋巴细胞中的比例分别为 47.8%、15 .2 %和 5 3.8% ,在粘附性淋巴细胞中的比例分别为 82 .3%、0 .1%和 76 .2 % ,在非粘附性淋巴细胞中的比例为 18.3%
Resumo:
将 12种鱼类培养细胞用于中华鳖病毒 ( Trionyx sinesisvirus,TSV)的体外感染试验。结果显示 ,TSV能使鲤鱼上皮乳状瘤细胞 ( EPC)、鳗鲡性腺细胞 ( EG)和草鱼卵巢细胞 ( CO)产生病变。比较了不同培养温度对 TSV感染鱼类细胞的影响以及 TSV引起鱼类细胞病变的特征。 TSV引起 3种鱼类细胞病变 ,经显微观察 ,它们具有不同的病变特征。 TSV感染细胞后 ,其 TCID5 0 在 2 0~ 30℃范围内 ,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超微观察表明 ,从感染的鱼类培养细胞中分
Resumo:
<正> 一、前言黑龙江流域底栖动物的野外调查,在1958年进行了一年,主要的工作是在黑河以上5公里的江面断面上,分季节进行定点定量采集。从5月20日至8月14日,先后进行了7次,在断面上近两岸选取了四点采样。由于江中心水流湍急,采泥器不能垂直达到水底,所以江心的底栖动物材料无法得到。此外,还在黑龙江中上游先后共进行了4次流动调查。上游由黑河至呼玛的两次是在6月1日至18日和8月16日至9月6日进行的。中游的采集:第一次由黑河至奇克7月1日至11日,第二次黑河至松花江河口8月10日至25日。
Resumo:
Rotifer assemblage in the subtropical eutrophic Lake Chaohu was investigated monthly from September 2002 to August 2003. Forty-nine species belonging to 18 genera and 14 families were recorded. The highest densities of rotifer were observed during summer when there were heavy cyanobacterial bloom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otal rotifer density and the biomass of cyanobacteria. However, no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densities of rotifer and crustacean zooplankton, possibly owing to the paucity of large-bodied planktonic crustaceans. It is likely that the occurrence of cyanobacterial blooms not only caused the shift of dominant crustacean zooplankton from large species to smaller ones but also weakened the nega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crustaceans and rotifers.
Resumo:
本书是《中国材料工程大典》中的卷目之一。 信息功能材料是信息科学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21世纪将是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我国电子信息行业2004年完成产品销售收入达26500亿元,多年来已居外贸出口首位,并继续以高出工业发展速度10%的速度发展,已成为世界信息产业大国。加快由信息产业大国向信息产业强国迈进的步伐,是我们广大从事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功能材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中国材料工程大典》中《信息功能材料工程》卷的出版,将有力推动我国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 《信息功能材料工程》分上、中、下卷,共设20篇,约600万字。它涉及到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显示和处理等主要技术用的材料与器件,是目前我国该领域比较完整的专业工具书。参加这部书编写的有中科院、高校和部分企业的专家教授近200名。参加编写的主要单位有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精密光学机械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红外技术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科院合肥固体物理所、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等。历时近3年完稿。由王占国、陈立泉、屠海令任主编并统稿。 本卷各篇不仅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国外信息功能材料研究领域的现状、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而且也特别注重我国在该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取得的成果,力图使其具有实用性、先进性和权威性。本书适合于从事信息功能材料的科研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查阅使用,也可供有关师生参考。
Resumo:
铬系催化剂是合成1,2-聚丁二烯和3,4-聚异戊二烯的一种主要催化剂体系,1,2-聚丁二烯和3,4-聚异戊二烯是制造高性能轮胎的重要原料。本论文研究了以含氮化合物和含磷化合物为配体的铬催化剂合成1,2-聚丁二烯和3,4-聚异戊二烯的反应规律。 1. 以邻菲咯啉为配体的铬催化剂在己烷中50℃下可获得1,2-结构、顺-1,4-结构和反-1,4-结构单元含量分别约为50%、30%和20%,分子量呈双峰分布的聚丁二烯。改变聚合温度,可有效控制聚合物的1,2-结构含量和分子量及分布。催化剂通过预陈化方式,可有效抑制低聚物的生成。 2. 以亚磷酸二烷基酯为配体的铬催化剂是合成1,2-聚丁二烯的高效催化剂,所得聚合物具有高的1,2-结构含量(> 78%)。改变烷基铝和亚磷酸二烷基酯的结构,可以得到高熔点或低熔点间同1,2-聚丁二烯和无规1,2-聚丁二烯。催化剂以现配方式的活性最高。 3. 以磷酸三苯酯为配体的铬催化剂可获得间同1,2-聚丁二烯,而聚合物中含有低聚物。催化剂以现配方式的活性最高。聚合物的熔点,低聚物的含量与磷酸三苯酯的结构有一定的关系。 4. 以邻菲咯啉为配体的铬催化剂在50℃下聚合异戊二烯,具有高的催化活性,可获得3,4-结构含量约67%的高分子量无规3,4-聚异戊二烯。催化剂的组成对聚合物的微观结构无明显影响。改变聚合温度,可有效控制聚合物的3,4-结构含量和分子量及分布。
Resumo:
液/液界面通常被看作是人工膜和生物膜的简单模型,液界面电分析化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界面上的电荷(电子和离子)转移反应以及伴随发生的相关化学反应。本论文简要回顾了液/液界面电分析化学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液/液界面上电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目前,应用扫描电化学显微镜结合微、纳米电极技术研究液/液界面上的电荷转移反应是电分析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在本实验室以往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将扫描电化学显微镜、微、纳米管技术和各种电化学方法相结合,一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了在可极化液/液界面上、高驱动力作用下的加速离子转移反应的动力学,另一方面探讨了支持电解质浓度对简单及加速离子在低离子强度溶液相间的转移反应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选择适当的研究模型(二苯基18冠6加速Na+、Li+在水1/2-二氯乙烷界面上的转移反应)、实验条件及将三电极系统、纳米管与扫描电化学显微镜相结合,进一步研究了加速离子转移反应的驱动力与异相反应速率常数之间的关系。由实验得到,加速离子转移反应的速率常数匆与反应驱动力直接相关。在低驱动力区,Inkf与驱动力的关系遵循经典的Butier~Voh“方程;高马时力区,反应的动力学逐渐进入Marcus翻转区,即反应的速率常数随驱动力的增加而减小,此与Marcus 理论相一致。本实验是第一次在加速离子转移反应中观察到Marcus翻转现象。2.应用循环伏安法、方波法、计时安培法和微/纳米管技术研究了加速钾离子从水相向高阻抗有泪毛相转移的反应。同时系统讨论了低浓度电解质对水相及有机相TMA~+简单离子转移反应的影响。实验中绷门发现纳米管可被用子有机相无外加支持电解质的加速离子转移反应的研究。而在含少量或不含电解质的两相间的TMA+离子转移反应中,可以清楚的观察到迁移在TMA+转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另外也较详细讨论了简单离子在界面转移的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