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resultados para Cyclin A2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In this paper, we evaluated various parameters of culture condition affecting high-level soluble expression of human cyclin A, in Escherichia coli BL21(DE3), and demonstrated that the highest protein yield was obtained using TB(no glycerol) + 0.5% glucose medium at 25 degrees C. By single immobilized metal ion affinity chromatography, we got highly purified human cyclin A(2) with a yield ranged from 20 to 30 mg/L. By amyloid-diagnostic dye ThT binding 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we observe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alpha-helix content and an increase in beta-sheet structure in cyclin A(2) inclusion body in comparison to its native protein, and confirmed the resemblance of the internal organization of cyclin A(2) inclusion body and amyloid fibrils.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东北长白山白眉蝮蛇(Agkistrodon blom hoffii Ussurensis)蛇毒经DEAE-Sephadex A-50离子交换层析柱,连续3步Sephadex G-75凝胶过滤柱得到了磷脂酶A2(PLA2)的纯品。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以及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质谱(MALDI/TOF/MS)表征为单一蛋白,其准确分子量为(14.008±0.007)kD。最适PH范围8.0~9.0,最适的反应温度为45℃。在溶液中有多聚体的存在。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研究进行了建立玉米细胞悬浮培养体系和诱导体细胞胚胎发生等方面的工作。得到以下结果:1、长约1毫米的幼胚和A 1培养基最适于诱导愈伤组织。2、在A 1和A2阵培养基上交替继代培养,经不断选择得到x1和x2两个胚性细胞系。3、由x2细胞系建立了生长迅速,分散性、均质性良好的胚性细胞悬浮培养体系,并对其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4、由上述细胞悬浮培养体系进行了单细胞的分离和培养。5、6%的蔗糖浓度有利于细胞悬浮培养物的体细胞胚胎发生。激动素有助于体细胞胚的发育。但也会导致较多的畸形胚的形成。脱落酸降低胚状体的生长速率,但有助于形成更多的,体积较小的正常胚状体。6、与空气的接触光照,降低培养塞中的蔗糖浓度有助于胚状体的进一步发育和萌发。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毛冠菊属是菊科21个“有问题”属中的一个,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地区。按照林镕、陈艺林的概念,它包含了Nannoglottis、.Stereosanthus、Vierhapperia、Senecio和Doronicum5个属的成员。它曾先后被放入旋覆花族、千里光族和紫菀族,在上述三族中的亚族位置也不确定。它的许多重要性状,如舌片颜色、染色体数目等等,人们所知甚少。由于缺乏野外工作以及看不到大多数名字的模式,林镕、陈艺林对该属的修订有待深入的研究。本文研究了该属的外部形态学、微形态学、解剖学、孢粉学、细胞学、生态学以及ITS序列,确定了毛冠菊属的分类位置,并建立了一个新的属下分类系统。 1.外部形态 在检查大量标本(包括大多数模式)和野外居群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主要外部形态学性状的变异式样及其对划定物种范围的价值。共确认以下9个种:青海毛冠菊、厚毛毛冠菊、狭舌毛冠菊、虎克毛冠菊、宽苞毛冠菊、大果毛冠菊、毛冠菊、玉龙毛冠菊和云南毛冠菊。川西毛冠菊被处理成狭舌毛冠菊的异名。 2.微形态学 在光镜下检查了毛冠菊属9种和紫菀族2个代表属的花柱的形状、花药顶端不育附属物、花药基部、花药基部、花盘、花丝领、药室内壁细胞等微形态性状。除了花柱基外,其他的微形态学在属内一致。管状花的花柱形态支持将毛冠菊属放在紫菀族,但其药室内壁细胞两极加厚式样表明它和广义的旋覆花有某些联系。 3.叶表皮研究 在光镜和电镜下检查了毛冠菊属8个种的叶表皮特征。.所有种的气孔器都为不规则型。青海毛冠菊表皮细胞的为多边形,而其他种都为不规则型。青海毛冠菊表皮角质层的加厚方式也与其他种明显不同。 4.扫描电镜下的舌片和花柱分枝特征 在扫描电镜下观察毛冠菊属8种和紫菀族7个代表种的舌片近轴面表皮细胞。发现毛冠菊属的舌片近轴面表皮细胞都为板状,并且沿细胞中央特征性加厚,这与紫菀族类型的表皮细胞一致,但毛冠菊属表皮细胞的角质层主要是纵向条纹或皱纹,而紫菀族总是横向的条纹或皱纹,明显不同。 在扫描电镜下又检查了毛冠菊属8种和紫菀族8个代表种的管状花花柱分枝近轴面的结构,结果在毛冠菊属管状花花柱分枝的近轴面都发现了柱头毛状的突起,而在紫菀族8种中没有发现。从突起的形状和位置判断,它可能是残存的、未充分发育的柱头毛。这表明雌性不育管状花可能刚刚从两性管状花演化而来。 也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毛冠菊属6种和紫菀族8个代表种的舌状花和丝状花的花柱分枝的远轴面,结果在毛冠菊属4种中发现了类似扫集毛状的突起。从这种突起的位置和形状判断,它可能是残余的扫集毛。这种突起在除雏菊以外的其他紫菀族代表种中缺失。 5.细胞学 检查了毛冠菊属8种的细胞学性状。结果发现毛冠菊属所有种的染色体基数都为x -9。染色体长度大约4um-lOum。核型公式:毛冠菊、厚毛毛冠菊、狭舌毛冠菊、宽苞毛冠菊和云南毛冠菊都为2n=14m+2sm+2st;玉龙毛冠菊、大果毛冠菊和青海毛冠菊都为2n=12m+4sm+2st。A1、A2值在属内没有明显差异。所有种的核型都是2A型。这表明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没有多倍化参与,毛冠菊属宜放在紫菀族而不是千里光族。细胞学证据支持毛冠菊属为一单系类群。 6.分子生物学 测定了毛冠菊属7种的ITS序列,并从基因库里下载了46个ITS序列,涵盖紫菀族14个亚属和旋覆花族、春黄菊族、金盏菊族。以旋覆花族、春黄菊族、金盏菊族为外类群。简约性分析显示,毛冠菊属在紫菀族中,并有较高的bootstrap值,在紫菀族中处于基部位置。Olearia和Chiliotrichum两个Hinterhuberinae亚族的代表属与毛冠菊属密切相关。在属下系统发育分析中,Olearia和Chiliotrichum被选做外类群。652个性状中,共有7】个信息位点(31个在ITSI,33个在ITS2,7个在5.8S)。简约性分析时只获得一棵最简约树。树上有两个明显的进化支,一支仅有青海毛冠菊一种,另一支包含其他种类。这种分支方式也得到形态学和生态学证据的支持。 7.毛冠菊属的系统学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毛冠菊属宜放入紫菀族中,在紫菀族中处于基部位置,与Hinterhuberinae亚族关系密切。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一个新的属下 分类系统: 毛冠菊属的新系统 组I单头组Sect. Monocephala T.G.Gao et YL.Chen Sect nov. 青海毛冠菊Nannoglottis ravida (C.Winkl.)Y.L.Chen 组II毛冠菊组Sect. Nannoglottis 系1.长舌系Ser. Delavayanae Ling et YL.Chen 厚毛毛冠菊Nannoglottis delavayi(Franch.)Ling et Y.L.Chen 狭舌毛冠菊Nannoglottis gynura(C.Winkl.) Ling et YL.Chen 虎克毛冠菊Nannoglottis hookeri (C.B.Clarke ex Hook.f.)Kitam. 宽苞毛冠菊Nannoglottis latisquama Ling et Y.L.Chen 大果毛冠菊Nannoglottis macrocarpa Ling et YL.Chen 系2.短舌系Ser. Nannoglottis 毛冠菊Nannoglottis carpesioides Maxim. 玉龙毛冠菊Nannoglottis hieraciphylla (Hand.-Mzt.)Ling et YL.Chen 云南毛冠菊Nannoglottis yuennanensis (Hand.-Mzt.) Hand.-Mzt.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在模式植物金鱼草中的花对称性分子发育与遗传学研究揭示出相关调控基因在花对称性形成过程中的功能和表达式样及其相互作用机制,但被子植物中花对称性的繁杂多样远非模式植物的表达模式所能概括。因此,我们选择车前科和苦苣苔科中与金鱼草较近缘的典型类群地黄属和非洲紫罗兰属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它们在花对称性形成方面区别于金鱼草的不同式样,开展这些类群中花对称性主控基因CYCLOIDEA(CYC)类基因的进化发育生物学研究。该研究旨在探讨CYC 类基因的功能和表达式样的变化在进化上的内在联系。 地黄花对称性基因的进化发育研究结果显示,地黄中CYC 类基因RgCYC 的表达模式与CYC 基因在金鱼草中和McCYC 基因在Mohavea 中的表达模式存在明显的差异。首先, RgCYC 基因在近轴雄蕊预期发生位置表皮细胞下的强烈表达与地黄近轴雄蕊的缺失密切相关。转录因子中的氨基酸替代所导致蛋白质功能的改变使RgCYC 基因对细胞周期基因cyclin D3b 抑制作用的增强可能是地黄中近轴雄蕊原基发生过程被彻底阻断的主要原因。由此看来,CYC 类基因的作用不仅导致近轴花器官生长缓慢或退化,而且可能与自然类群中花近轴器官丢失的现象有关。其次,同McCYC 基因在Mohavea 中的表达模式相似,RgCYC 基因的表达也从近轴雄蕊延伸到了两侧雄蕊,但是并没有强烈地抑制两侧雄蕊的发育,仅仅使得两侧雄蕊短于远轴雄蕊从而在地黄中形成二强雄蕊。这一现象可能是由于RgCYC 基因的表达与McCYC 基因的表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所造成的,并显示地黄中二强雄蕊的形成机制和金鱼草完全不同。第三,RgCYC 基因在近轴花冠裂片的表达没有象CYC 在金鱼草中一样明显促进它们的生长。此外,近轴花冠裂片明显的自身对称性显示在地黄中RgCYC 基因在两侧对称性形成方面可能单独对近轴花器官进行调控。地黄中RgCYC 基因的表达模式反映了广义唇形目中从五数花到四数花进化过程的一种新的进化机制。 两侧对称花向次生辐射对称花的反演进化机制在花对称性进化发育研究中倍受关注。我们在苦苣苔科中选择非洲紫罗兰栽培品种作为研究材料,通过 mTAIL-PCR 分别在两侧对称花和辐射对称花的栽培品种中分离出了包含完整的 ORF 的CYC 类基因:SiCYC1A 和SiCYC1B。这两个基因的完整序列在DNA 水平的相似性为88%,均包含了完整的TCP domain, R domain 和 5’ 端区段。令人意外的是SiCYC1A 和SiCYC1B 这两个基因的DNA 序列在两侧和辐射对称花品种中均完全一致。根据对导致辐射对称花产生机制的比较分析,我们认为在这两个栽培品种中的SiCYC1A 和 SiCYC1B 基因可能存在着某一共同的调节因子对其进行调控。其可能途径是该调节因子同时调控SiCYC1A 和 SiCYC1B 基因,这一共同的调节因子的改变导致了SiCYC1A 和 SiCYC1B 基因部分或完全失去功能,从而使两侧对称花转变为辐射对称花。 崖白菜属的花部器官发生研究显示其花萼和花冠裂片的发生顺序与毛地黄族和婆婆纳族相似,花冠裂片早期生长的迟滞和花冠裂片折叠式样介于毛地黄族和婆婆纳族之间。但是,近轴雄蕊的发育缺失完全不同于毛地黄族中的其它类群。对地黄属和崖白菜属以及它们近缘类群的ITS 或trnL-F 序列所构建的系统树的分析显示,地黄属和崖白菜属呈姊妹群。然而,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并不支持传统系统学和个体发育研究对这两个属科级系统位置的认识。毛地黄属与婆婆纳属和车前属构成一个单系分支,而地黄属与崖白菜属则形成另外一个独立的分支,并与泡桐属与透骨草科所形成的分支首先聚在一支。因此,毛地黄族可能并不是一个单系类群,地黄属和崖白菜属的科级系统位置可能需要重新考虑。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向日葵原产北美,通过人工培育,在不同生境上形成许多品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态性,是一种集观赏植物、药用植物、油料作物于一体,经济价值很高的资源植物,产量高,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强对向日葵种质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开展遗传多样性分析,加速新品种的选育,是当前向日葵研究工作的重点。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从分子水平检测生物的遗传多态性已成为现实。本论文以向日葵生产中使用的基因型为实验材料,使用RAPD技术在向日葵种质资源遗传多态性分析以及向日葵杂交种种子纯度鉴定两方面进行了探讨。 采用RAPD 技术对我国21个向日葵基因型和11个国外的向葵基因型的遗传多态性进行分析。从80个10碱基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5个有效引物,在32个基因型中共扩增出188条DNA片段,其中164条带具有遗传多态性,约占总数的87.2%。使用NTSYS软件计算32个基因型间的Nei氏相似性系数,在此基础上通过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PGMA)聚类,将32个向日葵基因型明显地聚成A、B两大类群。A类群包括21个国内向日葵基因型,并聚成了A1、A2二个亚类。B类群包括11个国外向日葵基因型,并划分为B1、B2两个亚类。根据聚类结果作出的遗传树谱图反映了所研究的向日葵基因型的亲缘关系。 在杂交种A15种子纯度鉴定中,从180个RAPD随机引物中扩增筛选出3个可将亲本和子代区分开的引物OPD09、OPD12和OPK12。OPD09产生亲本互补的特征带OPD09-1470bp、OPD09-870bp;OPD12产生母本特征带OPD12-1230bp,OPK12产生父本特征带OPK12-1540bp、OPK12-940bp,上述谱带均在子代中出现。以单引物(OPD09)和双引物(OPD12和OPK12)产生的这两组特征谱带作为分子标记分别对杂交油葵种子纯度进行鉴定得到了一致的结果,并与大田纯度检测结果基本符合。 实践表明,用RAPD对向日葵种质资源进行分析是可行的。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是松科冷杉属常绿乔木,是秦巴山地森林的重要树种之一,为我国特有的重要用材树种和经济林树种。近年来,由于乱砍滥伐、采育失调等人为干扰的影响,许多地区的巴山冷杉群落处于消退状态,原始林日趋减少。神农架地区是巴山冷杉天然分布区的东界,这里分布着大片巴山冷杉纯林,对这一地区巴山冷杉的种群生态学的专门性研究较少。本研究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神农架地区巴山冷杉林的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2.巴山冷杉林的种群结构与动态;3.巴山冷杉群落主要树种的分布格局,旨在为巴山冷杉林的培育及天然林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神农架巴山冷杉林具有典型的温带常绿针叶林性质,巴山冷杉在群落中占绝对优势,红桦、粉红杜鹃为乔木层次优种。群落物种组成丰富,1公顷样地内共有维管束植物34科63属74种,以温带性分布占优势,群落中以中小型革质、单叶的常绿高位芽植物占多数。群落成层现象明显,结构不很复杂,在垂直方向上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苔藓层,乔木层没有明显的亚层,灌木层不太发达,草本层以菊科植物为主,林下苔藓层发达。 巴山冷杉种群为进展型种群,幼苗储备丰富,但幼树缺失,属林窗更新方式。高度结构基本呈倒金字塔形,植株个体数随冠幅级的递增呈倒“J”形分布,冠幅小于20m2的植株占87.4%,其中5m2以下最多(30.8%)。冠幅与胸径的关系比与树高更密切,冠幅与胸径的回归方程为y=2.7118e0.0308x,R2=0.520。 定量研究了0-40m尺度上巴山冷杉、红桦和粉红杜鹃种群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巴山冷杉种群在0-16m尺度上表现为聚集分布,16-40m尺度上表现为随机分布;各年龄阶段的分布格局也有所不同,幼年种群为强烈的聚集分布,随着巴山冷杉的生长,聚集强度降低,逐渐扩散为随机分布。红桦种群在0-2m、11-18m以及20-21m的尺度上表现为聚集分布,在其余尺度上为随机分布;a2、a3级的个体在0-4m的小尺度上均为聚集分布,尺度大于4m时全部表现为随机分布。粉红杜鹃为聚集分布,且受研究尺度与年龄大小的影响不大,表现出对高竞争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处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环球北方森林是大气CO2的重要碳汇。但是,研究表明未来气候变化将使全球北方林北移,并由目前的大气CO2碳汇转为碳源。兴安落叶松林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寒温带针叶林区北段的地带性植被,也是环球北方森林的组成部分,位于我国对全球变化敏感的区域,是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的重点。 本文以温暖指数(WI),寒冷指数(CI),湿润指数(WI),一月最低温度,七月最高温度和年降水量等环境变量为因子,比较分析了广义线性模型(GLM),逐步回归广义线性模型(SGLM),广义加法模型(GAM)和分类回归树(CART)模型对兴安落叶松地理分布的模拟效果。并结合全球气候模式预估的未来情景对未来气候条件下的分布进行了预估。同时,利用搜集到的生产力及相应的气候数据,在比较分析4个区域植被气候生产力模型对兴安落叶松林生产力模拟效果的基础上,选择模拟效果和结构简单的区域植被气候生产力模型,引入林龄这一生物因子,建立了兴安落叶松林生物气候生产力模型,探讨了兴安落叶松林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在广义线性模型,逐步回归广义线性模型,广义加法模型和分类回归树模型4个模型中,以广义加法模型模拟兴安落叶松地理分布最为准确。据此,结合未来气候变化情景模拟了兴安落叶松分布。在SRES-A2排放方案下,2020年兴安落叶松适宜分布面积将减少58.1%,2050年适宜分布面积进一步减少99.7%;在SRES-B2排放方案下,兴安落叶松适宜分布面积到2020年将减少66.4%,到2050年进一步减少97.9%。两种排放方案下,到2100年兴安落叶松适宜分布区将完全从我国消失。 4个区域植被气候生产力模型中,以综合模型模拟结果与实测值相关性最好,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次之,但综合模型需要参数较多,且参数较难获取,因此选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来模拟兴安落叶松林气候生产力。在区域植被气候生产力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林龄这一生物因子,能显著提高区域植被气候生产力模型的模拟精度,从而建立了兴安落叶松林生物气候生产力模型。运用所建的兴安落叶松林生物气候生产力模型,结合未来气候情景预测,对不同林龄的兴安落叶松林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未来气候变化下,不同林龄的兴安落叶松林生产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全球陆地碳循环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实测和模型研究均表明北半球的森林是重要的大气CO2汇,在缓解全球碳收支失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过去几十年北半球所经历的显著气候变化,已经很大地改变了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状况。随着未来100年气候变化继续增大,对未来气候变化下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的预测研究就尤为重要。 北京山区森林属于典型的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前人对本区森林的植被特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养分循环以及长期动态变化等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然而长期的人类活动已使本区原生的地带性植被破坏殆尽。因此,对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的模拟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其生态系统碳平衡变化特点及未来气候变化对其潜在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LPJ-GUESS植被动态机理模型,利用IPCC于2000年发布的《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的A2和B2两种情景下不同气候模式对华北地区未来100年温度和降水预测的平均值以及相应大气CO2浓度变化情景进行驱动,模拟北京山区未来100年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和碳平衡,尽可能真实地反映未来百年的变化趋势。通过比较当前和未来气候情景下北京山区以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为优势种的落叶阔叶林、以白桦(Betula platyphylla)为主的落叶阔叶林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为主的针阔混交林三种典型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平衡差异,了解未来北京山区这三种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源汇功能,认识气候变化和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t ecosystem exchange, NEE)、土壤异养呼吸(Heterotrophic respiration, Rh)和碳储量(Carbon biomass, C biomass)的影响,以及不同生态系统碳平衡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异质性。 结果表明,未来100年两种气候情景下三种森林生态系统的NPP和Rh均增加,并且A2情景下增加的程度更大。由于三种生态系统树种组成的不同,未来气候情景下各自NPP和Rh增加的比例不同,导致三者NEE的变化也相异:100年后辽东栎林由碳汇转变为弱碳源,白桦林仍保持为碳汇但功能减弱,油松林成为一个更大的碳汇。三种森林生态系统的碳生物量在未来气候情景下均增大,21世纪末与20世纪末相比:辽东栎林在A2情景下碳生物量增加的比例为27.6%,大于B2情景下的19.3%;白桦林和油松林在B2情景下碳生物量增加的比例分别为34.2%和52.2%,大于A2情景下的30.8%和28.4%。各森林类型碳平衡状况不同,原因除气候因素外,主要是由于树种组成的差异所导致。SRES A2和B2两种气候情景相比,相对较低的排放情景(B2)下,生态系统有更高的碳储量。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高等植物光系统II的捕光天线蛋白(LHC II)在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调节激发能在两个光系统之间的分配以及维持类囊体膜的垛叠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目前普遍认为LHC II在植物体内是以三聚体的形式存在并行使功能的,但也有研究者发现了单体和寡聚体等多种形式的LHC II。本论文以菠菜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的方法从类囊体膜中提取纯化了LHC II三聚体,对膜脂和色素在三聚体形成和蛋白空间结构中的影响,以及不同聚集态LHC II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差异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此外,还将Lhcb2基因反向插入到烟草中,利用转基因植物来研究其生理功能。获得了如下结果: 1,采用改进的方法从菠菜类囊体膜中分离纯化了LHC II。与改进前比,其流程可以缩短2小时且产率也有明显的提高。SDS变性电泳和Triton X-100非变性电泳的检测结果表明,此样品纯度较高,是由三条分子量分别为29KD、28KD和26KD的多肽组成的异质三聚体。同时样品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结果也与前人的报道一致。 2,分析了LHC II三聚体中的膜脂和脂肪酸组成及含量。与PSII相比,LHC II含有相同的四种膜脂:MGDG、DGDG、PG和SQDG。但LHC II中PG的含量是PSII的两倍,说明PSII中的PG主要富集在外周天线区域。同时PG中含有特异的反式十六碳一烯酸,且含量很高。用专一消化PG上Sn-2位脂肪酸链的磷脂酶A2(PLA2)处理LHC II三聚体,然后再加入PG重组的方法证明了含十六碳一烯酸的PG在三聚体结构的维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去掉PG后, LHC II三聚体的结构受到了影响,部分解聚成了单体,同时其光谱特性也发生了变化,表现为叶绿素b分子的吸收峰及其激发的荧光发射峰都明显下降。回加PG则可使解聚的单体又重新聚集成三聚体。 3,分别用电洗脱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两种方法分离了LHC II三聚体、二聚体和单体。两者比较,电洗脱对样品的破坏较大,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更加温和,对蛋白上结合的色素影响不大。系统研究了不同聚集态LHC II的组成和光谱特性后发现,三种聚集态的LHC II有相同的多肽组成,并且都结合着5种色素,但是色素的含量差异较大。二聚体和单体中,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分子的含量比三聚体的低很多,此外,单体叶绿素a分子的含量也明显减少。对三种聚集态LHC II的各种光谱特性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由于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分子含量较少,二聚体和单体中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的吸收均有所下降,而且从类胡萝卜素到叶绿素b以及从叶绿素b到叶绿素a的能量传递效率都低于LHC II三聚体,总体表现为三聚体 > 二聚体 > 单体。此外,不同单体之间叶绿素a到叶绿素a的能量传递也被破坏。推测三种聚集态LHC II在吸能、传能和结构上的差异,可能是植物适应不同外界环境的一种调控机制。 4,模拟体内过程,在体外将大肠杆菌中表达的Lhcb2蛋白和色素进行重组,以此来研究色素与蛋白组装过程中蛋白二级结构和色素结合状态的变化。结果表明色素在脱辅基蛋白的体外重折叠中至关重要。在与色素重组的过程中,蛋白二级结构中-螺旋含量逐渐上升并最终接近天然水平,而无规卷曲逐渐减少。从光谱的变化可以看出,色素分子与蛋白的结合经历了一个由无序到有序的过程,色素蛋白复合物的光谱信号由弱变强,重组得到的样品与天然LHC II十分相似。 5,为了更好地研究LHC II异质三聚体中单体可能具有的独特生理功能,建立了Lhcb2基因的反义抑制植物表达载体pBI-antiLhcb2,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烟草,获得了转基因植株。酶切和PCR鉴定证明,Lhcb2基因已经成功地插入到烟草里。进一步的分子鉴定和生理生化功能分析还在进行中。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利用经酸处理的Sepharose 4B为层析介质,以含0.2mol/L半乳糖,pH7.4台氏液作为洗脱液,从广西产金环蛇(Bungarus fasciatus)蛇毒中一步分离得到一种磷脂酶A_(2)。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其分子量为14kDa。N端部分序列测定表明,所分离得到的磷脂酶A_(2)其N端16个氨基酸残基序列与已报道的金环蛇蛇毒磷脂酶A_(2)同功酶Ⅵ(Lu&Lo,1978)一致。该酶糖含量较高,为13.4%;具有弱的磷脂酶A_(2)活性,无毒,也无溶血和出血毒活性。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In mammals, trefoil factor family (TFF) proteins are involved in mucosal maintenance and repair, and they are also implicated in tumor suppression and cancer progression. A novel two domain TFF protein from frog Bombina maxima skin secretions (Bm-TFF2) has been purified and cloned. It activated human platelets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and activation of integrin a(11b)beta(3) was involved. Aspirin and apyrase did not largely reduce platelet response to Bm-TFF2 (a 30% inhibition), indicating that the aggregation is not substantially dependent on ADP and thromboxane A2 autocrine feedback. Elimination of external Ca2+ with EGTA did not influence the platelet aggregation induced by Bm-TFF2, meanwhile a strong calcium signal (cytoplasmic Ca2+ release) was detected, suggesting that activation of phospholipase C (PLC) is involved. Subsequent immunoblotting revealed that, unlike in platelets activated by stejnulxin (a glycoprotein VI agonist), PLC gamma 2 was not phosphorylated in platelets activated by Bm-TFF2. FITC-labeled Bm-TFF2 bound to platelet membranes. Bm-TFF2 is the first TFF protein reported to possess human platelet activation activity. (c) 2005 Elsevier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