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resultados para CMS LHC
Resumo:
本文研究了重金属离子Cd++、Pb++、Cu++、Zn++对高等植物(菠菜)离体叶绿体两个光系统光合电子传递功能的影响,以Cd++为代表重点研究了它对光系统II(PSII)的影响,首重讨论了Cd++在PSII的作用部位及作用方式。 Cd++、Pb++、Cu++、Zn++对高等植物叶绿体光合电子传递具有抑制作用,其中对PSII电子传递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PSII制剂的放氧活性比叶绿体的放氧活性对Cd++的毒害作用更加敏感。不同浓度的Cd++处理后,叶绿体全电子链的电子传递活性比放氧活性的降低速率快。这暗示着PSII氧化侧不是Cd++唯一的作用部位,在PSII电子传递链上还存在一个对Cd~(++)敏感的部位。 Cd++使叶绿体和PSII制剂的DCIP光还原活性降低;可变光受到抑制。加入PSII人工电子供体DPC仅使被抑制的DCIP光还原活性稍有恢复;而加入NH2OH对被抑制的可变荧光无影响。因此我们认为Ca++除了作用于PSII氧化侧外,还直接作用于PSII反应中心。这与Bazzaz和Govindje等提出的Cd++仅作用于PSII氧化侧的观点不同。我们认为可能是Cd++改变了叶绿体或PSII制剂类囊体膜的构型或内环境,使较多的PSII反应中心不易被光活化或使其钝化的缘故。 低温(-196℃)荧光发射光谱表明,Cd++使叶绿体的F686/F736及 F696/F736比值降低。另外,Cd++还可使叶绿体和PSII制剂的低温(-196℃)荧光激发光谱的F480/F436比值下降,使叶绿体表观吸收光谱变平。 温和的SDS-PAGE分析表明,Cd++处理后,叶绿体类囊体膜与PSII制剂类囊体膜中色素蛋白复合物LHC-II的部分寡聚体解聚成单聚体,叶绿体中LHC-II总量减少。进一步用梯度胶分析叶绿体类囊体膜的多肽组成。发现Cd++使属于LHC-II的多肽减少。表明Cd++引起了LHC-II的重新分配或它本身的解离。通过比较Cd++与Mg++对PSII活性的不同影响,我们认为Cd++使激发能不利于向PSII分配,从而破坏了两个光系统的协调合作。这或许是导致PSII电子传递活性显著降低的因素之一。
Resumo:
一. 通过对黄瓜类囊体及其基粒片层、间质片层、PS II放氧颗粒和LHC II 复合体脂类成分的分析,得 到以下结果:各膜区均含有类囊体膜的五种脂类成分,在类囊体及其基粒片层、间质片层和PS II放氧颗粒中,MGDG含量最高,分别为42.5%、40.5%、46.3%、和35.7%,其次是DGDG,含量在31-35%之间。值得注意的是黄瓜类囊体间质片层MGDG含量高于基粒片层,而且DGDG/DGDG分子比也较高。这在其它植物材料中还未见报道。在黄瓜LHC II中,PG含量最高,为35.5%,约是类囊体膜PG含量的3倍。从基粒片层、PS II放氧颗粒到LHC II, PG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在间质片层中,PG含量最低。SQDG除在LHC II中含量稍低外,在其它膜区中的分布没有明显的差异。脂类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MGDG主要含亚麻酸,含量在90%以上。DGDG也主要含亚麻酸,含量在90%左右,DGDG所含棕榈酸多于MGDG中的含量。SQDG中主要脂肪酸组分为棕榈酸和亚麻酸。不同膜区MGDG、DGDG和SQDG脂肪酸组成没有明显差异在PG中含量最高的脂肪酸是叶绿体特有的反式十六碳一烯酸(trans-16:1)。此外,PG还含有较多的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在不同膜区PG的脂肪酸组成有较明显的差异。 根据以上结果,我们推测脂类除了形成膜的流动性基质外,还可能选择性地结合在膜蛋白周转形成特 异的脂质微区,通过膜脂膜蛋白的相互作用,以行使其特殊的生理功能。 二、通过比较两种不同抗寒性小麦品种在低温锻炼前后类囊体脂类及其脂肪酸成分、LHC II复合体及类囊体吸收光谱、低温荧光发射光谱,发现经低温锻炼后:(1)抗寒与不抗寒小麦品种类囊体PG的trans-16:1含量均明显降低,抗寒品种类囊体MGDG/DGDG比值也明显降低,而不抗寒品种这一比值变化不明显。(2)抗寒品种脂/色素比值明显增高,而不抗寒品种滑明显增加。(3)抗寒与不抗寒品种LHC II宏聚体含量均降低而单体含量增加。(4)抗寒与不抗寒品种类囊体吸收光谱四阶导数光谱A_(683)/A_(652)比值均升高。(5)不抗寒品种低温荧光发射光谱F_(685)/F_(738)比值上升,而抗寒品种这一比值没有变化。通过对上述结果的分析,我们认为低温锻炼过程中类囊体膜流动性增强是使抗寒品种抗寒力增强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MGDG含量降低对膜的稳定性可能起重要作用。trans-16:1含量的降低和LHC II寡聚体解聚可能是植物对于低温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Resumo:
1.水分胁迫降低了水稻叶片的光合速率。轻度及中度水分胁迫下,气孔的限制是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而严重水分胁迫下,叶肉细胞光合能力的降低是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叶肉细胞光 合能力的降低可能是由于光合量子效率、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和光合磷酸化活力及羧化效率下降所致。 2.水分胁迫降低了小麦叶片的可变荧光产量、可变荧光淬灭速率、荧光上升互补面积,叶绿体的室温荧光产量、可变荧光产量以及DCMU作用下的小麦叶片及叶绿体的可变荧光产量,表明光系统Ⅱ受到了伤害。光系统Ⅱ氧化侧的人工电子供体(DPC) 能部分恢复受抑制的叶绿体可变荧光和光系统II的电子传递速率,说明水分胁迫对光系统Ⅱ的损伤不仅位于氧化侧,也可能在反应中心上。 3.水分胁迫抑制了激发能向PSII的传递;降低了Mg2+对叶绿体可变荧光及激发能在两个光系统间分配的调节能力。水分胁迫使PS II内外周天线色素蛋白复合体(CPa和LHCⅡ)和PSⅠ叶绿素a蛋白复合体(CPⅠ、CPⅠa和CPⅠb)含量下降,其中以LHCⅡ降低幅度最大。从类囊体膜多肽分析结果,发现25KD多肽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其含量显著降低。 4.水分供应充分及轻度和中度水分胁迫下,高氮素营养对水稻光合作用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严重水分胁迫则削弱了高氮营养对光合作用的促进作用,使高氮营养水稻叶片在严重水分胁迫下的光合速率反而比低氮营养叶片低,这可能与严重水分胁迫下,高氮叶片水势、气孔导度、光合羧化效率、光合量子产量及RuBP再生速率比低氮叶片有更大的下降有关。两种氮素营养水平下,轻度和中度水分胁迫均提高了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而严重水分胁迫则使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但始终是高氨营养水稻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高于低氮叶片。
Resumo:
Lhcb2基因是LHCII基因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成员。目前,对于其特性、结构和功能还不清楚。本文对豌豆Lhcb2基因的克隆、表达、功能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产物与色素在体外的重组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主要的结果如下: 1.采用RT-PCR技术,从豌豆幼叶中克隆了一个约800 bp的Lhcb2 cDNA。以特异探针进行Southern杂交的结果初步证明,Lhcb2基因以单拷贝形式存在于豌豆基因组中,这在文献中尚未见报道。 2.不同光照时间和温度对豌豆幼苗进行处理的RT-PCR,Northem blotting分析表明,Lhcb2基因转录水平上的表达受光照的控制,且明显地表现出对光照时间的依赖性。用400 μmolm-2.s-1的白光照射0~1.5小时Lhcb2基因未见表达,而在光照2小时以上则大量表达,推测该基因的表达可能要求某种(或某些)需光中间物的合成和积累。温度对Lhcb2基因的表达亦有显著的影响,相同的光照处理,4 ℃下Lhcb2基因的表达量比25℃下的表达量低一倍左右。 3.将豌豆Lhcb2基因反向插入植物表达载体pBIl21中,构建CaMV 35S启动子控制下反义Lhcb2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BIantiLhcb2,通过农杆菌LBA4404介导,在Kan浓度为100 mg/L的筛选培养基上,获得120个抗Kan阳性植株。PCR检测表明至少有80个抗性植株为PCR阳性反应。Southern blotting分析表明,外源反义Lhcb2基因已整合到烟草基因组中。转基因植株在表型上主要表现为三大类型:叶色类似于未转基因的绿色植株、叶色发黄的植株、叶色发白甚至枯死的植株。这几类转基因植株光谱特性的分析表明,Lhcb2基因不仅影响光能的捕获,而且还可能参与激发能分配的调节作用。 4.将豌豆的Lhcb2基因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d上,通过定点突变使其在大肠杆菌BL2l(DE3)中得到高效表达,其表达量约占大肠杆菌总蛋白的40%,并经纯化后获得了电泳纯的Lhcb2蛋白。应用改进的液氮/室温冻融重组方法将纯化的蛋白与色素进行体外重组,建立了高效的重组系统。实验结果表明重组后所获得的LHCB2单体与用生化方法从菠菜类囊体膜中分离纯化的天然LHC II单体相比较,其在部分变性胶的电泳行为,低温荧光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以及室温吸收光谱和CD光谱的特征等方面都非常相似,说明大量表达的Lhcb2蛋白与色素已成功地重组,并具有与天然的LHCII单体相类似的组成和结构,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在此基础上又构建了N端和C端氨基酸残基缺失的突变体,并对这些缺失的氨基酸残基在LHCB2中的可能作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N端的前12个氨基酸残基、C端的前10个氨基酸残基和第11位的色氨基酸残基对LHCB2单体的形成不是必需的。 此外,从菠菜中纯化了LHCII,并对其多肽和色素组成及其光谱特性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同时对用不同浓度OGP和Mg2+处理所获得的不同聚集程度的LHCII的光谱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Mg2+在其中的可能作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Resumo:
高等植物光系统II的捕光天线蛋白(LHC II)在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调节激发能在两个光系统之间的分配以及维持类囊体膜的垛叠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目前普遍认为LHC II在植物体内是以三聚体的形式存在并行使功能的,但也有研究者发现了单体和寡聚体等多种形式的LHC II。本论文以菠菜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的方法从类囊体膜中提取纯化了LHC II三聚体,对膜脂和色素在三聚体形成和蛋白空间结构中的影响,以及不同聚集态LHC II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差异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此外,还将Lhcb2基因反向插入到烟草中,利用转基因植物来研究其生理功能。获得了如下结果: 1,采用改进的方法从菠菜类囊体膜中分离纯化了LHC II。与改进前比,其流程可以缩短2小时且产率也有明显的提高。SDS变性电泳和Triton X-100非变性电泳的检测结果表明,此样品纯度较高,是由三条分子量分别为29KD、28KD和26KD的多肽组成的异质三聚体。同时样品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结果也与前人的报道一致。 2,分析了LHC II三聚体中的膜脂和脂肪酸组成及含量。与PSII相比,LHC II含有相同的四种膜脂:MGDG、DGDG、PG和SQDG。但LHC II中PG的含量是PSII的两倍,说明PSII中的PG主要富集在外周天线区域。同时PG中含有特异的反式十六碳一烯酸,且含量很高。用专一消化PG上Sn-2位脂肪酸链的磷脂酶A2(PLA2)处理LHC II三聚体,然后再加入PG重组的方法证明了含十六碳一烯酸的PG在三聚体结构的维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去掉PG后, LHC II三聚体的结构受到了影响,部分解聚成了单体,同时其光谱特性也发生了变化,表现为叶绿素b分子的吸收峰及其激发的荧光发射峰都明显下降。回加PG则可使解聚的单体又重新聚集成三聚体。 3,分别用电洗脱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两种方法分离了LHC II三聚体、二聚体和单体。两者比较,电洗脱对样品的破坏较大,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更加温和,对蛋白上结合的色素影响不大。系统研究了不同聚集态LHC II的组成和光谱特性后发现,三种聚集态的LHC II有相同的多肽组成,并且都结合着5种色素,但是色素的含量差异较大。二聚体和单体中,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分子的含量比三聚体的低很多,此外,单体叶绿素a分子的含量也明显减少。对三种聚集态LHC II的各种光谱特性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由于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分子含量较少,二聚体和单体中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的吸收均有所下降,而且从类胡萝卜素到叶绿素b以及从叶绿素b到叶绿素a的能量传递效率都低于LHC II三聚体,总体表现为三聚体 > 二聚体 > 单体。此外,不同单体之间叶绿素a到叶绿素a的能量传递也被破坏。推测三种聚集态LHC II在吸能、传能和结构上的差异,可能是植物适应不同外界环境的一种调控机制。 4,模拟体内过程,在体外将大肠杆菌中表达的Lhcb2蛋白和色素进行重组,以此来研究色素与蛋白组装过程中蛋白二级结构和色素结合状态的变化。结果表明色素在脱辅基蛋白的体外重折叠中至关重要。在与色素重组的过程中,蛋白二级结构中-螺旋含量逐渐上升并最终接近天然水平,而无规卷曲逐渐减少。从光谱的变化可以看出,色素分子与蛋白的结合经历了一个由无序到有序的过程,色素蛋白复合物的光谱信号由弱变强,重组得到的样品与天然LHC II十分相似。 5,为了更好地研究LHC II异质三聚体中单体可能具有的独特生理功能,建立了Lhcb2基因的反义抑制植物表达载体pBI-antiLhcb2,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烟草,获得了转基因植株。酶切和PCR鉴定证明,Lhcb2基因已经成功地插入到烟草里。进一步的分子鉴定和生理生化功能分析还在进行中。
Resumo:
光系统I(photosystem I,PSI)是光合膜上参与光合作用原初反应过程的主要膜蛋白超分子复合体之一。高等植物的PSI是由核心复合体(14个亚基)和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I(light-harvesting complex I, LHCI,含4个Lhca蛋白)组成的超分子复合体,它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光诱导的从囊腔侧的质体兰素(plastocyanin,PC)向基质侧的铁氧还蛋白(ferredoxin,Fd)的电子传递。研究PSI的结构与功能对于揭示植物光合作用高效吸能、传能的分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在本文中,我们首先建立了分离制备PSI及其亚组分的方法(Qin et al., 2007),并在此基础上对PSI在强光破坏的过程中结构与功能的变化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快速、高效分离纯化PSI及其亚组分方法的建立。 国际上传统的PSI分离方法(Bassi and Simpson, 1987; Croce et al., 1998; Påsllon et al.1995; Schmid et al. 2002),耗时长较长(分离PSI颗粒一般需要多于20h的蔗糖超速离心过程,而分离PSI的亚组分则需要25-60h的蔗糖超速离心过程)、得率较低,这不便于PSI方面的研究,为此我们首先改进了传统的分离纯化方法。新方法以高等植物菠菜叶片作为原材料,使用Triton X-100作为增溶剂,通过差速离心技术获得的粗制品,然后使用十二烷基麦芽糖苷(n-Dodecyl β-D-maltoside, DDM)增溶PSI粗制品,之后采用100,000×g,垂直转头(Beckman VTi 50)0.1-1 mol/L蔗糖梯度离心3h获得纯度较高的PSI颗粒。然后使用DDM和3-(N, N-Dimethylpalmitylammonio) propanesulfonate (zw 3-16)两种增溶剂处理PSI,后经100,000×g,垂直转头(Beckman VTi 50)蔗糖梯度离心4h获得纯度较高的PSI core、LHCI-680、LHCI-730复合体。采用吸收光谱、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各样品的基本光谱学特性,采用HPLC分析了各样品的色素组成,结果显示平均每个Lhca蛋白结合1.5-1.6黄体素,1.0紫黄质, 0.8-1.1 β-胡萝卜素,该方法制备的LHCI比传统方法制备的LHCI减少了类胡萝卜素的丢失。这一工作为以后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PSI复合体及其亚组分的特性研究。 PSI颗粒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酸碱变化的能力,在我们的试验条件下PSI颗粒在pH 5-10相对稳定。PSI、LHCI很难通过加入Mg2+、Ca2+、Na+阳离子聚集沉淀。经绿胶鉴定我们制备的LHCI-680、LHCI-730是二聚体形式;而把PSI绿胶后再进行第二向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DS-PAGE)电泳,结果发现在稍强烈的绿胶增溶条件下,LHCI-730是以二聚体的形式存在,但是LHCI-680却是以单体的形式出现。这说明LHCI形成的二聚体,尤其是LHCI-680,较容易受到增溶处理而分离成单体形式,解释了以生化分离手段得到的LHCI-680的聚集形式是单体还是二聚体这个目前国际上还有有争议的问题。 3.PSI、LHCI光破坏的基本特点。 采用白光(2500 μmol•m-2•s-1)照射PSI颗粒,通过SDS-PAGE及室温吸收光谱检测光照过程中PSI复合体的变化,结果表明:去氧处理能够大大延缓PSI的光破坏,而PSI脱辅基蛋白不会发生光破坏,这说明PSI发生的光破坏可能与Chl与O2的相互作用有关。采用白光(1000 μmol•m-2•s-1、300 μmol•m-2•s-1)处理LHCI-680、LHCI-730,发现LHCI-680被破坏的速度明显快于LHCI-730被破坏的速度,这是首次在体外分离的水平上揭示了不同LHCI光破坏方面的差异。LHCI-680与LHCI-730在光破坏方面的差异可能与两种天线蛋白结合的类胡萝卜素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有关,还可能与二者结合的长波长Chl的情况有关,但是具体的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4.结合不同的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light-harvesting complex,LHC)对PSI光破坏的影响。 为了研究结合不同的捕光天线对PSI光破坏的影响,我们制备了PSI-LHCII、PSI、PSI core三种复合体。使用白光(2500 μmol•m-2•s-1)照射这三种复合体,并通过测定各复合体在光破坏过程中蛋白亚基、吸收光谱、PSI活性及P700含量的变化,对比三者光破坏的速度,结果发现PSI-LHCII在这三种复合体中光破坏速度最快,而PSI和PSI core两种复合体光破坏速度基本一致。我们推测在光照过程中部分光系统II捕光Chl a/b蛋白复合体II(light-harvesting complex II,LHCII)能够向PSI core传递能量,另外PSI-LHCII绿胶分析的结果表明发生了LHCII三聚体向单体的转变,这种强光下发生的LHCII聚合形式的转化可能是高光强下调节光能捕获的一种机制,由于植物体内具有较完整的保护系统,体内PSI-LHCII的光破坏可能与体外情况不同;另外LHCI与PSI core的解离可能发生在强光照射的早期,具有保护PSI core减少光破坏的积极作用。该部分的研究首次观察了结合不同的捕光天线对PSI光破坏的影响。
Resumo:
下载PDF阅读器已知导入未编辑atp9 mRNA的烟草表现细胞质雄性不育(CMS),因此认为线粒体基因atp9是引起高等植物CMS的主要基因.为了解atp9在CMS中的作用机制,从3对烟草不育系及其同型保持系中提取atp9,利用实验与理论结合来分析其mRNA在编辑前后以及在不育系及其同型保持系中的一维、三维信息差别.结果表明,atp9 mRNA一维信息方面的差异,更重要的是二级结构的差异和稳定性,可能是影响ATP合成而导致CMS的根本原因.
Resumo:
A high yielding rice variety mutant (Oryza sativa L., Zhenhui 249) with low chlorophyll b (Chl b) has been discovered in natural fields. It has a quality character controlled by a pair of recessive genes (nuclear gene). The partial loss of Chl b in content affects the efficiency of light harvest in a light harvest complex (LHC), thus producing the difference of the exciting energy transfer and the efficiency of photochemistry conversion between the mutant and wild-type rice in photosynthetic unit. The efficiency of utilizing light energy is higher in the mutant than that in the wildtype rice relatively. For further discussion of the above-mentioned difference and learning about the mechanism of the increase in the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 of the mutant, the pico-second resolution fluorescence spectrum measurement with delay-frame-scanning single photon counting technique is adopted. Thylakoid membranes of the mutant and the wild-type rice are excited by an Ar+ laser with a pulse width of 120 ps, repetition rate of 4 MHz and wavelength of 514 nm. Compared with the time and spectrum property of exciting fluorescence, conclusions of those ultrafast dynamic experiments are: 1) The speeds of the exciting energy transferred in photo-system I are faster than that in photo-system II in both samples. 2) The speeds of the exciting energy transfer of mutant sample are faster than those of the wildtype. This might be one of the major reasons why the efficiency of photosynthesis is higher in mutant than that in the wild-type rice.
Resumo:
采用水热法结合后续热处理制备了一系列纯的和稀土离子(Eu3+,Dy3+)掺杂的黔具有纳米/微米结构的无机氧化物材料,包括YB03、姚03、Ga203和硅基MCM一攀41介孔分子筛体系。研究了这些体系的水热产物的晶体形貌、结构以及它们的生乖~一_长机理,并通过进一步热处理得到了保持水热产物纳米/微米结构形貌的发光材料,报道了以上各个体系材料的光致发光性能。一把姚03和Eu203粉末直接加入H3Bo3水溶液中,调节pH一1一4,在180一270夸_少℃水热处理得到了具有vaterite结构的YBo3:Eu3+晶体。xRD和FEsEM结果证明一扭03:E矿"晶体是由厚度小于50nm的纳米晶片构成的花状和猴头菇状的微米级晶丫体。水热温度提高时纳米晶片的厚度没有增加,形貌也不变,但是结晶度和发光一强度有所提高。pH值对纳米晶片之间的距离、角度和晶片数量有影响。pH低时,纳米晶片更多且包裹得更紧,形成了猴头菇状;而pH高时,晶片分得更开一些呈花朵状。这与pH值低时结晶成核较快较多有关。YB03:E矿+水热和固相法样品在24Onm激发下的发光谱峰位相同。但水热样品比固相法样品具有较高的红橙比[Eu3+:I(,D。一7F2)/I(SD。一7FI)],增加了12一37%。在24oC下制备的花03:Eu3+水热样品具有最大的结晶度和发光强度。报道了三种晶形调节剂对水热晶体形貌的影响结果。硝酸钻水溶液用氨水调节至pH一8一n,200oC下水热处理24小时,产物经xRD确定是单斜晶系的碱式硝酸盐叽O(0H)9困03)。FEsEM观察发现产物是一种具有几_三叶形截面的棱柱。改变合成条件可以调节三叶形棱柱的尺寸。增加氨水量时,PH从8调到n后,棱柱直径可从微米级调节到亚微米级,即从3一5林m左右下降到200一300纳米,同时长径比也有所增加,从pH一8的5增加到pH=n的10。调节机制可解释为较高的pH条件下结晶成核作用进行较快,形成了更多的晶核。三叶形棱柱的生长机理是、O(OH)9困03)的晶核依靠内在的趋势长成棒状纳米粒子;并通过一种直接的聚集生长,这些起始的纳米棒沿着它们横截面的径向方向快速自堆积成一种Y型结构的棒束;然后沿着棱柱轴向和平行于棱柱叶片方向的晶面同时优先生长,而垂直于叶片方向上的晶面生长得相对缓慢,导致三叶形棱I、-纳米/微米结构氧化物材料的水热合成、形貌与发光性质研究柱的形成。、经过高温相转变得到了姚03三叶形棱柱。采用同样方法可以制得姚03:E矿+的三叶形棱柱发光粉,其光谱与固相法样品的一致。将Gacl3一HZO一NaOH体系在pH=6一8时于180℃下水热处理得到了正交晶系的Gao0H晶体,其形貌分别是宽度在200一30Onm之间长径比约1:7的四方棱柱(pH=6)和长径比约1:3纺锤状的纳米棒束(pH=8)。使用HZO/DEG混合溶剂可以增加棱柱的长径比,1:Ivol时增加到1:15;1:Zvol时获得的是长达几十微米的四方棱柱纳米线6Go0OH纳米棒是从最初的胶状沉淀中成核后沿着c轴优先生长而成的。pH值的高低可导致Ga0OH晶体从四方棱柱到纳米棒束的不同形貌。DEG的存在对晶体的生长可能有两点作用:一是抑制晶核形成;二是降低晶体沿着横截面晶面的生长速度。经过高温锻烧的产物是保持着前驱体形貌的p一GaZO3晶体。254nm激发下p一GaZO3纳米棒的发射谱是从300nm到600nln的宽峰,最大值在455nln。发光的平均寿命是64ns。其蓝光发射起源于氧空位给体提供的电子和来自受体嫁空位或者嫁氧空位对的空穴之间的复合。采用相似方法制备了p一GaZO3:Dy纳米棒束,并与固相法样品对比了光谱性质的异同。将三种5102基材料:MCM一41型分子筛(直接分子筛CMS和萃取分子筛EMS)、无规颗粒(ASP)和干凝胶(SG)进行从室温到1000℃的不同温度不同时间热处理。254nm激发下,MCM一41没有发光现象。而ASP和SG系列样品随着热处理温度不同而显示不同的PL。说明ASP和SG与MCM一41有着不同的发光机理。排除了ASP和SG样品的发光中心是来自5102网络本身的结构缺陷,认为是其中所含有机物在热处理中产生的碳杂质引起。结果也表明MCM41中模板剂在热处理的碳化产物并没有引起MCM一41的PL。在365nm激发下,MCM一41与ASP、SG的PL现象大致相同。表明所有系列的样品的发光机理相同。CMS和EMS两个系列在300℃以上处理的样品的PL相似,说明模板剂的存在及其碳化并没有影响MCM一41的PL。所有系列样品在365nm激发下的PL认为是起源于5102网络中与氧相关的结构缺陷三Si一0.,而不是碳掺杂作用引起的。
Resumo:
Photoluminescence (PL) and time-resolved photoluminescence (TRPL) were used to study optical emissions of ultrathin InAs layers with average layer thickness ranging from 1/12 to 1 ML grown on GaAs substrates. We have found that the inhomogeneous broadening of the PL from InAs layers can be well described by the quantum-well model with InAs islands coupling to each other and being regarded as a quasiwell. From the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the exciton linewidth, the exciton-LO-phonon scattering coefficient was found to be comparable to that in conventional two-dimensional quantum wells. In the TRPL measurements, the PL decay time increases linearly with temperature, which is a typical characteristic of free excitons in quantum wells. All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xcitons localized in InAs exhibit two-dimensional properties of quantum wells, despite the topographical islandlike structure.
Resumo:
目的:探讨共轭亚油酸镁硒复方制剂(CMS)对食高脂饲料小鼠的减肥作用。方法:选昆明种小鼠63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10只,模型对照组14只,高、中、低剂量组各13只。正常对照组给予基础饲料,模型对照组和实验组给予高脂饲料,实验组同时按0.2mL/10gBW经口灌胃给予1.5%的羧甲基纤维素CMS水溶液,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给予相同的1.5%的羧甲基纤维素水溶液。实验4周后,称体重和睾丸周围脂肪量,计算饲料利用率,测定血清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CHO)、血糖(GIU)。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CMS中剂量组体重明显降低(P<0.05),高剂量组极明显降低(P<0.01);睾丸周围脂肪重量、脂体指数CMS3个剂量组极明显降低(P<0.01),食物摄入量没有明显变化。结论:CMS有降低食高脂饲料胖鼠体重、脂肪的作用。
Resumo:
现场圆二色薄层光谱电化学研究去甲肾上腺素的电化学氧化还原过程 .研究表明去甲肾上腺素 ( pH =7.0磷酸缓冲溶液中 )在玻碳电极上经历了不可逆的电化学氧化 ,且遵从后行化学反应 (EC)机理 ,去甲肾上腺素醌和去甲肾上腺素红的再还原遵从简单电子转移 (E)机理 .由双对数法获得去甲肾上腺素电化学氧化的式电位为E10’=0 .2 0V ,电子转移系数和电子转移数之积为αn =0 .38,标准复相电极反应常数k10 =1 .2× 1 0 -4 cm·s-1.去甲肾上腺素醌和去甲肾上腺素红的电化学还原反应参数分别为E2 0’=0 .2 5V ,αn =0 .37,k2 0 =4.4× 1 0 -5 cm·s-1和E3 0’=- 0 .2 5V ,αn =0 .33,k3 0 =1 .1× 1 0 -4 cm·s-1.
Resumo:
Eastman-AQ 55D was coated onto a carbon fiber microelectrode surface, and the resulting modified electrodes exhibited high stability. Substantial improvement in the stability was observed as a result of good adhesion and the strong binding of large hydrophobic cations of Eastman AQ 55D. The electrode reaction of meldola blue bound in the polymer film showed a reversible, one-electron transfer process. The effects of solution pH and influence of supporting electrolyte on the modified carbon fiber microelectrode are discussed. The diffusion coefficient of meldola blue in the AQ polymer film determined by chronoamperometry is 2.3 x 10(-18) cm(2) s(-1), and the heterogeneous rate constant of meldola blue at the AQ polymer film/electrode determined by normal pulse voltammetry is 3.97 x 10(-3) cm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