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resultados para Amazon craton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计算流体力学》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研究生撰写的“计算流体力学”课程的教科书。全书共分九章。前五章讲述了计算流体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包括流体动力学的诸方程和模型方程及其数学性质、数值解的理论依据、基本计算方法和数值解的行为分析等。计算方法包含有空间离散方法、代数方程和非定常方程(包括时间离散)的求解方法。这里涉及到的离散方法有有限差分方法、有限体积方法、有限元方法和谱方法。这些都是已经成熟和具有普适性的方法。书中描述了构造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重点是有限差分方法。书中的后四章是针对各种物理问题讲述计算方法。这里包含低速不可压和高速可压缩流体运动数值模拟的计算方法和网格生成技术。着重阐述了针对不同物理问题的特征对计算方法精度的要求,及构造不同计算方法的基本思想,且给出了一些简单物理问题的数值模拟结果,以证实计算方法的有效性。

目录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引论
1.1 计算流体力学及其特征
1.2 计算流体力学的发展
1.3 本书的目的和内容
参考文献
习题

第二章 流体力学方程及模型方程
2.1 流体力学基本方程
2.2 模型方程及其数学性质
2.3 双曲型方程组的初边值问题
2.4 Riemann间断解
参考文献
习题

第三章 偏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
3.1 有限差分法
3.2 偏微分方程的全离散
3.3 有限体积法
3.4 有限元方法
3.5 谱方法
参考文献
习题

第四章 高精度有限差分法及数值解的行为分析
4.1 模型方程及半离散化方程
4.2 高精度差分逼近式
4.3 数值解的精度及分辨率分析
4.4 数值解中的耗散效应与色散效应
4.5 数值解的群速度
4.6 数值解行为的进一步分析
4.7 时间离散的色散与耗散效应
参考文献
习题

第五章 代数方程的求解
5.1 Gauss消去法
5.2 标量追赶法
5.3 矩阵追赶法及LU分解法
5.4 迭代法求解代数方程
5.5 交替方向追赶法
5.6 非线性方程的求解
5.7 时间关系法及局部时间步长法
参考文献
习题

第六章 可压缩流体力学方程组的离散
6.1 一维流体力学方程及Jacobian系数矩阵的分裂
6.2 一维Euler方程的离散
6.3 Godunov间断分解法
6.4 Roe格式与Roe分解
6.5 多维问题的差分逼近
6.6 粘性项的差分逼近
参考文献
习题

第七章激波高分辨率差分格式
7.1 数值解中的非物理振荡
7.2 一阶TVD格式
7.3 二阶TVD格式
7.4 TVD格式在流体力学中的应用
7.5 MUSCL格式
7.6 其他类型的高分辨率格式
参考文献
习题

第八章 不可压Navier-Stokes方程的差分逼近
8.1 控制方程
8.2 求解定常N-S方程的人工压缩性方法
8.3 非定常原始变量N-S方程的求解
8.4 涡量-流函数法
参考文献
习题

第九章 网格技术
9.1 网格生成技术
9.2 非结构网格
9.3 基于非等距网格的有限差分法
习题
专业名词索引
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
Synopsis
Contents
作者简介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书的目的是把一般性概括性的理论和实际工程经验很好地结合起来,对工程技术各个系统的自动控制和自动调节理论作一个全面的探讨。它一方面奠定了工程控制论这门技术科学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指出这门新学科今后的几个研究方向。
本书最初是用英文写的。现在的汉文版是在钱学森先生的指导下,翻译英文版并且参照俄文译本略加修改和补充而成。
本书曾荣获中国科学院1956年度一等科学奖金。

目录

汉文版序
原序
第一章 引言
 1.1 常系数线性系统
 1.2 变系数线性系统
 1.3 非线性系统
 1.4 工程近似的问题
第二章 拉氏变换法
 2.1 拉氏变换和反转公式
 2.2 用拉氏变换法解常系数线性微分方
 2.3 拉氏变换的“字典”(拉氏变换表)
 2.4 关于正弦式的驱动函数的讨论
 2.5 关于单位冲量驱动函数的讨论
第三章 输入、输出和传递函数
 3.1 一阶系统
 3.2 传递函数的表示法
 3.3 一阶系统的一些例子
 3.4 二阶系统
 3.5 确定频率特性的方法
 3.6 由多个部件组成的系统
 3.7 超越的传递函数
第四章 反馈伺服系统
 4.1 反馈的概念
 4.2 反馈伺服系统的设计准则
 4.3 乃氏(Nyquist)法
 4.4 艾文思(Evans)法
 4.5 根轨迹的流体力学比拟
 4.6 伯德(Bode)法
 4.7 传递函数的设计
 4.8 多回路伺服系统
第五章 不互相影响的控制
 5.1 单变数系统的控制
 5.2 多变数系统的控制
 5.3 不互相影响的条件
 5.4 反应方程
 5.5 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的控制
 5.6 有补充燃烧的涡轮喷气发动机的控制
第六章 交流伺服系统与振荡控制伺服系统
 6.1 交流系统
 6.2 把直流系统变为交流系统时传递函数的变化方法
 6.3 振荡控制伺服系统
 6.4 继电器的频率特性
 6.5 利用固有振荡的振荡控制伺服系统
 6.6 一般的振荡控制伺服系统
第七章 采样伺服系统
 7.1 一个采样线路的输出
 7.2 施梯必茨?申南(Stibitz?Shannon)理论
 7.3 采样伺服系统的乃氏准则
 7.4 稳态误差
 7.5 F*2(s)的计算
 7.6 连续作用伺服系统与采样伺服系统的比较
 7.7 F2(s)在原点有极点的情形
第八章 有时滞的线性系统
第九章 平稳随机输入下的线性系统
第十章 继电器伺服系统
第十一章 非线性系统
第十二章 变系数线性系统
第十三章 利用摄动理论的控制设计
第十四章 满足指定积分条件的控制设计
第十五章 自动寻求最优运转点的控制系统
第十六章 噪声过滤的设计原理
第十七章 自行镇定和适应环境的系统
第十八章 误差的控制
俄文文献
索引
附录
工程控制论简介
现代化、技术革命和控制论
编后记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书介绍当前在计算固体和结构力学中广泛研究和应用的四种计算方法:有限元法、加权余量法、边界元法和无网络法,并系统论述了这四种方法的理论基础和相应的离散方法。

目录

第一章 弹性力学和变分原理
1.1 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
1.2 弹性力学的变分原理
1.2.1 应变能和应变余能
1.2.2 虚位移原理和最小势能原理
1.2.3 虚应力原理和最小余能原理
1.2.4 Hellinger-Reissner变分原理
1.2.5 胡海昌-鹫津久一郎变分原理
1.2.6 参数变分原理
1.3 变分原理的应用实例
1.4 里茨法和伽辽金法
第二章 有限元法
2.1 协调模型——位移元
2.2 平衡模型Ⅰ
2.3 平衡模型Ⅱ
2.4 杂交应力模型
2.5 杂交位移模型
2.6 混合模型
第三章 常用的有限元单元
3.1 三角形单元族
3.2 等参数单元
3.3 奇异性单元
3.4 板壳单元
3.4.1 三角形薄板单元和薄壳单元
3.4.2 厚板单元和厚壳单元
第四章 材料非线性有限元法
4.1 弹塑性有限元分析
4.1.1 材料的屈服准则
4.1.2 强化理论
4.1.3 塑性本构关系
4.1.4 塑性流动理论的变分原理
4.1.5 弹塑性问题的有限元解法
4.2 蠕变的有限元分析
4.3 弹黏塑性的有限元分析
第五章 几何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5.1 有限应变与应力
5.2 变形率和本构关系
5.3 几何非线性有限元方程的建立
5.3.1 全拉格朗日列式法
5.3.2 更新的拉格朗日列式法
5.3.3 任意拉格朗日-欧拉描述法
第六章 热传导和热应力的有限元分析
6.1 热传导问题的有限元分析
6.1.1 导热的基本方程
6.1.2 稳态温度场的有限元解
6.1.3 瞬态温度场的有限元解
6.2 热弹性应力问题的有限元分析
第七章 弹性动力学问题的有限元法
第八章 加权余量法
第九章 边界元法
第十章 无网格法
第十一章 代数方程组的解法
参考文献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量纲分析是一门非常值得研究和学习的知识,它是探讨科学规律,解决科学和工程的一个有效的工具。熟练掌握量纲分析应当是科学和技术工作者应有的基本训练。
本书内容包括:量纲分析的基本概念;量纲分析在熟知的力学现象中的应用;量纲分析在某些经典的力学问题中的应用以及郑哲敏先生的研究集体近三四十年中在爆炸力学诸多的应用实例等几个部分。 

目录

写在前面
第1章 结论
1.1 量纲分析是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有力手段和方法
1.2 物理量的度量
1.3 量纲:有量纲量和元量纲量
1.4 基本量和导出量
1.5 单摆
1.6 量纲分析的实质
1.7 量纲分析的简史
第2章 基本原理
2.1 量纲的幂次表示
2.2 II定理
2.3 自变量和基本量的选择
2.4 相似律

写在前面
第1章 结论
1.1 量纲分析是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有力手段和方法
1.2 物理量的度量
1.3 量纲:有量纲量和元量纲量
1.4 基本量和导出量
1.5 单摆
1.6 量纲分析的实质
1.7 量纲分析的简史
第2章 基本原理
2.1 量纲的幂次表示
2.2 II定理
2.3 自变量和基本量的选择
2.4 相似律
2.5 运用II的定理的注意点
第3章 流体力学问题
3.1 典型流动
3.2 流体力学问题中的相似准数[13]
3.3 其他相似准数
3.4 流体运动的分类
第4章 固体力学问题
4.1 弹性体的应力分析和简单结构的稳定性分析
4.2 弹性体的振动和波动
4.3 弹塑性体的应力分析
4.4 固体的拉伸断裂
第5章 固体中的热传导与热应力
5.1 固体中的热传导
5.2 弹性体内的热应力
第6章 流固耦合问题
6.1 水击
6.2 弹性和轴承
6.3 机翼的颤振
6.4 热交换器的气激振动
第7章 流体弹塑性模型
7.1 流体弹塑性体模型
7.2 化学炸药的爆炸效应问题中的相似参数
7.3 高速冲击问题中的相似参数
第8章 爆炸相似律
8.1 空中爆炸波和水中爆炸波
8.2 爆炸加工
8.3 爆破
第9章 冲击相似律
9.1 杆式穿甲弹
9.2 破甲——聚能射流的形成及其对装甲的侵彻
9.3 碎甲层裂
9.4 超高速冲击
9.5 金属射流与薄板的高速扩张断裂
9.6 煤与瓦斯突出——两相耦合介质动力学现象
第10章 数学模拟规整化
参考文献
主题索引
外国人名索引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书以结构分析有限元为主要内容,围绕杆、梁、弹性力学平面问题和空间问题、平板弯曲问题,系统地介绍了有限元位移法的基本思想和编程实现步骤,并在计算机代数系统MAPLE环境下编制了二维、三维杆单元程序,二维、三维梁单元程序,弹性力学平面问题和空间问题程序,平板弯曲有限元程序等。在给出理论分析结果和自编有限元程序计算结果的同时,还给出了ANSYS程序的求解结果,以及这三种结果的比较。
本书注重从简单问题入手,利用手工计算理解有限元基本思想,编程实现体会实现过程,ANSYS验证说明自编程序的有效性。采用计算机代数系统编程环境大大简化了代码编制,使读者能够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实现程序编制的具体步骤上。ANSYS验证也是读者掌握商用有限元程序的捷径。
本书的使用能够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有限元基本思想和实现过程,同时学会使用计算机代数系统和ANSYS软件。
本书适合大学本科二年级以上的学生和研究生使用,也可供从事结构分析和设计的其他人员参考。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水动力学讲义手稿》是1958年钱学森先生在清华大学给第一届力学研究班学员讲授《水动力学》课程用的备课笔记。钱先生选材简赅精切,遴的内容具有基础性、经典性,整个手稿清晰耐读,详略得体,推演细腻,覆盖全面。
《水动力学讲义手稿》可供科技人员、教研人员及广大师生研究和学习之用。

  

目录

第一讲 表面波
基本方程式
平面波
在深水中驻波
进行波
第二讲 表面波(续)
另一研究行波的方法
群速度
在有限深度液体中的波
在空气与水交界面上的波
风力生波的问题
第三讲 波阻
波的能量
能量的转移
波阻
在自由面下的旋
第四讲 水面滑行的平板
作用在自由面上的力F
以仰角α运行的平板
船舶造波阻力的计算
第五讲 浅水中的长波
基本方程式
写成气动力学的形式
高速气流的水流模型
特征线解法
水跃
第六讲 河流水动力学
河道和明渠中的流动
定常流、合流问题
洪峰、不定常流
特征线法
第七讲 空化
空泡、空蚀现象
局部的空蚀
完全的空泡情况
完全空泡中的平板(任意攻角)
正迎水流的平板
正迎水的平板(另一推演)
第八讲 非线性自由面及交界问题
基本方程式
自由面问题
一种转换
异重流
水库的异重流问题
第九讲 泥沙问题
渠道中泥沙的输移
悬沙浓度的分布
浅水情况下的沙涟波长
注释与说明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SINE (short interspersed element) insertion analysis elucidates contentious aspects in the phylogeny of toothed whales and dolphins (Odontoceti), especially river dolphins. Here, we characterize 25 informative SINEs inserted into unique genomic loci during evolution of odontocetes to construct a cladogram. and determine a total of 2.8 kb per taxon of the flanking sequences of these SINE loci to estimate divergence times among lineages. We demonstrate that: (i) Odontocetes are monophyletic; (ii) Ganges River dolphins, beaked whales, and ocean dolphins diverged (in this order) after sperm whales; (iii) three other river dolphin taxa, namely the Amazon, La Plata, and Yangtze river dolphins, form a monophyletic group with Yangtze River dolphins being the most basal; and (iv) the rapid radiation of extant cetacean lineages occurred some 28-33 million years B.P., in strong accord with the fossil record. The combination of SINE and flanking sequence analysis suggests a topology and set of divergence times for odontocete relationships, offering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 for several long-standing problems in cetacean evolution.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Whistles were recorded and analyzed from free-ranging single or mixed species groups of boto and tucuxi in the Peruvian Amazon, with sonograms presented. Analysis revealed whistles recorded falling into two discrete groups: a low-frequency group with maximum frequency below 5 kHz, and a high-frequency group with maximum frequencies above 8 kHz and usually above 10 kHz. Whistles in the two group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in all five measured variables (beginning frequency, end frequency, minimum frequency, maximum frequency, and duration). Comparisons with Published details of whistles by other platanistoid river dolphins and by oceanic dolphins suggest that the low-frequency whistles were produced by boto, the high-frequency whistles by tucuxi. Tape recordings obtained on three occasions when only one species was present tentatively support this conclusion, but it is emphasized that this is based on few data. (C) 2001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The size structure of the planktonic community in a Changjiang floodplain lake (Lake Chenhu, Hubei, P. R. China) was described for the inundation period of May through September 1983. The modality of the Sheldon-type size distributions changed hydrographically with the spectral profiles being bimodal during low, rising, mid-high and falling water phases, and trimodal soon after filling and shortly before falling. The modal peaks corresponded respectively to the dominant organisms of chlorophytes and nauplii, while the troughs centered on the bacteria and macrocrustacean size classes in the lake. The slope of the normalized biomass spectrum (an index of plankton size distribution) was less than -1.0 for the filling and falling phases or close to -1.0 for the high water period, indicating that the planktonic biomass tended to decrease or evenly distributes across logarithmically ordered size classes, respectively. This observed variation in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the plankton community mainly resulted from changes in water levels and contents of particulate inorganic matter (PIM) in the lake.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The relative compositions of bacterioplankton, phytoplankton, zooplankton and detritus of seston were studied during the course of inundation in a floodplain lake of central Changjiang (China). Peaks in bacterial biomass developed shortly after flooding, coinciding with the initial leaching of organic nutrients from vegetation submerged under floodwater, and again at high water, shortly before the climax of phytoplankton biomass. Rods predominated the bacterial carbon biomass. Phytoplankton developed a postflood bloom at initial falling, corresponding to the drainage of the lake water into the river. While minimal biomass occurred during the advent of flooding, most likely due to disturbance and dilution. Algal biomass was usually dominated by Chlorophyta. Highest biomass of zooplankton was recorded at the end of the flooding in connection with the decline in turbidity, and once again at early drainag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high phytoplankton biomass. Copepods (mainly nauplii) always constituted the majority of zooplankton carbon biomass. Peaks in detrital carbon concentrations were recorded at rising and falling water phases, corresponding respectively to the riverine discharge and decomposition of macrophyte mats. At rising water phase, CPOC was abundant. While during other water phases, this predominance was shifted to FPOC alone. Taken together, average contribution of bacterioplankton, phytoplankton, zooplankton and detritus to total seston carbon was 3.29, 21.21, 6.83 and 68.67 %, respectively.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书是以作者及其研究小组多年来的研究工作为基础撰写的,主要是可压缩湍流的直接数值模拟。全书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数值模拟方法:针对可压缩湍流的多尺度非定常非稳定流动特征,所构造的高精度差分格式(高于三阶精度),分析了各种高精度差分格式的数值行为特征和模拟小尺度物理结构、分辨非定常间断面的能力,重点分析了正确模拟多尺度物理结构及其非线性干扰对数值方法的要求。第二部分是物理问题的直接数值模拟:根据可压缩湍流的流动物理特征,所建立的求解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的高精度数值模拟方法,详细描述了不稳定流和可压缩湍流的直接数值模拟,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发现的一些新的物理现象。直接数值模拟主要针对典型可压缩湍流,包括均匀各向同性湍流、槽道湍流、平面混合流、射流、平板边界层湍流和钝楔、钝锥边界层湍流等,重点是可压缩湍流从层流转捩到湍流的直接数值模拟及其流动机理的研究。书中还介绍了我课组所研制的高精度、高效并行算法的软件。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Stable deuterium (delta D) and oxygen-18 (delta O-18) isotopes in 1962 to 2002 precipitation from the seven Australian stations of the Global Network of Isotopes in Precipitation (GNIP)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isotope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across different regions of Australia. On the basis of 1534 samples, the local meteoric water line (LMWL) was established as delta D = 7.10 delta O-18 + 8.21. delta O-18 showed a depletion trend from north and south to central Australia (a continental effect) and from west to east. Precipitation amount effects were generally greater than temperature effects, with quadratic or logarithmic correlations describing delta/T and delta/P better than linear relationships. Nonlinear stepwise regression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significant meteorological control factors for each station, explaining about 50% or more of the delta O-18 variations. Geographical control factors for delta O-18 were given by the relationship delta O-18 (parts per thousand) = -0.005 longitude (degrees) - 0.034 latitude (degrees)-0.003 altitude (m) - 4.753. Four different types of d-excess patterns demonstrated particular precipitation formation conditions for four major seasonal rainfall zones. Finally, wavelet coherence (WTC) between delta O-18 and SOI confirmed that the influence of ENSO decreased from east and north to west Austra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