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resultados para AKP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以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为实验对象,设计了3种不同的摄食类型,分别是鲜活饵料组、饥饿3周后饱食投喂组和人工饲料组。鲜活饵料组投喂冰冻赤子爱胜蚓,利用蚯蚓体内丰富的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以期获得奥利亚罗非鱼良好的生长状况;饥饿后饱食组是指饥饿3周后,以人工饲料饱食投喂2周,用于研究饥饿与补偿生长获得快速生长时血液理化指标的变化情况;人工饲料组作为对照组。纯淡水条件下养殖,水温25±2℃。测定了奥利亚罗非鱼在3种摄食类型饲喂下某些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情况,并将指标变化情况与增重率做相关性分析,试图找出能够反映奥利亚罗非鱼生长性能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 研究结果表明,奥利亚罗非鱼在饥饿3周后获得了补偿生长,补偿生长时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人工饲料组(P<0.05),高于鲜活饵料组,但差别不显著;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血清总蛋白、胆固醇、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与增重率极显著相关(P<0.01),血红蛋白显著相关(P<0.05),红细胞、白细胞、碱性磷酸酶高度相关(相关系数为0.580、0.551和0.557),因此,建议血清总蛋白、胆固醇和血红蛋白可作为能够反映罗非鱼生长性能的新指标。 根据序列设计引物,PCR反应条件:变性温度:95 ℃,3 min;退火温度:57℃,20 sec;延伸温度:72℃,5 min,共36个循环,从牙鲆、黑鲪和鲈鱼中克隆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Ⅰ)部分序列,首次证实了IGF-Ⅰ在3种海水鱼中的存在。 利用蛋氨酸与ZnSO4•7H2O,在pH 5.5、80℃下,反应1小时,采用蛋氨酸与硫酸锌2:1的配料比,合成出了产物蛋氨酸螯合锌,蛋氨酸螯合锌外观白色,粉状,室温下微溶于水,不溶于乙醇,并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其含锌量为15%,螯合率为88.2%。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栉孔扇贝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品种,自1997年以来陆续爆发的大规模死亡,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直接威胁到现有产业的生存和发展。本研究通过比较扇贝在连续刺激条件下的不同免疫反应,推测栉孔扇贝中有无免疫致敏和记忆现象,观察短期免疫刺激对扇贝再次遇到相同病原物刺激时死亡率的影响,探讨栉孔扇贝的免疫致敏作用,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扇贝的免疫防御机制,为扇贝病害防治提供参考。 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了扇贝受到鳗弧菌连续等量刺激后两种重要病原识别受体(PRR)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在受到连续两次刺激后CfPGRP-S1、LGBP基因的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CfPGRP-S1基因在受到第二次刺激后表达量增加的幅度高于第一次,且基因表达显著性增加的时间比第一次提前;LGBP基因在第二次刺激后,表达量显著性增加的时间也比第一次提前。同时,对同批处理的扇贝进行重要免疫指标的检测分析发现两次刺激后吞噬率变化不显著,而第二次刺激后吞噬指数的最大峰值高于第一次,并且最大峰值出现的时间比第一次提前;血淋巴中的抗菌活力和肝胰腺中SOD、MDA含量在两次刺激前后的变化不显著。在脊椎动物中,识别能力和抗菌能力的提高是免疫记忆的两个重要特点,栉孔扇贝在第二次免疫刺激后PRR识别能力的提高和吞噬作用的增强,说明扇贝中可能存在类似脊椎动物免疫记忆的免疫致敏作用。对扇贝进行两次鳗弧菌浸泡刺激,第一次为短期浸泡刺激,第二次为长期浸泡刺激。结果发现,第一次浸泡过的扇贝在遭受相同病原第二次刺激时,在一定时间段内其死亡率比未受第一次刺激的扇贝极显著降低,表明第一次的短期病原刺激增强了扇贝对第二次刺激的抵抗能力。同时比较第二次刺激过程中扇贝免疫指标的变化发现经过短期刺激扇贝的吞噬作用、ACP和AKP活性比未受过刺激的扇贝显著增强,而其他指标包括POL、SOD则差异不显著,说明增强的吞噬作用、ACP和AKP活性与扇贝的死亡率下降有关。研究结果表明栉孔扇贝中存在免疫致敏(immune priming)现象,短期刺激可以提高扇贝的免疫反应能力,增强扇贝机体对相同病原物的抵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