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 resultados para 610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样带是沿全球变化某一驱动因素的主要梯度而设置的由一系列研究站点构成的区域,被认为是研究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的最有效的途径。而模型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手段。本文即采用模型研究方法研究中国东北温带样带(NECT)区域,试图揭示温带生态系统对于全球变化(尤其是降水)的反应机制。 中国东北温带样带(NECT)位于42°N - 46°N,108°E - 132°E,长约二千多公里,是最早被列入GCTE的四条样带之一,从东到西有明显的湿度梯度,被认为是温带区域研究水分梯度的代表性样带。本文研究主要集中在: 1.NECT中环境数据库的建立,本文采用EIS作为数据管理系统。由于EIS管理空间数据的特点是根据确定的地理坐标来提供空间定位,因而每一环境因子的属性值分布都有确定的地理坐标与其对应,特别适合于样带这种研究区域较大,同时又要求有精确空间定位的区域。NECT环境数据库包括地形、气候、植被、土壤、土地利用、水文、孢粉数据及社会经济等分库、本数据库力图提供各环境因子的各种属性值而代替仅仅提供类型值。 2.NECT中PFTs的划分PFTs的划分被认为是建立DGVM的前提。本文认为PFTs的划分是模型研究中一个尺度上升过程的结果,不同的尺度,不同的研究目标导致不同的PFTs的划分。在NECT区域中,考虑植被对全球变化中降水因子的不同反映机制,采用生活型、高度、耐旱特性、叶子大小、叶子季相、主根深度和木质化程度等指标根据- TWINSPAN和FCLUS进行划分,得到以下9种NECT区域中植被功能类型:常绿针叶树种、落叶针叶树种、落叶阔叶树种、落叶小叶灌木、落叶小叶半灌木、落叶强旱生半灌木、多年生中旱生草本、适应旱生环境的多年生草本和多年生强旱生草本。对NECT区域中PFTs的DCA分析表明降水是控制PFTs在NECT区域中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在代表景观层次的长白山PFTs的划分中,则采用树种有记载的最大寿命、最大胸径、最大树高、各树种生长参数、树种自然分布区内>5℃的有效积温的最小值和最大值、耐阴、耐旱、喜肥特性、树种的扩散更新,就地下种更新和萌条更新能力参数及叶子大小和类型等指标采用上述软件得到的以下PFTs:即不耐荫阔叶树种、耐荫阔叶树种、耐荫针叶树种和不耐荫的阳生针叶树种。 3.NECT中BCM模型的建立和预测 本文认为土壤水是决定SPC系统水分状况的直接指标。而均衡土壤水分剖面代表了土壤水的多年平均状态,因而本文以Watershed模型为基础,模拟NECT区域中任意一点的均衡土壤水分剖面(精度为每经纬网格32×48个点);然后根据这个均衡水分剖面用计算LAI子模型确定该水分剖面所能支持的LAI;进而根据这个LAI由Biome等模型划分出Biome在NECT中的分布。全球变化的结果将改变区域中任意一点的土壤水分状况,从而影响植被的LAI,进而导致Biome的改变。本模型成功的模拟了LAI和Biome在NECT区域中的分布,利用85-90生长季每月平均的NDVI作相关检验表明除5月份以外,相关系数都>0.7,而5月份也达到0,6457,都达到了极显著的程度。尤为重要的是,模型对于不同植被类型的NDVI与LAI的对应关系有良好的模拟,如针叶林的LAI在相同的NDVI值下明显比阔叶林小,因而模型模拟的LAI在NECT东部针叶林分布区LAI值比针阔混交林明显偏小,而与Spanmen等(1990)所提出的针叶林叶面积指数与NDVI关系非常一致。模型的预测显示:(1) T+20C (PET+15%),Precipitation+20%,LAI总体上变化不大,且空间变化呈现复杂性,总体上表现出草原植被LAI减少,而森林的LAI增加;Biome层次表现出针阔混交林和矮草原面积扩大,针叶林和森林草原面积减少,其中对于该情形下变化最为明显的是针叶林和森林草原。NECT东部区域发育在沙性土上的植被的LAI明显增加,而科尔沁沙地植被的LAI则维持不变。(2)T+40C (PET+30%),Precipitation+20%,LAI总体上将减小0.14,但空间分布不均。东部森林区域LA1将维持不变或增加(主要为针叶林),草原植被LAI仍表现出减少趋势;在Biome层次上则表现出草原面积的扩大。对于第一种情形下LAI有增有减的森林革原地区则表现出减小的一致性,总体来说,第二种情形比第一种情形表现出相当的干旱性。从对两种全球变化情形的反应来看,针叶林和森林草原是NECT中对全球变化驱动因子温度和降水的敏感植被类型;丽科尔沁沙地植被表现出相当的稳定性,表明该沙地的敏感性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这个因子造成的。 4.NECT中景观层次NPP模型的建立和预测 景观层次之所以成为模型研究中一个独特的层次,是由于地形效应的存在。地形效应对于水、热。营养物质的进行重新分配,从而进一步控制了生态系统的分布。本文选择NECT区域中森林生态系统的代表性分布小流域一二道白河小流域为研究区域。首先,应用Sunlight模型来模拟小流域任意一点所截取的能用于光合作用的太阳辐射能。Sunlight模型充分考虑了由于栅格的坡度、坡向和遮蔽度对可照时间和太阳直射辐射的影响以及坡度和可祝度对太阳散射辐射的影响,并提供了消除大气状况从站点观察数据推测的方法,即太阳直射辐射转换系数Rb和太阳散射辐射转换系数R,结合植被的分布特性,得到IPR在小流域中的分布。结果表明,IPR在小流域中相差不大,与高程呈正相关。进而利用温度修正模型得到温度修正系数,平均为0.446,表明温度对NPP的限制效应比较大;而水分修正系数则通过Topmodel模拟每一栅格的地下水位,由这个地下水位通过前述Waterbalance模型模拟均衡土壤水分剖面,进而求出水分修正系数,平均为0.86,表明该流域水分状况良好,水分状况对NPP的限制性不强。模拟结果显示:海拔1700m的岳桦林平均NPP为7.31t.ha-l年“两实测的NPP值分别为20.19 t.ha-l年 13.45 t.ha-l年‘1和5.15 t.ha-1年”。可见模型模拟的整个NPP的分布趋势与现实NPP分布一致。模型的预测表明:(1).T+2℃( PET+15%),P+20%时整个小流域的平均NPP将从14.60 t.ha-1年-1增加到16.65 t.ha_l年,且不同生态系统的增加幅度大致类似。以岳桦林生态系统稍高,增加幅度为15.3%,引起该小流域NPP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温度状况的改善,而水分状况与变化前一致。(2)T+4℃( PET+30%),P+20%的变化前景下NPP的增加幅度更大,整个小流域的平均NPP将达到18.63 t.ha-1年,且不同生态系统变化幅度不同.阔叶红松林、暗针叶林和岳桦林生态系统NPP增加幅度将分别达到25.8%,28.3%和32.8%.引起整个小流域NPP增加的主要原因仍旧是温度状况的大幅度提高,平均从变化前的0.477提高到0.610,而水分状况则仍保持相当的稳定性。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从生态地理背景论草地畜牧业产业在黄土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黄土高原要实现生态与生产双赢的目标,契机是退耕还林还草,突破口是建立能兼顾生态生产协调发展的主导产业。从地形地貌、水热分布及自然植被特征的角度分析,黄土高原实施以农为主或农林牧综合发展的方略,均有悖于黄土高原生态地理背景。而草地畜牧业产业的生产要素及其过程在较大程度上吻合了黄土高原的生态地理背景,具有生态的适应性和生产的有效性,应作为黄土高原优化的生态生产范式建制中的主导产业。未来黄土高原产业的发展格局应该是以草地畜牧业为主导,农业和林业作为补充和完善的产业发展体系。此外,未来黄土高原草地畜牧业家畜养殖应以舍饲为主。 黄土高原自然植被演替过程中的物种特征与土壤养分动态研究 在3—149年的时间尺度上,对黄土高原自然植被次生演替过程中物种特征和土壤养分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演替时间尺度的延伸,土壤全C、全N含量呈增加趋势,而土壤全K、全Na和土壤pH值呈下降趋势,土壤全P变化趋势不明显;此外,表层( 0~10 cm)土壤Ca0含量呈下降趋势,深层( 20-30 cm,40-50 cm)则呈增加趋势。演替过程对土壤养分动态影响的程度随着取样深度的增加而减弱;2)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在演替的中间阶段最高,后者对应于中等土壤养分水平;3)在演替的早期阶段,植物群落优势种往往具有稳定的土壤种子库,CR-生活史对策和S.繁殖对策,在贫瘠的土壤上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而具有较强的水平扩展能力和克隆繁殖能力,C-生活史对策、对土壤C,N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多年生植物在演替中后期占据群落的优势地位。此外,在所涉及的物种生物学特征中,多年生生活史,C-、CR-、SC-、SR-、S.对策,以及R-、W-、Bs-、VBs-和V-繁殖对策等在非优势物种中有较高的出现频率。4)C-、 SC-对策,克隆能力,多年生生活史,水平扩展能力,种子的动物传播方式,秋季开花,荚果、坚果等特征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与土壤全C,全N和全K含量正相关; 而S一、SR-、R-、CR-对策,一、二年生生活史,种子繁殖,S.繁殖对策,以及胞果、蒴果等特征的比例与土壤全Na,Ca0含量和土壤pH正相关。在演替过程中出现的物种均属草本植物生活型,因此,草原可能是黄土高原上受制于大尺度环境条件(显域生境)下的优势植被类型(特别是降雨量不超过550 mm的地区)。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几种优势植物叶片碳稳定性同位素和氮含量的动态特征 探讨了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六种优势植物叶片碳稳定性同位素(6 13C)和氮含量的季节动态、种间差异及其与植被恢复过程的关系。六种优势植物分别是猪毛蒿( Artemisia scoparia),出现在演替的先锋阶段:达乌里胡枝子( Lespedeza davurica),出现在演替的第二阶段;长芒草(Stipabungeana)、万年蒿(Artemisia gmelinii)和茭蒿(Artemisia giraldii),出现在演替的第三阶段; 白羊草( Bothriochloa ischaemun)出现在演替的顶级阶段。六种优势植物叶片碳稳定性同位素比率分别是-26.89±0.66‰,-26.24±0.48‰, -26.21±0.49‰, -26.86±1.09‰, -27.61±0.39‰和-15 .81±1. 79‰;氮含量分别是2.36±0.63%,2.38±0.29%,2.0±0.29%,2.0±0.25%,1.50±0.37% 和1.24±0.19%。白羊草、长芒草、茭蒿和达乌里胡枝子叶片氮含量季节变化与土壤水分呈正相关.猪毛蒿和铁杆蒿叶片氮含量季节变化与土壤水分呈负相关。白羊草叶片δ 13C与土壤水分呈正相关,而其他5个优势种叶片δ 13C与土壤水分呈负相关。不同演替阶段优势种的δ 13C值和氮含量特征表明:处于演替顶级阶段的优势种具有最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净光合产量较低,但光合作用动态对土壤水分的季节波动表现出较强的可塑性;相反,处于先锋阶段的优势种水分利用效率较低,叶片净光合产量较高,光合作用对土壤水分波动的可塑性较低。本文的主要结论是: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优势种无论是在叶片δ 13C,氮含量均存在差异。优势种叶片δ 13C和氮含量季节动态反映了不同物种在环境(主要指土壤水分)波动条件下的生理生态对策。具有最高的水分利用效率(而非最高光和能力)和最高光合可塑性的物种将成为黄土高原自然植被顶级植物群落中的最终统治者。 黄土高原草地畜牧业产业形成与发展的牧草生产力基础 遵循生产-生态兼顾的原则,在黄土高原197个区县土地利用方式重新规划的基础上,对支撑黄土高原畜牧业产业形成与发展的牧草生产潜力进行了分析预测。结果表明:规划的牧、林、农、果用地占生产用地的比例分别是草地44%、林地22%、基本农田20%、果园14%; 197个县区预测的总牧草生产潜力达1,0488,1028t.y-l,可载畜1,0488,1028个羊单位.y-1。按1999年不变价格计算,黄土高原预测的畜牧业总产值将达到524,4051万元.y-1,是1999年畜牧业总产值的5.3倍,超过1999年黄土高原农业总产值14 %。农业人口人均预测畜牧业产值大于1000元的区县占59%;小于1000元的区县占41%。此外,黄土高原预测的农业总产值将达到1147.2234亿元RMB.yr-1。畜牧业、果业、林业和基本农田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分别是46%、27%、14%和13%。随着畜牧业产业链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产业发展布局的日趋合理,黄土高原畜牧业生产总值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黄土高原草地畜牧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有望成为黄土高原优化的生产.生态范式建制中的主导产业。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玉米(Zea mays L.)是我国十分重要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作物,种植区域覆盖我国大部分农业区。随着玉米品种改良和新栽培技术的应用,我国玉米产量大幅度增加。自1950s以来,我国玉米产量递增幅度为126kg/hm2/yr。在玉米产量提高过程中,单叶光合作用与产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当代玉米品种的品质和养分利用效率如何?高密度种植条件下是否存在“根系拥挤”及如何调控等。为探讨上述科学问题,本研究选择中国北方常见的大田玉米品种,在高肥力自然光照条件下,探讨玉米高产优质栽培过程中生理生态特征的变化趋势,以指导科学育种和栽培。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光合与产量的演变我国 1950s、1970s、1990s等不同年代推广的玉米品种中,当代品种叶片光合速率高且高值持续期长,光合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等的含量高且持续时间长,与光合有关的蒸腾速率(E.)、细胞间隙CO2浓度(Ci.)、气孔导度(gs)等也有较大改良,中下部叶片尤其明显;在生育后期,当代品种具有更高的光合优势。老品种饱和光合速率(Psat)在灌浆期下降,并非RuBPCase 和PEPCase的活性降低,而是由于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降低。在花后期间,由于PS2功能的下降,造成了光合能力下降,而现代品种的PS2 功能在衰老前一致保持旺盛状态。   老品种光合特征对缺氮的反应表现更敏感。花后缺氮光合作用下降是非气孔限制的,因为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缺素造成老品种叶片早衰,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PEP羧化酶活性下降。现代品种表现较强的抗衰老能力,其N素利用效用高于老品种。我国玉米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叶片光合性能的改良。   随玉米品种更替,群体光合速率增强,群体光合衰减率降低,呼吸消耗所占总光合的百分率下降。灌浆期当代品种中下部叶片的群体光合速率明显高于老品种。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群体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在高中低三种密度条件下,当代品种均有较高的群体光合速率,表现出耐密性强、适应性广、源足库大、产量高的特点。   2)高油玉米的产量受到叶源大小和叶源活力的双重限制在 1.5 株/m2密度下,与普通玉米相比较,高油玉米单株籽粒产量显著低于普通玉米,产量构成中穗粒数差异不显著,千粒重较低(P<0.01);两类型玉米的单株库容量相当,高油玉米籽粒灌浆速率小,籽粒充实度低,单粒重对叶源相对减少(剪叶)或相对增多(疏库)的反应比普通玉米更为敏感,其产量受到同化产物供应(叶源)相对不足的限制。高油玉米授粉后的叶面积、叶面积持续期小,叶片含氮量和光合速率较低,说明高油玉米的产量受到叶源活力(光合速率)小和叶源数量少的双重限制。   3)我国北方玉米品种的个体产量潜力、氮素利用效率及籽粒与秸秆粗蛋白质含量在充分发挥个体生产潜力的低密度条件下,我国北方1990s 以来大面积种植的50个玉米主栽品种中,个体产量潜力和氮素利用效率高度正相关(P=0.01),而子粒千粒重与NUE 呈显著性负相关(P=0.002)。对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进行分层聚类,可将北方玉米品种划分为高产高NUE 型、低产低NUE 型和中间型,高产高NUE 型玉米品种相对较少,仅占24%。籽粒粗蛋白质含量(CPC)与秸秆CPC 相关性不显著(P>0.05)。对籽粒和秸秆的CPC 进行分层聚类,将北方玉米品种划分为籽粒高秸秆低型、籽粒与秸秆双低型和籽粒与秸秆双高型,CPC 双高型品种相对较少,仅占20%。   4)玉米根系拥挤效应对产量影响的生理生态机制及其调控随玉米品种更替根系的空间分布呈“横向紧缩,纵向延伸”的特点。当代三类型玉米根系分布特性与株型、穗型相关。紧凑型品种根系分布深,下层根系所占比率大,适合密植,群体产量潜力大;平展大穗型品种根量多,分布较浅,在低密度下可获得较高的个体生产力,但不适合密植,群体产量潜力小。   “根系拥挤”显著影响玉米产量,减小根系横向伸展空间,下层土壤中的根系分配比率增多。在地上部充分生长条件下,紧凑型品种横向空间为30-50cm即可满足要求,平展型品种大于50cm;紧凑型品种对纵向空间受限制的反应更为敏感,平展型品种对横向空间受限制的反应更为敏感。“根系拥挤”影响根系活性、分布、氮素吸收利用和花后光合与14C同化物的分配。   在根系受限制条件下,增施肥料产量提高,根系总重增加,增加了根系在深层土壤(60-100cm)中的根系比率,显著增加了根系的TTC 还原量、SOD、CAT、POD活性。土壤加沙,根量减少,但根系TTC 还原量增加、产量提高,提高幅度以大穗型品种更为显著。   随种植密度增加耕层根系密度与群体产量同步增大,各类品种均在最高根系密度下获得最高产量。根系负荷的籽粒产量潜力三类型品种存在极大差异,在一定范围内增大种植密度,根系伸展空间减小,群体产量提高,紧凑大穗型品种产量最高,品种的耐密性是限制根系负荷籽粒产量潜力的主导因素。因此,培育株型紧凑、耐密性强、大穗玉米良种,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是玉米进一步高产的主攻方向。   5)我国夏玉米高产田的培创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2005 年在我国华北地区的山东莱州培创出籽粒实产21 042.9kg/hm2 ( 14% 含水量, 实收面积=45.7m×15.9m=726.63m2)的夏玉米高产纪录。主要采用以增加密度为保障的“群体结构性挖潜”和以提高整齐度为保障的“个体功能性挖潜”途径,生理生态指标包括:选用紧凑抗倒耐密植品种DH3719,种植密度102 030 株/hm2,收获密度98 610 株/hm2,花后具有较长的叶面积高值持续期,达60d以上,叶面积指数最大为6.53,收获2.59。上部叶片光合值对外界光强度变化敏感,其光合峰值出现时间提前,而后迅速衰减;中部叶片光合值的降低较慢,下部叶片变幅最小,可能是长期处于争光环境表现出的生态适应性。粒叶比0.32,经济系数0.542,单株产量216g,千粒重375.1g。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地环境严酷多变,植物的物种多样性较低且常成斑块状分布,传粉昆虫的种类较少且其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较大。生长在沙地中的植物常采取一些独特的传粉对策来适应其严酷多变的的环境。然而,前人对沙生植物传粉生物学的研究还非常有限,至今未总结出其与沙生环境相适应的传粉生物学特点。本文以生长于毛乌素沙地的角蒿、披针叶黄华和羊柴三种主要蜜源植物为材料,通过大量的野外观察和人工实验,对其开花习性、花生物学特点、传粉和交配系统及有性繁殖成功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 由于传粉昆虫的种类较少,传粉者的拜访频率低且时空分布不均,角蒿发育出一种有效的生殖保障机制——通过风驱动花冠脱落实现延迟自花授粉。在花开放后期,角蒿仍然张开且未萎蔫的花冠被风吹落,拖动冠生雄蕊沿花柱向前滑动,使得花药穿过张开的柱头裂片,从而实现自花传粉。然而在柱头裂片闭合后,由于柱头表面被封闭,使得这一自花传粉过程不能实现。该植物不存在雌雄异熟,并且是完全自交亲和的。与自然状况下相比,在风排除帐中花冠脱落的比例显著减小,说明风对角蒿花冠的脱落至关重要。在排除传粉者的情况下,花开放后期花冠的脱落显著增加了柱头上的花粉数,相应也显著增加了花的结实和结籽率,说明风驱动的花冠脱落可通过促进自交来增加果实和种子生产。仅散熊蜂和四条无垫蜂两种蜂为角蒿提供传粉,但在自然状况下样地中仅仅一半的花被拜访,并且去雄花的结实率显著低于未去雄的花,表明昆虫传粉仅对花的结实有部分贡献,并且延迟自花传粉能为角蒿提供繁殖保障。另外,角蒿的柱头较敏感,它的两个张开的柱头裂片在受到传粉者触碰后很快紧紧闭合,但是如果此时柱头表面未收到或仅收到少量花粉,闭合的柱头裂片又会重新张开,这一特性是一种动态的雌雄异位,能减少自交和异交的干扰,并且也是角蒿生殖保障机制的一部分。由于涉及花器官的运动及风和敏感柱头的积极参与,因此角蒿的延迟自花传粉与以前报道的自花传粉机制均不同。此外,角蒿由蜂类和风拖动花冠共同参与的传粉模式也是一种新的风和动物联合传粉机制。 2. 披针叶黄华在早春开花,植株密集,花量较大,由于在此期间开花的虫媒植物很少,此时出现的蜂类在食源有限的情况下频繁地拜访披针叶黄华的花。在传粉者频繁拜访的压力下,披针叶黄华采取了花药序次成熟和开裂的对策来实现花粉的最佳散布。披针叶黄华是自交亲和的,单花期长3-4天,它的十枚完全分离的雄蕊在2-3天内分五对序次地伸长和开裂,这五对花药序次开裂通常彼此间隔3-4小时,但这一行为在夜间停止。五对序次开裂花药的大小、花粉数量和可育花粉的比例无显著差异。有七种蜂为披针叶黄华提供传粉,其中山本氏切叶蜂是主要传粉者,它对披针叶黄华的拜访频率很高,一朵花平均每天受到25次拜访。山本氏切叶蜂在一次拜访中移出一朵花内可获得花粉的70-90%,且一次拜访和多次拜访对花粉的移取率无显著差异;在具有1-5对开裂花药的花间,昆虫对花粉的移取率也无显著差异,说明传粉者对花粉的移取能力很强。其花蜜的分泌模式与花药序次开裂的模式及传粉者的拜访特点相适应。正是传粉者高的拜访频率和强的花粉移取能力使得披针叶黄华采取了序次呈现花粉的策略来增加花粉被散布的机会。 3. 羊柴是毛乌素沙地的一种优势克隆植物,花期较长,开花量大。该种植物是不完全雄性先熟的,P/O比为55 610,花蜜的分泌模式与雌性功能的出现和昆虫的拜访相适应。有14种蜂为其提供传粉,其中意大利蜂、散熊蜂、白脸条蜂、和海切叶蜂是四种主要传粉者。该种植物具有自交异交混和交配系统,但自体受精结实率很低,种子繁殖需依靠传粉者提供授粉,传粉者的拜访行为能导致频繁的同株异花传粉。 4. 羊柴植株具有短时间大量开花的特点,但相邻不同斑块的开花时间差异很大,早、晚开花的斑块较少,大多数斑块一致在开花季节中期开花。这种斑块水平上开花的不同步能影响传粉者的种类组成和拜访频率,在整个开花季节内,传粉者的种类逐渐减少,并且早开花的斑块比那些中期开花的有更高的传粉者拜访频率,说明大量中期开花的斑块间存在传粉者竞争。在早开花的斑块中,传粉者的拜访频率与花展示的大小成显著正相关,说明大量开花能增加花展示对传粉者的吸引。但在中期开花的斑块中,随着开花量的持续增加,传粉者拜访减少。与中期开花的斑块相比,早、晚开花的斑块有更高的结实率。斑块水平上植株的结实率与羊柴的盖度、植株密度和重要值等种群统计学参数无显著相关,并且植株的大小和花展示的大小对开花时间与结实率的关系没有影响。由此可知,羊柴在斑块水平上大量开花和不同步开花共存的开花模式可能是对吸引传粉者和减少植株间对传粉者竞争的一种折衷。 5. 生长于毛乌素沙地的这三种主要蜜源植物的花期几乎不重叠,均具有泛化传粉系统,在花期内出现的大多数蜂类都可为披针叶黄华和羊柴提供传粉,比较特殊的是角蒿具有昆虫和风联合传粉的泛化传粉系统。三种植物都是自交亲和的,具有混合交配系统。这可能与沙地环境中蜂类的物种多样性较低,且其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很大有关。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聚合物膜离子选择性电极具有选择性高、使用简便、价格低廉等优点,在环境监测中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类电极的响应特性主要取决于聚合物膜相中起分子识别作用的离子载体的选择性。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对重金属离子具有高选择性的有机配体,并将其作为电中性离子载体应用于银、汞、锌、铬等离子选择性电极中,实现了对重金属离子的高选择性测定。此外,我们对海水中有机物质的紫外线消解进行了研究,优化了消解条件,采用离子选择性电极技术实现了对海水中重金属污染物的快速检测。具体内容如下: 1、以硫氮杂冠醚为离子载体的银离子选择性电极制备及性能研究。 合成了一系列硫氮杂冠醚配体,通过优化反应条件,提高了反应产率,简化了产物处理过程。将此类冠醚作为离子载体用于银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制备,并讨论了冠醚环大小、冠醚环的韧性以及硫原子个数对电极选择性的影响。在此研究基础上,利用沉淀-溶解平衡法调节内充液主离子浓度,采用冠醚9,10,12,13,24,25-六氢-5H,15H,23H-二苯[b,q][1,7,10,13,19,4,16]五硫二氮二十三环-6,16 (7H,17H)-二酮环作为低检出限银离子选择性电极载体,通过优化电极的内充液和聚合物膜组份,测得最低检出限为2.2×10-10 M,电极电位响应斜率为54.5 mV/dec.,线性范围为1.0×10-9-1.0×10-5 M,电极使用寿命为一个月。采用标准加入法,成功实现了自来水中银离子浓度的测试,并以该电极作为指示电极,以硝酸银溶液为滴定剂,成功滴定了I-、Br-和Cl-离子的混合液。 2、以1,2,4-三唑衍生物为离子载体的汞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设计合成了一种基于1,2,4-三唑的希夫碱结构化合物,3,5-二(二硫代甲酸苄酯肼基-2-亚甲胺基苯氧甲基)-1-(四氢-2H-吡喃)-1H-1,2,4-三唑,并成功用作中性载体实现对汞离子的测定。在最佳膜组分条件下,以该化合物作为载体的汞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检出限为2.6×10-7 M Hg2+,电极电位响应斜率为29.3±0.3 mV/dec.,线性范围为1.0×10-6-3.0×10-4 M。该电极使用寿命为2个月,在pH 2.6-5.2范围内测试不受酸度影响。以该电极为指示电极,以EDTA为滴定剂,可准确滴定溶液中汞离子的浓度。 3、以希夫碱结构化合物为离子载体的锌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本文设计了一种含吡啶杂环的希夫碱结构化合物(E)-N'-(吡啶-2-亚甲胺基)-2-((E)-吡啶-2-亚甲胺基)苯甲酰肼,并成功用作离子载体实现对锌离子的测定。在最佳膜组分条件下,以该化合物为载体的锌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检出限为7.4×10-7M Zn2+,电极电位响应斜率为25.9 mV/dec.,线性范围为1.0×10-6-1.0×10-3 M。该电极使用寿命为3个月,在pH 3.4-5.8范围内测试不受酸度影响。以该电极为指示电极,以EDTA为滴定剂,可准确滴定溶液中锌离子的浓度。 4、紫外光在线消解技术用于离子选择性电极测试海水中重金属离子的研究。 海水中重金属离子大多以络合物形式存在,而离子选择性电极只对游离态金属离子响应,因此要实现离子选择性电极测试海水中的重金属,首先必须使金属离子从络合物中游离出来。紫外光消解方法相对于其它海水预处理手段是一种清洁的样品预处理方法。我们以模拟海水为考察对象,考察了盐度、酸度、有机物浓度对消解效率的影响,并在优化消解条件的基础上对实际海水进行消解,利用离子选择性电极成功实现了海水中铜离子浓度的测试,测试值与ICP-MS数值一致。 5、合成希夫碱结构罗丹明B衍生物作为载体和分子探针用于Cr3+离子的检测。 设计合成了希夫碱结构罗丹明B衍生物2-亚甲胺基-8-乙酯基喹啉-罗丹明。荧光法显示,在化合物对铬离子(III)有较好的选择性,进而我们将该化合物作为分子探针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分子探针与铬离子配位比为1:1,铬离子响应的线性范围是8.0×10-7-8.0×10-5 M,检测下限为1.9×10-7 M。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基于该化合物为载体的离子选择性电极对铬离子(III)的选择性较差。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Mutations in the long-range limb-specific cis-regulator (ZRS) could cause ectopic shh gene expression and are responsible for preaxial polydactyly (PPD). In this study, we analyzed a large Chinese isolated autosomal dominant PPD pedigree. By fine mapping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Baicalin (BA) has been shown with anti-HIV-1 activity. Zinc is a nutrient element. The anti-HIV-1 activity of zinc complex of baicalin (BA-Zn) in vitro was studi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anti-HIV-1 activities between BA and BA-Zn in the present study. Our results suggested that BA-Zn has lower cytotoxicity and higher anti-HIV-1 activity compared with those of BA in vitro. The CC(50)s of BA-Zn and BA were 221.52 and 101.73 muM, respectively. The cytotoxicity of BA-Zn was about 1.2-fold lower than that of BA. The BA and BA-Zn inhibited HIV-1 induced syncytium formation, HIV-1 p24 antigen and HIV-1 RT production. The EC(50)s of BA-Zn on inhibiting HIV-1 induced syncytium formation (29.08 muM) and RT production (31.17 muM)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BA (43.27 and 47.34 muM, respectively). BA-Zn was more effective than BA in inhibiting the activities of recombinant RT and HIV-1 entry into host cells. Zinc coupling enhanced the anti-HTV-1 activity of baicalin. (C) 2004 Elsevier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选取分布于中国境内的8属9种灵猫科动物的88个骨骼性状、31个外部形态性状和1个行为性状,运用替代外群法分别以赤狐(犬科狐属)和青鼬(鼬科貂属)共同或单独作为外群进行支序分析,得出10个支序图(其步长(TL)为106--136,一致性指数(CI)为0.581--0.660,保留指数(RI)为0.610--0.714。经合意分析得到4个相似的支序图,其TL为41--136,CI为0.581--0.732,RI为0.610--0.818,结果支持:(1)斑灵狸、大灵猫、小灵猫构成一个单系群,与传统分类一致(均属灵猫亚科);(2)椰子狸、花面狸、熊狸构成一个单系群,与传统分类一致(均属长尾狸亚科);(3)红颊meng、食蟹meng与灵猫科其他种为姐妹关系(Bootstrap检验支持率100%),建议meng类为一亚科;(4)长颌带狸拥有较多自近裔性状如三个门齿孔,是一个高度特化的种类,其系统地位有待进一步研究。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为了探讨铜绿微囊藻对浮游甲壳动物溞类的毒害效应,试验选取了两种不同株系(产毒和非产毒)的藻种,采取利用其培养液的方法,以研究铜绿微囊藻在生长过程中向水体中释放的毒素或类毒素物质对溞类的效应以及比较不同株系间效应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试验所选铜绿微囊藻产毒和非产毒株系的培养液均能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的生长繁殖构成影响,表现为低剂量起促进效应,高剂量起抑制效应;(2)铜绿微囊藻产毒株较非产毒株更能影响大型溞的存活;(3)铜绿微囊藻产毒和非产毒株对大型溞的生长影响差异不大,但对其繁殖却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资助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作者于 1 994年 1 2月至 1 995年 2月设置 1 3个采样站 ,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地区土壤原生动物进行了研究。共观察到原生动物 37种 ,其中 :鞭毛虫 1 1种 ,肉足虫 9种 ,纤毛虫 1 7种 ;优势种为梨波豆虫 ,球波豆虫 ,小滴虫 ,聚滴虫 ,跳侧滴虫 ,磷壳虫和钩刺斜管虫 ;原生动物密度在采样站间的变化范围在 33- 577个 /g干土之间 ,格鲁玻科湖岸边土壤站最低 ,而阿德雷岛苔藓下土壤站最高 ,回归分析表明 :土壤原生动物密度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性直线相关。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研究了长江中游嘉鱼至新滩口江段瓦氏黄颡鱼的繁殖生物学。性腺发育可分为6个时期。4-7月性成熟系数较高,为繁殖季节。雌、雄鱼的肥满度和脂肪系数在繁殖前和繁殖后各出现1个峰值,繁殖期出现最小值。绝对繁殖力为1088-19765(粒),平均7728±4093(粒);相对繁殖力为23-88(粒),平均55±16(粒)。绝对繁殖力与体长、体重和年龄呈显著的正相关,其中体重与绝对繁殖力的关系最密切。群体性比接近1:1。属一次性产卵类型。两性最小性成熟年龄均为2龄。为补充群体占优势的繁殖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