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 resultados para 461
Resumo:
脂肪酸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具重要生理功能的物质,亦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研究脂肪酸生物合成及其调控,既是揭示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需要,又具巨大的经济价值。多形汉逊氏酵母(Hansenula polymorpha)是一种甲基嗜热酵母,能合成多聚不饱和脂肪酸,是研究脂肪酸生物合成的理想材料之一。为阐明多形汉逊氏酵母细胞中脂肪酸生物合成途径、关键步骤、调节机理,并利用此系统生产有用脂肪酸,我们开展了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9-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研究。 以P. angusta IFO 1475的P-OLE1基因为探针,Southern杂交分析,发现在亲缘关系很近的不同种类的甲基嗜热酵母如H. pofymorpha、Pichia angusta、P. pastoris、P. methanolica和Candida boMinii中Δ9-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的结构多形性。 构建了H. polymorpha CBS 1976染色体Δ9-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座位的限制性酶切图谱,进而分离了3.4 kb BamHI-XhoI基因片段并进行全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这个片段含1个与已克隆的酵母Δ59-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高度同源的、由1353 bp组成的ORF。推导的H-OLE1多肽具脂肪酸去饱和酶的一些基本特征,如含2个结构域:1个位于N一端、含3个保守的组氨酸簇、具催化功能,另1个位于C-端、参与脱饱和反应中电子传递、类似细胞色素b5。将这个序列申报DDBJ,获得Accession number为:AB024576,推导的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的Accession number为:BAA75902。 为验证H-OLE1基因的功能,建立了多形汉逊氏酵母DNA电穿孔实验系统,进行了遗传互补测验。发现完整的H-OLE1基因可互补缺乏Δ59-脂肪酸去饱和酶活性的多形汉逊氏酵母营养缺陷型fadl突变体,却不能互补相应的酿酒酵母olel突变体,而由酿酒酵母GAP表达框架和H-OLE1 ORF组成的嵌合基因可互补上述olel突变体。说明H-OLE1基因编码Δ9-脂肪酸去饱和酶,多形汉逊氏酵母的Δ9-脂肪酸去饱和酶和酿酒酵母的脂肪酸脱饱和系统相亲和,而H-OLE1基因的启动子在异源细胞中没有活性。 为研究H-OLE1基因的转录及其调节规律,通过一系列实验,首次找到了可在研究多形汉逊氏酵母基因表达时用作内标的GAP基因。Northern杂交发现,H-OLE1基因在细胞中以较低水平表达,产生1.5 kb的转录子;基因表达略受不饱和脂肪酸的抑制;在多形汉逊氏酵母HOLE1基因的转录调节中,Choi等在酿酒酵母OLE1基因中发现的脂肪酸调节元件FAR可能不是关键的。 利用基因敲除技术,通过转化H-OLE1∷S-LEU2线性DNA到多形汉逊氏酵母二倍体细胞(fadl/FADl)中,首次构建了多形汉逊氏酵母H-OLE1基因的破坏株。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破坏株细胞中线性DNA定位串联多拷贝整合到染色体中并置换了fadl突变部位。利用气相色谱分析了ΔH-OLE1破坏株、fadl-2突变株、野生型菌株及含H-OLE1基因转化子的细胞总脂肪酸,发现多形汉逊氏酵母细胞中除18:0→18:1(Δ9)→18:2(Δ9,12)→18:3(Δ9,12,15)这个脂肪酸去饱和主路外,还可能存在其它几个脱饱和反应与延长反应,如16:1(Δ9)→16:2(Δ9,12)→18:2(Δ11,14);16:1(Δ9)→18:1(Δ11)→18:2(Δ11,15)等。 近年维管组织分化研究进展迅速,取得大量可喜结果,也存在许多不足,如细胞分化调节机理,特别是激素诱导的分子机理研究比较薄弱。为建立研究维管组织分化的理想系统,研究嫁接体发育的激素调节机制,在Parkinson和Yeoman发明的离体茎段嫁接系统的基础上,研究了激素对嫁接体发育特别是维管组织分化的影响。 采用不同的嫁接方法,用试管苗对黄瓜离体茎段自体嫁接、亲和性的黄瓜/黑籽南瓜与不亲和性的黄瓜/绿豆离体茎段嫁接组合进行研究,建立了嫁接过程简单、污染率低的试管苗离体茎段嫁接系统。利用往培养基中添加或不加植物激素研究嫁接体发育,发现通过改变培养基中的植物激素,可使亲和的嫁接体难以形成贯通砧木和接穗的维管束桥,也可诱导非亲和性的嫁接体产生维管束桥。初步研究证明利用植物激素可以克服嫁接不亲和性,这一结果是嫁接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对揭示嫁接亲和性机制具重要意义。由于黄瓜绿豆嫁接组合中,砧木绿豆是可以固氮的豆科植物,研究结果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详细地研究了外源IAA和玉米素(ZT)对黄瓜自体嫁接系统中维管束桥形成时间和数目特别是贯通砧木和接穗的管状分子数的影响。当砧木和接穗培养基中都没有添加植物激素时,嫁接接合部难以产生维管束桥,也难以产生贯通的管状分子。当培养基中添加植物激素时,维管束桥数和贯通的管状分子数随激素浓度和种类的不同而不同。本实验的最佳激素条件是:在接穗培养基中加IAA 1.0 mg/L和ZT 0.25 mg/L,在砧木培养基中加ZT 0.25 mg/L。研究表明在试管苗离体茎段自体嫁接系统中,外源激素是嫁接成功的必要条件。试管苗离体茎段嫁接系统是一个理想的研究植物维管组织分化的新系统。 通过对嫁接体发育期接合部及嫁接体各部分IAA、玉米素及玉米素核苷(Z+ZR)的ELISA分析,发现嫁接接合部维管束的再生受IAA和Z+ZR含量的共同调节;连接接穗和砧木维管束桥的分化比维管束的网联要求更高的IAA水平及LAA(Z+ZR)比率。 上述结果为利用嫁接系统研究维管组织分化机理奠定了基础,使进一步研究嫁接体发育的激素调节机理成为可能。
Resumo:
采用PCR技术和DNA测序技术,发现了我国一级珍稀保护动物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线粒体DNA(mtDNA)的控制区(D-loop)存在数目不等的串联重复序列,该重复序列造成了中华鲟广泛的异质性现象。从分子水平进行了不同类型重复序列变化规律的研究,同时还初探了重复序列在我国其它几种鲟鱼类的存在情况,发现在白鲟(Psephurus gladius)、达氏鲟(A. dabryanus)和史氏鲟(A. schrenckii)均存在类似的重复序列结构。
Resumo:
印度果核芒果象、云南果核芒果象以幼虫蛀害50余种芒果核仁, 对三年芒果危害率为41.3%-67.0%, 对象牙芒果危害率为42.2%-78.0%。印度果核芒果象占总数的76.3%-88.9%, 云南果核芒果象占11.1%-23.7%。其生物学习性和发生危害规律近似。在云南景谷地区一年发生一代。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后, 对三年芒果危害率降为10.9%, 象牙芒果降为11.7%。
Resumo:
mRNA 所包含的核苷酸序列通过三联体密码子决定了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但是, 由于对氨基酸同 义密码使用频率上的差异, 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相互作用效率上的不同, 以及密码子上下文关系和mRNA 不同区 域二级结构上的差异, 造成了核糖体对mRNA 不同区域翻译速度上的差异, 加之共翻译折叠的作用, 使得mR2 NA 的序列和结构影响着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形成。
Resumo:
结果显示,水绵细胞分裂间期的核仁为近球形,由核仁颗粒区和立体网状的核仁纤维区组成。水绵在含有10uci/ml的3H-Thymidine培养基培养1400h后,受到细胞内外,细胞核内外3H的 辐射作用,分裂间期核仁增大,核仁中小部分纤能区或颗粒区的物质成团离开核仁,在核中,核仁旁形成"微核仁"。这种微核仁与通常用普通显微镜观察到 的"微核不同"。图3参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