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 resultados para 448
Resumo:
利用3’和5' RACE、Uneven PCR等技术成功地从胡萝卜肉质根中分离了茄红素β-环化酶、茄红素ε.环化酶和辣椒红/辣椒玉红素合酶cDNA以及茄红素β一环化酶基因5’端上游的部分序列,并研究了它们在胡萝卜肉质根中的表达模式,对胡萝卜中类胡萝卜素代谢和积累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探讨。 胡萝卜茄红素β--环化酶cDNA(DCLYC1)长2089bp,包含一个1515bp的开放阅读框架,所编码蛋白长505个氨基酸,其一级结构与番茄、烟草和辣椒等植物的茄红素β--环化酶高度同源。与农杆菌和夏噬孢欧文氏菌等微生物的茄红素环化酶相似性较差,但相互间有3个短小的同源区,且蛋白疏水模式也十分相似。茄红素β--环化酶在胡萝卜肉质根中的表达受品种和组织特异性的调控。在紫色的富含茄红素的“齐头红”胡萝卜肉质根中该基因的表达受到了强烈的抑制,相反,在橙色的富含β--和α--胡萝卜素的“CA201”胡萝卜肉质根中表达十分活跃。茄红素β--环化酶和八氢番茄红素合酶基因的表达在肉质根的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存在差异,在韧皮部中的表达强于木质部。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基因的差异表达是造成不同胡萝卜品种和组织中积累的类胡萝卜素的种类和含量不同的原因。 对紫色品种和橙色品种的茄红素β--环化酶基因组DNA的PCR分析表明两者的基因组中均存在茄红素β一环化酶基因。为了探明茄红素β--环化酶基因在不同胡萝卜品种中差异表达的原因,利用Uneven pCR从胡萝卜基因组DNA中分离克隆了茄红素β--环化酶基因5’端上游部分序列。该DNA片段长1.7kb,3’端286bp区域与DCLYC1的5’端序列交叉重叠,在GenBank中没有找到相似的序列。在1294bp-1336bp位置串连着3个TATA盒,结构十分特殊,在TATA盒上游大约700bβ位置有2个CAAT盒。瞬间表达实验证明它具有启动子活性,可以指导GUS基因在胡萝卜肉质根、叶片和茎等组织中表达。然而,其表达模式却与茄红素B.环化酶基因的Northern杂交结果不同,主要在韧皮部和木质部交界的分生组织中表达,同时在紫色胡萝卜肉质根中其表达并没有受到抑制。这一片段可能还不是完整的胡萝卜茄红素β--环化酶基因启动子,缺少了调控基因进行品种和组织特异性表达的部分序列元件。因此,分离更长的胡萝卜茄红素环化酶基因5’端上游序列,将有助于揭示茄红素β一环化酶基因呈品种和组织特异性表达的分子机制。 所分离的胡萝卜辣椒红/辣椒玉红素合酶cDNA (DCCCS)长1744bp,包含一个长1476bp的开放阅读框架,所编码蛋白长492个氨基酸。与辣椒和柑桔CCS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为76.6%和75.3%,与DCLYC1等其它植物茄红素β--环化酶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63.9-67.4%。DCCCS的表达模式在两个不同颜色的品种之间十分相似,在肉质根韧皮部中强烈表达,而在木质部中表达明显受到了抑制。由于CCS与LYC-B高度同源,有人认为CCS可能具有茄红素环化酶活性,然而本研究结果表明,DCCCS虽然在紫色的齐头红胡萝卜肉质根韧皮部中强烈表达,却没有影响细胞中积累大量的茄红素,因此DCCCS即使具有茄红素环化酶作用,其活性也是极低的。 分离到的胡萝卜茄红素ε--环化酶cDNA片段(DCL YC-E)长1264bp,包含了完整的3’端,5’端尚不完整。按照引物LYCP1上的阅读框架进行翻译得到长385个氨基酸的肽链与莴苣、番茄和拟南芥LYC-E肽链相应区域的氨基酸序列高度同源,达80.5%以上,其中与莴苣茄红素ε--环化酶最为接近。与拟南芥茄红素ε--环化酶第448位基团和莴苣茄红素ε--环化酶第457位基团对应的氨基酸基团为H。这一基团是一个分子开关,决定茄红素ε--环化酶是催化茄红素的一端还是两端形成ε--环,因此,胡萝卜茄红素ε--环化酶可能与莴苣茄红素ε--环化酶具有相同的功能,即可以催化对称的线性茄红素的两端均形成ε--环,生成双ε--环胡萝卜素。DCLYC-E在胡萝卜肉质根中表达模式与DCLYCI不同,在紫色品种齐头红肉质根韧皮部中表达十分强烈,没有受到抑制,而且明显强于木质部;在橙色品种CA201中DCLYCE的表达模式与DCLYCI相似,韧皮部中表达强,而木质部中相对弱得多。DCL YC-E的表达模式在所测试品种间没有差异。在富含茄红素的齐头红胡萝卜肉质根中DCL YC-E强烈表达,可见它并没有将茄红素大量转化为双ε--环胡萝卜素,因此该酶的功能和活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Resumo:
本发明涉及大蹼铃蟾缓激肽及其制备方法和其基因,属于生物医学领域。其缓激肽为从中国两栖类动物大蹼铃蟾(Bombina maxima)皮肤分泌物中分离得到的由19个氨基酸组成的一种单链多肽,分子量2180,等电点11.7,多肽氨基酸全序列一级结构为:DLPKINRKGPRPPGFSPFR。制备方法是收集大蹼铃蟾皮肤分泌物,离心去除沉淀、冷冻干燥后,经凝胶过滤、高压液相反相柱层析分离纯化后即得到。编码大蹼铃蟾缓激肽基因核苷酸序列由cDNA由829个核苷酸组成,编码成熟大蹼铃蟾缓激肽为第140-196,224-280,308-364,392-448,476-532,560-616位6个核苷酸重复单元片断,从两栖类动物皮肤中得到的缓激肽基因作为基因工程制备缓激肽的应用。
Resumo:
该文用 BclⅠ、AvaⅠ、BamHⅠ、PstⅠ、KpnⅠ、PvuⅡ 共6种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分析了15尾青海湖裸鲤 mtDNA 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共检测出20个酶切位点, 发现 BclⅠ、BamHⅠ和 PvuⅡ 三种酶切类型具有多态性. 根据不同个体 mtDNA 的酶切类型, 青海湖裸鲤存在4种 mtDNA 单倍型, 计算 mtDNA 多态度 π 值为 0.0043, 初步认为青海湖裸鲤在线粒体 DNA 上存在较丰富的群体内变异。
Resumo:
2008年6月20日,在广西壮族自治环江毛南县大才乡神龙宫(河)采集到一批条鳅标本.经鉴定,这批条鳅为岭鳅属(Oreonectes)一新种.新种大鳞岭鳅(O.macrolepis)属于叉尾岭鳅种组(O. furcocaudalis group).但新种全身被有细密的鳞片;具5~12个侧线孔;眶下管孔3+7,眶上管孔为7~8;体长为尾柄高的7.0-10.8倍;头长为鼻孔处头宽的2.3-2.7倍:头长为最大头宽的1.4-1.8倍.这些特征可将新种与该种组内的其他种类相区分.
Resumo:
简要介绍了鱼类洄游和鱼类洄游通道恢复的概念及类型。从法律与政策、资金筹措、恢复方法、恢复效果监测评估、信息交流与公众参与等5个方面介绍了欧盟、美、日、澳大利亚等国在鱼类洄游通道恢复方面积累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实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鱼类洄游通道恢复应采取的对策:开展鱼类洄游通道恢复的立法和政策制定工作,加强鱼类洄游通道恢复工作的法律保障力度;开展流域阻碍鱼类洄游的障碍物调查和影响评价,制定流域鱼类洄游通道恢复规划;探索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鱼类洄游通道恢复研究能力建设,建立科学的技术支撑体系;开展
Resumo: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五氯苯酚在武汉东湖底质颗粒物上的吸附行为,并考察了pH值、颗粒物浓度、盐度和腐殖酸对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25℃时五氯苯酚在该颗粒物上的吸附行为可用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描述,在pH值3.0~10.0范围内,五氯苯酚在颗粒物上的平衡吸附量先减小后又缓慢增加;颗粒物浓度在0.1~2.0g.L-1之间变化时,东湖底质颗粒物对五氯苯酚的吸附具有浓度效应;腐殖酸和盐度在一定范围内对五氯苯酚在颗粒物上吸附行为的影响为先促进其平衡吸附量增加,然后这种促进作用趋于缓和.
Resumo: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No.3 0 3 710 91)资助
Resumo:
通过野外采样,室内培养、观察、鉴定。研究了沙坡头地区藻类多样性和分布特点,并为当地藻类资源利用提出建议.研究发现沙坡头地区藻类植物共计40种(包括1变型),其中蓝藻17种,绿藻10种,硅藻9种,裸藻4种,全为普生种,陆地生境中种类最丰富.亚气及陆地生境中蓝藻在种类数(除灌溉林地结皮)、生物量方面占主导地位;贫瘠水体生境中硅藻占主要地位,营养较丰富水体中绿藻处于优势地位.另外,陆生生境中多以具鞘微鞘藻Microcoleusvaginatus为优势种,小席藻Phormidiumtenue为主要种.
Resumo:
于1988年7月—8月和1989年7月—8月,以酪蛋白为蛋白源,采用蛋白含量梯度法进行黑鲷饲料中最适蛋白质含量研究。结果表明,黑鲷幼鱼饲料中,蛋白质的最适含量约为50.19%。1988年8月—9月和1989年8月—9月,以玉筋鱼为动物蛋白源,以花生饼粉为植物蛋白源,饲料中总蛋白质含量相等,进行黑鲷饲料中最适动、植物蛋白比研究。结果表明,黑鲷幼鱼饲料中,动、植物蛋白的最适比例为1.00:0.89-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