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 resultados para 346.068
Resumo:
本文提出的微伽绝对重力仪基于高精度、高稳定的差动干涉仪。详细研究了重力仪的距离测量技术,自由落体运动的距离测量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高精度差动干涉仪可以满足相对不确定度达6.4×10^(-9)的微伽绝对重力仪要求。而且,差动干涉仪比目前广泛应用于绝对重力仪的Mach-Zehnder干涉仪更稳定。
Resumo:
Zinc oxide (ZnO) films with c-oriented were grown on fused quartz glass substrates at room temperature using dc reactive magnetron sputtering. The as-grown films were annealed at 700 degrees C in air and bombarded by ion beam, respectively. The effects of post-treatments on the structural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ZnO films were investigated by X-ray diffraction (XRD), photoluminescence (PL), optical transmittance and absorption measurements. The XRD spectra indicate that the crystal quality of ZnO films has been improved by both the post-treatments. Compared with the as-grown sample, both annealed and bombarded samples exhibited blueshift in the UV emission peaks, and a strong green emission was found in the annealed ZnO film. In both optical transmittance and absorption spectra, a blueshift of the band-gap edge was observed in the bombarded film, while a redshift was observed in the annealed film. (c) 2004 Elsevier B.V. All rights reserved.
Resumo:
稻属(OryzaL.)隶属禾本科(Poaceae)之稻族(OryzeaeDUmort.),广布于全球热带与亚热带地区。目前认为该属约含20个野生种和2个栽培种,中国产4个种。亚洲栽培稻(O. sativa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在中国则为第一粮食作物。在稻种基因库中,发掘野生稻中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解决当今人口与粮食矛盾的必由之路。因此,保护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举世瞩目。针对热带与亚热带地区的环境恶化而导致野生稻居群的大量绝灭与急剧萎缩的状况,制订有效的策略,最大限度地保护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已迫在眉睫。然而,目前对野生稻种内遗传多样性的知识十分贫乏,缺乏制订保护策略的科学基础。这一问题在中国尤为突出。本文基于1994-1995年对中国三种野生稻濒危状况的调查结果,利用等位酶分析对普通野生稻26个居群,药用野生稻8个居群和疣粒野生稻l7个居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并重点对目前育种价值最大而濒危程度最高的普通野生稻从五个方面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最后根据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结果讨论了它们的濒危原因,并提出了初步的保护策略。主要结果如下:
一.普通野生稻D.rufipogon Griff.
在中国的三种野生稻中,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A=1.33,P= 0.227,Ho=0.033和He=_0.068),遗传分化水平较低(Fst=0,310)。广西与广东的居群较其它地区的居群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变异。因此,华南可能是中国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中心;云南现存的所有三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偏低(A=1.10.p=0.148,Ho=0.007和He=0.079),与该地区栽培稻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形成鲜明对照,普通野生稻居群间的遗传一致度与地理距离无明显相关。
1.通过14个中央居群与5个边缘居群的对比研究表明了边缘居群的遗传结构明显不同于中央居群:其遗传多样性水平与遗传分化均低予中央居群,杂合子比中央居群更为不足。而且,从中央居群到边缘居群,位点的多态性逐渐丧失,遗传多样性水平递减,一些多态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逐渐地发生变化。
2. 通过7个受栽培稻基因渗入的居群与5个隔离较好居群的对比研究表明,被渗入居群虽然在形态上表现出复杂的变异式样,但遗传多样性水平并无相应的增高。栽培稻基因流对野生居群遗传结构的影响可能主要是遗传同化,即阻止其居群内与居群间的遗传分化。
3. 通过对2个低纬度居群与2个北缘居群两个生活史阶段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表明繁育系统是影响普通野生稻居群遗传结构的因素之一。在低纬度居群中种子阶段的遗传变异高于植株阶段,在高纬度居群中则相反。
4.通过对北缘居群(江西东乡)1980年,1985年和1994年的居群遗传结构的研究,发现该居群的遗传结构逐渐在发生变化,表现为遗传多样性水平不断下降,居群越来越偏移哈迪一温伯格平衡和杂合子变得越来越缺乏。
5.通过对一个典型的普通野生稻居群(元江居群)的居群内遗传结构的研究,表明遗传变异在3个亚居群间分布不均衡,基因型里聚集分布,使得亚居群间有一定的遗传分化。导致其居群遗传结构的亚划分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有限的基因流(Nm=0.964
Resumo:
青蒿素是从我国传统药用植物中药青蒿(Artemisia annua L.)中提取的新型抗疟特效药,其生物合成途径属于植物类异戊二烯代谢途径。目前,青蒿素生物合成的组织部位及其调控机制仍不完全清楚。紫穗槐二烯合酶(amorpha-4, 11-diene synthase, ADS)作为青蒿素生物合成分支途径的第一个关键酶,催化倍半萜化合物的通用前体法呢基焦磷酸环化,生成紫穗槐二烯。本论文通过对ADS 表达特性的分析,研究了青蒿素生物合成的组织特异性及其调控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一.紫穗槐二烯合酶基因启动子功能的研究 从青蒿高产株系001 中克隆得到了2850 bp 的ADS 启动子调控区。通过比较5’RACE 的测序结果与启动子序列,确定转录起始位点位于翻译起始位点上游44 bp,TATA 盒下游27 bp。该启动子序列包含的顺式作用元件有脱落酸应答元件(ABRE )、乙烯应答元件(ERE)、生长素应答元件(AUXRE)等植物激素反应元件,以及低温应答元件(LTRE)、高温应答元件(HSE)等与逆境有关的反应元件,还有与真菌诱导有关的W-box 元件等。将不同长度ADS 启动子与报告基因GUS 融合,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获得稳定整合的转基因烟草。经过组织化学、GUS 荧光活性检测及RT-PCR 分析,发现该启动子的转录活性很低,无法通过GUS 染色进行观察。GUS 荧光活性检测及RT-PCR 结果表明,转录起始位点上游346 bp 是ADS 基础表达所必需的。高温、低温、干旱、水杨酸、茉莉酸甲酯等处理均能促进青蒿中ADS 的表达,而脱落酸和乙烯的作用效果较小,与启动子序列分析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 二.紫穗槐二烯合酶基因表达特性的研究 以青蒿高产株系001 为材料,在基因和蛋白水平揭示了ADS 的表达特性。RT-PCR 和Western 分析结果表明,ADS 在幼叶和花蕾中大量表达,在老叶和完全开放的花中表达量很低,而在青蒿的根和茎中几乎检测不到ADS 的表达。石蜡切片和整体原位杂交的结果表明,ADS 在顶端分生组织、叶原基及分泌腺毛中表达,在非分泌的T 型腺毛中不表达。当叶片完全展开后,ADS 只在分泌腺毛中表达,而且随着叶片的生长和老化,ADS 的表达量逐渐减少。另一个非常有趣的发现是同一叶片上的分泌腺毛,有些有ADS 的表达,有些则没有。用强光、低温、高温和水杨酸等因素处理后,有ADS 表达的分泌腺毛的比例没有明显的变化。 三.外源水杨酸促进青蒿素的生物合成 研究了外源水杨酸对青蒿素生物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 mM 水杨酸处理后,青蒿叶片中的游离态水杨酸含量快速增加,处理后4 h 达到 0.79 μg g-1 FW,是对照的3.5 倍。外源水杨酸能够抑制青蒿中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并通过对抗氧化酶活性的抑制引起青蒿体内活性氧水平的迅速升高。在处理后4 h,青蒿中H2O2 和O2-的含量分别达到对照的2.1 倍和2.4 倍。青蒿素含量在水杨酸处理后的前8 h 缓慢升高,随后升高的速度增加。外源水杨酸处理后8 h 和96 h,青蒿素含量分别达到9.1 mg g-1DW 和13.9 mg g-1DW,比对照高21.7%和75.8%。处理后8 h,青蒿酸的含量没有明显变化,随后开始增加。处理后16 h,青蒿酸的含量达到3.6 mg g-1DW,比对照高90%, 随后继续升高,至96 h 达到4.98 mg g-1 DW,比对照高127%。二氢青蒿酸的含量在处理后的8 h 内有所下降,随后缓慢升高。处理后8 h,二氢青蒿酸的含量降低了23.3%,随后二氢青蒿酸的含量开始升高,在处理后96 h,达到7.4 mg g-1DW,比对照高72.1%。外源SA 处理提高了青蒿素及其前体的总含量,在处理后1、2、4 天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3、1.5 和1.8 倍。Northern 结果表明,水杨酸强烈诱导了青蒿素生物合成基因HMGR、ADS 的表达,但是对FPS、CYP71AV1 的诱导作用较小。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外源水杨酸至少通过两条途径诱导青蒿素的生物合成:一是通过诱导活性氧的产生促进二氢青蒿酸向青蒿素的转化;二是上调部分青蒿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根据这一研究成果,在青蒿田间栽培中,可以在收获前通过喷施水杨酸来快速、有效和低成本地提高青蒿素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