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 resultados para 312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植物志的编研是植物学研究领域的基础性工作。植物志既是记载植物“身份"的"户口簿",又是记录和研究植物特征的重要"信息库"。《中国植物志》编研以大规模野外考察与标本采集为基础,以丰富的信息记载为核心,系统研究这些信息并编撰成科学志书,是一项百科全书式的系统工程。《中国植物志》历经四代植物分类学家41年(1918-1959)的准备、45年(1959-2004)的编研,由312位作者和164位绘图人员通力协作完成(其中科学院院士10位),并于2004年全部出版(中文名和拉丁学名的索引于2006年出版)。在编研过程中,采集和查阅植物标本1700余万份,发表新属及新属名称243个,发表新种及新种名称14312个,提出了新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对属、种划分和系统排列进行了深入研究。《中国植物志》是世界上已出版的规模最大和内容最丰富的植物志书,全书5000多万字,总计80卷126册,记载中国维管束植物301科、3408属、31142种,包括9080幅图版,详细总结、记录、澄清了中国所有已知植物的科学名称、研究历史、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系统位置、物种生境、物候期和经济用途等。《中国植物志》是中国半个世纪以来植物学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它查明了中国植物资源的基本状况,对科学家深入认识植物世界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对陆地生态系统研究将起到重要促进作用,为合理开发利用植物资源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中国植物学科研和教学队伍也因此得到了壮大,出现了一批享誉国际的优秀植物分类学家。《中国植物志》是植物学研究领域一项开拓性、创新性、系统性、基础性工程,它的完成促进了中国植物学的健康发展,也带动了生物学相关学科的进步,必将对中国和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并产生深远影响。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植物志的编研是植物学研究领域的基础性工作。植物志既是记载植物“身份"的"户口簿",又是记录和研究植物特征的重要"信息库"。《中国植物志》编研以大规模野外考察与标本采集为基础,以丰富的信息记载为核心,系统研究这些信息并编撰成科学志书,是一项百科全书式的系统工程。《中国植物志》历经四代植物分类学家41年(1918-1959)的准备、45年(1959-2004)的编研,由312位作者和164位绘图人员通力协作完成(其中科学院院士10位),并于2004年全部出版(中文名和拉丁学名的索引于2006年出版)。在编研过程中,采集和查阅植物标本1700余万份,发表新属及新属名称243个,发表新种及新种名称14312个,提出了新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对属、种划分和系统排列进行了深入研究。《中国植物志》是世界上已出版的规模最大和内容最丰富的植物志书,全书5000多万字,总计80卷126册,记载中国维管束植物301科、3408属、31142种,包括9080幅图版,详细总结、记录、澄清了中国所有已知植物的科学名称、研究历史、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系统位置、物种生境、物候期和经济用途等。《中国植物志》是中国半个世纪以来植物学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它查明了中国植物资源的基本状况,对科学家深入认识植物世界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对陆地生态系统研究将起到重要促进作用,为合理开发利用植物资源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中国植物学科研和教学队伍也因此得到了壮大,出现了一批享誉国际的优秀植物分类学家。《中国植物志》是植物学研究领域一项开拓性、创新性、系统性、基础性工程,它的完成促进了中国植物学的健康发展,也带动了生物学相关学科的进步,必将对中国和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并产生深远影响。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项目针对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所属区域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全球变化(CO2浓度上升导致的全球变暖、氮沉降、降水格局演变)所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系统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碳、氮、水等过程演变规律的研究。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取得如下创新性理论:⑴成熟森林土壤可持续积累有机碳。发现亚热带成熟森林表土层(0-20cm)有机碳以0.61t/hm2•a的速度增加,为确认成熟森林作为新的碳汇奠定基础。⑵成熟森林趋于氮饱和。发现热带亚热带成熟森林生态系统趋于氮饱和,氮沉降增加将导致系统养分平衡的破坏。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限制因子理论。水热季节分配不均限制了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⑷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演替过程中其结构与功能、地上和地下不同步理论。创新方法:计算土壤C贮量长期变化的新方法;建立森林地下NPP关联估算模型;基于C/N确定森林土壤硝化与反硝化作用速率;推出降水动能及其受林冠分配调控的理论计算方法;提出任意时空尺度的生态系统水热状况量度指标及计算公式。发表Science等SCI论文52篇,核心期刊论文185篇,专著3部,被SCI论文引用312篇次,核心期刊引用2277篇次,核心内容之一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该成果催生生态系统非平衡理论框架的建立,引起国际同行的极大关注并获得高度评价,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综述了草原群落土壤呼吸研究的理论、方法、最新进展和主要成果。从2001年6月5日到10月15日,在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的一个典型草原群落放牧地段用气相色谱法对土壤呼吸进行了测定,并同期观测相应的环境因子,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根据根系生物量和土壤呼吸的相关性外推出根系呼吸占土壤总呼吸的比例。同时,采用碱液吸收法对该草原群落和一个沼泽化草甸群落的土壤呼吸进行了比对测定,比较在不同生境下土壤呼吸速率的差异。另外,重点比较了两种常用的土壤呼吸测量方法——碱液吸收法和气相色谱法对典型草原群落土壤呼吸的测量效果。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在草原群落,生物量(包括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温度(包括气温和土壤温度)和水分及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化均呈不规则的波动曲线;土壤呼吸与土壤湿度高度相关,与温度尤其是土壤温度以及地下生物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但和地上生物量及绿色生物量之间几乎没有关系。 2.草原群落和草甸群落土壤呼吸的季节动态基本一致,均出现了两个峰值,分别出现在6月底和7月底,它们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12.8~1738.9 mg C﹒m-2﹒d-1 和 354.6 ~2235.6 mg C﹒m-2﹒d-1,日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785.9 mg C﹒m-2﹒d-1 和1349.6 mg C﹒m-2﹒d-1,草甸群落的土壤呼吸速率明显高于草原群落; 3.土壤水分是草原群落土壤呼吸的主要限制因子,但对草甸群落的土壤呼吸变化却基本没有影响;草甸群落中,地上总生物量与土壤呼吸速率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地上部分绿色生物量与土壤呼吸间存在着显著的幂函数关系,而在草原群落中,土壤呼吸速率与地上活生物量或地上总生物量的相关关系均很弱。 4.在草原群落,根系呼吸占土壤总呼吸的比例为60.7% - 93.3%,平均为82%; 5.碱液吸收法和气相色谱法的测定结果具有很高的相关性(R2=0.7563),它们的季节动态基本一致,变化范围分别为从249.3~1795.1 mg C﹒m-2﹒d-1和从312.8~1738.9 mg C﹒m-2﹒d-1,平均值分别为634.2 mg C﹒m-2﹒d-1和802.7 mg C﹒m-2﹒d-1,碱液吸收法的测量值是气相色谱法的约1.4倍。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Amphioxus is a crucial organism for the study of vertebrate evolution. Although a genomic BAC library of Branchiostoma floridae has been constructed, we report here another BAC library construction of its distant relative species Branchiostoma belcheri. The amphioxus BAC library established in present study consists of 45,312 clones arrayed in one hundred and eighteen 384-well plates. The average insert fragment size was 120 kb estimated by 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 analysis of 318 randomly selected clones.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library is about 12 equivalent to the genome, allowing a 99.9995% probability of recovering any specific sequence of interest. We further screened the library with 4 single copied Amphi-Pax genes and identified total of 26 positive clones with average of 6.5 clones for each gene. The result indicates this library is well suited for many applications and should also serve as a useful complemental resource for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指盘臭蛙皮肤活性肽及及其基因和在制药中的应用,属于生物医学领域。无指盘臭蛙皮肤活性肽是无指盘臭蛙皮肤活性肽基因编码的一种单链多肽,分子量3015.63道尔顿,等电点10.3,多肽全序列一级结构为: Ala Thr Ala Leu Gly Leu Ser Ser Arg Gly Leu Leu Pro Ile Gly Phe Met Phe Lys Asp Thr Ile Arg Cys Arg Lys Tyr(ATALGLSSRGLLPIGFMFKDTIRCRKY)。编码无指盘臭蛙皮肤活性肽的基因由312个核苷酸组成,其中编码成熟无指盘臭蛙皮肤活性肽为第141-222位核苷酸。人工合成的无指盘臭蛙皮肤活性肽具有很强的抑制细菌和真菌生长的作用,可以作为制备病原微生物感染疾病的治疗药物被应用。无指盘臭蛙皮肤活性肽具有结构简单、人工合成方便、抗菌谱系广、抗菌活性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