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resultados para 1985-1995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收集长白山地区15个气象站1953-2007年气温、降水、蒸发、日照时数和水汽压观测数据和国家气候中心整理的2001-2099年的 气温、降水预估资料,利用数理统计方法,系统分析长白山地区气候现状、变化及其预估,为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环境影响研究并制定适应对策提供依据。主要结论如下: 1.长白山地区气温、降水日数、日照时数和不同界限温度(≥0℃、≥5℃、≥10℃和<0℃)积温均有显著趋势。年极端最低、年平均、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和气温日/年较差在1984、1992、1995、1985、1972和1979年发生突变。所有最高/最低气温与日照百分率有显著负相关关系,一定程度是温室效应结果;最高、最低气温变化不同步造成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的非对称性。 2.长白山地区生长季节合计降水量和降水强度日际变化较大。降水以7月30日为界,呈现前升后降极显著的线性趋势,且发生均值突变。降水强度以6月27日和9月3日为分界点,分为三个阶段。降水集中度、集中期和集中时段时空非均一性分布明显。 3.在SRES A1B、SRES A2和SRES B1三种情景下年平均气温均为上升趋势,年内变化一致为冬季升温最迅速,夏季则相对缓慢;而年降水强度总体增加,年内变化比较一致:冬季增加最为明显,而夏季变化不大。 4.未来长白山地区各站≥0℃、≥5℃和≥10℃的积温均有不同程度增加,持续时间延长。负积温增加,持续时间缩短,开始日期推迟,而结束时间提前。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林业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因此,林业和林区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本文以吉林省重点林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林区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分别采用生态足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指标(体系)对林区1985~2002年及其所辖的10个林业局1990~2000年的林业可持续发展进行动态评价。结果表明:(1)1985~2002年有林地、人工林面积与蓄积增加;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与无林地(1995年除外)面积减少;(2)1985~2002年林地生产足迹、出口足迹与生态足迹下降,林地生态承载力与生态盈余增加,万元林业产业总产值生态足迹递减;(3)1990~2002年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加,其中直接经济价值的增长率大于间接经济价值,但涵养水源与净化空气是其主要功能;(4)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分值增加,其中1985~1994年属弱可持续发展,1995~2002年属中等偏弱可持续发展,2010年将步入强可持续发展;10个林业局可持续发展能力1990~2000年间平均值排序为:白河>和龙>八家子>敦化>天桥岭>珲春>汪清>大石头>黄泥河>大兴沟。总之,延边林业可持续发展取得很大成效并已步入良性阶段,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加强管理。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Heavy Ion Research Facility at LanZhou,HIRFL)是由一台1.7m扇聚焦回旋加速器(SFC)与一台能量常数K=450的分离扇回旋加速器(SSC)组成的加速器系统。束流相位测量系统式束流诊断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等时场优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HIRFL束流中心相位测量系统于1985年完成了桌面实验,但由于测量精度低,现场抗干扰能力差,一直未能投入使用。 本课题的目的就是找出原系统存在的问题,逐一解决,以便提高其可靠性与测量精度,达到设计要求。 在通过一系列的电子学部分改进和SSC中心相位探针改造之后,于1995年7月第一次测出了SSC中心束流相位。此后,逐步完善改进电子学硬件部分,同时全新设计了系统控制软件,提高了在SFC和SSC上束流相位的测量精度,终于使该系统达到了测量精度为±2.75°~±1.5°的水平。 本论文第一、二章阐述了束流中心相位测量原理和HIRFL束流中心相位测量系统的工作原理,这是本工作的基础和出发点。 在本论文的第三章中,分析了原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实践使用中可以看出原系统灵敏度低,抗干扰能力差,可靠性差,测量精度低。为了定量判断系统存在的问题,我们设计了自检系统。利用自检系统我们测出原系统测量精度为±6°,且检测出原系统sin,cos正交输出异常。同时测量了原系统多路开关串话量,大多数道与道之间高于最低要求的-40dB,最差只有-20dB,证明存在严重的道间干扰。 本文的第四章中,针对原系统的可靠性差和精度低的两个问题,采取了硬件与软件两方面的各种措施,对系统加以改进。首先,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必须提高系统抗干扰能力。为此,我们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根据我们现有条件自行设计了一种新的电缆电子学长度校正方法,大大减少了电缆间相差(小于0.3°),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这种方法不但可以用来校正相同介质电缆,而且可以用来校正不同介质电缆的电子学长度。二是设计了新的信号预选器,其串话量达到约-70dB,并完善了电磁屏蔽,使其完全达到了设计要求。在改进硬件的同时,为了提高可靠性,重新设计了系统控制软件。新的软件测量数据可靠,漏报概率为10-3,操作简便直观,并易于发展。其次,我们工作的重点是提高测量精度。根据自检结果,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1) 通过对自检数据进行分析,并与理论分析比较,发现问题主要存在于90°移相电路中。而其后的检测证实了这一点。重新调整90°移相电路,并对90°电缆相移进行了精确的校正,从原81.5°校正为90.6°,从而使系统的精度从±6°提高到±4°。 (2) 通过自检数据和理论分析发现鉴相器存在输出增益不平衡,在解决问题之后使系统测量精度达到了±2.75°~±1.5°。 在本文的第五章中,对加速器运行时的中心束流相位测量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证明,测量数据可靠,能正确反映出磁场变化情况,测量重复误差达到了±0.5°,从而说明改进后的中心束流相位测量系统性能良好,达到了设计指标。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利用线性趋势法对长白山地区13个气象台站建站以来的逐日温度资料进行分析,确定该区域的气温变化趋势,同时通过Mann-Kendall方法确定突变点位置,并结合t检验法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区域的年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有极为显著的增加趋势,分别为每10年增加了0.23和0.46℃(α=0.001);近50年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时间系列都有一个突变点,其中最高气温的突变点出现在1995年左右,最低气温的突变点在1985年前后。这种变化使得温度日较差表现出明显的减小趋势,并在1972年出现一个突变点,前后平均相差0.8℃。区域各月最高、最低气温及气温日较差与日照百分率均有极为显著的相关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温室效应持续增强的迹象。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对1995年世界景观生态学大会和景观生态学发展的国内外现状进行了思考。当今景观生态学与国际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和持续发展)基本一致,但又有自己的特色,其重点领域包括:①生态空间理论与景观异质性研究;②景观变化模型与未来景观规划;③景观系统分析与GIS应用等。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态意识的不同,使得该学科在各地区间的发展很不平衡。着重就我国的本领域研究状况与国际水平作了比较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从流域产流规律及水土保持措施改变引起的土壤水分状况和流域蒸散发的变化等方面评价了黄土丘陵沟壑区泉家沟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变化对流域水分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过程改变了土地利用结构,对小流域水环境变迁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减少地表径流量,径流模数1996~2000年平均较1980~1985年减少了36.1%;不同治理措施土壤水分状况不同,灌木林地、人工草地和乔木林地均存在深度和厚度不等的土壤"干层";不同地貌部位土壤储水差异很大,阴坡的水分环境优于阳坡,沟底优于峁顶,缓坡优于陡坡;林草措施对流域总蒸散量起着决定性作用,1991~1995年流域林草地面积达到最大,总蒸散量也达到最大,与治理初期相比,总蒸散量累计增加了56.3mm。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一、国外和国内粮食发展现状1996年11月13日至17日,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在意大利罗马举行,这次会议是第一次关于粮食问题首脑会议,体现了各国政府对粮食的高度重视,会议通过了《世界粮食安全罗马宣言》和《世界粮食首脑会议行动计划》。呼吁世界各国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上采取实际行动,确保全球持久的粮食安全。20世纪以来,世界粮食生产取得较大的发展,1951~1987年的47年中,世界谷物总产从6.75亿吨增加到1997年约20亿吨。谷物总产持续增长,其中增长最快1975~1985年年均增长2.97%,90年代以来,世界粮食增长缓慢,1994年比1990年下降0.2%,致使1995年全球粮价普遍上涨,阿根廷上涨15%,美国2号硬小麦上涨16%,在芝加哥,多次出现动用投资资金进行投资购买的活动,造成小麦价格急剧上扬,几乎为十年来最高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的增加,世界粮食的需求也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峰,同期由于人口急剧膨胀,全球人口由25.5亿增加到1999年的60亿,净增加34.5亿,年均增长约9000万人,90年代以后,年均新增人口近1亿人,预计到2015年人口达到70亿,2025年将增至80亿,对粮食需求越来越大。由于...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KJ85-06项目是“八五”期间由中国科学院资助的最大的生态学研究计划.19个研究所、20个试验站、530余名科技人员参加了该项计划,5年总经费1000万元.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迄今已发表论文450余篇、专著3部,尚有大量论文与多部专著将陆续出版.本文简要介绍了有关主要研究进展,并就生态系统优化管理研究和生态过程、人类活动影响联网研究提出了两点主张.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It is more and more acknowledged that land-use/cover dynamic change has become a key subject urgently to be dealt with in the study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Supported by the Landsat TM digital images, spatial patterns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land-use change during 1995 -2000 are studied in the paper. According to the land-use dynamic degree model, supported by the 1km GRID data of land-use change and the comprehensive characters of phys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features, a dynamic regionalization of land-use change is designed to disclos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land-use change processes. Generally speaking, in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zones, e.g., Huang-Huai-Hai Plains,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Sichuan Basin, the built-up and residential areas occupy a great proportion of arable land, and in the interlock area of farming and pasturing of northern China and the oases agricultural zones, the reclamation I of arable land is conspicuously driven by changes of production conditions, economic benefits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turning arable land into woodland or grassland" policies has won initial success in some areas, but it is too early to say that the trend of deforestation has been effectively reversed across China. In this paper, the division of dynamic regionalization of land-use change is designed, for the sake of revealing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features of land-use change and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of regional scale land-use changes. Moreover, an integrated study, including studies of spatial pattern and temporal process of land-use change, is carried out in this paper, which is an interesting try on the comparative studies of spatial pattern on change process and the change process of spatial pattern of land-use 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