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resultados para 118-733
Resumo:
开展变楔角参数化乘波器的研究。研究中考虑了粘性效应,分析了不同设计参数对乘波器气动性能的影响。对比MAXWARP乘波器设计结果和数值求解NS方程的结果,验证了变楔角参数化乘波器设计方法的正确性。分析了不同的设计参数对乘波器气动性能的影响,为研究复杂的乘波器设计和优化规律提供了一个途径。参数化乘波器设计可方便的控制乘波器的外形尺寸,使乘波器的应用性大大提高。
Resumo:
采用SHTB技术对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裂纹动态起裂行为进行了实验研究。使用应变片方法确定了裂纹的起裂时间,结合有限元数值模拟得到了裂纹的起裂韧性;同时观察了裂纹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裂纹起裂和扩展方式,分析了纤维的铺层角度对裂纹起裂和扩增的影响。
Resumo:
采用高速运动分析系统观察了高能炸药、含铝炸药和温压炸药爆炸产物抛撒的过程;分析比较了三种炸药的爆炸产物抛撒运动及后燃特点,得到了温压炸药具有爆炸和后燃二个过程,爆炸场范围大,温度高,后燃持续时间长;高能炸药与温压炸药相比爆炸场范围小,温度低,几乎没有后燃过程;含铝炸药介于温压炸药和高能炸药之间。
Resumo:
本文采用非均匀等参有限元的方法研究了薄膜梯度涂层/均匀基材中的界面裂纹问题,并与双材料界面裂纹情况进行了对比计算。研究表明:在均匀基材上采用梯度涂层,与双材料相比可以有效地降低裂尖场应力强度因子;同时还分析了涂层厚度与梯度参数对界面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薄膜厚度大于或等于裂纹长度时,应力强度因子(K_I、K_(II))对其尺度的变化显得不敏感;对梯度参数的影响而言,当材料性能曲线的幂指数m大于1时,裂尖场的应力强度因子K_(II)相对K_I很小且基本不随m变化,因此裂尖场与均匀材料情况类似;当m小于1时,应用强度因子K_(II)随m减小而急剧增大,裂尖场由K_I及K_(II)控制,断裂趋于混合型。
Resumo:
根据分子动力学分解理论,建立了天然气水合物热激励法开采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考虑了逆反应的存在对水合物分解规律和气体在地层中渗流特性的影响.利用有限差分法对压力和温度控制方程进行了数值求解,同时分析了地层压力场和温度场的分布规律、天然气的产量变化特征以及渗透率对它们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水合物分解前沿,压力值出现跳跃而温度值达到最低点,天然气的产量随时间呈明显的周期性变化趋势,而且随着时间增长,周期逐渐变长,对渗透率的变化敏感.通过分析比较,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很好.
Resumo:
重点研究和详细介绍了利用纳米压痕技术测试管胞次生壁S_2层纵向弹性模量以及硬度的实验技术,并测试了人工林杉木早晚材管胞S2层的纵向弹性模量和硬度。结果表明:杉木晚材管胞s_2层的平均纵向硬度为0.390GPa,弹性模量的平均值为14.844GPa;早材管胞S_2层的硬度和模量则小于晚材,平均值分别为0.306GPa和9.823 GPa。
Resumo:
研究一个液体薄层在热源作用下的流动特征.Pimputakar和Ostrach给出了单热源作用下薄层液体的高度和流场方程.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比较了多个热源分布作用下的流动图像随各参数尤其是随热源间距离不同的变化情况,着重讨论产生的分叉现象.
Resumo:
据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测定,2004年1月20日16时34分11.9秒在滦县发生了ML=4.8的地震,震中位于东经118.77°,北纬39.71°,震源深度H=10km。尽管地震造成的破坏轻微,但有感范围较大,在秦皇岛市、青龙县、北京市、廊坊市、天津市等地均有震感。这次地震使震中及其附近地区的5台数字强震仪触发,记录了5组3分量数字加速度记录。本文对这次地震事件、地震地质概况作了简要介绍,并就台站(阵)基本背景资料、数字强震仪主要技术指标作了详细说明。最后,对获取的15条数字加速度记录作了初步处理分析,如基线校正、加速度峰值计算、傅里叶谱及反应谱计算等。
Resumo:
对所有多细胞生物体而言,其个体发育均涉及由初始的单个细胞开始,经过在时间和空间上细胞有序地增殖、凋亡、分化、迁移等诸多过程,并最终生成物种特异的生物模式.对模式形成的机制的探讨一直是发育生物学的中心课题.目前已就这个问题积累了大量的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数学、力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数据并提出了一些模式形成的理论,然而,迄今为止,模式形成的真正机制仍然很不清楚而需进一步的深入探索.本文简要介绍了生物发育过程中模式形成的一些典型的力学模型,重点在于力学模型的建立及其模型本身的介绍,而对其数值模拟和具体应用很少涉及.
Resumo:
目录
Resumo:
本书阐明了板壳断裂理论的基础。论证了Reissner型板壳断裂理论的科学性、经典板壳断裂理论的缺陷及在一定范围内仍具有的实用价值;介绍了作者所创意的研究Reissner型板壳断裂纹尖端场的方法等。
目录
- §1.1 板壳弯曲断裂问题
- §1.2 Kirchhoff经典板壳弯曲断裂理论
- §1.3 Reissner型板壳弯曲断裂理论
- §1.4 Kirchhoff与Reissner型板壳弯曲断裂理论的比较
- §1.5 含裂纹有限尺寸板壳断裂分析的局部-整体法
- §1.6 含表面裂纹板壳
- §2.1 Kirchhoff板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定
- §2.2 基本公式与弹性曲面微分方程
- §2.3 边界条件
- §2.4 弹性薄板的应变能
- §2.5 极坐标下的挠曲面微分方程与内力公式
- §2.6 裂纹尖端场特征展开式通项公式
- §2.7 Kirchhoff板弯曲应力强度因子
- §3.1 基本方程和公式的复变函数表示
- §3.2 所引入函数的确定程度与一般形式
- §3.3 坐标变换与边界条件
- §3.4 运用保角变换方法求解孔口问题
- §3.5 应力强度因子与函数Φ(z)的关系
- §3.6 复变-主部分析法之应用简例
- §3.7 共直线裂纹问题的一般解答
- §3.8 典型弯曲裂纹问题的解答及弯曲应力强度因子公式
- §3.9 共圆曲线裂纹问题的解答及弯曲应力强度因子公式
- §4.1 裂纹尖端奇异元的位移模式与弯曲应力强度因子
- §4.2 裂纹尖端奇异元的刚度矩阵
- §4.3 裂纹尖端奇异元与常规单元的连接
- §4.4 解析法与数值法的结果比较与讨论
- §4.5 两共线半无限裂纹问题的定解条件及解的实用价值
- §5.1 Reissner型板的基本假定
- §5.2 Reissner型板的基本公式与平衡微分方程
- §5.3 基本方程的简化
- §5.4 边界条件
- §5.5 极坐标下的基本公式与平衡微分方程
- §5.6 两种平板理论用于无裂纹板时的比较
- §5.7 两种乎板理论用于含裂纹板时的比较
- §6.1 基本方程和一般求解方法
- §9.1 局部-整体法与其它解析和数值法的结果比较
- §9.2 边界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
- §9.3 板的支承条件及长宽比的影响
- §9.5 计算Reissner型板应力强度因子的一组近似方程与近似解法
- §9.4 Reissner型板理论与Kirchhoff板理论所得应力强度因子的比较
- §9.6 关于数值计算的几点讨论
Resumo:
目录
- 1.1 化合物的生成焓,反应焓及燃烧热
- 1.2 热化学定律
- 1.3 热力学平衡与自由能,化学平衡与反应自由能
- 1.4 质量作用定律及可逆反应的平衡常数
- 1.5 平衡常数和标准反应自由能的关系
- 1.6 温度和压力对平衡常数的影响
- 1.7 绝热火焰温度计算
- 1.8 化学动力学中采用的几个基本概念和定义
- 1.9 反应的分类
- 1.10 阿累尼乌斯(Arrhenius)定律
- 1.11 双分子反应碰撞理论
- 1.12 反应分子数及反应级数
- 1.13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 1.14 链锁反应
- 5.1 燃烧波的两种形式――缓燃(或火焰正常传播)及爆震
- 5.3 马兰特和利-恰及利耶的简化分析法
- 5.4 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无量纲分析法
- 5.5 泽尔多维奇和弗朗克-卡门涅茨基的分区近似解
- 5.6 分区近似解的改进
- 5.7 精确解
- 5.8 物理化学参数对S1的影响及对火焰厚度的影响
- 5.9 火焰传播界限
- 5.10 用层流火焰传播速度计算化学动力参数的方法
- 5.11 火焰的基本性质及火焰的几何学
- 5.12 本生灯火焰稳定的条件
- 5.13 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实验测定
- 5.14 单组元燃料滴燃烧
Resumo:
由于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需求,近年来环境力学研究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力学学科一个新的重要生长点.
Resumo:
Resonant interaction of an autoionising state with a strong laser field is considered and effects of second-order ionisation processes are investigated. The authors show that these processe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laser-induced autoionisation (LIA). They drastically affect the lowest-order peaks in the photoelectron spectrum. In addition to these peaks, high-order peaks due to ejection of energetic photoelectrons appear. For the laser intensities of current interest, second-order peaks are much stronger than the original ones, an important result that, they believe, can be observed experimentally. Moreover, `peak switching', a general feature of above-threshold ionisation, is also manifest in the electron spectrum of LIA.
Resumo:
We investigate the group velocity of the probe light pulse in an open V-type system with spontaneously generated coherence. We find that, not only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probe and driving pulses can but varying the atomic exit rate or incoherent pumping rate also can manipulate dramatically the group velocity, even make the pulse propagation switching from subluminal to superluminal; the subliminal propagation can be companied with gain or absorption, but the superluminal propagation is always companied with absorption. (c) 2006 Elsevier GmbH.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