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 resultados para 90-25-PC1
Resumo:
以没食子酸为标准品,使用福林酚试剂(FC),通过分光光度法,对蒙古栎树叶中植物多酚含量进行了测定.首先从方法的稳定性、线性关系、精确性和准确性角度,对FC法进行了调整,确定了以没食子酸为标准的最佳反应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0.15mL FC试剂(1mol/L),0.15mL 10%体积分数的Na2CO3,25℃反应80min后于760nm处测吸光值.使用调整后的方法测得结果为:蒙古栎叶中总酚含量为6.39%,RSD为1.90%.方法操作简单,结果重现性好,可用来测定蒙古栎叶中总酚的含量.
Resumo:
采用水培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镉(Cd)(0、5、10、25和50mg·L-1)胁迫条件下藤本植物金银花的生长和生理特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Cd胁迫对金银花的生长未造成明显影响,在5~50mg·L-1Cd处理下,其生物量无明显差异(P>0.05),在低浓度Cd(5mg·L-1)处理下生物量有所增加,叶、根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分别增加了2.88%、2.33%和1.25%,说明金银花对Cd具有较强的抗性.在低浓度Cd胁迫下,植物各器官的含水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有所降低,而根系和叶片的丙二醛含量分别增加51.90%和23.07%,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则增加15.87%和24.89%,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也显著增强.随着Cd浓度的增高,金银花体内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有所降低.
Resumo:
将分离筛选得到的甲醇降解菌固定在颗粒活性炭上 ,组成固定化生物活性炭反应系统 ,研究该反应系统处理轻度污染含甲醇废水的最佳运行条件和运行效果 ,结果表明 ,固定化生物活性炭处理轻度污染含甲醇废水的方法明显好于 3种树脂和单纯活性炭吸附处理 ,反应系统的最佳运行条件是水力负荷 0 .84- 0 .77m3/(m2 ·h) ,停留时间 5 7- 6 2min ,pH 7- 8,温度 2 0℃ - 30℃ ,溶解氧是去除甲醇的主要限制因子 ,甲醇含量为 11.3 - 2 3 .1mg/L时 ,去除率大于 90 % ,出水CODcr小于 12mg/L。此外还研究了生物活性炭生物膜的一些特点 ,并分析了运行中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变化
Resumo:
利用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研究了微生物固定化菌剂对土壤中菲、蒽、芘、(艹屈)和苯并(a)芘的降解动态,并且采用Michaelis-Menton和Monod动力学模型对结果进行拟合。结果显示,4种处理(TB02、TB07、TBB03、TBB08)均有降解菲、蒽、芘、(艹屈)和苯并(a)芘的能力。其中,处理TB02的降解能力强、降解速率快、半衰期短且处理成本低,而处理TB07则需要较长时间作用于PAHs污染土壤,其降解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当菲、蒽、芘、散发出(艹屈)和苯并(a)芘的初始浓度均为20mg·kg-1时,42d后,TB02对菲、蒽、芘、(艹屈)和苯并(a)芘的降解率分别为84.32%、85.24%、82.59%、43.75%和62.25%;133d后,TB07对5种污染物的降解率分别为95.00%、95.24%、90.93%、74.82%和72.20%。通过比较5种污染物半衰期,其可降解性由大到小依次为菲、蒽、芘、苯并(a)芘、(艹屈)。
Resumo:
光合细菌N9281在家禽饲养与池塘养鱼中的应用*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薛德林胡江春王书锦黑龙江省八五○农场刘军黑龙江省八五七农场谭国相1前言光合细菌(PhotosyntheticBacteria简称PSB)是一类古老的水生、水圈微生物,由于其能...
Resumo:
采用盆栽试验,模拟田间生态环境,研究施用不同种缓/控释氮素肥料玉米苗期土壤尿素态氮、硝态氮、铵态氮和速效态氮含量,分析比较其在玉米苗期氮素养分释放特点。研究表明,在玉米苗期,施用醋酸酯淀粉包膜脲酶抑制剂nBPT涂层尿素肥料,土壤中尿素态氮和铵态氮的积累量最多,分别为21.72 mg/kg和48.31mg/kg;醋酸酯淀粉包膜尿素肥料,硝态氮和速效氮含量最多,分别为102.90 mg/kg和135.25 mg/kg;丙烯酸树脂包膜脲酶抑制剂nBPT涂层尿素肥料,尿素自膜内迁移到土壤中的量较少,硝态氮和速效态氮含量最少,分别为53.74mg/kg和93.70 mg/kg。包膜与脲酶抑制剂nBPT相结合的缓/控释肥料,对减少土壤硝态氮的生成效果最为明显,明显优于其他缓/控释肥料,丙烯酸树脂包膜nBPT涂层尿素肥料控释效果最好。
Resumo:
能值理论是美国生态学家H.T.Odum依据系统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出的,它通过对生态系统能量-价值过程的分析,为生态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以能值理论为基础,以位于阜康市的天山中段北坡森林区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对系统生态资本的能值流量、资本存量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同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系统的生态安全也进行了延伸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里每年的能值流量达6.36×1020sej,相当于货币流2.61亿美元;其中输入能流2.01×1020sej,占系统总能流的31.58%;系统滞留能流1.85×1020sej,占29.01%;输出能流2.51×1020sej,占39.41%。这说明生态系统对能量具有放大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的能量虽然在量上没有变化,但却发生了质的变化,低质的能量变成了高质的能量,而且生态系统越复杂,这种转换效率越高。生态资本存量达9.97亿美元,主要存在于土壤中,占资本总量的90.69%,其次是淡水。这说明水、土是生态系统之本,植被之价值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其保持水土的功能。在延伸研究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1.19亿美元,其中涵养水源4780万美元,占总价值量的40.25%,保持土壤5580万美元,占46.99%。研究还表明目前研究区生态系统处于较为安全的状态,但面临的挑战很大。
Resumo:
对1984年建立的长期试验田,分析了2005年小麦产量、养分吸收及土壤养分变化。结果表明,单施磷肥增产25.6%,单施氮肥增产48.1%,其吸氮、磷量也相应增加,但收获指数显著低于对照;氮磷配施增产幅度为101.3%3~02.8%,养分吸收量增加显著,最佳施肥量为N2P2(N 90 kg/hm2、P 56.4 kg/hm2)。施肥明显改变了耕层土壤养分的含量,也影响了养分在土壤剖面的分布。氮磷配施是培肥土壤的有效途径,耕层土壤全磷增加了8.3%~45.2%,速效磷增加54.8%9~17.8%。中等施氮(N 90 kg/hm2)水平下,随着磷的增加,耕层土壤全磷累积和施磷量的关系为y=0.002x-0.112。速效磷含量增加和磷肥用量的关系为y=9.6537Ln(x)-35.371,施肥对60 cm以下磷素影响较小。
Resumo:
穿透雨量是林内有效雨量的主要组成部分 ,其量能占 90 %以上。由于林冠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 ,难以对林内穿透雨量进行精确地测量。从林冠截留降雨的作用机理出发 ,在做出几个假设的基础上 ,用数学方法建立了林内穿透雨量模型 ,即 :当 P0 ,U>0 )当 P≥ U时 ,R=P- W其中 U=W( b+ 1 ) ,式中 b,W,U为模型参数 ,R为林内穿透雨量 ,P为大气降雨量 ,α为林分郁闭度。结合两个有实测资料的针叶树林分 ,又进一步介绍了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同时将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 ,两者吻合性很好 ,验证效果是比较理想的。模型概念清晰 ,参数物理意义明确。在风速和雨强不太大的情况下 ,本模型适用于任何林分的穿透雨量的计算。然而 ,为了应用于无实测资料地区 ,尚须进一步研究模型参数与林分特征的关系。
Resumo:
一、国外和国内粮食发展现状1996年11月13日至17日,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在意大利罗马举行,这次会议是第一次关于粮食问题首脑会议,体现了各国政府对粮食的高度重视,会议通过了《世界粮食安全罗马宣言》和《世界粮食首脑会议行动计划》。呼吁世界各国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上采取实际行动,确保全球持久的粮食安全。20世纪以来,世界粮食生产取得较大的发展,1951~1987年的47年中,世界谷物总产从6.75亿吨增加到1997年约20亿吨。谷物总产持续增长,其中增长最快1975~1985年年均增长2.97%,90年代以来,世界粮食增长缓慢,1994年比1990年下降0.2%,致使1995年全球粮价普遍上涨,阿根廷上涨15%,美国2号硬小麦上涨16%,在芝加哥,多次出现动用投资资金进行投资购买的活动,造成小麦价格急剧上扬,几乎为十年来最高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的增加,世界粮食的需求也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峰,同期由于人口急剧膨胀,全球人口由25.5亿增加到1999年的60亿,净增加34.5亿,年均增长约9000万人,90年代以后,年均新增人口近1亿人,预计到2015年人口达到70亿,2025年将增至80亿,对粮食需求越来越大。由于...
Resumo:
安塞试验站2005~2006连续两年采用N、P、K三因素最优设计,田试不同施肥量对南瓜Vc和干物质两项营养品质的影响,探讨南瓜优质的N、P、K肥效反应模式。结果表明,N肥对南瓜Vc含量的影响最大,K肥对干物质含量的影响最大,N与P交互作用和N与K交互作用对南瓜Vc、干物质含量影响显著。筛选出南瓜优质的较佳施肥量为:施氮90~95 kg/hm2,施磷75~80 kg/hm2,施钾25~30 kg/hm2。N∶P2O5∶K2O=1.00∶0.83∶0.28
Resumo: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坡度谷子地 ,高 N处理小区径流中铵态氮、硝态氮和有效氮浓度平均为 1.0 6、0 .76和1.82 mg/kg,低 N分别为 0 .6 4、1.2 9和 1.93mg/kg;高氮处理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有效氮平均流失量分别达到17.90、12 .93和 30 .84kg/(km2 · a) ,低 N流失量为 11.90、2 3.86和 35 .77kg/(km2 · a)。高氮处理小区泥沙中有机质和全氮浓度平均为 5 .2 1和 0 .5 36 g/kg,而低氮处理分别为 4.94和 0 .481g/kg;高氮和低氮处理土壤有机质流失量分别为 5 70 2和 5 743kg/(km2 · a) ,土壤全氮流失量为 498和 5 5 9kg/(km2 · a)
Resumo:
根据多次对内蒙古松树山地区的植物调查资料和沙地油松林群落学的研究,结果表明:(1)松树山在植物区系上,正处在蒙古植物区系、华北植物区系、长白植物区系和达乌里植物区系的交汇地区。植物种类比较丰富,种子植物达394种。松树山植物的科、属、种分别占科尔沁沙地的61.1%、58.1%和41.1%;(2)松树山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以温带性质成分占绝对优势,占本地区的90.61%,其中以温带亚洲成分、旧世界温带成分和中国-日本成分最多,分别占本地区的16.8%、14.0%和13.7%;(3)沙地油松林是松树山地区和科尔沁沙地唯一的针阔叶混交林类型,群落生活型谱以地面芽植物种类最丰富,占40.7%,其次为高位芽植物(22.2%)和地下芽植物(25.5%)。(4)沙地油松林可划分为沙地胡枝子蒙古栎油松林和沙地山杏油松林2个类型,前者主要分布在石质沙丘上,后者多分布在固定沙丘的阴坡。群落演替进程为沙地先锋植物群落阶段→根茎禾草杂类草群落阶段→沙地灌丛群落阶段→沙地油松林阶段。
Resumo:
通过在福建省来舟林场对不同栽植代数杉木人工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和氮(DON)及土壤养分的研究,其结果表明,随着杉木栽植代数的增加林地土壤DOC和DON含量逐渐下降,在0~10cm土层内第3代杉木林土壤DOC和DON含量分别是第1代杉木林的83.9%和87.1%、第2代杉木林的90.6%和96.9%,在10~20cm土层内第3代杉木林土壤DOC和DON含量分别是第1代杉木林的80.2%和81.5%、第2代杉木林的81.8%和90.0%。在不同林地和土层内土壤DOC含量之间的差异性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DON含量之间的差异性不显著。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林土壤养分的变化趋势与DOM一致,随着杉木连栽,土壤养分含量呈下降趋势。在0~10cm土层内第3代杉木林土壤全氮、全钾、铵态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是第1代杉木林的83.1%、60.4%、68.1%和44.3%,是第2代杉木林的84.6%、68.5%、74.4%和58.7%;在10~20cm土层内第3代杉木林土壤全氮、全钾、铵态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是第1代杉木林的74.0%、53.4%、57.6%和54.6%,是第2代杉木林的94.8%、59.5%、74.3%和65.5%。经相关性分析,在各土层内土壤DOC和DON含量与土壤全氮、全钾、铵态氮和速效钾等土壤养分含量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