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 resultados para 187-1152A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近十年来人们对专用爬壁机器人领域的研究越来越感兴趣。如清洗高层建筑、石油气罐的喷漆喷砂、核工业设施的检测维护、援助消防和营救工作以及危险环境的远程监控等都急需一种自动化设备。爬壁机器人, 因其可以吸附墙壁表面和携带适当的传感器或工具,是这些工作的最佳候选。 本文中设计了一种反恐侦察爬壁机器人系统。在反恐侦察中,将微小型爬壁机器人上安装无线摄像头、麦克风等装置,代替侦察人员探测狭小空间内部的敌情,不但能提高侦察的准确度,还能增强安全性,减小人员伤亡。针对这一应用背景,国家863 计划提供资金开展了反恐侦察爬壁机器人样机系统的研制项目。 这种侦察爬壁机器人样机采用了两足式结构和欠驱动机构设计,使得机器人具有灵活的运动能力和多种运动方式。该机器人可以壁面爬行、穿越管道和跨越交叉面。两个有力的吸盘足依靠真空泵抽取吸盘内气体来实现吸附墙面。欠驱动机构减少了电机数量,使得机器人尺寸、重量和功耗都较小,但却对控制增加了挑战。机器人运动学方程被求出,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其运动机理。 机器人上有无线遥控和无线视频传输系统分别负责接收指令和采集图像信息。针对该爬壁机器人在体积,重量,功耗和速度上的要求,本文提出了以TI公司的TMS320F2812DSP 为控制芯片的嵌入式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 控制器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多电机实时控制,搭建高效可靠的人机通讯和机器人运动规划。层次较高的操作指令采用有限状态机理论实现跟踪机器人运动状态。 电机的伺服控制,是整个控制系统设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对此本文提出了梯形速度规划和PID 控制策略,经过参数优化,基本达到了控制精度的要求。 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机器人高效的能力,表明侦察爬壁机器人样机系统具备了执行反恐侦察的基本功能。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使用浓HNO,+HF混合液和浓HNO,液分别在高压密闭罐中消解土壤、沉积物、岩石和植物样品,6mol/LHCL加热还原样品后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HG-AFS)测定样品中的硒。使用该法对土壤标准参考物质GSS-4、GSS-5、GSS-6、GSS-7和植物标准GSV-1、GSV-3进行了分析,硒的测定结果与推荐值一致。加标回收实验的回收率在98.0%~101.4%,平均为99.8%。实测样品中的硒与中子活化分析(NAA)和氢化物-多接受杯质谱计(HG-MC-ICP-Ms)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表明该法平行样的重现性好,分析速度快,提高了硒分析的准确度和分析精度。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通过对个旧锡矿阿西寨矿段地表基岩的地球化学勘查。发现其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表现出明显的环状分带,并以测区内隐伏花岗岩凸起为中心,元素分带序列与元素本身的地球化学性质所决定的侧向迁移活动能力相符合。该现象再次证实个旧锡矿为花岗岩岩浆期后热液成矿,花岗岩是大多数成矿金属元素的物质来源,同时也是成矿热液活动的主要驱动营力。分析认为,阿西寨测区是一个相对较完整和独立的(凸起)成矿场,成矿热液活动以阿西寨凸起为中心。成矿热液活动体系受断裂导流影响,在以花岗岩凸起为中心的分带控制下,可能存在的工业矿体将在主干断裂附近和有利的构造岩性界面产出。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四川力马河镍矿是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一个重要的岩浆硫化物矿床。本文通过对其主要岩、矿石类型Re、0s及其同位素组成的分析,综合探讨了成矿岩体原始岩浆性质、矿石硫化物成因、成矿机制及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结果表明,力马河镍不同类型岩矿石样品初始0s同位素组成是不均一的,富硫化物的网脉状矿石 及其选纯硫化物Os同位素组成初始值差异较小,其等时线年龄为265士35 Ma,与岩体错石SHRIMP年龄263士3Ma基本相当}硫化物含量较低的岩、矿石样品间初始Os同位素组成差异较大,其表观等时线年龄大于成矿年龄。分析认为。岩矿样品初始Os同位素组成的不均一是由含较高放射成因187Os丰度的硫化物熔体和含较低放射成因187Os丰度的硅酸盐熔体不同比例混合造成的。混合模型分析表明,硫化物含量超过3O% 的矿石样品初始187 Os/188Os基本接近,硫化物含量低于3O %的岩矿石样品初始 187Os/188Os随硫化物含量上的不同,差异很大,为岩浆硫化物矿床Re-Os等时线年龄出现多组年龄解的现象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成矿岩体中含放射成因187Os丰度最低的岩石样品 (t一260Ma)在5左右、Cu/Pd比值在7000左右,表明是基本没有受到地壳混染及硫化物熔离影响的原始岩浆结晶分异产物,估计原始岩浆Os含量在1×10 左右,为苦橄质岩浆。矿石硫化物Re/Os比值显著高于任何赋矿橄榄岩,7o,(£一260Ma)高达110左右,综合分析揭示了力马河镍矿硫化物为二次熔离成因,模式分析认为,矿石硫化物是由原始岩浆经历R一2000左右的硫化物熔离后,其亏损岩浆再经R一200左右的硫化物熔离形成,与二次熔离相对应,成矿岩浆也经历了两次混染作用,分别为上、下地壳7%左右的混染。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华南下寒武统保存着国际著名的生物群(如澄江生物群),同时蕴藏着磷块岩、重晶石、稀土及Ni-Mo-PGE等丰富的矿产资源,因此,它一直为地质科学家们持续关注的热点之一。关于华南下寒武统的研究,前人在古生物学方面已经取得了卓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如期刊《Science》和《Nature》)已发表大量的关于澄江生物群的研究成果,对早期生命演化研究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影响。然而,华南下寒武统年代学及国际对比研究方面已明显滞后,公开发表的华南下寒武统的高精度、可靠的锆石U-Pb年龄数据至本研究论文截稿时止仍然仅有唯一的一个,即Jenkins et al. (2002)报道的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云南晋宁梅树村剖面的朱家菁组中谊村段中部(第5层)钾质斑脱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538.2 ± 1.5 Ma)。因而,华南下寒武统中的重要生物群、矿床及具全球对比意义的C同位素漂移事件缺乏地层精确年龄的约束,进而制约了早期生命演化理论、矿床成因解释及地层国际对比等方面研究的发展。 近来,发现华南下寒武统赋存独特的钾质斑脱岩层,它们在横向上广泛分布于云南东部、四川峨眉麦地坪、贵州西部(如织金和金沙岩孔)及北部(如遵义松林)、湖北宜昌泰山庙和湖南张家界等地区,在地层序列垂向上主要产出于朱家菁组中谊村段中部、石岩头组底部以及它们的相当层位。这些钾质斑脱岩既是建立地层框架等时层潜在的物质基础,亦是获取地层精确锆石U-Pb年龄的具重要意义的研究对象之一。因此,对它们进行系统研究可望改观华南下寒武统年代学及国际对比研究方面的落后现状。 同时,华南下寒武统广泛产出的磷块岩既具有重要的资源价值,另一方面,任一磷块岩层代表着一次独立的成磷事件,因而将华南地区下寒武统磷块岩进行区域上的对比研究,从而以磷块岩层作为等时层,对构建华南下寒武统地层框架具有重要的地层学意义。 此外,华南下寒武统产出的Ni-Mo多元素富集层广泛分布于扬子地台范围,西起云南东部,东部延至浙江诸暨地区,在NE-SW向延伸近1600 km,它既代 表了重要的成矿事件,亦为关键的地球化学异常层位。因此,对Ni-Mo多元素富集层进行区域上的对比研究,明确它在华南下寒武统各重要剖面的产出位置,对于构建华南下寒武统层序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遵义松林地区的下寒武统因赋存Ni-Mo-PGE矿床及与滇东地区澄江生物群相当的遵义生物群而日益受到国内外地质学家们的广泛关注。该区牛蹄塘组底部产出磷块岩、钾质斑脱岩及Ni-Mo多元素富集层,与滇东地区梅树村剖面出露的地层具有潜在的可对比性。因此,本研究选取近年来日益受科学家们关注的遵义松林地区下寒武统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对该区牛蹄塘组底部的钾质斑脱岩开展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同时,将遵义松林地区下寒武统剖面上磷块岩、钾质斑脱岩、Ni-Mo多元素富集层主要与滇东地区梅树村剖面的相应岩层进行地球化学对比研究。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华南地区上述两条代表性的下寒武统剖面进行地层对比研究,初步构建华南下寒武统具时间、空间涵义的层序框架,从而约束华南下寒武统中的重要生物群、矿床及具全球对比意义的C同位素漂移事件的时间,进一步促进华南下寒武统的划分和全球对比。论文获得以下主要结论性认识: (1)滇东地区朱家菁组中谊村段中部钾质斑脱岩及其邻近的磷块岩可构成华南下寒武统层序框架的第一个标志层。这一标志层在贵州大部分地区(或华南地区的多数下寒武统剖面)缺失。该标志层的磷块岩稀土元素总量和Y含量高于新元古代陡山沱期磷块岩,低于遵义松林地区牛蹄塘组底部及其华南其它地区相当层位(石岩头组底部及戈仲伍组)的磷块岩。第一个标志层的钾质斑脱岩的原始岩浆为亚碱性系列的酸性岩浆,其典型特征为具有较低的Zr(变化范围144×10-6~291×10-6,平均196.4×10-6)、Nb(变化范围10×10-6~13×10-6,平均11.86×10-6)含量和较高的Zr/Nb比值(变化范围为12.63~24.24,平均值为16.55)。这一层钾质斑脱岩的锆石U-Pb年龄为538.2±1.5 Ma(Jenkins et al., 2002)。 (2)遵义松林地区牛蹄塘组底部钾质斑脱岩和磷块岩分别相当于滇东地区石岩头组底部钾质斑脱岩和磷块岩,它们构成华南下寒武统层序框架的第二个标志层。该标志层中钾质斑脱岩的原始岩浆性质为中性岩浆,其碱性程度高于朱家菁组中谊村段中部钾质斑脱岩的原始岩浆。相对于中谊村段中部钾质斑脱岩,该层位的钾质斑脱岩具有高的Zr(变化范围187.0910-6~391.5710-6,平均值318.4010-6)、Nb(49.6910-6~140.0010-6,平均值90.6810-6)含量和低的Zr/Nb(2.60~4.32,平均值3.61)比值。该钾质斑脱岩的年龄为518 ± 5 Ma。该标志层的磷块岩以极其富REE和Y为特征,其稀土元素总量平均值为636.01×10-6,Y含量平均值262.43×10-6,明显高于滇东地区中谊村段磷块岩(∑REE平均值为195.45×10-6,Y含量平均值为91.2310-6),它们代表早寒武世时期一次特殊的以极其富REE和Y为特征的成磷事件。 (3)Ni-Mo多元素富集层可以作为构建华南下寒武统层序框架中的第三个等时标志层。滇东地区梅树村剖面的Ni-Mo多元素富集层被重新校正在玉案山组底部(即13层,Ni、Mo含量分别为135×10-6和583×10-6)。Ni-Mo多元素地球化学标志层的典型特征为在剖面上具Ni、Mo等多种微量元素及贵金属元素的最高异常。该标志层的Re-Os年龄为537~542 Ma,可能代表的不是地层层序的年龄。 (4)初步建立华南下寒武统时间框架。约束了华南地区下寒武统Ni-Mo-PGE矿床的下限年龄应为518 ± 5 Ma。同时,该时间框架亦约束了滇东地区澄江生物群及最古老三叶虫的下限年龄(518 ± 5 Ma),考虑到石岩头组底部钾质斑脱岩的产出位置与玉案山组中部澄江生物群的产出层位存在相当的距离(大于80 m),因此,前人对澄江生物群的推测年龄(525~530 Ma)可能有些偏老。此外,初步约束了华南地区具全球对比意义的C同位素正漂移事件的年龄(538~518 Ma)。该时间框架是建立在两个相互支持的地层高精度锆石SHRIMP U-Pb年龄的基础之上,而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年龄的最新研究成果为542 Ma,因此,它支持将华南地区的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置于朱家菁组中谊村段中部钾质斑脱岩层(第5层)的下伏地层的方案。结合华南地区最新的地层古生物学研究成果(朱茂炎等,2001;Zhu et al., 2003),将这一界线置于朱家菁组中谊村段底界可作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Simultaneous NO reduction and CO oxid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O-2,H2O and SO2 over Cu/Mg/AUO (Cu-cat), Ce/Mg/Al/O (Ce-cat) and Cu/Ce/Mg/Al/O (CuCe-cat) were studied. At low temperatures (<340 degreesC), the presence of O-2 or H2O enhanced the activity of CuCe-cat for NO and CO conversions, but significantly suppressed the activity of Cu-cat and Ce-cat, At high temperature (720 degreesC), the presence of O-2 or H2O had no adverse effect on the NO and CO conversions over these catalysts. The addition of SO2 to NO + CO + O-2 + H2O system had no effect on the, reaction of CO + O-2 over Cu-cat, but deactivated this catalyst for NO + CO and CO + H2O reactions; over Ce-cat, all of these reactions of NO + CO, CO + O-2 and CO + H2O were suppressed significantly; over CuCe-cat, NO + CO and CO + O-2 reactions were not affected while the reaction of CO + H2O was slightly inhibited. (C) 2002 Elsevier Science B.V. All rights reserved.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A new HPLC-APCI/MS method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ginsenosides has been developed. The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on a reversed-phase C-18 column using a binary eluent (acetonitrile and water) under gradient conditions. Although APCI is a high-temperature evaporative process, HPLC-APCI/MS could effectively identify thermo-labile ginsenosides. The [M-H](-) ions and the thermal degradation ions of ginsenosides could be clearly observed under negative and positive ion conditions, respectively, and these were used to identify the molecular masses, the aglycone structures and the sugar groups of ginsenosides. APCI/MS can provide more explicit information than ESI/MS for identifying and distinguishing ginsenosides. Using the HPLC-APCI/MS method, 35 ginsenosides were identified in Panax ginseng. Copyright (C) 2005 John Wiley & Sons,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