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 resultados para 796:396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主要综述小型哺乳动物亲缘关系对其种群动态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与非亲缘个体比较,亲缘个体间的相互作用趋于亲密、巢区共享程度高,亲缘关系水平对扩散有明显的作用。亲缘关系水平的差异可改变种群增长速率及种群统计学特征,对提高雌体存活率、后代断乳成功率、后代存活率及性比具有显著的作用。亲缘关系的分子生态学研究主要集中于亲权鉴定和种群遗传结构的分析。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1992年~1994年在河南灵宝市郊黄土高源农作区春夏秋逐月捕获并解剖棕色田鼠1757只(雌性961只,雄性796只),总性比为1.2073。全年都有繁殖鼠出现,但怀孕率、胎仔数、性比、繁殖指数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年间也有一定的差异。不同年龄组的性比、怀孕率、胎仔数、繁殖指数、睾丸下降率不同。种群密度对繁殖特征有明显的调节作用。高密度年份的棕色田鼠的性比、怀孕率和繁殖指数低于低密度年份。高密度区种群的繁殖强度受到抑制,雌鼠怀孕率、睾丸下降率低于低密度种群。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Although respiration of organisms and biomass as well as fossil fuel burning industrial production are identified as the major sources, the CO2 flux is still unclear due to the lack of proper measurements. A mass-balance approach that exploits differences in the carbon isotopic signature (delta(13)C) of CO2 Sources and sinks was introduced and may provide a means of reducing uncertainties in the atmospheric budget. delta(13)C measurements of atmospheric CO2 yielded an average of - 10.3 parts per thousand relative to the Peedee Belemnite standard; soil and plants had a narrow range from -25.09 parts per thousand to -26.51 parts per thousand and averaged at -25.80 parts per thousand. Based on the fact of steady fractionation and enrichment during respiration of mitochondria, we obtained the emission Of CO2 of 35.451 mol m(-2) a(-1) and CO2 flux of 0.2149 mu mol m(-2) s(-)1. The positive CO2 flux indicated the Haibei Alpine Meadow Ecosystem a source rather than a sink. The mass-balance model can be applied for other ecosystem even global carbon cycles because it neglects the complicated process of carbon metabolism, however just focuses on stabl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in any of compartments of carbon sources and sinks. (C) 2005 Elsevier B.V. All rights reserved.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six species of Ochotona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mitochondrial DNA (mtDNA) restriction-site analysis. The phylogenetic tree constructed using PAUP was based on 62 phylogenetically informative sites with O. erythrotis designated as an outgroup. Two clades were evident. One contained O. curzoniae, O. huangensis, and O. thibetana. in the second, O. daurica was a sister taxon of O. cansus. The five species appear to come from different maternal lineages. The branching structure of the tree and sequence divergence confirm that huangensis and cansus are distinct species, and that mol-osa is a synonym of O. cansus rather than O. thibetana. Divergence time, estimated from genetic distances, indicates that the ancestors of the two maternal lineages diverged ca. 6.5 x 10(6) years ago. O. curzoniae diverged from O. huangensis, and O. daurica diverged from O. cansus, at about the same time (ca. 3.4 x 10(6) years ago). These data suggest a period of rapid radiation of the genus Ochotona in China, perhaps during the late Pliocene. These calculations correspond roughly to tectonic event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China throughout this period, and appear to be substantiated by the fossil record.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路标识别是自治式移动车(ALV)视觉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校正内部导航系统的定位误差,引导ALV沿正确的行驶。本文给出了一种路标识别系统结构,并对系统各模块做了较为详尽的阐述。该系统是预测驱动,基于知识的分割识别系统,在模型匹配的识别方法中引入大量的有关地图和路标的先验知识。给出ALV的近似位置,该系统首先根据地图知识预测是否有路标存在并对可能出现的路标,预测其路标模型。然后对图像进行分割处理,抽取符号特征,得到图像模型。最后将图像模型与预测的路标模型相匹配,验证预测的正确性,给出识别结果。该系统的主要特点是:1)地图和路标的先验知识都以显式的形式表示,集中存于知识库中,知识库具有良好的人机接口。2)在面向目标的特征抽取过程中,引入大量的关于路标的先验知识,对不同类型的路标,用不同的模块完成特征抽取。3)用证据累积与空间推理实现匹配,其中证据累积由启发式贝叶斯匹配器完成。即使在图像模型与路标模型有一定差异的情况下,仍能很好地完成识别任务。该系统己在VICOM彩色图像处理系统和sum-3工作站上用C语言实现。目前,能对二类路标进行成功的识别。本文给出了实验结果及分析。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激光再制造技术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出现的激光熔覆技术基础上结合再制造技术所发展起来的一项先进制造技术,它利用高能激光束局部熔化零件表面形成熔池,同时将金属合金粉末同步送入熔池而形成与基体金属冶金结合的熔覆层,赋予零部件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抗疲劳等性能。该技术融合了激光技术、材料科学、数控加工、CAD/CAM技术、光电检测技术、机构设计技术、优化设计和系统仿真等相关领域的关键技术,是一门全新的光、机、电、计算机、自动化、材料综合交叉的制造技术。它的出现给机电设备的再制造带来了全新的理念,解决了很多传统再制造技术无法解决的难题,极大的带动和促进了再制造产业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目前,国内外激光再制造技术的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化,仍然有很多关键技术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在国家863计划、中科院知识创新基金和地方科技攻关等项目的支持下,系统地研究了激光再制造的关键技术,在建立各项关键技术知识点分析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关键技术的实施路线和解决方案,为激光再制造技术的工艺试验和工业化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 (1) 进行了激光再制造系统本体研究,在系统地研究了各功能模块的基础上,提出了各功能模块选择的原则,有效的避免了搭建再制造系统时各功能模块任意选择的误区。针对国产激光器不稳定和使用寿命短等缺点,借鉴固态激光器的结构原理,设计开发了新一代模块化CO2激光器;针对国产送粉系统不稳定、送粉不均匀等缺点,设计开发了一种新型内外双水冷的同轴送粉喷嘴,经过试验测试,此喷嘴可长时间连续稳定运行,满足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优化设计方法,自主开发了一套三维多功能激光再制造系统,该系统结构完整、功能完善、性能可靠,可以对大型设备零部件进行激光修复和激光淬火。 (2) 进行了激光再制造熔池温度场检测系统的研究,建立了一套在线、小视场、大量程、高精度红外测温系统;通过红外滤光片的选择和设计,有效解决了传统3CCD相机比色测量的准确度差和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红外热像系统位置标定的方法,为其它领域红外系统的摄像机标定提供了研究基础;进行了各加工工艺参数对熔池温度场稳定性影响的研究,从而更加了解了激光熔覆凝固成型的原理。同时,进行了熔覆层厚度检测系统的研究,建立了一套单CCD应用线结构光测量熔覆层厚度的系统,并对系统的构成、系统的标定和测量原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而实现了熔覆层厚度由定性测量向定量测量的跨越。 (3) 进行了工业生产中常见装备及其零部件的失效分析研究,提出了一套按照增加熔覆层性能的失效原因分类原则;进行了激光熔覆粉末种类及其特点的研究,提出了一套激光熔覆粉末的选择原则,给出了各类熔覆层应该采用的熔覆粉末的具体配比方案,从而为激光再制造技术的工业应用奠定了基础。 (4) 进行了激光再制造工艺设计研究,详细分解了激光熔覆过程中涉及到的各工艺步骤,如光束选择、送粉方式、不同基材的熔覆工艺、预处理工艺、预热处理、加工路径规划和后处理等,结合大量的工艺试验,提出了各工艺的选择原则;提出了激光比能量、送粉速度、搭接率、预热温度、预置粉末厚度和保护气流量是影响激光再制造熔覆层质量的最重要工艺参数,并结合工艺实验验证了这些工艺参数对熔覆层质量的实际影响;进行了熔覆层质量的宏观判据和微观判据研究,给出了宏观判据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微观判据测量的方法,从而为激光再制造技术的工业应用铺平了道路。 (5) 在解决了上述激光再制造关键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板坯结晶器激光再制造工艺试验研究,分析了板坯结晶器的失效原因,并根据失效分析设计和选择熔覆粉末,然后对每种熔覆粉末进行了熔覆工艺设计,采用正交试验法获得了各加工工艺的最佳工艺参数,并制备了相应的样件;然后对样件熔覆层的各种宏观现象和微观性能测试的进行了分析,包括孔隙率、浸润性、微观形貌、显微硬度、成分偏析、金相研究、抗腐蚀性和抗热疲劳性能等,从而得出了大面积板坯结晶器激光熔覆的最佳熔覆粉末、最佳工艺和工艺参数等,并进行了窄板结晶器的激光再制造。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大规模筑坝拦截是当前世界河流普遍面临的共同趋势,“蓄水河流”在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多层次上区别于天然河流和湖泊,改变了河流水文、河流物质转化和输送通量以及河流生态环境 因此,认识和了解水库建成后河流一水库体系水环境演化的关键过程是评价水坝的水环境影响的基础。广泛综述国内外最近的一些涉及水库效应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作者对乌江流域梯级水库的初步研究,从蓄水河流水文情势改变、生源要素(磷和硅为例)形态和通量变化、温室气体释放、水生生态系统演替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水能开发的巨大经济效益和面临的潜 在生态风险之间的平衡关系需要进一步详尽的分析研究。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在全球变化研究领域,高分辨率重建2 000年来的气候环境变化是近期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石笋微层由于其沉积界面完整,微层明显和组分构造有序,从而成为综合研究气候环境变化的理想载体。本文详细分析了石笋微层灰度和石笋微层厚度的成因、类型和影响因素,对石笋微层在高分辨率气候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及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作了简要介绍,并对该领域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看法。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规模筑坝拦截是当前世界河流普遍面临的共同趋势,“蓄水河流”在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多层次上区别于天然河流和湖泊,改变了河流水文、河流物质转化和输送通量以及河流生态环境。因此,认识和了解水库建成后河流一水库体系水环境演化的关键过程是评价水坝的水环境影响的基础。广泛综述国内外最近的一些涉及水库效应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作者对乌江流域梯级水库的初步研究,从蓄水河流水文情势改变、生源要素(磷和硅为例)形态和通量变化、温室气体释放、水生生态系统演替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水能开发的巨大经济效益和面I临的潜在生态风险之间的平衡关系需要进一步详尽的分析研究。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藏北羌塘盆地双湖地区发育一套以灰黑色油页岩、泥岩、泥灰岩互层为特征的岩相组合,含有丰富的菊石化石。该层位发现早侏罗世早Toarcian期Har poceras sp.菊石,它与欧洲广泛出现的早Toarcian期大洋缺氧事件的地层相当。通过分析,有机碳含量最高可达26.1%,有机碳同位素组成从-26.22%。变化到-23.53%0(PDB)。在地层剖面上,油页岩的8℃干酪根变化曲线显示明显的正偏移,偏移量接近2.17‰,与欧洲早Toarcian期缺氧事件地层同位素异常有很好的可对比性。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矾山明矾石矿床位于江山-绍兴深断裂南东侧,海西印支褶皱带的南东侧,中国板块东南构造区与太平洋板块的交接处,属于中国板块东南构造区。该矿床产在矾山破火山口内,是一个超大型明矾石矿床,同时矿床中的钒、镓含量也达到了综合利用的品位。该矿床研究程度低,缺少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因此,本次工作系统研究了该矿床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硫和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本次对明矾石矿床的研究获得以下几点初步认识: 1:成矿物质来源于火山岩。矿区火山岩中的K、Al、Na等矿石元素含量明显比其他地区高,并且从围岩→矿化围岩→矿石呈明显的富集趋势。稀土资料和铅同位素资料也都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于中生代火山岩。 2:V、Ga含量达到了综合利用的品位。微量元素资料表明,矿石中V平均含量为211.6ppm,Ga平均含量为16.78ppm,都大于地壳丰度,尤其是V远大于地壳丰度;同时发现,成矿时V以V¬5+形式通过与Al3+发生类质同像进入明矾石晶格,而矿石中Ga含量除与Al3+外还与Fe3+含量有关。 3:明矾石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比较复杂。根据δEu值不同可分为三类: Eu弱负异常型,Eu弱正异常型和Eu强正异常型。影响稀土元素分布的因素主要为成矿原岩中富含碱性长石和成矿时的氧逸度和温度,另外矿石结构(如孔隙度)对稀土元素分布也有影响。研究表明,矿石稀土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富集型,与火山岩基本一致。 4:硫同位素研究发现,黄铁矿的δ34S值为1.9~3.2‰,明矾石的δ34S值为13.62~16.02‰,后者明显大于前者。本次研究认为黄铁矿的δ34S值代表当时的岩浆源硫,而明矾石较大的δ34S值为岩浆硫经过同位素分馏的结果。铅同位素研究发现,明矾石矿石的206Pb/204Pb=17.963~18.606,207Pb/204Pb=15.439~15.672,208Pb/204Pb=38.405~38.796。通过与中生代火山岩和基底变质岩的对比,本次研究认为明矾石的铅源为中生代火山岩来源,与基底变质岩并无直接的来源关系。 5:通过明矾石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合实际地质特征和前人研究成果,本次研究提出了以下矿床成因:明矾石矿床形成环境为浅成低温氧化环境;成矿物质来源于围岩,成矿所需的硫源为分馏的岩浆硫;矿床形成时期为73~95Ma,比围岩晚10~20Ma;矿床成因为火山热液交代成因。 浙江省中生代火山岩成矿体系主要指受浙江省中生代火山构造、岩浆活动控制的一系列不同类型的矿床组合。成矿体系主要受江绍深断裂带和中生代陆相火山岩控制。前人对成矿体系中的单一矿床研究较多,但是缺少横向对比研究。本次工作主要通过对成矿体系中的两类矿床(金属矿床和非金属矿床)进行对比研究,结合中生代火山岩演化过程,初步探索成矿体系中各类矿床间的联系以及成矿体系与火山岩演变的关系。本次工作取得以下几点初步认识: 1:成矿体系中各类矿床的整体分布受江绍深断裂、温州-镇海大断裂等一些深大断裂控制。各矿床的具体控(容)矿构造都为次级压-压扭性断裂和破火山口构造,其中破火山口构造在成矿过程中占非常重要的作用。 2:成矿体系中各类矿床的成矿温度低,深度浅,为典型的浅成低温矿床。 3:铅同位素资料表明,矿床的铅源为中生代火山岩来源,与基底并无直接联系。氢氧同位素资料表明,各类矿床的成矿流体以中生代大气降水为主,岩浆水占很少部分或并无参与成矿。 4:成矿体系存在明显的成矿成岩时差,金属矿床在12.44~45.6Ma,萤石矿床为25~75Ma,其他非金属矿床为10~20Ma;铅锌(银)金等金属矿床为具有明显的两期成矿特征。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以往研究表明锡成矿与S型花岗岩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近年来随着大量与A型花岗岩有关的锡矿床的发现,有关锡成矿与A型花岗岩关系的研究成为地学界关注的热点。 芙蓉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位于我国著名的南岭钨锡多金属成矿带上,锡矿体位于骑田岭A型花岗岩体的内部或者岩体与围岩的内外接触带。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表明,成岩与成矿为前后相继的地质事件,具有密切的时空关系。本论文以与芙蓉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有密切时空关系的骑田岭A型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岩石学、矿物学、矿物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流体地球化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骑田岭花岗岩的岩石学特征、岩石成因、成岩物理化学条件、岩浆分异的流体特征、挥发性组分特征以及成岩与成矿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探讨骑田岭花岗岩成岩过程中流体聚集的机制及其对锡成矿的制约,初步揭示A型花岗岩与锡成矿之间的本质联系。本论文主要取得以下成果和认识: (1)通过对与锡矿有关的骑田岭花岗岩体的主量、微量、稀土元素、同位素和花岗岩中黑云母的微量、稀土元素分析研究发现:骑田岭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为高度分异演化的花岗岩,具有高硅、富铝、富碱、高钾的特征。随着岩体分异演化程度的增加,花岗岩总体向富硅、富碱的方向演化。岩体轻重稀土分异明显,表现为右倾型模式,Eu负异常明显,表现为中等-强烈的负Eu异常。岩体明显富集Rb、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及Zr、Hf等高场强元素,而亏损Ba、Nb、Sr、P、Ti。骑田岭花岗岩两个阶段岩石有着相似的Sr、Nd同位素特征,揭示其具有相同的物质来源,是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为具壳幔混合特征的A2型花岗岩。 (2)对骑田岭花岗岩体矿物学和矿物化学特征、全岩Sn含量分析研究发现: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的结晶温度为774~796℃,氧逸度(logfO2)为-15.30~-15.0。黑云母花岗岩的结晶温度为714~784℃,氧逸度(logfO2)为-17.5~-20.0。随着岩浆的演化,从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到黑云母花岗岩随着结晶温度的降低,氧逸度也随之减小。随着岩浆的演化,岩体中Cl含量不断的减少,而F含量有所增加,Cl趋向分配进入流体相。随着岩浆分异演化程度的增加,岩体成岩温度降低,氧逸度减小,岩体中Sn含量不断的减少,Sn趋向分配进入富Cl流体,表明岩浆演化过程中分异出富Cl、富Sn的流体。 (3)骑田岭花岗岩石英斑晶中的包裹体研究表明:骑田岭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在岩浆演化过程中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岩浆阶段和岩浆-热液阶段,分别以出现熔融包裹体、流体-熔融包裹体为特征,其中流体-熔融包裹体的出现是岩浆分异流体的直接证据。结合矿物的结构、构造特征,研究发现骑田岭花岗岩浆演化过程分异出流体。骑田岭花岗岩原生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岩浆分异出的流体为H2O-CO2-NaCl-KCl-CaCl2不混溶体系,具有盐度高(32.98~52.04Wt%NaCleq.),密度低(0.27~0.95g/cm3),均一温度较高(190~ 494℃)的特征,压力为600~800bar,成岩过程中发生了沸腾现象。 (4)对芙蓉超大型锡矿床和骑田岭花岗岩研究表明,锡矿与花岗岩有着密切的时间、空间和成因联系。矿体产在花岗岩体内部或者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成岩与成矿时限一致,随着岩浆分异演化程度的增加,岩体成岩温度降低,氧逸度降低,岩体中的挥发性组分Cl含量减小,而F含量增加,Cl趋向分配进入流体相,这种流体萃取熔体中的成矿元素Sn,并以氯络合物形式迁移。可以认为,随着岩浆的演化,骑田岭花岗岩岩浆结晶期后分异出的热液流体具有富Cl和Sn的特征。芙蓉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流体应主要来源于黑云母花岗岩岩浆结晶期后分异出的岩浆热液。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探索全球性气候变化规律和环境变迁史的研究工作在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大规模的深海岩芯的研究、中国北方黄土的系统研究、大型湖泊沉积岩芯的研究及对树木年轮、泥炭、珊瑚、冰芯等“自然环境历史档案”开展的研究工作,都为重建古气候和古生态环境提供了大量的资料。洞穴化学沉积物(石笋)由于其特有的微层结构及其内的稳定氧、碳同位素和微量元素所蕴含的古气候与古生态环境信息,并且具有分布广、时间长、信息保存完整等特点,因此,它是研究地球环境变化很好的自然环境历史档案。本论文通过对凉风洞洞穴体系的综合研究和对凉风洞石笋(微层)生长特征及石笋的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的研究,系统探讨了贵州凉风洞石笋的古气候记录和古生态环境意义,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地表植被的类型及生物量等信息可综合反映于洞穴体系的不同组.分(气样、土样、水样)中。而洞穴的水动力条件也能很好的被洞穴滴水中所含微量(常量)元素记录。根据分析,洞穴综合体系对外界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响应关系存在一定规律性。通过对比说明,我们所选的凉风洞基岩的溶蚀和缓冲对水体中的信息影响不大,即洞穴滴水较好的继承了土壤水所携带的地表气候与生态环境信息,是理想的研究对象。2.凉风洞石笋具有多个沉积旋回,不同沉积旋回的纹层组合及纹层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指示不同的沉积环境。根据年龄数据判断,旋回①至旋回⑧之间年龄跨度为1570-8000 aBP,以呈缓平顶(柱)对称叠复状的沉积形态组合为主,示洞顶滴水量较大,滴水点相对稳定,且均匀,与全新世较为稳定的气候与环境变化的主旋律相一致。旋回⑧以下至底部石葡萄状沉积物之上部分之间年龄跨度为8000-14220 aBP,期间经历末次冰期晚期向全新世大暖期过渡,受诸如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等的影响,气候变化幅度大,且经历多次反复,石笋生长的沉积学特征表现为斜锥(柱)、尖顶锥不对称叠复纹层组合,示洞顶滴水水量较小但变化较大,且洞穴滴水不稳(固)定。与此时间段内不稳定的气候与环境变化的主旋律也相一致。3.凉风洞石笋上段微层具有典型南方石笋微层发育的特性:微层发育较差,层面多弯曲,层间界面模糊等。下段因为沉积间断较多、风化层面厚及受到若干时段内碳酸钙重结晶而导致晶体穿插层位生长的影响,尽管在某些层位有微层发育,但无法对石笋微层作连续观察记录。根据高精度的石笋TIMS、ICP-MS测年数据和在显微镜下所数石笋微层数量的对比,扣除若干个沉积间断及风化层导致的微层缺失,以及显微镜下肉眼对细小微层计数的误差,我们认为,凉风洞石笋微层是年生长层的可能性较大。4,由于部分测年数据仍在测试中,目前无法精确控制石笋中沉积间断的存在导致的信息缺失,因此,我们仅仅根据部分石笋测年数据,建立了凉风洞石笋在不同时段的生长速率。全新世以来石笋的生长速率在22μm/yr-51μm/yr之间,明显高于末次冰期晚期向全新世过渡这一时间段内的石笋生长速率(16μm/yr)。这些数据间接印证了石笋生长响应于外界气候,尤其是降雨的变化。5.通过对洞穴体系的综合分析对比,我们判断凉风洞洞穴综合体系相对完整,洞穴化学沉积物的6先值较为直接的响应了土壤c压的61t值变化,即反映了地表的植被(c3植物和c;植物)的组成状况。贵州地区降雨80%集中在5-10月份,在此期间,基本受西南季风和东亚季风所控制。西南季风盛行时贵州各地的降雨频繁,是一年中雨量最集中的时期,在东亚季风影响时期,贵州多晴少雨,往往形成干早的天气。又西南季风控制区大气降雨创的值的加权平均值明显低于东亚季风控制区大气降雨δ18O值的加权平均值。因此,贵州地区年均降雨量和年均降雨δ18O值主要取决于西南(印度洋)季风的强弱:西南季风加强,降雨量增加,年均降雨剐、值偏负;西南季风减弱,降雨量减少,年均降雨δ18O值偏正。洞穴滴水的6旧O值变化基本继承了大气降水的别勿值变化。因此,对地处我国西南地区贵州南部的凉风洞,源于洞穴滴水的凉风洞石笋的别勺值变化直接响应了外界的大气降雨量的变化和西南季风与东亚季风相互的强弱交替。6.对凉风洞石笋碳、氧同位素组成的时间序列曲线作20点移动平均,发现,特别是进入全新世后,石笋的引3c值和扩、值几乎具有完全一致的同步变化,只是在变化幅度上在某些时段存在差异。说明在凉风洞石笋反映的14220-1570 aBP时间段内,尤其是10500-1570 aBP期间,本区域气候具有雨热(或干冷)同期的气候特征:在气温较高时间段,西南季风增强,气候湿润多雨,更有利于地表。植物的生长。气温降低时,随着东亚季风增强,西南季风减弱,气候干旱少雨,地表C;植物的生长占有一定的比例。据此重建和恢复了本地区14220-1570 aBP期间的古气候和古生态环境:(1).14220-10500aBP,处于末次冰期晚期,气温较低。凉风洞石笋此时段的司、值都大于-9.8‰,最小值为-9.31‰,最大值达-7.290‰,平均值为-8.552‰。说明凉风洞洞穴地表的生长植被。植物占有一定的组分,石笋的δ18C值受C3植物和C4植物的共同影响。此时段内石笋6、值也存在一定的波动(-5.651‰-6.942‰),考虑到末次冰期晚期先全新世过渡期间气温变幅较大,O'Neil等(1969)所建立的氧同位素平衡分馏方程中的温度变化已不能忽略,并且大气降雨的温度效应作用也比较明显,因此我们对此时段的季风和大气降雨量的变化不作讨论。(2). 10500-9300 aBP,新仙女木事件结束,进入全新世,气温逐渐回升。凉风洞石笋此时段的扩3c值大都小于-9.8‰,最小值为-10.377‰,最大值为-9.267‰,平均值为-9.910‰。凉风洞洞穴地表植被已逐渐由C3植物占主导。此时段石笋δ18C值明显卜降,最小值为-7.420‰,最大值为-6.077‰,平均值为-6.854‰。反映在全新世早期夏季风盛行,降雨量较大,西南季风对本地区全年降雨贡献率大。(3).9300-8300 aBP,经历一段明显温度波动变化。仟3c值在-9.8‰上下波动,最小值为-10.155‰,最大值为-9.096‰,平均值为-9.712‰。凉风洞洞穴地表植被C4植物所占比例存在反复。此时段石笋岁a0值变化幅度不是很大,最小值为-6.796‰,最大值为-6.260‰,平均值为-6.490‰。受冬季风影响,夏季风有一定的减弱,总体降雨量一般,东亚季风对本地区全年降雨贡献率比全新世初期有所增大。(4).8300-3l000BP,俗称全新世大暖期,此时段全球气温明显回升,石笋δ18C值总体逐渐降低,最小值为-n.926编,平均值为-10.496‰。凉风洞洞穴地表植被基本由C3植物所控制。但在扩飞值总体逐渐降低的趋势一F,也存在若干扩3c值明显增大时段,如7700-6700 aBP时段,61七值最大值达-8.110‰,地表C4植物所占比例已不能忽略。此时段石笋6150值变化幅度较大,最小值为-7.373‰,最大值为-5.047‰,平均值为-6.261‰。反映在全新世大暖期的大背景下西南季风和东亚季风的交替以及大气降雨量的变化存在较大的波动,说明了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5).3100-1570 aBP,在3100aBP前后,凉风洞石笋的δ18C值和δ18O值均急剧上升,标志进入晚全新世。此时段气温变幅很大,δ18C值总体虽然仍偏低,平均值为-10.275‰,但刻畜介于-6.495-12.097‰之间;δ18C值平均值为-6.184‰,变幅介于-4.677-8.65‰之间,均超过以往任何时段。此时段凉风洞洞穴地表植被基本上仍然由C。植物所控制,始于3100 aBP的急速降温事件使得在全新世晚期开始时段C4植物所占比例有一定的上升。此时段内西南季风和东亚季风反复多次交替,大气降雨量存在较大幅度的变化,说明了季风气候在此时段的很不稳定性。对于169于巧70 oBP百年时间段内石笋的δ18C值和司、值巨大幅度的急剧升高,有待进一步研究,也不排除石笋表层长期裸露受外界污染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