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 resultados para Dano de DNA
Resumo: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mitochondrial DNA (mtDNA) variants contribute to the susceptibility to schizophrenia, we sequenced the entire mtDNAs from 93 Japanese schizophrenic patients. Three non-synonymous homoplasmic variants in subunit six of the ATP s
Resumo:
DNA拓扑异构酶与断开DNA链和改变其拓扑结构有关。先前的研究认为,拓扑异构酶TypeⅡB是由TypeⅡA通过基因的复制、重组和缺失所造成。然而,本研究结果则显示,TypeⅠA与TypeⅡB的进化关系较近,而TypeⅡA与TypeⅡB的关系较远。因此,TypeⅡB可能是由TypeⅠA演化而来,或者说,TypeⅡB是TypeⅠA在古细菌中的特化形式;TypeⅡB可能是由TypeⅡA通过形成TypeⅠA后演化而成的,而不是由TypeⅡA直接通过基因的复制、重组和缺失所造成。在由TypeⅡA演化成为TypeⅠA,最后演化为TypeⅡB的过程中,DNA拓扑异构酶的催化机制也发生了变化从需要金属离子的协助,演化到了不需要镁离子的存在协助其催化。
Resumo:
上个世纪60 年代, Kimura 提出的“中性进化”假说使经典的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遭遇了前所未有 的挑战。但新近的研究表明: 在DNA 水平, 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自然选择”的进化理论。这些研究成果得益 于近年来大量群体和基因组DNA 数据的积累, 以及理论群体遗传学的发展。在DNA 水平检测选择作用是否存 在的方法包括两大类: 种内多态性检验和种间差异度检验。前者以Tajima (1989) 提出的D 检验为代表, 后者 大都基于“中性条件下, 种内与种间进化速率一致”的原理。这些方法以中性假说作为零假设, 结合统计检验 方法分析DNA 数据, 被称为“中性检验”。这些方法对于解决一些有关进化的基础理论问题和人类遗传学及生 物信息学的深入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几个应用广泛的检测方法, 以使国内的读者了解它们的基本思 路和操作方法。
Resumo:
本文运用11种限制性内切酶分析了家鸡(茶花鸡、尼西鸡、大理漾濞黄鸡)和原鸡共10只个体的线粒体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平均每个个体检测到的片段为40条左右。但仅发现3种变异的限制性格局,即StuI-B,EcaU-B和EcoRI-B。其中StuI─B和ScaI─B为首次报道,而且均为原鸡所特有,EcoRI─B则为大理漾濞黄鸡所特有。茶花鸡和尼西鸡拥有完全相同的限制性格局。经过计算,原鸡与茶花─尼西鸡的遗传距离为0.32%,与漾濞黄鸡的遗传距离为0.48%。上述结果提示,受试原鸡所代责的云南孟连亚群体可能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应受到保护和注意。
Resumo:
采用碱变性法,提取来自云南省不同地区4个保种山羊的13个个体的线粒体DNA(mtDNA),并用ApaⅠ,AvaⅠ,BamHⅠ,BclⅠ,BcIⅠ,BglⅡ,ClaⅠ,DraⅠ, EcoRⅠ,EcoRⅤ,HaeⅠ,HindⅢ,KpnⅠ,PstⅠ,PvuⅡ,SacⅠ,SalⅠ,SmaⅠ,StuⅠ和XhoⅠ等20种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分析。结果发现它们的线粒体DNA的分子量大 小约为15.8Kb;不同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位点分别为:DraⅠ有7个酶切位点,AvaⅢ有6个酶切位点,EcoRⅤ和StuⅠ共有5个酶切位点,HindⅡ和HaeⅡ有4个酶 切位点,BamHⅠ,BglⅡ,PstⅠ和PvuⅡ有3个酶切位点,ApaⅠ,ClaⅠ有两个酶切位点,其余有1个酶切位点。各保种山羊间未发现变异,说明云南的4个保种山 羊极可能来自于共同的母性祖先。
Resumo:
该文按照三碱基体中碱基的配合原则, 通过对λ噬菌体 DNA 核苷酸序列作计算机深度搜索. 在理论上建立了三链辫状结构模型。
Resumo:
该文按照用 STM 得到的一种变性 DNA 三链辫状结构图象, 用分子建筑术分别构建了三链辫状结构和三链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 经过运用共轭梯度法优化后, 作了能量分析, 进而讨论了它们的稳定性和结构特征。
Resumo:
迄今为止, 不少人认为5-甲基胞嘧啶的存在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热点”. 然而, 事实上5-甲基胞嘧啶作为一种稀有碱基, 本来就是许多真核生物 DNA 的正常组分. 它的存在也是真核生物DNA的特征之一. 作者几年来所作的理论研究表明, 5-甲基胞嘧啶不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热点”. 由胞嘧啶甲基化成为5-甲基胞嘧啶, 再经水解脱氨成为胸腺嘧啶的反应(C→m~(5)C→T)在正常生理条件下是不太可能发生的. 在真核生物DNA中, G—C碱基对转变为A—T碱基对的反应可能是由互变异构碱基配对或其它因素引起的。
Resumo:
线粒体 DNA (mtDNA)已被广泛用于动物群体遗传学和进化生物学的研究, 并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结果. 有效的 mtDNA 提取方法无疑是开展这方面研究的前提. 关于动物 mtDNA 的提取方法, 国内外已有不少报导. 概括起来, 可分为: 1)氯化铯超速离心法, 2)柱层析法, 3)DNase法, 4)碱变性法. 该文报道了一种改进的碱变性提取法, 与其它方法相比, 具有应用范围广、简便、经济等优点。
Resumo:
用16种限制性内切酶对150个样本进行了mtDNA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共检测到31种限制性格局, 其中Hae Ⅱ-13型、EcoRV-3型和PstⅠ-型3种限制性格局 为新报道。综合这些限制性格局, 共得出28种mtDNA类型。运用UPG法和简约法分析了各mtDNA类型之间、各人群之间的聚类关系。结果表明: 水族人群的mtDNA变异度较大; 汉族和苗族的亲缘关系最近, 布依族和水族有着较远的亲缘关系。图4表4参28
Resumo:
The three-dimensional molecular models of DNA triple helices and triple-stranded brain-like structure were built up by molecular architecture, and their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energy decomposition were examined. The results showed: (i) The base triplet is the element forming braid-like and triple helix DNA; (ii) Under specified conditions, DNA could form the triplet-stranded braid-like structure; (iii) DNA stability of the braid-like structure is less than that of the triple helix structure. (C) 1995 Academic Press Limited.
Resumo:
5-methylcytosine (m(5)C) as a rare base exists in eukaryotic genomes, which is a normal constitution in many eukaryotic DNA and the existence of m(5)C is a feature of eukaryotic DNA. Under regular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cytosine of eukaryotic DNA is usually methylated. Up to the present, many people consider that the m(5)C may be mutation hotspots by the deamination leading to gene mutation. Our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spontaneous mutation caused by the transition of G.C --> A.T, in eukaryotic DNA, may result from the tautomer changing of base pairs and may also be cause by other factor actions, however it could not be caused by the deamination of m(5)C.
Resumo:
采用碱性变性法提取来自于龙陵县不同地区的18只黄山羊个体的线粒体DNA(mtDNA),并用Apa I、Ava I、BamH I、Bcl I、Bgl I、Bgl II、Cla I、Dra I、EcoR I、EcoR V、Hae I、Hind III、Kpn I、Pst I、Pvu II、Sac I、Sal I、Sma I、Stu I和Xba I等20种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分析。 结果发现龙陵黄山羊线粒体DNA的分子量大小约为15.8Kb;不同酶的酶切位点分别为:Dra I有7个酶切位点,Ava II有6个酶切位点,EcoR V和Stu I共有5个酶切位点,Hind III和Hea II有4个酶切位点,BamH I、Bgl II、Pst I和Pvu II有3个酶切位点,Apa I、Cla I有2个酶切位点,其余有1个酶切位点。
Resumo:
用改进的方法从保存于本单位标本中提取DNA, 所得DNA片段的分子量从100bp到1kb以上。利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通用引物和PCR技术。从小麂、印度麂、贡山麂、费氏麂、黑麂DNA中扩增出307bp的 细胞色素b特异片段(加上两端引物后长度为364bp)。用28种限制性内切酶对 新鲜血样和从陈旧皮张标本中所得扩增片段进行酶切分析, 发现只有4个酶(DraⅠ、xbaⅠ、HaeⅢ、HpaⅡ)在这个片段上有切点, 其中HaeⅢ和HapⅡ的识别位点在各种麂中有所不同。 图3参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