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3 resultados para 13-129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通过对长白山冻原生态系统内 5 种植被类型的(石海、石质、典型、草甸和沼泽高山冻原植被类型)植被生物量和养分连续3 年的调查,检验了植被恢复过程中:生物量和海拔的相关性及不同类型的植被间养分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生物量和海拔显著相关(生物量=-237.3 ㏑(海拔)+494.36; R2=0.8092; P<0.05)。5 种类型的植被根茎叶中磷硫含量没有显著差异。在典型、草甸和沼泽高山冻原植被类型中,氮磷在根茎叶中储量和硫在茎叶中储量均有显著差异性(p<0.05)。植被中养分平均储量为72.46 kg·hm-2,其中氮磷硫储量分别为48.55,10.33,13.61 kg·hm-2。氮硫在草甸化高山冻原土壤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四种土壤(泥炭化高山冻原土、潜育化高山冻原土、石质化高山冻原土和寒漠化高山冻原土)中的含量,而磷在潜育化高山冻原土土壤中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四种土壤(泥炭化高山冻原土、草甸化高山冻原土、石质化高山冻原土和寒漠化高山冻原土)中含量(p<0.05)。土壤养分储量(0–20cm)平均为39.59 t·hm-2, 其中氮磷硫储量分别为 23.74, 5.86,9.99 t·hm-2。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利用长白山红松针阔叶混交林连续3年的光合有效辐射(PAR)观测数据,与林冠上方PAR值相对比,分析了林冠下5个不同水平位置探头的PAR时空特征.结果表明:林木冠层上方的PAR日总量年变化呈双峰甚至多峰趋势,主要受降水和云雾等天气状况的影响;林下PAR日总量年变化表现为非生长季与冠层上方变化趋势一致,在生长季数值较小且趋于稳定.典型晴天时林下5个探头的PAR值在时间和大小分布上有较大差异.在空间变化上,非生长季林下PAR变异系数较小,约为0.15;生长季的变异系数较大,在0.22以上,最高值在8月.生长季典型晴天太阳高度角为38°~48°区间(9:00—10:00和13:00—14:00)时,林下PAR空间变化较大.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利用LI-6400CO2分析系统测定了长白山红松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乔木和灌木树干和枝条的呼吸、植物叶片光合与呼吸.同步监测森林小气候气象因子,建立土壤、树干、叶片与气象因子间的模型.根据红松针阔叶混交林植被群落特性,估算红松针阔叶混交林森林生态系统不同组分CO2通量.利用涡度相关技术监测红松针阔叶混交林净生态系统交换量.探讨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对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在当年的气候条件下,该森林净生态系统交换量主要受土壤呼吸和叶片光合的影响.红松针阔叶混交林净生态系统交换量全年变化范围在-4.67~13.80μmol·m-2·s-1.该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在冬季和夏季里平均分别为-2.0和3.9μmol·m-2·s-1(24 h平均值).乔木、灌木和草本的初级生产力分别占阔叶红松林总初级生产力的89.7%,3.5%,6.8%.土壤呼吸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CO2排放源,约占红松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CO2排放的69.7%,植物叶片和枝干分别占15.2%和15.1%.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中红松针阔叶混交林净生态系统交换量分别占全年CO2通量的56.8%和43.2%.自养呼吸占总初级生产力的比值(Ra:GPP)为0.52(NPP:GPP=0.48).森林生态系统地下当年碳积累量占总初级生产力的52%.土壤呼吸占总初级生产力的60%.红松针阔叶混交林NPP为769.3 gC·m-2·a-1.该森林净生态系统交换量(NEE)为229.51 gC·m-2·a-1.涡度相关技术获得的该森林生态系统NEE低于箱式法获得的19.8%.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植被--大气间CO2交换研究对准确评价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采用开路式涡动相关系统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CO2交换特征进行了整年连续监测.结果表明,该森林生态系统的碳交换季节变化明显,2003年森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变化范围在-6.37~2.13 g/(m2.d)之间,5—9月均表现为碳汇,其余月份为碳源,其中净碳吸收量与释放量最大的月份分别为6和10月;全年森林净吸收的碳量为-191.3 g/m2,整体表现为一定强度的碳汇.影响NEE的环境因子主要是光合有效辐射(PAR)和土壤温度等,白天NEE对PAR的响应符合直角双曲线方程,夜间的NEE与5 cm深土壤温度有较好的指数关系.生态系统呼吸释放对温度响应的敏感性(Q10)为3.17.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1998~ 1999年实测了河南境内长江中游栓皮栎林的林外降水、林内降水、树干径流以及下层植被和枯落物对降水的影响 ,并建立了相关的计算模型。结果表明 :观测期内栓皮栎林冠层能截留降水 2 0 .77% ,并将 4.85 %的降水转化为树干径流 ,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为 13.40 t/ hm2 ,林外降水和林内降水、树干径流之间为线性关系 ,而林冠截留符合灰色模型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 ,在辽西半干旱区褐土上进行了长期田间试验 ,研究不同的灌水、施氮、施磷和施秸秆水平对土壤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土壤全钾含量随着氮、磷和秸秆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降低 ,其中 ,施磷对土壤全钾含量的增加效果最明显 ,其次是施秸秆量。土壤速效钾含量随着灌水和氮、磷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 ,随着秸秆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其中 ,施秸秆对土壤的速效钾含量影响最明显 ,其次是施用磷肥的影响。另外 ,施肥和灌水在提高土壤全钾含量的同时可能使速效钾含量降低 ,两者的变化表现为一定的负相关。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长期土壤肥力试验跨越相当长的时间尺度,可广泛利用于研究众多学科如农学、土壤学、生物学、生态学、气象学和环境科学等有关的科学问题。超过百年历史的长期肥力试验记录着人类活动和环境变迁的丰富信息,是有着巨大科学价值的人类宝贵财富。未来长期肥力试验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深入开发这一巨大的科学信息库。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赋存形态.选用沉积物中2种典型氢氧化物矿物: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铝,以水培法和矿物结合态Cd为培养介质,以芦苇为受试植物,研究环境中吸附和共沉淀态Cd生物有效性差别,并探究老化过程对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经过13 d的培养,发现2种结合形式的Cd均可被芦苇富集,不同处理体系中富集强度不同,根中富集量为9.1~37.8 mg.kg-1;地上部分富集量为0~10.0 mg.kg-1.其中,结合在Fe0.5Al0.5(OH)3矿物上的Cd的生物有效性最大,其次是Fe(OH)3和老化的Fe0.5Al0.5(OH)3,富集量最少的是老化的Fe(OH)3的处理.采用2种低分子量有机酸对Cd进行解吸实验,Cd的解吸规律与芦苇对Cd的富集规律一致.因此,共沉淀处理降低了Cd的富集,矿物的理化性质决定了含铝矿物对Cd的结合较差,老化作用抑制了吸附态Cd的富集,有机酸解吸实验也验证了不同形态Cd生物有效性的差异.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正>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经济技术进步的必然产物,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经阶段[1,2]。据统计,从1800年起,世界城市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百分比每50年翻一番。据预测,世界城市人口所占比例2000年将达到48.2%(1980年为39.9%),2025年将达到62.5%,而且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例的增加要比发达国家更快[3]。世界城市化给全人类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尤其是给城市居民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1,2]。目前,困扰全世界的人口、资源、能源、粮食和环境等五大问题无一不与世界性的城市化进程有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将成为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最有意义的途径之一。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文章通过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用地需求及城镇扩展用地结构的分析,提出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旧城改造、开辟CBD地区商务区等实现城市用地空间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以小城镇建设,乡镇企业改造与自然村庄的合并改造联系在一起的综合开发方式,解决小城镇建设与农地保护的矛盾;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结构和功能布局城市绿地,进一步提高用地布局结构的合理性,并介绍了以“绿脉”为先导的城市空间布局概念。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为循环利用植物油淋洗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应用吸附过程去除植物油中的多环芳烃.对10种吸附剂进行吸附柱和批处理筛选实验,评价了这些吸附剂的物理化学性质,从中筛选出最适合的吸附剂.动态吸附柱筛选实验表明,植物油中的多环芳烃在活性炭F400及F300上的吸附量最高,分别为55.39μg.g-1和23.82μg.g-1,说明吸附剂的粒径对吸附效果有重要影响,而多环芳烃在其他几种吸附剂上几乎没有吸附.批处理筛选实验表明,多环芳烃在两种活性炭上的吸附量仍然最多,分别为211.85μg.g-1和203.79μg.g-1.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采用大田大区试验方式,对三江平原白浆土应用磁化肥效果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磁化肥对白浆土表层土壤容重、水分及孔隙度等物理性状均有所改善,提高了氮,磷肥利用率,施磁化肥比施等量养分化肥增产5.9%~13.9%。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辽宁大连和北京地区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心材腐朽病的病原菌为槐生多年卧孔菌 (Perennipo riarobiniophila(Murrill)Ryvarden)。根据野外调查对此新病害的症状和危害进行了报道,并根据采集的病原标本材料对该病原菌进行了详细描述。该菌主要危害 30年生以上的活立木,造成心材白色腐朽,最终导致受害树木枯死或风折后死亡。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该文调查了20年前在辽东山区次生林林冠下栽植红松幼苗而长成的群落,分析了红松在群落中的地位,检测林冠下栽植红松的成效,并以基盘分析20年期间红松径向生长规律,从而探讨首次透光伐的适宜时间。结果表明:20年后红松植株高均小于4 m,大于3 m的植株仅占13.9%,平均高为1.8 m,树高年平均增长量为0.078 m/a;大部分红松仍位于灌木层,这说明在无法保证光照的环境中红松生长十分缓慢,应实行透光伐。红松径向生长规律为:先有一个2~3年的缓慢生长过程,随后加速增长并持续一段时间,然后锐减并稳定在一个极低值;林冠下栽植红松后4~12年是红松快速生长时期,这9年期间平均径向生长量为3.06 mm/a;第8年平均径向生长量达到最大值,为3.45 mm/a;第13年红松径向生长量急剧下降,在1.32~1.83 mm/a之间。根据受压判断公式测得在12年后应进行首次透光伐。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以Zhao等提出得"能值足迹"方法和顾晓薇等提出的"本国足迹"理论为基础,从生产角度计算分析了辽宁省大连市2002年的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情况,并对比本地能值生态足迹、能值足迹和传统生态足迹的计算结果,包括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生态足迹强度指数和生态超载指数。各方法均得到同样结论:大连市存在生态赤字,分别为2.24,5.13和18.71。本地生产导致的生态超载指数最大,为6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