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 resultados para 7 (2 hydroxyethyl)guanine
Resumo:
利用藻类生物膜去除水体氮磷为富营养化的防治提供了1种新途径,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以巨颤藻(Oscillatoria princeps)占优势的藻类生物膜对人工合成污水、污水处理厂二级污水和富营养化湖水氮(N)、磷(P)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通过5 d的处理,藻类生物膜对人工合成污水、污水处理厂二级污水和富营养化湖水总氮(TN)去除率分别为57.1%、94.5%和93.8%,对总磷(TP)去除率分别为93%、73%和79%.藻类产量达到3.7~7.2 g.(m2.d)-1;收获藻体总凯氏氮(TKN)达5.7%
Resumo:
对东洞庭湖7个采样站点的浮游生物群落进行了DNA多态性的RAPD指纹分析和物种组成的分类鉴定,并通过聚类分析探讨了DNA指纹拓扑结构与物种组成对应关系。结果如下:(1)筛选出的11条随机引物共获得148条长度在180~2000bp的谱带,多态率为98.6%,各引物扩增谱带数在11~16不等;各站点平均有57.6条谱带,其中站最多(70条),站最少(45条),而站的特有带最多(7条),站最少(2条);(2)共观察到54种/类浮游生物,其中站出现的最多(27),其它各站点在7~13不等,分布概率在85%以上的
Resumo:
齿体特征是车轮虫物种鉴定的一个重要依据。本文首次提出一种齿体结构面积比例量化法 ,即通过对齿钩、齿锥、齿棘、齿体环各部分反口面观面积的测量 ,分别计算出前三者与所在齿体的面积比以及所有齿体总面积与齿体环的面积比 ,从而将齿体特征转换为量化指标。依据所测量化值 ,采用相似性聚类法 ,我们首先探讨了显著车轮虫 (TrichodinanobbillisChen ,196 3)的三个种群的亲缘关系 ,然后以劳牧小车轮虫 (TrichodinellalomiXu ,Song&Warren ,1999)为外类群 ,选
Resumo:
克隆得到 2种缘毛类纤毛虫———钟形钟虫 (Vorticellacampanula)和螅状独缩虫 (Carchesiumpolyp inum)的胞质Hsp70基因部分序列 ,长度均为 4 38bp ,编码 14 6个氨基酸。以细菌为外类群 ,利用最大似然法和邻接法构建包括其他 5种纤毛虫在内的共 2 6个物种的Hsp70基因氨基酸序列系统发育树 ,其拓扑结构显示 :V campanula和C polypinum聚在一起 ,并与另 2种寡膜纲的嗜热四膜虫 (Tetrahymenathermophila)及草
Resumo:
从1998年9月至1999年9月对人工养殖湖泊——武湖日本沼虾生长特性作了研究. 以月龄来研究日本沼虾的生长,研究结果表明日本沼虾在7-1月份(1-7月龄)呈等速生长,在2-6月份(8-12月龄)呈异速生长.日本沼虾体重(W)与体长(L)呈幂函数相关,但在7-1月份时其b值接近于3,而在2-6月份时其b值明显小于3,其关系式如下: 1-7月龄:W♂=0. 0148L3. 2419(r=0. 9978,n=390),W♀=0. 0206L3. 0117(r=0. 9968,n=372); 8-12月龄:W♂
Resumo:
介绍了水生植物在污水治理中的应用。通过与其他方法的比较 ,说明了水生植物净化法有其独特的优点。分别阐述了低等植物藻类及高等水生植物净化污水的应用类型、方式 ,应用范围及净化机理 ,还对高等水生植物的选取标准作了描述。指出了该方法使用的可行性 ,并对其应用前景作出了展望。
Resumo:
利用富营养浅水湖泊 (武汉东湖 )中所建立的大型实验围隔系统 ,研究了沉水植物对水体N、P营养水平的影响 .结果表明 ,沉水植物重建后N、P营养水平显著降低 .在研究期间 ,水生植物围隔总N和总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围隔和大湖水体 ,而且水生植物围隔的总P含量一般维持在 0 .1mg·L- 1 左右 ,季节性波动远低于对照围隔和大湖水体 .水生植物围隔水体中氨态氮和亚硝态氮含量较低 ,而硝态氮含量与对照围隔和和大湖水体差别不大 .由此可见 ,恢复以沉水植物为主的水生植被 ,可以有效地降低N、P营养循环速度
Resumo: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KSCX2-SW-10 2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 3 992 5 0 0 7); 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 ( 2 0 0 0 5 0 0 40 44 ); 国家 973计划 ( 2 0 0 2CB412 3 0 0 )
Resumo:
紫外线灭活的草鱼出血病病毒 (GCHV)能诱导鲫囊胚培养细胞 (CAB)产生高滴度的干扰素 ,从而诱导宿主细胞基因表达的改变并处于抗病毒状态。提取灭活病毒诱导未经病毒诱导的CAB细胞mRNA ,利用抑制性差减杂交技术 ,成功构建了鱼类培养细胞抗病毒基因差减cDNA文库。以鲫管家基因α tubulin和 β actin作为差减指标 ,检测差减cDNA文库的差减效率分别高达 2 15和 2 7倍 ,表明经过病毒诱导后的细胞中 ,某些差异表达基因的富集效率也接近 2 15倍。鱼类抗病毒基因差减cDNA文库的建立
Resumo:
本文阐述了植物在人工湿地污水净化过程中作用及存在的若干问题 ,提出了研究人工湿地植物的一些设想 .植物在人工湿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但直接摄取利用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吸收富集污水中的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 ;而且输送氧气到根区 ,提供根区微生物生长、繁殖和降解对氧的需求 ;还能维持和加强人工湿地系统内的水力学传输 .但目前人工湿地植物的应用还存在着枯死衰退、杂草丛生和根系扩展较浅等问题 ,影响人工湿地的净化功能 .通过对人工湿地植物生理生态特性如气体代谢、光合作用、逆境生理和相生相克等研究 ,筛选出优良
Resumo:
求出了 17种常见底栖动物的体长、体重 (干、湿 )关系 .一般情况下 ,b值略小于 3.0 .测定了 16种经济底栖动物的生化组分 ,蛋白质质量分数超过 5 0 %的有 14种 ,其中背摇蚊的最高 ,为 71.7% ;脂类质量分数超过 2 0 %的有 6种 ,其中苏氏尾鳃蚓、单孔蚓的最高 ,为 33.36 % ;灰分质量分数超过 10 %的有 10种 ,其中克氏螯虾和溪蟹一种分别达到 39.3%和 5 8.9% ;碳水化合物的质量分数一般低于 10 % .
Resumo: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KSCX2 SW 1 0 2 0 7);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 3992 5 0 0 7); 武汉市晨光计划 ( 2 0 0 2 5 0 0 1 0 35 ); 湖北省重点项目; 欧洲联盟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资助
Resumo:
对深圳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淡水种类占绝对优势 ,藻类5门32属45种 ,其中硅藻12属18种 ,绿藻1属15种 ,蓝藻7属10种 ,裸藻、金藻各1属1种 ;浮游动物共计37种 ,其中原生动物9种,轮虫14种 ,枝角类2种 ,桡足类8种 ,浮游幼虫及其它4种 ;底栖动物20种 ,分别为环节动物的多毛类7种 ,寡毛类2种 ,软体动物8种 ,甲壳动物2种 ,鱼类1种。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数量和分布的特征是 :藻类细胞密度为2.4×106~1.4×107个/L
Resumo:
以江汉平原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当地农户小麦 -稻、稻 -稻、油菜 -大豆、油菜 -花生、小麦 -芝麻、小麦 -棉花、青椒 -大白菜、萝卜 -茄子 8种种植模式农田 B素的输入、输出和平衡研究。结果表明 ,B素的输出主要是作物收获 ,占 B素总输出量的 4 4.8%~ 6 4 .7% ;其次是淋溶损失占 2 5 %~ 4 1 .4 % ,B素流失占总输出量的 9.2 %~ 1 7.4 %。B素的主要输入途径是施有机肥和 B肥 ,此外 ,降雨也是 B素输入的主要途径 ,该区域各种类型农田生态系统
Resumo:
利用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系统去除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DBP) ,在处理DBP浓度为 9 84mg·l- 1的进水实验中 ,显示了良好的去除效果 .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系统独特的结构和水流方式 ,为湿地微生物活动制造了更有利的生境 .系统基质对DBP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 ,以DBP为碳源的细菌和真菌对DBP的降解起了主要作用 ;处理系统下行流池具有较高的微生物丰度 ,是DBP降解的主要场所 .植物在构建湿地系统去除DBP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总之 ,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中基质、微生物和植物协同作用有利于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