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5 resultados para 4-Aryl-3
Resumo:
著名鸟类学家N.J.Collar在英国东方鸟类学会(The Oriental Bird Club)最新一期的Forktail上发表文章,对亚洲鹛类(文中用的是Timaliidae———画眉科)中一些种类的分类地位做了厘正,涉及多个在中国有分布的种类,其中包括将黄喉噪鹛东南亚种Garrulax galbanus courtoisi重新升格为独立种G.courtoisi[1]。1923年,法国鸟类学会会长M.A.Ménégaux依据1919年采自江西婺源(当时属安徽省)的两号标本发表了新种Garrulas courtoisi[2]。J.Berlioz随之将其归为黄喉噪鹛G.galbanus下的一亚种[3]。1958年,郑作新将1956年3月在云南思茅石头山采到的3只标本定名为G.g.courtoisi[4];1982年,郑作新、唐瑞昌又依据这3号标本发表了思茅亚种G.g.simaoensis[5]。1994年,Long等人即已指出应将黄喉噪鹛G.galbanus视为单型种,而将courtoisi和simaoensis分立之[6]。Inskipp等人也指出courtoisi(包括simaoensis)与galban
Resumo:
2005年3月-7月对南充市金翅雀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金翅雀3月开始繁殖;雌雄共同筑巢,营巢期4-5d;窝卵数:3.67±0.58(n=3),孵化率63.64%;雌孵卵,孵卵期12-13d,孵卵期间食物由雄鸟提供;双亲共同育雏,育雏期14-15d.雏鸟生长曲线呈“S”型.
Resumo:
经sephadex G-75凝胶过滤、QAE-Sephadex A-50和CM-Sephadex C-25离子交换步骤,从湖南产尖吻蝮(Deinagkistrodon acutus)蛇毒中纯化出两个出血毒素,被命名为HaHT-1和HaHT-2。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呈单一的蛋白染色带。两个出血毒素的分子量相同,均为 23.5kDa。等电聚焦电泳测定它们的等电点分别为5.6和5.2。HaHT-1和HaHT-2均具有较强的出血活性(MHD分别为0.5和0.8μg),都有酪蛋白水解活力,无精氨酸酯酶、胆碱酯酶和磷脂酶A_2活力。用CD谱测定HaHT-l和HaHT-2的溶液构象,HaHT-1的α-螺旋、β-折叠和无规卷曲分别为36.9%、35.5%和27.6%,而HaHT-2的α-螺旋、β-折叠和无规卷曲分别为23.4%、31.3%和45.3%。pH的变化对它们构象有影响,在pH2-11范围内,酸性比碱性大。随着酸性或碱性的增加其α-螺旋含量减少,无规卷曲增加,β-折叠结构变化不大。
Resumo:
的:建立和保存贵州布依族B淋巴母细胞株。方法:采用EB病毒转化外周血B淋巴细胞, 同时加环孢霉素A法。结果:建立了7株永生细胞,供血者身体健康且三代均为布依族。绪论:建立永生 细胞株可长期保存布依族独特的基因组,为民族起源、演进及遗传多样性等研究提供细胞资源。
Resumo:
对尖吻蝮蛇毒四个凝血酶样成分(TLP)的酶学性质的比较研究表明,它们都具有凝结(血)活性和精氨酸酯酶活性。其凝结活力TLP_(4)>TLP_(3 )>TLP_(1)>TLP_(2),Ca~(++)有激活作用,但不被肝素、EDTA所抑制; 精氨酸酯酶活力以TLP_(1)、TLP_(2)较高, Ca~(++)、EDTA无明显的激活或抑制作用;TLP_(1)对热比较稳定,TLP_(4)对于酸碱变化比较稳定。经动物体内试验表明,尖吻蝮蛇毒与美洲矛头蝮蛇毒一样,同时含有去纤酶和蛇毒凝血酶。图1表3参9
Resumo:
5种矿粉和2种金属化合物(SnO_(2)和Fe_(2)O_(3))均能诱发大鼠骨髓细胞微核和 核碎解的增加。5种矿粉和4种金属化合物均能诱发大鼠肺巨噬细胞微核率和微核解率的变化。图版5表3参11
Resumo:
用远紫外CD谱研究了湖南产尖吻蝮蛇毒的两个出血毒素(DaHT-1、DaHT-2)的溶液构象, 计算得DaHT-1的#alpha#螺旋、#beta#折叠、无规卷曲的含量分别为36.9%, 35.5%, 27.6%; DaHT-2的#alpha#螺旋、#beta#折叠、无规卷曲分别为23.4%, 31.3%, 45.3%。随pH的增大或减小。温度和pH对CD谱的影响相似。0.02mol/L EDTA便导致两个出血毒素呈极度的无序状态。胰蛋白酶不影响它们的出血活性。图4表4参10
Resumo:
在室内养殖条件下,研究厚颌鲂仔鱼的摄食、耐饥饿和恢复生长能力。试验结果表明:(1)仔鱼在孵出后2~3d开口摄食,卵黄囊在之后的2d耗尽,饥饿仔鱼在12~13日龄达到不可逆点(PNR);(2)饥饿仔鱼的初次摄食率在卵黄囊耗尽时达到最高,保持在80%以上的时间为7d;(3)仔鱼在PNR后死亡率急剧增加,PNR后第3d仔鱼全部死亡;(4)经恢复生长试验,延迟3d投饵对仔鱼的存活率影响不大,延迟3~6d投饵对仔鱼全长生长影响不大。
Resumo:
对库布齐沙地4种三年生不同立地条件下人工藻结皮的发育特征和微生物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将荒漠蓝藻接种到沙面,形成的人工藻结皮经过3年的生长和发育,结皮的平均厚度达到2.23—5.36mm,呈现深黑色和灰绿色,结皮盖度大于70%。其中沙柳(Salixcheilophila Schneid.)-羊草(Aneurolepidium chinensis)-藻(algae)结皮(SAA)发育最好、生物量最高,且演替成苔藓结皮。在人工藻结皮区普遍出现沙生植物的拓殖和大量生长,如沙米(Agriphyllum s
Resumo:
本文研究了不同重碳酸盐(HCO_3~-)碱度2.3mmol/L(ALK2.3)和12.4mmol/L(ALK12.4)条件对蛋白核小球藻光合活性、色素组成、丙二醛(MDA)含量与胞外多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碱度增加对蛋白核小球藻光合活性呈促进-抑制-促进效应,ALK2.3对光合活性影响的强度高于ALK12.4.碱度增加提高叶绿素b/叶绿素a(Chl.b/Chl.a)的值,降低类胡萝卜素/叶绿素(Caro/TChl)的值,并且ALK12.4条件下对藻细胞的作用程度强于ALK2.3.此外碱度增加刺激蛋白核小
Resumo:
于2002年4月~2003年3月研究了牛山湖翘嘴鲌(C luter alburnus)和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的年龄组成与生长。研究结果表明,翘嘴鲌由5个年龄组组成,以2~4龄鱼为主;红鳍原鲌由3个年龄组组成,以2龄鱼为主。翘嘴鲌的平均体长和体重分别为367 mm和551 g;红鳍原鲌的平均体长和体重分别为141 mm和42 g。翘嘴鲌和红鳍原鲌的体长与体重关系式分别为W=0.00001L2.9902与W=0.000005L3.1941。牛山湖鱼类主要由适应静水生
Resumo:
借助人工装置和露天水池,通过分析实验水体中氮、磷元素浓度的变化,研究了实验室条件下一种绿球藻(Chlorococcumsp.)和露天小型生态系统中寡枝刚毛藻(Cladophora oligoclonaKütz).对污水中氮磷营养的去除效果.结果显示:绿球藻在高浓度氮和磷的污水中生长良好并维持较高的氮磷去除率,在6天处理期间,人工污水中总溶解性氮、硝酸盐氮、氨氮、总溶解性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46.2%,37.8%,98.4%和79.3%;在对天然湖泊水的处理中,绿球藻对总溶解性磷的去除率在第5天为79.2%.
Resumo:
目的研究废旧变压器拆解埸多氯联苯(PCBs)对环境的污染情况。方法以F镇为暴露区Ⅰ;以无该产业、气候条件、地理特征等情况相似间邻的P镇为暴露区Ⅱ;并选择相距500公里外的DXG镇为对照区。随机分层抽取河水(溪水)、稻田土、晚稻谷、鸡(鸭)蛋、淡水鱼等样品,采用超痕量分析方法检测其PCBs含量。结果暴露区Ⅰ各样品中的PCBs含量均超过暴露区Ⅱ(除晚稻谷外)和对照区,三者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的意义。其中,暴露区Ⅰ河鲫鱼的PCBs高达9.1ug/g,是河水的8000多倍,鸡蛋和鸭蛋的PCBs平均含量也高达1.0
Resumo:
利用青蛙蝌蚪红细胞微核试验,检测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各级处理工艺出水的诱变活性。在l6d生话污水处理的实验中,青蛙蝌蚪红细胞微核细胞率及核异常率2d后就呈现统计上的显著增加,并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增高,第8天达到最大值。在不同浓度混合污水暴露实验中,蝌蚪红细胞微核细胞率和核异常率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增加。实验结果表明:城镇生活污水具有较强的诱变活性,一级和二级处理工艺出水也具有一定的诱变活性。现有污水处理工艺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Resumo:
通过8周的生长实验确定了许氏平(Sebastes schlegeli)幼鱼的赖氨酸需求量。饲料必需氨基酸组成(除赖氨酸外)参照鱼体肌肉蛋白的氨基酸模式,配制赖氨酸含量为1.542、.04、2.54、3.04、3.54和4.04%的等氮等能的六种半精制饲料。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赖氨酸含量的增加,增重率逐渐提高,当饲料中赖氨酸含量为3.54%时,达到最大值(P<0.05)。基础饲料组的蛋白质贮积率最低,且显著低于3.54%组(P<0.05),和其他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饲料中赖氨酸含量的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