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4 resultados para 863
Resumo: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u2+(0.01,0.1,1,10,50,100,200mg/L)对绿球藻(Chlorococcumsp.)生长、形态结构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u2+对绿球藻的显微结构、生长及生理状态的影响比较显著.与对照BG11培养的绿球藻比较,0.01~1mg/LCu2+浓度下培养的绿球藻,细胞壁无明显增厚,色素没有多大变化,但蛋白核由一个变为多个;而在高浓度(10~200mg/LCu2+)下,细胞壁明显增厚为多层,色素减少,蛋白核减少并回复到1个或消失.低浓度Cu2+(0.01,0.1mg
Resumo:
以紫外线灭活的dsRNA病毒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诱导和模拟诱导的牙鲆胚胎细胞为材料,利用抑制性差减杂交(SSH)技术,成功构建了双链RNA病毒诱导的牙鲆胚胎细胞(FEC)差减cDNA文库。以管家基因αtub lin作为差减指标,经检测,该文库差减效率达210倍,表明经病毒诱导后某些差异表达基因也得到了相应倍数的富集。将获得的cDNA片段连接到pGEM T载体,PCR检测显示差减片段在250bp~2 000bp之间。该差减cDNA文库的构建为从分子水平研究牙鲆培养细胞对dsRNA病毒的免疫反应、以及进
Resumo:
研究了Mg、Mo、Zn、维生素B1以及烟酸等微量营养物质对活性污泥降解CODCr活性的 影响,同时,对微量营养物质作用前后处理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毛 纺废水缺乏生物处理系统所需足够的微量营养物质;不同种类和浓度的微量营养物质对活性污泥降 解CODCr活性的影响效果也不相同,Mg、Mo、Zn、雏生素B1和烟酸的最佳浓度分别为5 mg/L, 2 mg/L,1 mg/L,1 mg/L和1 mg/L;其最佳促进效果可使CODCr降解速率分别达到对照系统的 180%、140%、130%,
Resumo:
建立了微囊藻毒素的一种新的测定方法。在Ni2 + 硼砂为支持电解质的体系中 ,微囊藻毒素 RR在 -1 5 5V产生一个极谱波。在此实验条件下 ,微囊藻毒素在 1 5 0~8 0 0mg L浓度范围内 ,极谱波高与微囊藻毒素浓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线性相关系数为 0 998,检测限为 0 0 7mg L。同时对测定条件进行了研究 ,并探讨了极谱电流的性质 ,认为该极谱波是一个催化氢波 ;常见无机物和有机物不干扰本法测定 ,具有良好的选择性。该方法用于实际水样测定 ,获得了满意结果
Resumo:
属于虹彩病毒科的淋巴囊肿病毒(Lymphoeystisdiseasevirus,LCDV)是一类能引起全球各地上百种淡、海水鱼产生囊肿的病原。在新分离到淋巴囊肿病毒中国株(LymphocystisdiseasevirusisolatefromChina,LCDV—C)并完成序列测定的基础上,用计算机辅助分析了LCDV—C羟类固醇脱氢酶(hydroxysteroiddehydrogenase,HSD)基因结构特征,LCDV—CHSD读码框为1023bp,推导其编码含340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39.3kD的蛋
Resumo:
采用0.1mg/L的微囊藻毒素-RR(MC-RR)处理烟草BY-2悬浮细胞,测定了细胞活力、细胞内活性氧(ROS)及抗氧化系统的变化.结果表明,处理144h后,BY-2的细胞活力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但是处理细胞的ROS含量随着MC-RR处理时间的延长而迅速上升,96h后,细胞的ROS含量与对照差异显著;毒素处理细胞的过氧化物酶(P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明显升高,分别在处理48h和72h后与对照差异显著;细胞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有一个先下降后升高的过程,96h后,MC-RR处理
Resumo:
以野外收集的水华蓝藻为原料,建立了以75%甲醇溶液提取、快速色谱和半制备色谱分离为主要步骤的微囊藻毒素分离纯化方法,并用HPLC、分光光度计和电喷雾质谱对所得毒素的纯度和结构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所得毒素为MCRR,纯度大于95%,其紫外吸收光谱在239nm处有特征吸收,分子组成为环(Ala-Arg-MeAsp-Arg-Adda-Glu-Mdha),分子量为1037.
Resumo:
采用藻类生物测试标准方法研究了不同氮浓度条件下绿球藻(Chlorococcumsp.)的生长及生理变化.结果表明,相对BG11(1.500g/LN)培养基,低N条件下(0.015,0.150g/L)绿球藻生长较好,对N的吸收率高达85%以上;高N条件下(4.500~30.000g/L)被试藻类生长减缓甚至停滞,但对N的吸收率仍达70%~80%.当N浓度>4.500g/L时,绿球藻Chl-a+Chl-b的含量呈逐渐减少趋势;当N浓度>1.500g/L,绿球藻硝酸还原酶(NR)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过氧
Resumo:
通过模拟实验探讨了污水处理中底栖藻类的群落结构、生长状况及其对氮(N)、磷(P)的去除能力。实验期间,被试藻类(丝状绿藻占优势)在污水中生长良好,培养5 d后收获的藻类生物量可达14.36±0.72 g;污水总氮(TN)、总磷(TP)含量分别由36.97±0.26 m g.L-1、2.88±0.02 m g.L-1降至1.44±0.09 m g.L-1、0.07±0.01 m g.L-1,对氨氮(NH4-N)和硝氮(NO3-N)的去除率亦达95%以上;藻体总凯氏氮(TKN)和TP含量分别为5.75±0.2
Resumo:
曹扬环浜是一条环形封闭水道,水质低于地表水V类标准,水体处于严重超富营养化水平,全浜暴发蓝藻水华现象。在采用截污、造流、生态恢复等生态工程措施综合治理后,随着健康水生态系统的建立,河浜水质逐步变好(由劣V类改善为接近Ⅲ类标准),水体透明见底,沉水植物覆盖率达70%~90%,水体一直维持“清水草型稳态”。重点介绍了河道治理中采用的生态修复措施及其作用,并从截污、营养盐、水生生物等方面分析了各项工程措施对抑制藻类生长、水质改善的影响,对我国城市小型河道的综合治理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Resumo:
研究了几种专用蓝藻有机无机复混肥,并对农作物进行了田间肥效试验。结果表明,施用蓝藻有机无机复混肥与普通N、P、K复合肥相比较,对烟草,西芹,韭菜,康乃馨等都有增产和改良土壤的效果。烟草试验表明,蓝藻复混肥的施用量以900kg/hm2效果最好,烟草产量、产值、上等烟比例分别比对照增加7.28%,5.04%,19.81%;西芹试验表明,施用蓝藻有机无机复混肥的各处理比对照高,其中以900kg/hm2和1200kg/hm2最高;其次是600kg/hm2;分别比对照高17.1%、16.3%和9.5%;而施用蓝藻有
Resumo:
利用14C标记1,2,7,8-四氯代二苯并二噁英(1,2,7,8Tetrachloro[U—14C]dibenzodioxin,14C1,2,7,8TCDD)初步研究了其在鲤体内的分布和代谢规律。14C1,2,7,8-TCDD溶解于丙酮/植物油中,腹腔暴露。暴露1、2、4、8、12d后取样,肝脏、胆汁、腹腔脂肪等消化制样后用液闪仪测量放射性活度。肝脏和胆汁内的放射性活度同步变化,都是第8d达到峰值后下降。腹腔脂肪内1—2d放射性明显高于随后取样的样品。肝和腹腔脂肪的分布量之比呈现“S”型变化趋势。暴露4d
Resumo:
借助细胞培养和电镜技术,揭示了鳜球形病毒(Siniperca chuatsi spherical virus,SCSV)与鳜弹状病毒(Siniperca chuatsi rhabdovirus,SCRV)在草鱼鳍细胞(Grass carp fins,GCF)中共感染的现象。在筛选到敏感鱼类细胞系和建立了 鳜病毒体外增殖系统的基础上,取息典型病毒感染出血症的鳜组织,制备组织悬液,接种到GCF细胞中传代培养, 在攻毒后间隔不同时间收集细胞,对攻毒细胞的超薄切片进行电镜观察。揭示两种形态的鳜病毒可在同一个GCF
Resumo:
细菌VIVIFORM状态是直接关系到自然水体水质评价和环境保护的生态现象 ,其形成机理相当复杂 ,但环境胁迫是主要诱因。通过人为改变湖水中的微囊藻毒素 (MC LR)水平 ,对水体中蓝藻毒素与细菌VIVIFORM状态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较高的毒素水平对水体中细菌种群总量没有明显的影响 ,但能刺激VIVIFORM细菌转化成可培养状态 ,从而证实了自然水体中蓝藻毒素与水细菌VIVIFORM状态之间存在直接的相关性。
Resumo:
利用组织原位杂交技术,以地高辛标记的反义RNA为探针,检测了金鱼(Carassius auratus)DEAD-box家族基因p68和p110在卵子发生及精子发生中的表达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在金鱼配子发生中,p68基因在各个时期的卵母细胞均有表达,Ⅰ、Ⅱ期卵母细胞中的表达水平较Ⅲ、Ⅳ期卵母细胞中更高。p68基因的表达只限于精原细胞和初级精母细胞中。p110基因在金鱼精子发生各阶段持续表达,其中精原细胞和初级精母细胞中表达水平较高;在卵子发生中,Ⅰ期卵母细胞中没有p110 RNA阳性信号,Ⅱ期卵母细胞中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