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 resultados para 12-113
Resumo:
利用100MeV/u的12C6+离子束辐照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siea YY,选育出一株高产突变菌株C03A,考察C03A发酵过程中不同温度、pH、糖汁浓度对发酵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发酵条件为:糖汁浓度24%、温度35℃、pH5.0。在10L发酵罐实验中,C03A发酵速率相对原始菌株高,36h发酵完全,比原始菌株缩短12h;发酵产酒率达到13.2%(V/V),比原始菌株高1.6%(V/V)。
Resumo:
利用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HIRFL)提供的12C6+离子束辐照紫苏干种子(辐照剂量为40,80和120Gy,剂量率4Gy/min),探讨了重离子束辐照对紫苏M1代的生物学效应。结果发现,经不同剂量的12C6+离子束辐照后,紫苏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存活率、株高、分枝数、单株产量和千粒重等生物学性状均发生了变化,其中发芽势、单株产量和千粒重随辐照剂量的提高而降低,且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但发芽率、大田成活率、株高和分枝数却随辐照剂量的增大,呈现出明显的"抛物线"趋势;紫苏幼苗根尖细胞的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随辐照剂量增加呈线性增加关系。这表明:12C6+重离子束辐照紫苏种子,具有明显的当代损伤效应,在本试验剂量范围内,低剂量辐照对发芽率和成活率有促进作用。
Resumo:
利用30,90,180Gy3种剂量的12C6+重离子束辐照大葱种子,研究其在细胞水平和农艺性状的诱变效应并进行RAPD分析。通过与M1代的研究结果比较后表明:经过不同剂量12C6+重离子照射后能有效地诱导大葱细胞形成微核和染色体畸变,这种诱变效应,在M2代仍然有所表现。M1代大葱结果期的株高、白长、花序直径和种子产量随辐照剂量增加产生明显差别,其中30Gy辐照组增幅最大。大葱总水溶性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含量在30Gy组中积累最多,在90Gy组有明显下降。与M1代一致,M2代中大葱染色体微核率及RAPD分析所得的DNA多态性比率仍然与辐照剂量呈正相关,但比率整体下降;说明高能量重离子辐照造成的DNA变异在M2代被修复和淘汰。
Resumo:
本硕士沦文籍助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分离扇聚焦回旋加速器(SFC)提供的重离子束通过全融合蒸发反应产生远离口稳定线的缺中子核素,并用本课题组发展和建立的氦喷嘴快速带传输系统以及多重符合测量装置分离、测量核素来研究其衰变性质。在实验准备期间,曾采用~(252)Cf源进行了氦喷嘴(I-I eje咧央速带传输系统效率的测定。给出了PbI_2,PbCl_2,NaCl三种无机欲添加剂的传输效率,以及传输效率随目标核质量变化的初步结果。而后完成了以下两项物理实验:~(113)Sm的(EC+β~+)衰变纲图和133Pr的同核异能态的研究:用SFC引出的~(40)Ca~(12+)束流轰击96%Ru的浓缩同位素靶,采用氦喷嘴带传输系统和x-γ与γ-γ符合测量方法,首次建议了~(133)Sm的简单的(EC+β~+)衰变纲图并测得了其β衰变半衰期。~(133)Sm是目前发表过(EC+β~+)衰变纲图的最轻的钐(Sm的缺中子核。由于Ru靶中含有~(98-102)Ru的成分,同时产生了~(133)Pr,并首次测定了~(133)Pr 11/2~-同核异能态的寿命为(l.1±0.2)s。为Pr奇A核11/2~-同核异能态的数据作了重要的补充,汇编成Pr奇A核的11/2一同核异能态和与之相关的3/2~+,5/2~+和7/2~+能级的系统性数据。用单粒子模型理论拟合从中提取了~(131,133,135,137)Pr的11/2~-同核异能态的约化跃迁概率的实验值,并与Weisskopf近似估计进行了比较。2.~(93)Pd的β缓发质子衰变:通过~(58)Ni(~(40)Ca,3n2p)反应合成β缓发质了先驱核~(93)Pd,采用氦喷嘴带传输系统加p-γ符合观测到了它的β缓发质子衰李,测得其半衰期为1.3±0.2s。采用统计模型计算拟合了实验测得的口缓发质子能谱和布居到质子发射体子核不同终态的分支比,首次由实验数据出发初步指认了93Pd的基态自旋-宇称为9/2~±。同时与采用Woods-Saxon Strutinsky方法计算~(93)Pd的核位能面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支持对~(93)Pd基态自旋一宇称为9/2~+的实验指认。
Resumo:
本论文通过讨论选择了简单易行的弹性散射法来测量兰州重离子加速器流能量、能散,描述了整个实验的准备、进行及数据处理,并讨论、修正了所得的实验结果,得到了~(12)C束流能散为(2.74 ± 0.14) * 10~(-2),能量经刻度为每核子46.4MeV/u。本工作还拟采用飞行时间法来测量束流能量的绝对值,以检验弹性散射法测得的能量值,而且已设计制作了用作起始探测器的微道板(MCP)零时探测器,上器进行了必要的高调试,用MCP零时探测器作为起始探测器,Si半导体探测器作为终止探测器,对于10MeV/uα粒子,得到了好于560ps的总时间分辩,完全可用于中能重离子实验探测
Resumo:
本实验使用放射化学方法测定了42 MeV/u (12)C与~(115)In相互作用靶余核的生成截面。借助高斯电荷分布的假设得到了靶余核的质量分布。将实验得到的质量分布与熔合碎裂模型和级联的两体衰变模型进行了比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使用统计的两体衰变模型Monte Carlo GEMINI程序计算第一次与实验结果符合得非常满意。同时计算结果也表明:在42MeV/u的轰击能量下,完全熔合对靶余核的产物仍然有很大的贡献。在同样的假设下,得到了靶余核的同位素分布。可以看到,同位素分布的宽度随靶余核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加,在此对利用中能重离子反应生成新的远离β稳定线的缺中子核素进行了讨论
Resumo:
用能量密度公式及小液滴模型给出的费米密度分布,并引入中子皮及中子分布弥散度随中子过剩自由度增加而增加这一因素,计算了重离子反应在相互作用势及熔合位垒。熔合位垒的计算值和实验值符合很好,特别是在中重核区域,改善了以前的计算结果。详细研究了亲近势标度,发现用中子皮及中子分布弥散度的变化能较好地解释中子过剩自由度对新近势标度偏离的影响。本工作对奇异核结构与核反应性质的研究无疑是有用的。我们利用HIRFL提供的46.7MeV/u ~(12)C束轰击~(58)Ni、~(115)In、~(197)Au研究了反应中发射的α粒子角分布和能谱。从速度表象中洛仑兹不变截面等高图中明显看到发射α粒子的三个源。用这三个源的运动模型成功拟合了α粒子能谱,所提取的参数符合费米气体模型计算结果,并讨论了能谱及拟合参数对靶的依赖关系。认为快速源实质上来自弹核碎裂或类弹核碎裂
Resumo:
本论文的工作:利用两体裂变角关联技术,辅之以飞行时间测量,测定了47MeV/u的~(12)C轰击~(197)Au和~(209)Bi靶中心碰撞对应的线性动量转移(LMT),得到了关联裂片出射的共面歧离分布,同时还发现了关联角很小且共面歧离很大的裂变事件,并得到了其相对速度分布。从测到的LMT分布中,得到中心碰撞对应的最可几线性动量转移约占入射动量的65%,相应于单核子线性动量转移约为192MeV/c.A,进而还估算出了所形成热核的激发能上限。在对关联裂片出射的共面歧离效应研究中,发现了共面歧离宽度是热核激发能的较好量度之一。并给出了共面歧离宽度跟热核单核子激发能的经验关系;还用简化的裂片级联蒸发模型估算了蒸发中子、质子和α粒子的平均多重性
Resumo:
文章分析了 12个日本落叶松家系扦插苗造林后的高生长表现、遗传参数和稳定性参数。得出 :在经过一次选择后 ,优良家系 (超过日本落叶松丰产林标准 15 % )只占全部家系的 1/3 ,并且仍有少量的家系低于此标准 ,可能的原因是基因型×环境 (年份 )互作的敏感性 ;连续测定期间 ,树高总生长量的广义遗传力变化不大 (74 5%~78.0 % ) ,说明高生长受中上等遗传效应的控制 ;但遗传变异系数和表型变异系数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显然再行选择需加大选择强度 ;然而 ,变异系数下降有利于为生产提供品质均一的无性系材料。稳定性分析表明 ,家系×年龄的互作是明显的 ,即高生长性状是对环境敏感的性状 ;多数家系能够利用模型进行回归预测 ;如欲在树木发育的幼龄期进行选择 ,当缺少多点试验数据时 ,只能通过连续测定 ,对稳定性好的家系作出可靠评价。文中还对稳定性方法在早期测定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Resumo:
目的:从乳酸乳球菌中选育Nisin高产菌株。方法:利用超声波对乳酸乳球菌进行诱变,并用琼脂扩散法检测其效价。结果:获得一突变菌株S-1,该菌株的生物效价为343.53IU/mL,比原始菌株提高31.52%。结论:突变株S-1遗传性能稳定,为进一步菌种选育奠定基础。
Resumo:
The acid sites in dealuminated HZSM-5 zeolite with crystal sizes down to the nanoscale were firstly characterized by the probe molecule trimethylphosphine (TMP). As evidenc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P-31 CP/MAS NMR, Al-27 MAS and H-1 --> Al-27 CP/MAS NMR measurements, the Bronsted acid sites of both microsized and nanosized HZSM-5 could be decreased upon the dealumination of zeolitic framework after hydrothermal treat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appearance of Lewis acid sites was observed. The dealuminated nanosized HZSM-5 is easier to form Lewis acid sites than microsized HZSM-5, and the type of Lewis acid sites in nanosized HSM-5 is more than one. In addition, the origin of Lewis acid sites is mainly associated with the aluminum at ca. 30 ppm, in the Al-27 MAS NMR spectra, and only a part of which in the dealuminated HZSM-5 zeolite acts as Lewis acid sites. (C) 2002 Elsevier Science B.V. All rights reserved.
Resumo:
报道了中国产 1 2种苔藓植物染色体数目 ,结果为 :壶苞苔Blasiapusilla ,n =9;艳绿光苔Cy athodiumsmaragdinum ,n =9;紫背苔Plagiochasmarupestre,n =9;石地钱Rebouliahemisphaerica ,n =9;宽片叶苔Riccardialatifrons,n =1 0 ;尖叶美喙藓Eurhynchiumeustegium ,n =1 1 ;东亚沼羽藓Helodiumsachali nense,n =1 1 ;白齿藓Leucodonsciuroides,n =1 1 ;齿边细枝藓Lindbergiaserrulatus,n =1 1 ;疣小金发藓Pogonatumurnigerum ,n =7;台湾拟金发藓Polytrichastrumformosum ,n =7;金发藓Polytrichumcommune,n=7。其中艳绿光苔、齿边细枝藓和东亚沼羽藓的染色体数目为首次报道。
Resumo:
针对汶川5.12大地震,对由地震引起的地质次生灾害发生的坡度和坡向进行了统计,分析了地表破坏的易发坡度、坡向及其与震中的关系等。另外,分别以不同震中距为缓冲区、以平行中央断裂带的各级缓冲区、以等烈度区为缓冲区对地震引起的地表破坏的空间分布以及发生地表破坏的坡度在各级缓冲区中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地震引发的滑坡及滑坡群共5093个,总面积大约958km2;②在30°~44°坡度区间地表破坏发生的数量最大,42°坡度为地表破坏发生概率的拐点。主要的地表破坏发生在迎着地震波传播的坡向上;③随着震中距的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