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 resultados para NaA zeolite
Resumo:
Catalytic cracking of China no. 3 aviation kerosene using a zeolite catalyst was investigated under supercritical conditions. A three-stage heating/cracking system was specially designed to be capable of heating 0.8 kg kerosene to a temperature of 1050 K and pressure of 7.0 MPa with maximum mass flow rate of 80 g/s. Sonic nozzles of different diameters were used to calibrate and monitor the mass flow rate of the cracked fuel mixture. With proper experiment arrangements, the mass flow rate per unit throat area of the cracked fuel mixture was found to well correlate with the extent of fuel conversion. The gaseous products obtained from fuel cracking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were also analyzed using gas chromatography. Composi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molecular weight of the resulting gaseous products and the fuel mass conversion percentage were a strong function of the fuel temperature and were only slightly affected by the fuel pressure. The fuel conversion was also shown to depend on the fuel residence time in the reactor, as expected. Furthermore, the heat sink levels due to sensible heating and endothermic cracking were determined and compared at varying test conditions. It was found that at a fuel temperature of similar to 1050 K, the total heat sink reached similar to 3.4 MJ/kg, in which chemical heat sink accounted for similar to 1.5 MJ/kg.
Resumo:
本研究从马铃薯、茄子和巴西茄共5个品种的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成功。对马铃薯原生质体再生的变异株系,进一步无性繁殖作表型观察和染色体检测,可能选出有价值的体细胞变异株系为生产服务,为原生质体培养在生产上应用提供依据。本研究在技术上有所创新,使原生质体提早分裂1-2天;通过激素组合系统研究,确定ZT/IAA对马铃薯芽分化的适合配比;发现ZT/IBA和KT/NAA组合分别对马铃薯和茄子芽分化的良好效果。植物原生质体培养研究难度较大,本研究中的巴西茄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在国内外尚属首例成功,马铃薯和茄子再生植株填补国内空白,属国内领先水平。
Resumo:
用双丰8号的叶和幼胚为材料。以MSS为基本培养基进行组培试验和细胞学、组织学、形态学研究。试验发现不定芽以内起源为主,外起源在外相体大于1cm时,不定芽在气孔和表皮毛的位置产生,而当外植体小于0•5 cm时,外起源的位置效应消失,不定芽在球形愈伤组织状结构上形成。无丝分裂可能是产生变异的主要原因。不定芽启动时与维管束并无必然的联系,但在以后的发育过程中则需要维管束结节的存在为其输送各种营养物质。叶令对不定芽的发生没有影响。不定芽与淀粉的关系也再一次得到证实。 在被试的各种因素中,BA的浓度在诱导不定芽时起主导作用1mg/L时的效果最好,而且作用时间特别重要,只有在叶原基分化前施用BA,该叶在离体培养时才能产生不定芽。直接取自大田的叶不能产生不定芽。Z T、K T, NA A、GA、水解酪蛋白对不定芽的发生无明显的促进作用。5%蔗糖效果最佳。2 cm高的小苗在MS附加1mg/L N A A、 5 0 g/L蔗糖的生根培养基上根系发育良好。并能移栽成活。 首次利用甜莱幼胚在八个组合的培养基上获得松散和致密二种类型的愈伤组织。暗培养时,有利于松散愈伤组织的形成,但器官发生能力低。光培养时,有利于致密愈伤组织的形成,并能产生大量的球形胚状体。活性炭和蔗糖在相对高的浓度下有利于球形胚状体的产生,而2•4—D对愈伤组织的诱导和胚状体的形成都没有促进作用。球形胚瘫在附加BA1mg/L、NAA、0.5m g/L活性炭4g/L.蔗糖5 0 g/L的M S培养基上可以产生成熟胚状体,但大量的球形胚状体变异形成叶状结构叶状结构愈伤组织化后。 能产生大量不定芽和球形胚状体。致密愈伤组织在继代培养过程中仍能以较高的频率产生再生植株。小苗在生根培养基上形成良好报系后能移栽成活。
Resumo:
在细胞分裂一分化过程中的微管动态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微管的动态主要包括微管蛋自的形成及微管的聚合—解聚反应。本工作利用离林条件下微管的聚合—解聚的可逆反应纯化了微管蛋白,并用以免疫家兔获得抗血清。在此基础上利用酶免疫分析法(En zy—me immunoas say EIA)来研究贝母(SiberianFritillary)培养细胞在不同激素作用下微管蛋白的含量及微管的分布,即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法(immunocyto。chemicalvisulization)显示微管(microtubul。)以及用酶联免疫测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进行微管蛋白的定量。此外还进行了电镜下的免疫酶标微管定位观察,研究了细胞分裂后期细胞板形成过程中微管分布与取向。结果表明受外源激素控制的细胞的分化和脱分北状态,在形态变化之前细胞的微管骨架系统已有显著不同的表现,NAA、 I A A等生长素物质可能促进微管骨架的形成。免疫酶标技术应用于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丰富了电镜下可见的细胞结构,本研究为免疫酶标技术在植物细胞生物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有用的资料。
Resumo:
以君子兰为材料,研究了其形态发生的调控,并首次获得了君子兰原生质体培养的小细胞团,同时对原生质体细胞壁再生的条件进行了探索,主要结果如下: 1.细胞分裂素(6-BA)对合子胚的正常生长、发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胚轴愈伤组织的形态和生长受2,4-D和6-BA浓度配比的影响;愈伤组织具有疏松型和致密型二种形态。 3.不同浓度的ZT、KT、6-BA与0.5mg/l NAA配合使用,仅能诱导不定芽的发生,细胞分裂素的浓度改变了诱导频率。 4.愈伤组织大小与形态发生有一定关系,愈伤组织小有利于胚状体的发生;较大的愈伤组织块不易受分化培养基中外源激素的影响。 5.愈伤组织的继代时间不影响不定芽的发生频率;而其培养时间影响了不定芽的分化。 6.不定芽可以起源于表层的分生细胞团,也可由愈伤组织表面突起的内部或较深处的分生细胞团分化而成。内起源的不定芽在分生细胞产生时与维管组织结节有联系。 7.叶片愈伤组织在附加不同浓度NAA、4mg/l 6-BA、2mg/l GAs的培养基中,分化出不定芽,其分化频率随NAA浓度升高而降低。 8.叶片原生质体培养一星期后,其再生细胞进行第一次均等或不均等分裂,一个月后形成10-16个细胞组成的小细胞团同时,原生质体还出现出芽、多核等现象。 9.不同的培养方式和光照条件影响了原生质体细胞壁再生的时间进程、分裂频率和植板率。 10.原生质体细胞再生的电镜观察表明,原生体在培养开始后,超微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大液泡消失,内部分布有大量小液泡,细胞核移向中央、核仁清晰,异染色质明显。线粒体、内质网增多,而不能再生细胞壁或完整细胞壁的原生质体,其膜出现小孔,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等出现解体。 11.NH4+、激素、糖成份对原生质体细胞壁再生频率有较大影响。410mg/l NH4+、1%蔗糖对细胞壁再生比较合适;葡萄糖则有抑制作用。 12.活性炭对细胞壁再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本文还对原生质体的发育与细胞壁再生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细胞壁的再生是否完全是原生质体培养成功与否的首要条件;原生质体细胞壁再生的模式不同于普遍细胞分裂和分化过程中细胞壁的形成、沉积,它与高尔基体无关。
Resumo:
从七叶树(Aesculus Chinensis Bunge)的未成熟的果实的子叶中诱导出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在pH5.8,温度26 ± 1 ℃,加有NAA,TBA,K,CA的MS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光对愈伤组织的生长有促进作用,植醇对生长有抑制作用;进行了发酵罐培养。 利用TLC、质谱分离鉴定了γ-生育酚的存在,并利用HPLC、荧光法测定了生育酚的含量。结果表明,愈伤组织中生育酚的含量在3.2~6.6mg/100g干重;光对生育酚的合成有促进作用;植醇是生育酚合成的可能前体;悬浮培养不利于生育酚的合成,培养液中没有发现生育酚的存在。生育酚的合成与组织的生长速率成正相关。
Resumo:
以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m L.)为材料,从胚、胚乳、多年生主根等外植体诱导筛选得到多种胚性及非胚性愈伤组织,胚来源的胚性愈伤组织经用附加1.0ppm 2,4-D的MS培养基继代保持三年后仍具旺盛的体细胞胚胎发生能力,以胚性愈伤组织建立的液体培养系统可得到大量游离的胚状体,将胚状体包埋制成的人工种子能在附加0.1ppm NAA和1.0ppm GA_3的B_s培养基上萌发形成根、茎、叶健全的再生植株,并且移栽成活。松软型根愈伤组织以过长期继代培养后,也得到了胚状体发生。比较了多种培养因素对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愈伤组织的影响,其中外植体来源、基本培养基的无机盐组成以及生长素是决定愈伤组织形态结构类型和体细胞胚胎发生能力的主要因素。胚乳愈伤组织、质密型根愈伤组织以及来源于胚的松软型非胚性愈伤组织在多种诱导条件下均未能发生胚状体。 从松软型的胚或根愈伤组织均容易游离大量原生质体,用悬浮培养物游离原生质体的得率更高,从早期胚状体也可酶解得到可用于培养量的原生质体。原生质体体积均很小,培养中的行为也相似,有些形成细胞壁,细胞变形,个别进行细胞分裂,形成少数细胞团,但未形成愈伤组织;有些原生质体仍保持球形,体积剧裂膨大几十倍,小液泡汇聚成大液泡,有些液泡中积累紫红色素。 用石蜡切片、半薄切片、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对各种愈伤组织的内部结构及外部形态进行了详细观察,发现胚状体起源于愈伤组织的表皮或表皮下层细胞,有单个发生和成丛发生两种发生方式,不同愈伤组织细胞的显微及超微结构各具特色。胚乳愈伤组织、松软型根愈作组织以及胚状体的细胞虽然都具有某些胚性细胞结构特征,例如细胞体积小、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厚、细胞器丰富等,但它们并不具有现实的体细胞胚胎发生能力。发生胚状体的细胞含大量多核糖体和内质网片段,小液泡数量少且形成多泡复合体,细胞壁也由于在组织中所外的位置不同而有厚薄两种类型之分,细胞常形成胚性细胞复合体,位于愈伤组织的外围,边缘可分化为许多小细胞团。胚性细胞复合体的表面质密平整,有许多丝状物和颗粒,细胞轮廓不清,但有显著突出的小细胞,细胞表面具沟脊;而其它各型愈伤组织的表面均为球形或半球形的大型细胞,表面仅具细小的纹理、凸起或颗粒。 胚来源的胚性愈伤组织的总蛋白组成与来源相同,但形态结构截然不同的非胚性愈作组织的总蛋白组成差异显著,后者与形态结构特征相似的根本源公软型愈伤组织具有相似的蛋白质电泳带型,但多一条33KD的蛋白带;培养基中去掉2,4-D后,松软型根愈伤组织的蛋白质组成发生轻微变化。等电聚焦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双向电泳揭示出在单向电泳扫描上呈现最高峰的17KD蛋白质在胚性愈伤组织中随等电点的不同而分离,在其它三种构软型愈伤组织中则仅集中在等电点为5.9处,为一个大而染色深的点。 同样培养基上培养的形态结构不同的愈伤组织所含元素的量不同,说明细胞对无机盐的吸收是有选择性的,不同类型的愈伤组织可积累不同的元素。培养基中的元素组成情况在愈伤组织中也有一定反映,在含钠、钾元素较多的B_5培养基上生长的愈伤组织中这两种元素的含量也较高,培养基的离子胁迫作用和细胞对离子一定程度的被动吸收会影响细胞的代谢方式,从而导致细胞类型的分化,基本培养基对愈伤组织类型的转变及体细胞胚胎发生能力的影响可能正是通过影响细胞的离子吸收、代谢平衡而实现。
Resumo:
野生大豆子叶切段、下胚轴切段、第一对未展开真叶通过悬浮培养,可以诱导产生胚状体。胚状体发育到鱼雷期中止发育,但以幼胚诱导的胚状体发育到子叶期,并进一步再生根和芽。 不同激素和培养基的作用中,2. 4-D,2.4.5-T均可诱导胚状体,NAA不能,附加BA(0.1mg/L单位下同),KT (0.1),ABA(>0.1),GA3 (0.2)抑制胚状体发生,在六种不同培养基中,B5培养基诱导胚状体数目最多,还原态氮是必需的,5%的蔗糖浓度不利于胚状体发生,但0.5%的蔗糖浓度则有利于胚状体发生。
Resumo:
硬粒小麦DR147授以超甜玉米(ss7700)的花粉后,83.4%的小麦柱头上的玉米花粉萌发,花粉管经由花柱抵达胚囊,受精率和成胚率分别为44.4%和42.6%。杂种合子核型高度不稳定,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来自父本玉米的染色体逐渐被排除,最后形成硬粒小麦单倍体胚。尽管硬粒小麦×玉米存在较高频率的双受精(32.7%),同时形成胚和胚乳,但由于胚乳发育异常及败育,最后难以获得有生活力的种子。 硬粒小麦授以玉米的花粉后用100ppm 2,4-D进行处理(浸蘸穗子或向穗茎节间注射),可以延长杂种胚在植株上的存活时间。授粉9-13天后将颖果表面灭菌后在实体显微镜下剥取不同发育时期的幼胚,分别接种于含或不含2.0mg/l2,4-D,3%蔗糖,200mg/l水解酪蛋白,146mgl谷氨酰氨,300mg/l天冬氨酸的MS固体培养基上进行胚拯救或诱导愈伤组织。结果表明,发育程度较高的胚(具盾片的胚,长度大于0.5mm)容易通过胚拯救获得单倍体植株或诱导出愈伤组织,而发育程序较低的胚(琏形胚,梨形胚,鱼雷形胚,长度小于0.3mm)不易获得单倍体植株或诱导愈伤组织而常常变褐,最后死亡。如果将这些胚预先接种子含0.1mg/l BAP,3%蔗糖,200mg/l水解酪蛋白,146mg/l谷氨酰胺,300mg/l天冬氮酸的MS固体培养基上预培养20天,再转移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上则易于产生愈伤组织,通过选择和继代培养可以获得淡黄色,结构致密的胚性愈伤组织。将这种愈伤组织转移至含1.Omg/l BAP和0.1mg/l NAA的MS固体分化培养基上培养20天后即可分化出小植株和绿色芽点,将这些小植株和绿色芽点再在分化培养基上继代培养20天,形成大量根系发达的健壮植株及次生小植株。其中一个胚性愈伤组织系的分化频率高达70. 6%。从获得的100余棵植株中随机取6棵再生植株进行根尖细胞染色体计数发现它们均为单倍体。具发达根系的健壮植株移入实验田后成活率可达80%以上,并生长至成熟。 利用硬粒小麦×玉米建立的单倍性胚性愈伤组织系进行了原生质体培养的研究。胚性愈伤组织经液体悬浮培养4个月后形成了生长迅速的由大小不同(0.5mm至5mm)的愈伤组织块组成的混合悬浮愈伤组织系,酶解试验表明2.0%纤维素酶RS和0.5%离析酶Y-23组合效果最好,而液体悬浮培养物和固体培养的愈伤组织(在酶解时用锋利的解剖刀片切成1mm左右的块)都能释放出大量原生质体,但悬浮培养物释放出的原生质体状态较好,胞质更浓厚,用KM8p培养基以琼脂糖包埋培养方式培养时得到了较高的(5%左右)分裂频率。 原生质体再生的小愈伤组织经增殖、筛选后可获得胚性愈性组织,将其转移至分化培养基Ⅰ(0.2mg/l 2,4-D,1.0mg/l BAP,0.1mg/l NAA,3%蔗糖,200mg/l水解酩蛋白,146mg/l谷氨酸胺,300m8/l天冬氨酸的MS固体培养基)和Ⅱ(不含2,4-D,其它成份同I)上进行分步分化培养可再生出完整植株,分化频率约为20%。从获得的22棵原生质体再生植株中,随机取4株进行根尖细胞染色体计数表明,它们均为单倍体。
Resumo:
火炬松(Pinus taeda L.)原产美国东南部,是世界南方松中最重要的绿化和造林用速生针叶树种,现广泛分布于全球亚热带和部分热带地区,在我国的栽植面积居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目前,火炬松离体快速繁殖、遗传转化和品种改良研究中最大的障碍是没有获得良好的植株再生体系。本研究以火炬松的成熟种子为试材,建立了可调控的体细胞胚胎发生和器官发生植株再生系统,并对再生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进行了细胞学观察和扫描电镜观察;建立了胚性细胞悬浮系,测定了其重要生长参数的变化动态,优化了悬浮条件下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培养条件及悬浮细胞原生质体直接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培养条件。 进行了HA、HB、HC、MA、MB、MC、LA和LB等8种不同基因型的成熟合子胚在BMS、DCR、GD、LM、LP、MNCI、MS、SH及自行设计的TE等9种不同基本培养基上的愈伤组织诱导试验,筛选获得了愈伤组织发生频率较高的基因型HB、MA和MC,及基本培养基DCR和TE。激素组合试验表明,2,4-D和BA最有利于愈伤组织发生。两因子5水平等重复的愈伤组织诱导试验及方差分析结果证实,8 mg•L~(-1)2,4-D和4 mg•L~(-1)BA是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激素组合。诱导产生的愈伤组织经2次继代后,可明显分为4种类型,它们是1)白色、半透明、有光泽的粘性愈伤组织(WTGM);2)淡黄色、疏松、有光泽的颗粒状愈伤组织(YLGG);3)淡绿色、疏松的颗粒状愈伤组织(GLG);和4)浅白色、水浸状的粘性愈伤组织(WMM)。其中白色、半透明、有光泽的粘性愈伤组织有较强的体细胞胚胎发生能力,淡黄色、疏松、有光泽的颗粒状愈伤组织有较强的不定芽发生能力。这两种愈伤组织的最高诱导频率分别是28.1%和35.7%。 在附加2,4-D、IBA和BA的DCR体细胞胚诱导培养基上,白色、半透明、有光泽的粘性愈伤组织中的胚性细胞形成胚性胚柄细胞团和早期原胚。提高培养基中的渗透压后,早期原胚发育成后期原胚。在附加ABA、PEG和活性炭的DCR体细胞胚成熟培养基上,后期原胚发育成子叶胚。在无激素DCR培养基上,子叶胚萌发形成再生完整植株。体细胞胚转换成小植株的最高频率是18.4%。在直接体细胞胚诱导增养基和直接体细胞胚发育培养基的作用下,成熟合子胚的子叶和胚轴上直接形成体细胞胚。直接体细胞胚胎发生的最高频率是18%。 在附加NAA、IBA和BA的TE不定芽原基诱导培养基上,淡黄色、疏松、有光泽的颗粒状愈伤组织中的胚性细胞形成不定芽原基。在附加IBA和BA的TE不定芽分化培养基上,不定芽原基分化产生不定芽。用基因型HB、MA和MC的淡黄色、疏松、有光泽的颗粒状愈伤组织进行的试验表明,不定芽分化的最佳低温(4 ℃)处理时间是5~6周,最佳蔗糖浓度是25~30 g•L~(-1)。分化产生的不定芽在附加IBA、GA_3和活性炭的TE培养基上,幼茎伸长。附加IBA、BA和GA_3的TE培养基上,伸长的不定芽生根形成完整植株。伸长不定芽的最高生根频率是46%。成熟合子胚在直接不定芽原基诱导培养基及直接不定芽分化培养基的作用下,从子叶和胚轴的不同部位产生直接不定芽。直接不定芽发生的最高频率是58.2%。 由成熟合子胚诱导愈伤组织形成过程中的形态学观察表明:在附加2,4-D和BA的DCR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上,HB、MA和MC3种基因型中,MA主要在下胚轴形成愈伤组织,MC主要在子叶和胚根形成愈伤组织,HB主要在胚根形成体积较小的愈伤组织。在附加NAA和BA的TE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上,HB、MA和MC3种基因型中,MA在单个子叶的顶端形成生长较快的愈伤组织,MC的所有子叶都形成愈伤组织,HB在所有子叶的顶端形成愈伤组织。 石蜡切片观察表明:4类愈伤组织的细胞组成不同.第1类愈伤组织主要由核大、质浓、体积小的园形胚性细胞及核呈柱状或新月形的体积较大的非胚性细胞组成;第2类愈伤组织主要由核大、质浓、体积小的园形胚性细胞组成,第3类愈伤组织主要由体积较大的棒状、葫芦形、新月形、盾片状细胞组成、第4类愈伤组织主要由体积较大的薄壁细胞和细胞壁加厚、细胞间连结紧密、无细胞核的分化细胞组成,第1类愈伤组织上形成的早期原胚的特点是:胚性头部由排列紧密、体积小的园形细胞组成,轮廓十分清晰、呈半圆形,胚柄由排列疏松的长形细胞组成,细胞体积大、细胞中有大的液泡,早期原胚在发育过程中和母体组织保持一定的隔离状态。第2类愈伤组织上形成的不定芽的特点是t结构上为单极性,其维管束和母体组织保持密切联系。扫描电镜观察表明;直接体细胞胚基部和母体组织保持较少的联系,其子叶是直立生长的.直接不定芽基部和母体组织保持较多的联系,其幼叶是向心卷曲生长的。 在培养周期内,基因型HB、MA和MC胚性细胞悬浮培养物的几个生长参数的变化动态相似。鲜重增长高峰在12—15 d,干重增长高峰在15~18 d,细胞体积增长高峰和胚数增长高峰在18—21 d。在培养的18—21 d,培养液中的pH值、电导率和蔗糖浓度接近或降到最低点。在悬浮培养条件下,体细胞胚形成的最佳起始细胞密度是5~6×103个/ml。继代培养时间延长,体细胞胚胎发生能力下降。热激处理促进基因型HB和MA体细胞胚的形成,抑制基因型MC体细胞胚的形成。在悬浮培养物中,观察到了裂生多胚。 对数生长期的火炬松胚性悬浮细胞,在以甘露醇作为渗透压稳定剂的酶混合液Cel-lulase“Onozuka”RS l%+Cellulase“Onozuka”R-10 2.5%+Pectolyase Y-23 0.2%的作用下,原生质体的产量和活力均最高。原生质体在DCR和KM8P两种培养基上形成了体细胞胚(包括胚性胚柄细胞团、早期原胚和后期原胚).体细胞胚形成的最佳起始原生质体密度是7×l04个/ml,最佳ABA浓度是4 mg.L-I.
Resumo:
1.以MS无机盐+B 5有机成分为基本培养基,附加2,4-D,KT,ZT等激素,以农艺性状良好,抗枯萎病的棉花品种“冀492”为材料,建立了愈伤组织诱导,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体系. 2.实验结果表明,2,4-D是诱导愈伤组织产生的促进因子,效果明显好于其它生长素类物质,但是随着培养基中2,4-D浓度的升高,愈伤组织状态也会变差,褐化严重,而且,附加O.lppm 2,4-D,O.lppm K T的培养基是较为合适的培养基.IAA,NAA对愈伤组织的诱导不十分理想,此外,愈伤组织的产生还同外植体,基因型和一些物理条件有关, 胚性愈伤组织的产生,需不断调节培养基中激素浓度,逐步降低2,4 -D浓度,并添加低浓度ZT,胚状体要在去除2,4-D的培养基上才能产生.虽然,2,4-D对于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是必须的,但是却抑制胚状体的发育. 3.培养基中硝态氮和氨态氮比例,激素浓度和种类,活性炭的添加,对于胚状体的萌发和成熟有重要影响,硝酸钾加倍,硝酸铵减半,并附加低浓度ABA和活性炭是胚状体诱导和成苗(去除ABA)的适宜培养基,而附加0.2ppm N A A,0.2ppm ZT和活性炭的M S2培养基是胚状体成熟的适宜培养基.通过对胚性愈伤组织的干燥处理,培养基中低浓度ABA和活性炭的添加,比较有效地抑制了畸形胚的产生,大大地提高了正常胚的比例. 4.对陆地棉“冀4 9 2”的下胚轴和子叶利用含Bt抗虫基因的根农杆菌(AgrobacterIIm tumefrens)进行了遗传转化研究,在筛选培养基上获得了大量生长旺盛的阳性愈伤组织,葡糖酸苷检测结果表明,大部分愈伤组织均有G us基因的表达. 5.通过花粉管通道法,进行了将含有Bt抗虫基因DNA的大肠杆菌质粒导入陆地棉“冀492”的实验,并收获了近1 0,000粒种子,为从大量种子中筛选出抗性种质材料,建立了卡那霉素田间初步筛选法. 6.利用活体压片和石蜡切片技术对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和胚状体起源进行了观察,发现胚状体发生主要是通过类合子途径进行的,胚状体可能起源于单细胞. 7.通过对相同培养基上的非胚性愈伤组织,胚性愈伤组织和不同时期胚状体的可溶性蛋白SDS - PAGE电泳分析,发现16KD和50K D蛋白特异性地存在于胚性愈伤和各期胚状体中,该蛋白可作为胚性愈伤组织的筛选标记.对不同发育时期的愈伤组织进行了同工酶和可溶性蛋白的IE F/SD S-PA G E双向电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发育时期的愈伤组织同工酶酶谱和可溶性蛋白电泳图谱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别,分化前期的胚性愈伤组织酶的活性强,种类多,并且有新的蛋白斑点的出现,这些都可能与体细胞胚胎发生相关.
Resumo:
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是干旱荒漠风沙前治地区唯一分布的乔木树种,具有极强的抗逆性,突出地表现出较强的耐盐碱能力。由于胡杨在繁殖上存在问题,种子采后极易丧失生活力和无性扦插繁殖难以生根,加之人们对胡杨耐盐抗逆机制缺乏了解,应而极大地制约了这一珍贵抗逆种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有资源的保存也受到严重危胁。试验首先利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开展了胡杨体细胞再生植株的系统研究,并在分子水平上就愈伤组织的培养和器官发生过程中表达的特异蛋白开展了深入工作。其次,对胡杨耐盐机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胡杨细胞盐胁迫响应蛋白,开展了盐胁迫条件下细胞对离子吸收和分配特性以及与耐盐有关的形态结构的研究。这一工作的开展对于有效地保存、开发和利用胡杨种质资源,对于荒漠化治理,以及深入认识胡杨耐盐性、丰富和发展木本植物耐盐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1.较好地解决了胡杨试管培养中黄萎和退化等难以克服的问题,通过全面和系统的比较研究和对培养条件的优化,首次获得了高频率的和成熟的胡杨体细胞再生植株体系。胡杨愈伤组织、离体叶片和离体茎段不定芽再生频率分别可达82.9%、100%和83%,试管苗生根为86.2%。 2.提出了以愈伤组织表达蛋白状况作为判定其器官发生能力的观点,确定了三类愈伤组织和器官发生中三个不同分化阶段的蛋白分子标记。利用SDS-PAGE和IEF-SDS-PAGE对胡杨不同类型愈伤组织和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过程的蛋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愈伤组织中表达的蛋白存在着一定差异。在光下和BA/NAA为1诱导产生的具有较强器官发生能力的茎基愈伤组织,其蛋白组分明显地少于其它类型的愈伤组织,表明其分化程度较低。经过黑暗和BA/NAA为0.5的继代培养,愈伤组织产生了特异的24。5KD和58.6KD的标记蛋白,并且也表达了其器官发生时表达的19KD和31KD蛋白。说明愈伤组织经过继代培养其器官发生能力下降是与细胞分化程度增加相关的。茎基愈伤组织在光下和BA/NAA为5的条件下进行器官发生诱导,随着愈伤组织形成分生细胞团块和不定芽原基明显地表达了20KD和55KD蛋白带,并且20KD蛋白中包含有特异的pI为5。5-6.5的蛋白。43KD和pI为6.5-7.5的蛋白为器官发生前期蛋白。本文不愈伤组织表达蛋白状况与器官发生能力间关系进行了讨论。 3.分离和鉴定了胡杨细胞盐胁迫响应蛋白,从蛋白表达上证实盐胁迫对胡杨细胞产生的影响明显地分为渗透胁迫和离子伤害胁迫两种效应。对悬浮培养的胡杨细胞进行NaCL和PEG(6000)胁迫处理,SDS-PAGE分析表明:NaCL和PEG胁迫处理的细胞均明显地表达了28KD和59KD蛋白带,表明28KD和59DK蛋白是与渗透胁迫有关的。66KD和60KD蛋白带仅在高水平盐胁迫细胞中显著表达,应而是与盐胁迫中离子伤害有关的蛋白。进一步证实胡杨细胞中28KD和66KD蛋白带表达受ABA诱导。通过IEF-SDS-PAGE证实,28KD蛋白包含有pI为8.0-9.0的蛋白,渗透胁迫和离子胁迫相关的分离和鉴定为通过蛋白途径克隆与渗透胁迫和离子胁迫相关基因,为深入认识胡杨耐盐机制奠定了基础。 4.通过X-射线细胞微区分析以及与毛白杨细胞比较发现,胡杨细胞对培养介质中高浓度的盐离子具有较强的拒吸作用和一定的忍耐性。胡杨细胞中液泡不具有积聚离子的功能,细胞分室性渗调节作用不明显。胡杨细胞膜对离子进入具有选择功能,表现在培养介质中Na和CL离子进入细胞和由细胞质进入液泡不以等摩尔数形式进行,进入的CL离子比Na离子约高50%,说明了二者通过质膜是由不同机制控制的,是分开进行的,也说明胡杨细胞拒Na离子强于拒CL离子。另外胡杨细胞受到盐胁迫时还表现出比较强的维持细胞内离子平衡的功能。正是由于上述特性,才赋予了胡杨细胞具有较强的耐盐性。 5.利用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中相差和微分干涉等技术,对胡杨细胞和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与毛白杨细胞相比,胡杨细胞中具有较丰富的线粒体和质体,盐胁迫和渗透胁迫均明显地提高了细胞质中线粒体数和质体数,并使质体中内含体增多,细胞质中和液泡内缘出现明显的嗜饿物质。研究还发现,胡杨细胞膜与细胞壁之间呈齿状结合,说明了膜与壁之间结合的牢固性和稳定性,解释了胡杨细胞在胁迫中不易发生质壁分离的原因。胡杨细胞在受到盐或渗透胁迫时,细胞内出现明显的丝状结晚,细胞核变大,核仁明显。在器官和组织结构方面,胡杨根系具有发达的根冠和根内皮层,根毛较多,叶片输导组织不发达等。这些结构的存在与胡杨的抗逆性是密切相关的。文中从形态结构上阐述了胡杨的耐盐碱特性。
Resumo:
本文以芦苇野生亲本和耐盐变异体为材料,比较了两者在形态、生理生化以及分子生物学特性上的差异,对耐盐变异体抗盐能力提高的机理作了初步的探讨。为了适应推广芦苇耐盐变异体的需要,进行了耐盐变异体快速繁殖的研究,建立了两种诱导丛生芽的技术系统。对耐盐变异体芦苇在滩涂上的利用作了有益的尝试。结果总结如下: 1.通过对芦苇野生亲本和耐盐变异体的基因组DNA用随机引物扩增分析,发现两者的基因组DNA在序列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并克隆测序了几个对变异体而言是特异的标记序列。 2.生化分析发现,在盐胁迫下,两者在可溶性蛋白上存在着差异,芦苇耐盐变异体在胁迫下分别在20~30 kD和43~66.2 kD之间各有一条特异的蛋白带表达。而且变异体盐胁迫下在同工酶的表达上也与野生亲本有着显著的区别。 3.生理测定发现,芦苇耐盐变异体在200 mmol/L NaCl盐胁迫下光合作用要比野生亲本强,叶绿素测定的结果与此相吻合,在此浓度的胁迫下,变异体叶绿素含量受影响较小,而野生亲本的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对两者胁迫前后的离子含量测定发现,虽然K+含量最多,但是植株内离子含量变化最大且增加最多的离子是Na+,而且变异体内Na~+增加的量比野生亲本高得多。另一个变化较大的是游离脯氨酸的含量,其变化情况类似于Na~+,在胁迫后脯氨酸含量增加明显,而且变异体内的增加量比野生亲本高。对变异体进一步的胁迫反应证实了Na+和脯氨酸含量变化与胁迫反应的密切联系。推测它们的这些变化与变异体抗盐能力提高密切相关。 4.将芦苇耐盐变异体的种子苗切去种壳和种子根,以此作为外植体,通过筛选大量的激素组合,最终建立了两种快繁技术系统(MP-A和MP-B)进行丛生芽诱导。两个系统都包含预处理和诱导两个主要步骤,其中预处理培养基激素组合是相同的(NAA 2~5 mg/L + 2,4-D 0.05 ~ 0.1 mg + BA 1mg/L),而诱导处理的培养基激素组合不同,分别为:MP-A的诱导处理的激素组合是将预处理的激素组合中的2,4-D去除即可;MP-B诱导处理的激素组合为1mg/L NAA + 0.05 ~0.1mg/L 2,4-D + 2~5mg/L BA. 两个系统都获得显著的丛生芽诱导效果。 5.在滩涂水产养殖中引入芦苇种植、发现耐盐芦苇能有效地降低水体污染和病害,实验了两种模式的种养殖方式:围隔模式和混合模式,初步结果表明混合模式效果较好。这一初中初步验证了芦苇对海水养殖的价值,对开发滩涂具有很大的意义,具有创新性。
Resumo:
玉米的单倍体育种,是利用花药培养或孤雌生殖产生单倍体后,进行人工或自然加倍,迅速获得稳定的新品种的育种方法。单倍体育种可以缩短育种时间,单倍体培养体系如果作为转基因的受体,可保证外源基因在后代中稳定遗传,而不发生分离。因此,玉米单倍体育种无论在实践中还是在理论研究方面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针对玉米花药培养中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诱导频率低、基因型之间差异大、小苗移栽不容易成活等问题,重点探讨了各种因素对玉米花药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之间的诱导频率差异明显,杂交种的诱导频率比纯系高,并选择出诱导频率高达20%的材料“中0198”;接种时花药中的花粉处于单核中期时,其诱导频率最高;采用液体培养基比采用固体培养基诱导频率提高一倍;培养基中加入0.5%的活性炭,可使诱导频率由5.25%提高到9.35%;15%的蔗糖浓度对玉米的花药培养是最适宜的,培养2周后,将培养基的蔗糖浓度从15%调整为10%,将明显提高诱导频率;培养基中高浓度的KT和低浓度的BA有利于诱导体细胞胚的发生,而低浓度的KT和高浓度的BA有利于诱导芽的发生;接种前将花药在4℃条件下进行低温预处理,可将诱导频率从3.13%提高到11.71%;培养基中添加2 mg/l的多效唑,可有效地促进小苗的生根;再生植株于冬季拿到海南种植,可明显提高移栽的成活率。 在玉米孤雌生殖的实验中,将未受粉的玉米雌穗接种在成份为N6 + 2,4-D 1mg/L + NAA 1mg/L + BA 1mg/L + CH 200mg/L + colchicine 2 mg/L + sucrose 5% + agar 0.7% 的培养基上。第一轮实验共接种了三个材料的26个雌穗(约3900个未受精的子房)。每种材料均有单性结实,诱导频率由高到低分别3.06%,2.29%,1.90%。直接获得了5株再生植株,通过染色体检查,发现其中3株为单倍体(n=10),另外2株为二倍体。移栽到土壤中后,有4株成活,其中一株二倍体植株能够正常开花、结实。得到的种子播种于实验田中,表现整齐一致,有纯系的特征,而且出现了2株白化苗。通过石蜡切片初步观察了孤雌生殖的胚胎发生过程,发现胚胎发生是从胚囊里的单倍体细胞起源的。第二、三轮实验又接种了10个基因型的玉米材料,证实了上述结果。 外源基因转导是利用生物技术进行玉米育种的一个有效途径。本文首次尝试了用离体子房注射法对玉米进行基因转化。首先构建了含有开花促进因子基因FPF1及植物选择标记抗除草剂基因pat的植物表达载体pFBR,采用离体注射培养法,取授粉24小时后的玉米雌穗,剥去苞叶,在超净工作台进行微量注射,然后切成小块接种在培养基上,在光照培养箱内培养,3-4周可直接获得种子或小植株。种子萌发后进行植株抗性筛选和分子检测,共注射了3个品种的47个雌穗(约16450个子房)得到再生植株109株,其中经PPT筛选有抗性的植株为23株,占再生植株的21.1%。经PCR检测,13株植株有阳性反应。但Southern杂交检测有杂带出现。出现杂带的原因、RNA水平的分子检测、转基因后代T1代的分子检测和早开花农艺性状的观察,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完成,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实验初步证明了离体子房注射法对玉米进行基因转化的可行性,而且与田间注射法相比,此方法具有省力省时,容易控制污染,转化效率提高的优点, 克服了玉米培养再生植株受基因型限制的困境, 将为玉米分子育种的基因工程提供更易行的手段。 同时,也为子房较大的其它植物的基因转化提供了方法。
Resumo:
锌指蛋白在植物生长发育中具有重要功能,它们可以识别并结合特定的DNA序列进行转录调控,还能够参与蛋白之间相互作用的调节。我们根据锌指蛋白等转录因子特征结构域的序列特点,从来自10 K水稻芯片的EST数据库中筛选出编码58个EST序列。通过对器官表达特异性的比较分析,从中选出七个只在单一器官表达的基因,并对这七个基因的功能进行研究。对其转基因水稻的表型分析发现,C1基因调节水稻的株高和穗的发育;LIM 家族的F9影响小花的形态,主要体现在雌蕊与雄蕊的发育;锌指蛋白S34调控叶倾角的变化;F14基因编码一个核定位的TFIIIA类锌指蛋白,具体功能尚不清楚;锌指蛋白F35转基因水稻主根缩短,侧根数目显著减少。它编码一个推测的ArfGAP (Arf GTPase activating protein),据此我们将其命名为OsAGAP,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OsAGAP的cDNA全长为1328bp,编码的蛋白由320个氨基酸组成,含有两个保守结构域:锌指结构域和C2 结构域。其中锌指结构域属于CX2CX16CX2C类,即ArfGAP domain的特征结构。GTP酶活性测定试验表明,OsAGAP蛋白能够激活水稻Arf的GTP酶活性,另外,OsAGAP还能够恢复酵母ArfGAP缺失突变体的表型。说明OsAGAP编码的蛋白是水稻中的一个ArfGAP。 OsAGAP在水稻各器官中均有表达,但强弱有所不同。RNA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它在茎尖分生组织与侧生原基及侧根部位表达强烈;它在根尖主要分布于中央维管组织、分生区、皮层细胞,最有趣的是恰好与生长素在根尖极性运输路径相吻合。在亚细胞水平,OsAGAP广泛分布于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OsAGAP超表达水稻主根、不定根长度缩短,侧根数目显著减少表现出类似于生长素极性运输突变体的表型。其主根伸长对TIBA的抑制作用不敏感,这暗示OsAGAP超表达水稻的生长素极性运输被破坏;另外,其对各种生长素的作用敏感性也发生变化,对IAA、2,4-D的不敏感,而对NAA的反应与野生型一致,根据各类生长素进出细胞机制不同,可以推测超表达水稻的输入能力存在缺陷。极性运输实验结果表明,超表达水稻极性运输能力被破坏;对生长素输入能力的测定进一步表明,超表达水稻根载体的介导的生长素输入能力显著下降。另外,NAA处理能够恢复超表达水稻中侧根发育受抑的表型缺陷。由此可见,OsAGAP在水稻中超表达破坏了生长素极性运输的输入能力。 FM1-43是一类特异标记囊泡运输的荧光染料。经其染色标记后,OsAGAP超表达水稻细胞内囊泡成片聚集,形成“BFA区间”,表现出囊泡运输被破坏的典型特征。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超表达水稻细胞内有大量的小液泡,其中积累了电子密度很高的颗粒物质。由此推测,可能由于细胞的囊泡运输被破坏,导致胞内的代谢物质不能被正常运送或分泌,而在液泡中暂时贮存以维持细胞环境的稳定。 在酵母和动物细胞中的研究表明, ArfGAP是调控囊泡运输的一个重要因子,然而目前还没有关于ArfGAP在植物细胞中生理作用的报道。我们的结果说明,OsAGAP作为的一个ArfGAP,它通过调控水稻中的囊泡运输,而影响了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具体表现在对生长素输入能力的调控。由此,我们推测ArfGAP可能在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中也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但OsAGAP在拟南芥中却通过调控植株生长素的水平,而影响了转基因拟南芥根的发育。每种生物都有多个ArfGAP,它们之间的分工存在联系,但各不相同。OsAGAP是拟南芥的外源基因,它在拟南芥中可能以不同于水稻的机制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