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4 resultados para 863
Resumo:
运用围隔试验来研究围隔生态系统内浮游藻类的组成和数量以及水生植物变化对不同形态铁浓度的影响,再反过来探讨微量元素铁在蓝藻水华暴发过程中对水生植物和浮游藻类生态生理的作用,从而为探索治理蓝藻水华的新途径提供基础证据。从2003年6月至10月,定期采样测定了控藻围隔水体中的亚铁、颗粒态铁(>0.22μm)、小胶体态铁(0.22~0.025μm)、溶解态铁(<0.025μm)的浓度和叶绿素a的浓度,同时对浮游藻类进行了组成鉴定和细胞计数。结果表明,不同形态的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胶体态铁比颗粒态铁活跃,是溶解
Resumo:
借助人工装置和露天水池,通过分析实验水体中氮、磷元素浓度的变化,研究了实验室条件下一种绿球藻(Chlorococcumsp.)和露天小型生态系统中寡枝刚毛藻(Cladophora oligoclonaKütz).对污水中氮磷营养的去除效果.结果显示:绿球藻在高浓度氮和磷的污水中生长良好并维持较高的氮磷去除率,在6天处理期间,人工污水中总溶解性氮、硝酸盐氮、氨氮、总溶解性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46.2%,37.8%,98.4%和79.3%;在对天然湖泊水的处理中,绿球藻对总溶解性磷的去除率在第5天为79.2%.
Resumo:
2甲-基-3-甲氧基-4-苯基丁酸(MMPB)法是检测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研究了温度、pH值、反应时间和氧化剂浓度等实验参数的影响,并在优化条件下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水中的微囊藻毒素进行检测。实验得到的最佳反应条件为:pH=9,初始反应温度2℃反应1 h,再升温至25℃反应2 h;KMnO4的初始浓度为0.0156 mol/L。本法对水溶液中的微囊藻的检出限为0.0225μg,回收率为93.5%。
Resumo:
底质适宜是富营养湖泊恢复沉水植物(水草)的重要前提。大型底栖动物可综合指示底质的污染程度,于2002~2003年在武汉月湖开展了底栖动物水平分布对水草可恢复区指示作用的研究。首先通过月湖底栖动物与环境的相关分析,选择颤蚓科寡毛类作为底质营养状况的指示类群,然后利用同类湖泊群颤蚓与水草数据分析阈值,初步确定颤蚓密度≤100 ind/m2的底质适合水草生长,最后绘制月湖颤蚓分布的水平等值线,显示水草恢复的合适区域。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应用底栖动物空间格局指示水草恢复区的技术原理框架。
Resumo:
综述了铁盐除磷技术的机理与过程,铁盐溶于水后,Fe3+通过溶解和吸水发生强烈水解, 生成Fe2(OH)24+、Fe3(OH)45+、Fe5(OH)96+、Fe5(OH)87+、Fe5(OH)78+、Fe6(OH)126+、Fe7(OH)129+等多核羟基络合物。这些含铁的羟基络合物能有效地降低或消除水体中胶体的(?)电位,使胶体凝聚,再通过沉淀分离将磷去除。合适的pH可以提高磷的去除率,对于正铁离子,最适宜的pH为4.5~5; 对于亚铁离子,则为7~8。阐述了三氯化铁、硫酸亚铁和硫酸铁、复合亚铁、聚氯化铝
Resumo:
对武汉东湖3个采样点柱状沉积物中总氮、总磷、总有机碳及微生物量的垂向分布进行了测定,并对生源要素与微生物量之间垂向分布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湖柱状沉积物中总有机碳与总氮之间存在明显的同步变化趋势,其含量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加而不断降低,处于纳污区的1号点的各种营养盐含量均显著高于其它各点.沉积物中的有机质有着明显的双重来源,1号点含有较高的陆源有机质成分,而远离排污口部分的2号和3号点的有机质来源则以水生生物为主.微生物量在沉积物表层最高,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加而不断下降.微生物量与有机质含量之间存
Resumo:
在蓝藻水华形成以后,通过围隔实验,从2003年6月份到10月份定期采样测定水体中的pH、溶解氧(DO)、水温、总铁、亚铁、过滤性铁(<0.45μm)和可溶性磷的浓度,研究物化因子对不同形态铁浓度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蓝藻水华优势种微囊藻在pH 7—9和水温17.5—20.5℃的条件下,生长旺盛,消耗了大量的亚铁,使亚铁浓度大幅度下降;溶解氧和磷酸盐对亚铁浓度没有显著影响;在水华蓝藻严重发生的条件下,水体中的总铁和过滤性铁浓度没有显著意义的变化,而亚铁浓度的变化与水华蓝藻的种群密度成显著负相关(r=-0
Resumo:
用噬菌体展示技术制备了抗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单链抗体A1。该抗体在30℃培养条件下诱导表达20h后,其蛋白表达量可达总菌体蛋白的3.67%。用亲和层析柱和SephadexG-100层析柱可将单链抗体A1纯化为一条单电泳条带,其分子量约为31.5kD。用等电聚焦电泳测定,其等电点为pH5.8。ELISA测定表明冻干的单链抗体A1在室温储藏4年后与WSSV结合仍具有较高的活力。
Resumo: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是在调控脊椎动物性腺发育和最后性成熟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一个保守神经十肽家族.从mGnRH被证实以来,已经从原索动物和脊椎动物神经组织中发现16种不同形式的GnRH肽.在已研究的脊椎动物中,cGnRH-Ⅱ肽在所有脊椎动物脑组织中存在并完全保守,然而发挥主要功能作用的一般都是在下丘脑和端脑中优势表达的种属特异性GnRH肽.与脑组织中存在多种类型GnRH肽相对应的是,在部分脊椎动物的垂体促性腺激素细胞膜上发现多种亚型的GnRH受体(GnRH-R).GnRH基因或GnRH-R的缺失或
Resumo:
以武汉东湖柱状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磷脂法测定了3个采样点各层的微生物量,同时测定了沉积物中各层的pH,简要分析了沉积物中磷脂含量的垂向分布与pH垂向分布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样点沉积物中磷脂平均含量分别为:1号点59.40nmol/g.dw,2号点为20.56nmol/g.dw,3号点为31.57nmol/g.dw。在沉积物的垂向分布上,微生物量与pH均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并且存在很高的相关系数。
Resumo:
以斜带石斑鱼囊胚期胚胎和尾芽期胚胎分别作为检验组和驱动组,构建了石斑鱼囊胚期胚胎和尾芽期胚胎的抑制性差减杂交cDNA文库。以α-tubulin作为检测指标,显示差减效率分别高达28和27。分别取囊胚期胚胎和尾芽期胚胎各192和960个PCR阳性克隆进行斑点杂交,得到15个囊胚期和131个尾芽期的斑点杂交阳性克隆。测序和数据库比对分析表明,囊胚期15个阳性克隆中有11个已知基因的cDNA片段和没有同源性的4个cDNA片段;而在尾芽期的131个阳性克隆中,有123个已知基因的cDNA片段和8个没有同源性的cD
Resumo:
以武汉东湖为研究对象,分析并比较了3个采样点柱状沉积物中各种形态氮、磷的垂向分布,并结合pH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湖沉积物pH小于上覆水中pH并随沉积物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总氮与总磷均为处于湖湾区的1号点最高,2号点湖心最低,3号点居中.氨氮和硝酸盐氮也表现为1号点远远大于2号点和3号点.随着近年治污力度的加大,1号点的氮磷水平呈下降趋势,但是3号点受面源污染影响,氮、磷水平上升很快,甚至在表层已经和1号点持平.磷虽然仍然是东湖最主要的限制性营养元素,但受硝化与反硝化作用及聚磷菌的影响,近20a来,东湖
Resumo:
介绍了藻类的种群结构、污染指示种、生长潜力、种类多样性指数和综合指数等生物学指标在湖泊营养型评价中的应用;详细列举了超富营养型(Hypertrophication)、富营养型(Eutrophication)、中营养型(Mesotrophication)和寡营养型(Olipotrophication)等四类水体的部分指示藻类及大致表观现象;针对湖泊富营养化中备受关注的营养过剩和藻类生长过度问题,简要报道了国内外有关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中的藻类N、P处理和除藻研究进展,以及近期作者在相关研究领域所开展的工作和初步
Resumo:
采用反义转基因技术已成功获得整合CAsGnRHpc-antisense基因的转基因鲤鱼,简称AS-sGnRH F0鲤鱼。通过挤压1年龄AS-sGnRH F0鲤鱼的腹部,发现该群体中有精液/无精液个体比例为33/69,与对照组鲤鱼中有精液/无精液个体比例接近1:1相比存在显著差异。通过注射鲤鱼垂体抽提物诱导无精液AS-sGnRH F0鲤鱼恢复繁殖功能,获得3尾育性被恢复的AS-sGnRH F0鲤鱼。进一步的解剖观察发现,在无精液AS-sGnRH F0鲤鱼群体中,完全无性腺的AS-sGnRH F0鲤鱼比例约3
Resumo:
流式细胞术做为一种高新生物技术,在动物医学的各个领域,包括细胞生物学、病毒学、肿瘤学、免疫学和病理学中都得到广泛应用,为细胞凋亡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该技术具有简便、快速、多参数分析等优点,可针对细胞在凋亡时产生的一系列形态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性质的变化,包括细胞皱缩,核染色质凝聚,细胞膜通透性改变,Caspases 激活,线粒体跨膜电位降低,膜磷酯酰丝氨酸外化,胞质 Ca2+ 浓度升高,DNA片段化及含量变化等特点,进行定性、定量测试分析,从而实现对细胞凋亡的准确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