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resultados para 800.874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空中花粉是植被类型、气候状况与大气环境质量的指示物之一。空中花粉雨的取样实验对化石花粉谱的解释和古植被的恢复具有指导意义,因此空中花粉分析成为第四纪孢粉学和古生态学研究的有效辅助手段。本研究在新疆天山中段北坡进行了短期的空中花粉监测(2001年7月~2006年7月),目的是获得局域性和区域性植被所散发的花粉类型及其数量信息,并探讨花粉数量的植被与气候指示意义、花粉传播以及受环境条件影响的程度,同时分析和检测花粉浓度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情况。空中花粉的收集使用Cour-type捕捉器,分别在3个不同海拔梯度进行5年连续的空中花粉收集(夏秋季节每周一个样品,冬春季节每两周一个样品)。取样地点分别是新疆天山中段北部的天池气象观测站(43°53'58.38"N, 88°07'15.75"E , 海拔1942.5m)、中科院阜康荒漠生态系统定位站(44°17'27.41"N, 87°55'52.65"E, 海拔477m)和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的北沙窝试验站(44°22'40.74"N, 87°55'9.74"E, 海拔443m),取样点的植被带跨度天山北坡的森林草原到低海拔的典型荒漠。 光学显微镜鉴定的空中花粉主要有43种类型(24科30属),而蕨类、苔藓与真菌孢子数量较少。孢粉类型多样性指数为2.45(Shannon Index)。显然,从样品中所鉴定的空中花粉种类与所观察的植物种类有很大的差距。花粉类型与数量在三个不同海拔梯度的取样点上也有明显差异。天池取样点的花粉类型较丰富,与天山北坡垂直带植被分布以及丰富的植被成分相对应,花粉的优势种类为雪岭云杉(Picea schrenkiana)、蒿属(Artemisia)、藜科(Chenopodiaceae)、柽柳科(Tamaricaceae)和麻黄属(Ephedra),高代表性的外源荒漠花粉类型“削弱了”本地花粉类型的代表性;阜康与北沙窝取样点的花粉类型主要来自荒漠成分的藜科、蒿属、麻黄属、蒺藜科(Zygophyllaceae, 白刺属Nitraria为主)、柽柳科(柽柳属为主)、蓼科(Polygonaceae, 沙拐枣属Calligonum为主)等耐旱植物。花粉数量与植被数量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空中和表土花粉的数量分析表明,藜科、蒿属、麻黄属花粉具有超代表性;雪岭云杉花粉的代表性适中;禾本科(Gramineae)、榆属(Ulmus)、白刺属、柽柳科、沙拐枣属花粉代表性较差。 5年平均花粉浓度大小依次是阜康(81.668 grains/100m3)>天池(51.726 grains/100m3)>北沙窝(45.7685 grains/100m3)。蒿属花粉的峰值出现在秋季,并且出现双峰现象(可能与不同蒿类花期分布不均有关),而其它木本和草本类植物花粉浓度的峰值为单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夏之交开花的桦木属、榆属等类型较为明显。藜科花粉的峰值出现在夏季,麻黄和柽柳的峰值出现在盛夏,桦木属、柳属Salix、雪岭云杉等花粉浓度峰值出现在初夏,与其花期物候相对应。木本植物花粉以雪岭云杉为主,其次为桦木属(Betula)、榆属、柳属、胡颓子科(Elaeagnaceae)花粉,柳属花粉百分比在三个取样点分配比较均匀,桦木属花粉在空间分布上差异明显,与植物分布数量相关。胡颓子科的花粉出现时间短,数量也较少。榆属花粉出现的季节性明显,代表性也较差。因此解释地层中出现类似的低代表性和高代表性的花粉类型时,需要注意其百分比数量的适当校正。木本植物花粉百分比随海拔高度变化成正比关系,对植被的指示性较好。雪岭云杉的年平均花粉浓度在天池取样点明显高于其它两个取样点,5年的平均花粉浓度和百分比与海拔高度呈正比。天池取样点的百分比最高为28.85%,平均为21.15%,而北沙窝与阜康两地5年平均百分比含量分别为0.69%和1.57%,这种时空变化规律与植被数量的关系密切。藜科花粉百分比在阜康和北沙窝取样点占绝对优势,5年的平均花粉浓度与海拔高度呈反比。蒿属花粉年平均浓度与海拔高度关系微弱(R2=0.04,p =0.46),而花粉百分比与海拔高度有显著的线性正比关系(R2=0.72,p<0.0001)。但在低海拔的两个取样点之间差异不明显。 年平均花粉百分比和花粉浓度随海拔梯度而变化,主要花粉类型的变化规律存在差异。暗针叶林雪岭云杉花粉的年平均百分比在低海拔的阜康和北沙窝地区低于3%,在盛花期的6月初,低海拔的取样点也未见超过5%,雪岭云杉花粉的传播在研究区范围内数量分布变化较大,再次表明该类型的花粉在原地沉积效率很高。空中花粉数量能够较好地指示主要的植被带,盛花期内50%以上的雪岭云杉花粉含量则指示了雪岭云杉森林植被带,而高含量的蒿属植物花粉指示了天山山前冲积平原上的蒿类荒漠,相反,高含量的藜科花粉代表了低海拔地区的荒漠。雪岭云杉花粉百分比与浓度均与海拔高度呈显著的线性正比关系,表明雪岭云杉花粉传播的局限性。主要的非木本植物藜科花粉的浓度与海拔高度成反比,蒿属则相反,表明藜科与蒿属花粉在研究区具有很好的植被与气候指示意义。 花粉绝对数量、百分比、浓度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其原因与气候状况的变化有关,年平均花粉浓度、主要类型的花粉浓度与气候参数(降水量、平均温度、最高和最低温度、相对湿度等)的相关分析表明,降水量和湿度与花粉浓度呈负相关程度较高,与其它气候参数则呈显著的正相关。干旱指数、花粉比值、花粉百分比(AP,NAP)与七月份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的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Ar/Ch与七月平均温度在0.01水平上呈显著的正相关(R2=0.894), 与年平均降水量在0.01水平上呈显著的负相关(R2=0.874)。AP花粉百分比与七月份平均温度呈显著的负相关(R2=0.71, p<0.0001),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R2=0.43, p=0.01),而NAP花粉正相反。利用短期监测的空中花粉雨数据计算得到的花粉比值以及干旱指数在研究区具有明确的指示意义,尤其是干旱指数、Ar/Ch、Ar/Ep,这些都可为表土花粉、植被与气候关系模型的建立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气候参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气花粉的浓度,而风速和风向对空中花粉的传播、散布影响较大,花粉的来源与传播受风向和风速的控制。不同取样点的空中花粉数量差异受地形条件影响很明显,这种差异也可利用地形空气动力学特征的差异来解释,天池监测站因“逆坡”(upslope)的气流促进了低海拔的花粉流向高海拔传播。 研究区的空中花粉数量信息是研究表土花粉、植被和气候关系以及第四纪古生态学的重要基础。本研究提高了对研究区空中孢粉的类型及其传播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增加了解空中花粉受环境影响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对地层孢粉类型鉴定和花粉数据的解释提出指导性建议,对本地区的古植被与古环境研究增加现代孢粉学的参考依据和信息,并可为建立区域性的现代孢粉-植被-气候关系模型提供可靠依据。 同时,本报告也讨论了存在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今后工作的可能完善方案。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Ⅰ 虎杖聚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虎杖 (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 et Zucc) 属于蓼科蓼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国和日本民间曾被广泛用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咳嗽、化脓性皮肤炎以及淋病的治疗,具有祛风利湿、散瘀定痛、止咳化痰等功效。而在现代医学上最令人瞩目和具有发展前景的是其在抗肿瘤、心血管保护、抗氧化方面的作用,相关疗效主要来自于虎杖中结构迥异、种类丰富的聚酮化合物及其衍生物资源。这些聚酮类化合物主要包括蒽醌、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芪类以及类黄酮化合物等。其中,大部分聚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机制尚不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植物类型III聚酮合酶type III polyketide synthases (PKSs) 在这些聚酮化合物的生物合成起始反应中行使着关键的作用。因此,除了我们所熟悉的类黄酮化合物、芪类化合物之外,进一步分离和分析虎杖中其它重要聚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所涉及的类型III聚酮合酶基因的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目前,已经有14个植物类型III PKS基因被克隆和功能分析。植物类型III PKS的共同特征包括基因结构、序列相似性、保守的活性中心、酶学性质以及共同的催化机制等。显花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中,植物类型III PKS的基因结构绝对保守,除了一个早期报道的金鱼草(Antirrhinum majus)查尔酮合酶chalcone synthase (CHS) 含有第二个内含子外,迄今为止所有已知的植物类型III PKS基因均含有一个内含子且该内含子位置保守。有趣的是,在本研究中,两个含有3个内含子的类型III PKS基因从虎杖中被分离,且两个基因3个内含子的位置完全保守,这是三内含子类型III PKS基因首次得到分离。除了新奇的基因结构外,体外功能分析显示上述两个基因还具有特殊的酶学性质和功能。 本论文围绕上述2个三内含子基因开展了以下工作: 虎杖中一个由三内含子基因编码的新型类型III聚酮合酶 一个类型III PKS的cDNA及其相应的基因(PcPKS2)从药用植物虎杖中被克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PcPKS2的开放阅读框被3个内含子分隔,这是一个出人意料的发现,因为截至到目前为止,除了金鱼草一个CHS基因外,所有已知的类型III PKS基因均在固定位置上含有一个内含子。除了特殊的基因结构外,PcPKS2显示了一些有趣的特性:(i) CHS“守卫”苯丙氨酸——Phe215和Phe265在PcPKS2中双双缺失,它们分别被亮氨酸和半胱氨酸取代;(ii) 体外功能分析结果表明,当酶促反应体系的pH值为6.5-8.5时,大肠杆菌中过表达的重组PcPKS2高效地合成丁烯酮非环化产物——4-香豆酰甘油酸内酯(4-coumaroyltriacetic acid lactone (CTAL))为主产物,而丙烯酮非环化产物bis-noryangonin (BNY) 以及苯亚甲基丙酮为副产物;而当酶促反应体系的pH值为9.0时,PcPKS2高效地合成苯亚甲基丙酮为主产物,而CTAL、BNY为副产物。另外,除了上述3种产物外,在不同的pH条件下,还有痕量的柚皮素查尔酮能被检测到。此外,在4-香豆酰辅酶A(4-coumaroyl-CoA)的类似化合物中,除了4-香豆酰辅酶A外,只有feruloyl-CoA能够被PcPKS2接受作为起始底物。PcPKS2不接受脂肪酰辅酶A——异丁酰基辅酶A(isobutyryl-CoA)、异戊酰基辅酶A(isovaleryl-CoA)以及乙酰辅酶A(acetyl-CoA)作为起始底物。Southern blot杂交结果表明,在虎杖基因组中存在2-4个PcPKS2基因的拷贝。Northern blot杂交结果表明,在根茎和幼叶中,PcPKS2表达量很高,而在根中无表达。叶中的PcPKS2的表达受病原菌诱导,但不受伤诱导。 虎杖中一个编码双功能类型III聚酮合酶的三内含子基因的鉴定 显花植物中,所有已知的类型III PKS 基因均含有一个内含子且位置绝对保守。本研究中,综合运用PCR技术,从富含聚酮类化合物的植物虎杖中克隆得到一个类型III PKS 基因(PcPKS1)及其c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PcPKS1含有3个内含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PcPKS1与其它植物的CHSs归为一类。然而,体外功能分析结果表明,当酶促反应体系pH值为7.0时,大肠杆菌中过表达的重组PcPKS1高效地合成柚皮素查尔酮(naringenin)为单一产物;而当pH值为9.0时,苯亚甲基丙酮(p-hydroxybenzalacetone)几乎为重组PcPKS1的唯一产物。后续的研究表明,与典型的CHSs相比,PcPKS1具有另外一些不同的特点:在pH值为9.0时(PcPKS1的苯亚甲基丙酮合成活性最适pH值),在4-香豆酰辅酶A的类似化合物中,只有feruloyl-CoA能够被PcPKS1接受作为起始底物。与CHSs展现出的对脂肪酰辅酶A宽泛的底物特异性不同,在不同的pH条件下,PcPKS1不接受异丁酰基辅酶A(isobutyryl-CoA)、异戊酰基辅酶A(isovaleryl-CoA)以及乙酰辅酶A(acetyl-CoA)作为起始底物。以上数据指出重组PcPKS1是一个具有查尔酮合酶(CHS)和苯亚甲基丙酮合酶(BAS)活性的双功能酶。Southern blot杂交结果表明,在虎杖基因组中存在2-4个PcPKS1基因的拷贝。Northern blot杂交结果表明,PcPKS1可能在防御病原菌和草食动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PcPKS1和PcPKS2共同从虎杖中被分离的事实极有可能暗示了苯丁烷类化合物(phenylbutanoid)及其衍生物存在于虎杖中。 Ⅱ 高山红景天酪醇生物合成代谢途径机制研究 高山红景天(Rhodiola sachalinensis A. Bor)是景天科(Crassulaceae)红景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为一种适应原性中草药在中国的应用史已经超过800年。最近红景天提取物作为一种重要的商业药用制剂资源,其应用遍及欧洲、亚洲和美国,其主要治疗范围包括抗变应性和消炎,提高心理机敏性等。目前已经非常明确,红景天甙(salidroside)和甙元酪醇(tyrosol)是红景天属植物的主要功效成分,主要分布于这类植物的根中并且具有抗缺氧、抗疲劳、延缓衰老、预防紫外线辐射伤害等功效。红景天甙为酪醇8-O-β-D葡萄糖甙,是酪醇在葡萄糖基转移酶UDP-glucosyltransferase (UGT) 的催化下糖基化后形成的,可以认为是酪醇在植物体内的贮存形式。酪醇作为一种重要的活性分子,同样存在于橄榄树和葡萄酒中。 虽然已经非常明确酪醇来自于莽草酸代谢途径,然而其具体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调控仍不明确。总结以往的报道,在酪醇的生物合成上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是酪醇可能来自于苯丙烷代谢途径产生的4-香豆酸(4-coumaric acid)前体;二是来自于酪氨酸的酪胺(tyramine)可能是酪醇生物合成的直接前体。我们的工作兴趣主要围绕着鉴别高山红景天中的酪醇生物合成途径展开: 高山红景天内源苯丙氨酸解氨酶PALrs1的过表达对红景天甙积累的影响 红景天甙是来自于药用植物高山红景天的一种适应原性新型药物,其生物合成途径可能起始于苯丙氨酸或酪氨酸。由于高山红景天野生植物资源的匮乏和相对含量很低,阐明红景天甙的生物合成途径对于增加红景天甙的供给至关重要。在我们以前的工作中,运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一个编码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 (PAL)的cDNA从高山红景天中被克隆,命名为PALrs1。在本研究中,PALrs1置于35S启动子+Ω增强子序列的控制下通过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法转化回高山红景天。PCR 和 PCR–South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PALrs1已经整合到了转基因植物的基因组上。Northern blot杂交结果表明,PALrs1已经获得在转录水平上的高水平表达。与预期的结果相同,高效液相色谱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测定结果显示PALrs1的过表达引起4-香豆酸含量增长3.3倍。然而,与之相反的是,酪醇和红景天甙含量与对照相比反而分别下降4.7和7.7倍。此外,我们发现PALrs1的过表达造成酪氨酸含量下降2.6倍。这些数据暗示着PALrs1的过表达和4-香豆酸的积累并不能促进酪醇的生物合成。酪醇,作为一种苯乙烷类衍生物并非来自苯丙氨酸,而酪氨酸含量的下降则极有可能是酪醇生物合成和红景天甙积累大规模下降的直接原因。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Lhcb2基因是LHCII基因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成员。目前,对于其特性、结构和功能还不清楚。本文对豌豆Lhcb2基因的克隆、表达、功能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产物与色素在体外的重组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主要的结果如下: 1.采用RT-PCR技术,从豌豆幼叶中克隆了一个约800 bp的Lhcb2 cDNA。以特异探针进行Southern杂交的结果初步证明,Lhcb2基因以单拷贝形式存在于豌豆基因组中,这在文献中尚未见报道。 2.不同光照时间和温度对豌豆幼苗进行处理的RT-PCR,Northem blotting分析表明,Lhcb2基因转录水平上的表达受光照的控制,且明显地表现出对光照时间的依赖性。用400 μmolm-2.s-1的白光照射0~1.5小时Lhcb2基因未见表达,而在光照2小时以上则大量表达,推测该基因的表达可能要求某种(或某些)需光中间物的合成和积累。温度对Lhcb2基因的表达亦有显著的影响,相同的光照处理,4 ℃下Lhcb2基因的表达量比25℃下的表达量低一倍左右。 3.将豌豆Lhcb2基因反向插入植物表达载体pBIl21中,构建CaMV 35S启动子控制下反义Lhcb2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BIantiLhcb2,通过农杆菌LBA4404介导,在Kan浓度为100 mg/L的筛选培养基上,获得120个抗Kan阳性植株。PCR检测表明至少有80个抗性植株为PCR阳性反应。Southern blotting分析表明,外源反义Lhcb2基因已整合到烟草基因组中。转基因植株在表型上主要表现为三大类型:叶色类似于未转基因的绿色植株、叶色发黄的植株、叶色发白甚至枯死的植株。这几类转基因植株光谱特性的分析表明,Lhcb2基因不仅影响光能的捕获,而且还可能参与激发能分配的调节作用。 4.将豌豆的Lhcb2基因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d上,通过定点突变使其在大肠杆菌BL2l(DE3)中得到高效表达,其表达量约占大肠杆菌总蛋白的40%,并经纯化后获得了电泳纯的Lhcb2蛋白。应用改进的液氮/室温冻融重组方法将纯化的蛋白与色素进行体外重组,建立了高效的重组系统。实验结果表明重组后所获得的LHCB2单体与用生化方法从菠菜类囊体膜中分离纯化的天然LHC II单体相比较,其在部分变性胶的电泳行为,低温荧光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以及室温吸收光谱和CD光谱的特征等方面都非常相似,说明大量表达的Lhcb2蛋白与色素已成功地重组,并具有与天然的LHCII单体相类似的组成和结构,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在此基础上又构建了N端和C端氨基酸残基缺失的突变体,并对这些缺失的氨基酸残基在LHCB2中的可能作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N端的前12个氨基酸残基、C端的前10个氨基酸残基和第11位的色氨基酸残基对LHCB2单体的形成不是必需的。 此外,从菠菜中纯化了LHCII,并对其多肽和色素组成及其光谱特性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同时对用不同浓度OGP和Mg2+处理所获得的不同聚集程度的LHCII的光谱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Mg2+在其中的可能作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盐渍土是一种分布广泛的土壤类型,盐渍土中生长的植物如何响应夏季较常出现的高温生长环境一直很少受到人们关注,我们以5种不同耐盐类型的植物为材料,研究其盐适应后光合作用的耐热性,并对耐热性原因做了进一步探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用0、100、200、400 mM NaCl处理盐生植物碱蓬、滨藜、大莳萝蒿;用0、50、100、150 mM NaCl处理耐盐的甜土植物小麦和棉花。盐处理后碱蓬的整株干重变化不显著,而其他四种植物随着盐浓度的升高,整株干重逐渐减小,说明5种植物耐盐能力不同。盐处理对所有实验植物的光系统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反应中心能量捕获效率(Fv′/Fm′)、实际量子产率(ΦPSII)、光化学猝灭系数(qP)等影响不显著;但对碳同化有明显影响。碱蓬盐处理后虽然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稍有下降,但CO2同化速率却高于对照;其他4种植物盐处理后CO2同化速率都明显降低,同时伴随着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的显著下降。以上结果表明盐适应植物的PSII并没有受到盐胁迫伤害,盐胁迫抑制这4种植物光合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气孔限制。   2. 高温处理(36~48℃)结果显示,在42℃或45℃以上极端高温下,非盐处理植物的CO2同化速率下降至很低甚至为零,而盐适应植物仍保持一定强度的CO2同化能力。高温处理后盐适应植物的Fv/Fm、Fv′/Fm′、qP、ΦPSII下降幅度也都小于非盐处理植物。不同程度的盐胁迫都能诱导5种植物的光合作用对热胁迫产生抗性,说明植物在适应盐胁迫过程中都能启动一些耐逆机制,使得这5种植物的光合作用在获得耐盐性的同时也获得了对热胁迫的抗性。   3. 室温下(30℃)碱蓬盐处理后,过氧化氢酶、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等显著下降,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变化不大,只有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活性显著增加;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含量也显著下降。42℃高温处理后,碱蓬叶片的抗氧化系统的酶活性和抗氧化小分子物质含量变化与室温时变化类似。而且盐处理碱蓬叶片的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无论在室温下还是42℃处理后都显著高于非盐处理。盐处理后,碱蓬的抗氧化能力没有提高,推测盐处理叶片抗氧化能力大小不是决定其光合作用耐热性主要因素。   4. 在菠菜PSII颗粒的保存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甜菜碱、脯氨酸和蔗糖(0~800 mM),测定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结果表明,有机相容性溶质的积累能显著缓解盐(400 mM和800mM NaCl)、热(30℃和40℃)及盐热胁迫共同作用对菠菜PSII颗粒的伤害。而盐处理后碱蓬、滨藜和莳萝蒿叶片中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都显著升高,说明盐胁迫诱导的有机相容性溶质的积累可能在盐适应植物光合作用的耐热性中起重要作用。   5. 提取室温下(30℃)或42℃高温处理碱蓬叶片的叶绿体和类囊体膜,用30℃、35℃、40℃、45℃、50℃水浴进行热处理,结果显示:用室温下或42℃高温处理的碱蓬盐适应叶片提取的叶绿体和类囊体经45℃以上水浴温度处理后,其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放氧活性都显著高于非盐处理碱蓬叶片的叶绿体和类囊体;用42℃高温处理碱蓬叶片提取的叶绿体和类囊体热稳定性显著高于室温下碱蓬的叶绿体和类囊体。表明盐胁迫和热胁迫类似,都能在类囊体水平上诱导某些保护物质,增加植物PSII的耐热性。   6. 分析类囊体膜膜脂组成,结果显示,盐处理后碱蓬的类囊体膜脂中的饱和脂肪酸含量减少,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MGDG和DGDG含量变化不明显,而PG含量显著下降;42℃高温处理后碱蓬的类囊体膜脂组成也有类似的变化规律。盐诱导的碱蓬类囊体膜脂成分的变化可能不影响盐适应植物光系统的耐热性。"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光系统II(PSII)是存在于类囊体膜中的多亚基色素蛋白复合物,是吸收光能、催化光诱导水裂解释放氧气、质子和电子的重要机构。它在体内的基本单位是由外周天线蛋白(LHCII)与PSII核心复合物结合形成的PSII-LHCII超分子复合物,这一结构保证了LHCII吸收的能量能够快速有效的传递到PSII反应中心(RC),进行原初光化学反应。 本论文分为两部分:1、利用捕光色素蛋白复合物(LHCII)与PSII核心复合物在以DGDG、PG、SQDG三种类囊体膜脂形成的脂质体中重组的方法,研究了LHCII与PSII在脂膜上结构与功能的相互作用;2、通过研究光破坏和色素置换对PSII RC的影响,探讨了RC中不同色素的功能。主要结果如下: 1、LHCII与PSII核心复合物的蛋白脂质体研究: 将OECC(粗提核心复合物)、pdOE(纯化核心复合物)、LHCII(大量天线)制剂分别与脂质体重组并研究了其光谱性质。LHCII在与脂质体重组前表现出典型的聚集态光谱特征,重组后吸收和荧光发射峰发生明显蓝移;LHCII、OECC和pdOE三种蛋白脂质体与重组前的样品相比荧光发射强度增加;表明脂环境影响了色素蛋白复合物的聚集状态以及色素和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OECC和pdOE分别与LHCII在脂质体中重组,得到两种重组蛋白(LHCII-OECC和LHCII-pdOE)脂质体,用冰冻蚀刻电镜技术和低温荧光光谱的方法研究其结构和功能特征。LHCII和核心复合物(OECC或pdOE)结合形成PSII-LHCII重组颗粒,并在脂质体中均匀排布,阻止了LHCII晶格状结构的形成。重组蛋白脂质体的吸收光谱既有LHCII的吸收特征,又有核心复合物的特征吸收峰,但低温荧光光谱的主要发射峰是核心复合物的特征峰(684 nm-685 nm),而不是LHCII的特征峰(680 nm);而且激发不同色素得到的荧光发射光谱基本一致,这些结果证明LHCII吸收的能量传递到了核心复合物中,在重组蛋白脂质体中不同色素蛋白复合物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实现了相互偶联。 通过对OECC或pdOE与LHCII重组形成的蛋白脂质体放氧或DCPIP光还原活性的检测研究了PSII光化学活性特征。LHCII和核心复合物(OECC或pdOE)的重组蛋白脂质体与单独核心脂质体相比,在强光和弱光下光化学活性都明显提高。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核心复合物与LHCII的功能偶联,LHCII的结合使捕光截面积增大,从而使PSII光化学活性增加。 用77K飞秒时间分辨荧光光谱分析了几种蛋白脂质体的能量传递和捕获情况。LHCII、OECC和pdOE三种蛋白脂质体的主要荧光衰减组分分别是670 ps(发射峰在680 nm)、650 ps(发射峰在690 nm)和570 ps(发射峰在685 nm)。LHCII-OECC和LHCII-pdOE脂质体的主要衰减组分分别是940 ps(发射峰在690 nm)和840 ps(发射峰在685 nm),并且出现了一个在核心复合物脂质体和LHCII脂质体中没有的40 ps组分,可以推测,这是LHCII和核心复合物之间达到平衡的时间组分,比激发态衰减的平均寿命要快得多,因此支持了PSII的trap-limited激发能衰减动力学模型。此外,可以看到天线的增大使Chl a荧光衰减的寿命延长,这一特性可能与PSII的光保护机制有关。 LHCII和OECC、LHCII和pdOE在脂质体中都成功的实现了重组,而且在结构和功能上没有明显差异;表明小天线以及23 kDa、17 kDa蛋白可能不是LHCII和核心复合物结合及能量传递所必需的。 2、受体侧光破坏和色素置换对PSII RC的影响: 在800 μmol.m-2 .s-1光照和无外加电子受体、供体的情况下,研究了PSII RC色素的受体侧光破坏情况。Chl a、Pheo和β-Car的光漂白几乎同时发生,其中在680 nm吸收的色素破坏最为显著,670 nm吸收的外周Chl比其他色素更加稳定。荧光发射强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最大发射峰位逐渐蓝移,表明色素之间的能量传递受到破坏。用β-Car的主要吸收波长488 nm和514.5 nm激发得到两组谱带峰位和强度不同的拉曼光谱,表明在PSII RC中存在两个光谱性质不同的β-Car。光破坏过程中两组谱带的位置和带宽都没有明显变化,表明β-Car的光保护机制不涉及自身构象的变化。 将PSII RC与Cu-Chl a进行色素置换,得到了与Cu-Chl重组的RC(Cu-Chl-RC),含有0.5 Cu-Chl/2Pheo。与对照RC(按同样方式与Chl a置换的RC)和天然RC相比,Cu-Chl含量增加而Chl含量减少,660 nm的吸收增加而670 nm吸收降低,因此推测是外周Chl被替换。色素置换过程对RC的多肽组分及大部分的P680活性没有影响,CD光谱的变化也很小,表明产生CD信号的色素和蛋白环境也没有受到明显影响。但是Cu-Chl-RC的荧光发射强度明显降低,最大发射峰蓝移且峰形发生变化,Cu-Chl可能在重组RC中作为激发态的淬灭剂,阻碍了色素之间的能量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