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resultados para Suomi - ulkopolitiikka - 1985-1987
Resumo:
香蕉“威廉斯”品种是华南植物研究所的科技人员1985年以试管苗形成从澳洲引入我国,后来用组织培养技术加速繁殖种苗。1987年开始大田种植,逐步在南方六省市示范推广种植,均表现出丰产且优质性能。到1992年止,种植面积达1.0万公顷,新增产值约4亿元,引种栽培获得了成功,1993年8月广东省科委主持的鉴定会上,专家组意见是:这一结果(引种栽培结果)在国内属首次报导,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品种在我国蕉区种植每公顷产量达30000-45000公斤,比当地蕉产量高30-50%,销售价也高10-15%,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每年新种或改种2000公顷,新增产值近1亿元。
Resumo:
1985年9月至1987年11月,省环保局组织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开展“广东省珍稀濒危植物调查”工作,并编写《广东珍稀濒危植物图谱》。根据1988年8月出版的《广东珍稀濒危植物图谱》,全省(不再含海南岛)共收入105种野生珍稀濒危植物,其中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33种,三级国家重点保护的55种,列为本省省级重点保护的有16种。
Resumo:
黄精族隶属于广义的百合科,通过对其研究历史的回顾,指出了它目前存在的问题,即(1)族的概念和范围不清、(2)属间的界限模糊、(3)族内各属的系统排列不明确.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形态、解剖、胚胎、孢粉和细胞方面对族内各类群进行了野外调查和一些实验工作,本此基础上,并结合前人的工作,对黄精族的系统发育进行了探讨. 一, 形态本文通过黄精族各属大量标本,尤其是国产类群标本的认真研究,并结合6个多月的野外调查资料,分析了本族植物21个形态性状及其状态在属间和属内的分布,指出了一些性状的稳定性及其系统学价值, 二,解剖本文对黄精族5属17个种的茎、根状茎及子房进行了解剖学观察,同时对7属41种植物的叶表皮进行光镜观察,并对5属12种的叶表皮进行扫描电镜的观察,结果表明:(1)七筋姑属花葶的维管柱缺乏纤维鞘,这和本族其它类群不同.(2)扭柄花属、黄精属、竹根七属和鹿药属植物子房中具草酸盐针晶,而七筋姑属和万寿草属未发现这种晶体.(3)本族植物的气孔器均为无规则型,但邻近细胞及其周壁的形状在不同类群中是不同的,据此我们将本族叶表皮划分为七个类型,并认为叶表皮邻近细胞呈多边形、周壁直是黄精族叶表皮最基本的形式. 三,胚胎本文对黄精族3属4种植物以及铃兰(Convallaria majalis)进行了胚胎学研究,其中小玉竹(Polygonatum humile)和铃兰得到了完整的胚胎学资料,实验结果显示(1)黄精族植物小孢子发生过程中胞质分裂均为连续型,胚乳发育为核型;(2)小玉竹的胚囊发育方式为葱型,鹿药(Smilacina japonica)为英地百合型.万寿竹(Disporum cantoniense)和长蕊万寿竹(D. bodinicri)为蓼型,铃兰为葱型或英地百合型;(3)周缘细胞的有或无在小玉竹,鹿药和铃兰中是不稳定的. 四,孢粉本文对6属42种植物花粉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1)萌发孔的类型和数目在本族中不稳定,系统价值不大;(2)花粉外壁纹饰比较稳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分类学性状.我们将黄精族植物的花粉外壁纹饰划分为9种类型.并认为孔穴型是一种原始类型,其它类型是由它演化而成, 五,细胞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与其它性状的综合分析,本文认为黄精族植物有五种原始染色体基数:七筋姑属x=7;万寿竹属和扭柄花属x=8;黄精属x=9:鹿药属和舞鹤草属x= 18;竹根七属x=20. 在上述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工作,对黄精族的各种性状进行了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1.包括万寿竹属、扭柄花属、七筋姑属、黄精属、竹根七属、鹿药属和舞鹤草属的黄精族是一个单系类群. 2.本文赞同Dahlgren et al.(1985),Tahktajan (1987)对黄精族系统位置的处理,即它与铃兰族,蜘蛛抱蛋族和沿阶草族关系较近,且共同组成铃兰科.相比之下,黄精族是该科中比较原始的一个族. 3.本文在性状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20个比较稳定、系统价值较大的性状,并指出了它们的演化趋势;同时总结出黄精族原始类群应具有如下特征:(1).具细线形根状茎;(2).地上茎具分枝;(3).叶茎生;(4).具腋生的圆锥或总状花序;(5).花为三基数,花被片离生;(6).花被片具多条开放型脉;(7) .胚珠多数;(8).胚囊发育为单孢子型;(9).厚珠心胚珠;(10) .花粉外壁具覆盖层. 4.本文认为黄精族植物可分为三支:一是以染色体基数x=9及其衍生的类群,包括黄精属,竹根七属、鹿药属和舞鹤草属;二是以x=8为基数的一支,它包括万寿竹属和扭柄花属;三是七筋姑属单独形成的一支,它的染色体基数x=7.同时认为万寿竹属是本族比较原始的一个类群. 5.本文认为东亚北方是黄精族植物起源地. 6.本文赞同汤彦承(1978.见汪发缵、唐进1978)对卵叶扭柄花(Streptopus ovalis (Ohwi) Wang et Y.C.Tang)的分类学处理,而不赞同汪发缵、唐进(1983)把金佛山鹿药(Smilacina jinfoshanica Wang et Tang)从鹿药属转隶至黄精属的观点. 7.本文认为鹿药属和舞鹤草属亲缘关系较近,但区别特征明显,从而不赞同LaFrankie (1986),李恒(1990)将二者合并的观点。
Resumo:
<正> 关于鲤科鱼类咽骨咽齿的研究已有较长的历史,但以往的分类工作者都注重于咽齿,而较忽视咽骨和咽齿的综合性研究。朱元鼎(1935)、小林久雄·前田孟(1961)、Eastman(1977)和李仲辉(1982-1985)等曾先后对鲤科和胭脂鱼科的咽骨咽齿进行过研究。为了进一步探索咽骨咽齿的形态特征在鲤科鱼类分类中的地位及其与食性的关系,作者对鳊鲌亚科鱼类的咽骨咽齿进行了较详尽的比较研究。
Resumo:
1985年4月至1986年3月观察了饲养6年的雄性白鱀豚“淇淇”的十种宏观行为,即顺时针方向游、逆时针方向游、仰游、侧游、转游、直立、玩、性行为、捕食和休息。行为型式变换次数的统计表明,白鱀豚存在明显的食前节律和昼夜节律。另外,顺时针方向游发生在夜间为多,逆时针方向游白天发生的多。以上2种行为所占的总时间大致相等。典型的休息行为均发生在夜间,全年在1月和5—8月出现2个高峰期。4—5月和8—9月出现2个性行为高峰。转游在早晨和白天摄食后共出现1个高峰期,而且与饲养池条件有关。呼吸行为的昼夜节律不明显。
Resumo:
我国原有鱼蛭科湖蛭属两种,其中中华湖蛭广泛分布华中地区,严重危害鲤、鲫鱼。据对安徽巢湖的调查,鲤鱼的感染率较鲫鱼高,大个体的感染率又较小个体的高。此蛭每年4月上旬开始离开鱼体到湖底繁殖,12月下旬新生幼体开始侵袭鱼体。哲罗湖蛭则仅限于黑龙江流域。1964年在青岛附近的黄海以及1975年在秦皇岛附近的渤海从两种硬骨鱼体上共得到4条属同一种的大型湖蛭,经鉴定为冈湖蛭Limnotrachelobdella okae,这是该种在我国首次记载。1985年在厦门附近的南海从赤点石斑鱼鳍上得到两条同属一种的小型湖蛭,被
Resumo:
<正> 1983年12月到1985年4月,在湖北省黄冈县团风镇进行鱼病调查时,发现三种艾美虫。经研究确定为新种。现报道如下。本文量度单位为μm。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Resumo:
<正> 长江白暨豚行为的研究,始于近几年。作者于1983年12月至1985年2月,在历年来白暨豚出没较多的洪湖新滩口——螺山江段、安徽安庆——黑沙洲江段,采用多条小木船分散在江面上,从多个角度对自然状态下的白暨豚出水呼吸时所表现出的行为特征,作了观察、研究。
Resumo: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防护林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使全世界很多国家都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防护林在人类的生活中有着与人类怎么样息息相关的重大作用(曹新孙等,1981)。随着对防护林这一特殊人工森林的研究和发展,各种功能的防护林相继分门别类地建立起来;诸如农田防护林,牧场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家畜防护林和住宅防护林等。其中以农田防护林的研究最为详尽。最早从事防护林研究的要属苏联,自1843年苏联就开始了营造干旱草原防护林(曹新孙等,1981),到1931年已建立起专门的研究机构(王广钦等,1987)中国营建防护林的历史也有一个多世纪,然而在我国正式进行科研还是从50年代开始的。在近几十年里,着重于农防林的效益、结构配置、营造技术,各种效应以及经营管理等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到目前为止,防护林具有相当水平的国家除中国外,还有苏联、美国、丹麦等(曹新孙,1983)。在国外苏联防护林的研究力量比较雄厚,从所查有关防护林的文献看(cab 文库,林业文摘)苏联关于防护林的文献占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