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 resultados para NETTRA-G2-FIFO.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Hexabromocyclododecanes (HBCDs) are additive brominated flame retardants mainly used in plastics and textiles. At the present time, these compounds are found in almost all environmental and human samples.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environmental safety and health risk of HBCDs, the enantiomerically pure alpha-, beta-, and gamma-HBCD were prepared us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on a PM-P-CD column and the cytotoxicities of their enantiomers were evaluated in Hep G2 cells. Results from the 3-(4,5-dimethylthioazol-2-yl)-2,5-diphenyl tetrazolium bromide (MTT), resazurin reduction and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release assays showed a good agreement that the order of cytotoxicity was gamma-HBCD >= beta-HBCD > alpha-HBCD, and that significantly lower cell viability and higher LDH release were observed in all (+)-enantiomers ((+) alpha-, (+) beta- and (+) gamma-HBCD) than the corresponding (-)-forms ((-) alpha-, (-) beta- and (-) gamma-HBCD). Additionally, the forma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induced by these HBCD enantiomers were detected.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DH release and ROS formation demonstrated that the toxic mechanism might be mediated by oxidative damage.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environmental and human health risks of HBCDs must be evaluated at the level of individual enantiomers. (C) 2008 Published by Elsevier Ltd.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 (PBDEs) are an important class of halogenated organic brominated flame retardants. Because of their presence in abiotic and biotic environments widely and their structural similarity to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 concern has been raised on their possible adverse health effects to humans.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determine the anti-proliferative, apoptotic properties of deca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 (PBDE-209), using a human hepatoma Hep G2 line as a model system. Hep G2 cells were cultured in the presence of PBDE-209 at various concentrations (1.0-100.0 mu mol/L) for 72 h and the percentage of cell viability was evaluated by 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 tetrazolium bromide (MTT) assa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BDE-209 inhibited the cells viability in time and concentration-dependent characteristics at concentrations (10.0-100.0 mu mol/L). We found that anti-proliferative effect of PBDE-209 was associated with apoptosis on Hep G2 cells by determinations of morphological changes, cell cycle and apoptosis. Mechanism study showed that PBDE-209 could increase the generation of intracellular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concentration-dependently. Antioxidant N-acetylcyteine partially inhibited the increase of ROS. The mechanism for its hepatoma-inhibitory effects was the induction of cellular apoptosis through ROS generation. In addition, activity of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release increased when the cells incubated with PBDE-209 at various concentrations and times.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PBDE-209 had the toxicity activity of anti-proliferation and induction of apoptosis in tumor cells in vitro. (c) 2007 Elsevier Ireland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设计实现了HIRFL-CSRe同步系统控制器DSP插件内的FPGA中的FIFO(First in first out)功能,数据入口是16位DSP总线,数据出口是16位DAC总线。其核心机制采用双缓冲"乒乓操作",并在FPGA内完成一次线性插值。程序采用VHDL硬件描述语言在Altera公司的现场可编程逻辑器件ACEX1K30上实现。FIFO实现机制完全自行设计,解决了传统异步FIFO由于读写时钟异步造成的空/满标志难以准确给出及数据输出时间不能精确保证的难题,满足了HIRFL-CSRe对于输出数据不间断(每微秒一个)的要求,并由于在FPGA内实现了一次线性插值,从而把从DSP中接收到的已插值数据量增加了一倍,在宏观上降低了DSP的数据运算量。模块经现场工作证实FIFO数据输出时间误差控制在40ns内,达到设计要求。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应用早熟染色体凝集技术研究了γ-射线诱导人卵巢癌细胞G2-染色单体断裂畸变的剂量效应与畸变修复的时间效应。结果表明:G2-染色单体型断裂畸变(chromatid-type breaks)与辐射剂量呈线性关系;G2-等点染色单体型断裂畸变(iso-chromatid breaks)与辐射剂量呈线性平方关系。2Gyγ-射线诱导的G2染色单体断裂畸变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发生了明显的连接即修复,对G2-染色单体型断裂畸变,有近65%的断裂在辐射后24h内得以修复;对G2-等点染色单体型断裂,在辐射后24h内只有20%左右得以修复,两类断裂畸变的修复主要发生在辐射后2h内,在辐射后12-24h内染色体断裂量趋于稳定,表明修复基本完成。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用Calyculin-A诱导的早熟染色体凝集技术研究了γ射线诱导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G2期染色体的原初损伤。结果表明:G2等点染色单体断裂畸变与辐射剂量呈线性平方关系,G2染色单体断裂畸变和G2期染色单体断裂畸变总数与辐射剂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发生各类断裂畸变的细胞率与剂量也呈线性正相关关系。γ射线诱发的断裂畸变主要是G2染色单体断裂畸变,断裂畸变的细胞主要是发生G2染色单体断裂畸变。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用60Co产生的γ射线照射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以克隆形成法测定经照射后的细胞存活率,用化学诱导剂Calyculin-A诱导的早熟染色体凝集(Prematurechromosomecondensation,PCC)技术研究染色体损伤。结果显示G2期细胞内的染色单体和等点染色单体断裂数与照射剂量之间存在着线性相关性,染色单体断裂数与细胞存活率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相关性。表明辐射诱导的染色单体断裂可以作为预测SMMC-7721细胞内在辐射敏感性的指标,也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肝癌提供依据。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以低剂量γ射线(0.05Gy)预照射人肝癌细胞hepG2,8h后再用高剂量(3Gy)照射,测定了细胞的克隆存活率和细胞周期。结果表明,低剂量辐射预处理可诱导hepG2细胞产生克隆存活适应性反应,并且有助于细胞通过G2/M期阻滞;低剂量辐射诱导的克隆存活适应性反应与增强的通过细胞周期阻滞的能力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应用60Co产生的γ射线照射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以克隆形成法测定经照射后的细胞存活率,用化学诱导剂Calyculin-A.诱导的早熟染色体凝集技术研究染色体损伤.结果显示G2期细胞内的染色单体和等点染色单体断裂数与照射剂量之间存在着线性相关性,染色单体断裂数与细胞存活率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相关性.表明辐射诱导的染色单体断裂可以作为预测SMMC-7721细胞内在辐射敏感性的指标,也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肝癌提供依据.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Caffeine, which specifically inhibits ATM/ATR kinases, efficiently abrogates the ionizing radiation (IR)-induced G2 arrest and increases the sensitivity of various tumor cells to IR. Mechanisms for the effect of caffeine remain to be elucidated. As a target of ATM/ATR kinases, BRCA1 becomes activated and phosphorylated in response to IR. Thus, in this work, we investigated the possible role of BRCA1 in the effect of caffeine on G2 checkpoint and observed how BRCA1 phosphorylation was regulated in this process. For these purposes, the BRCA1 protein level and the phosphorylation states were analyzed by Western blotting by using an antibody against BRCA1 and phospho-specific antibodies against Ser-1423 and Ser-1524 residues in cells exposed to a combination of IR and caffein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affeine down-regulated IR-induced BRCA1 expression and specifically abolished BRCA1 phosphorylation of Ser-1524, which was followed by an override of G2 arrest by caffeine. In addition, the ability of BRCA1 to transactivate p21 may be required for MCF-7 but not necessary for Hela response to caffeine.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BRCA1 may be a potential target of caffeine. BRCA1 and its phosphorylation are most likely to be involved in the caffeine-inhibitable event upstream of G2 arrest.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针对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片上系统设计中确定异步FIFO浓度的问题,根据异步FIFO运行时的属性提出FIFO动态参数模型,该模型包括FIFO饱和度、写入端和读出端数据传输率及上溢/下溢频率。在该模型的基础之上,分析异步FIFO的深度与动态参数之间的关系,采用功能仿真方法确定片上系统中异步模块之间数据传输所需FIFO的深度。对典型实例的分析表明,采用这种方法能够在保证系统数据通信性能的前提下,获得最小的FIFO深度,优化系统资源的使用。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采用细胞同步技术和微管吸吮技术,从细胞周期的角度研究不同细胞周期肝癌细胞(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HCC)与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粘附力学特性。结果表明,未同步化肝癌细胞各周期时相的细胞百分比为:G0/G1期,53.51;G2/M期,11.01;S期,35.48。采用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秋水仙碱顺序阻断和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双阻断后释放培养的方法可分别获得G1期和S期的肝癌细胞,其平均同步率分别为69.02和96.50。G1期肝癌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粘附力比S期相应值明显降低(P<0.01),与未同步化肝癌细胞组比较也得到同样结果,而S期与未同步化肝癌细胞组的粘附力值无明显差别。肝癌细胞与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粘附力随着附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30-60min内迅速增长,60min之后维持在较稳定的水平,即300×10~-10N左右。提示:在肝癌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过程中,S期细胞可能起的作用更大;肝癌细胞和内皮细胞上粘附分子表达呈现时间效应,从而体现出粘附和去粘附的行为特征。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小G蛋白作为信号转导中重要的分子开关, 进化相当保守,与许多不同的调控因子和效应器分子相互作用,产生细胞功能的多样性。近年来,人们不断发现植物中小G蛋白家族的新成员,也不断揭示小G蛋白的新功能,许多植物特有的信号途径和功能需要小G蛋白这个重要的分子开关来完成,使它越来越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有关植物中Ran GTPase及其编码基因的研究工作报道很少,对与之相互作用的调控蛋白研究进展也刚刚开始。   TaRAN1 (AF488730) 是小麦来源的Ran同源蛋白编码基因,全长1055 bp, 编码221个氨基酸,它在植物发育过程中的功能还没有任何报道。本论文在验证了它是小G蛋白Ran家族的成员后,从分子水平上还发现它在植物细胞周期调控、对生长素以及胁迫应答信号转导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这也说明了它可能作为信号转导过程中重要的转换因子,参与了很多细胞的基本生理过程。   利用原核表达系统及亲和色谱的方法纯化了TaRAN1融合蛋白,并用放射性标记的GTP和竞争实验证实了它具有特异的GTP结合活性。TaRAN1的转录产物在小麦幼茎和花芽等分生组织活动旺盛的器官表达较多,而在老叶中表达较少。利用洋葱表皮瞬时表达系统分析表现,TaRAN1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但其没有典型的核定位信号。   细胞周期一直是生物学领域中的热门问题,人们虽然在动物细胞中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植物细胞中的研究远落后于动物。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是研究细胞形态和细胞周期的良好系统,利用此系统发现超表达TaRAN1的酵母细胞表现出许多新的细胞学表型,例如G2细胞周期延滞、染色体对紫外线敏感、细胞超长或多隔细胞的出现等;反义表达TaRAN1的酵母细胞呈近圆型、具有高度凝集的核并且生长速度缓慢、核质混合和无核细胞的数目明显增加。流式细胞仪检测实验也证实其细胞周期的异常。这些结果推测TaRAN1蛋白可能参与细胞周期的有丝分裂过程和发育的调控机制,并且在维持染色体结构稳定和完整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免疫荧光实验观察表明,超表达转基因酵母的微管多呈异常的狭小扇形结构,反义表达TaRAN1的酵母微管不能形成丝状结构,推测TaRAN1还可能参与微管(包括纺锤体)的结构形成过程。最后,我们用超表达TaRAN1的转基因拟南芥和水稻也证实了它的功能,其生长点表现出分生组织增多的原基、根生长点的有丝分裂指数有所改变、出现异常的细胞分裂时相等有关细胞周期异常的现象,更进一步说明了TaRAN1确实参与着细胞周期的调控过程,推测其与细胞周期从G2期进入M期的过程有关。   TaRAN1基因受IAA的诱导表达,且随着浓度的增加表达量增强。超表达的TaRAN1植株(包括拟南芥和水稻)的根表现出对外源生长素异常敏感,侧根显著变少,地上部分表现出生长素过量的表现型,顶端优势减弱,分蘖增多,生长周期延长等。HPLC测定转基因植物的IA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所以,TaRAN1可能还参与了复杂的生长素信号转导过程。TaRAN1基因还受各种胁迫处理的诱导表达,并且超表达植株对胁迫的忍受能力有明显提高,这说明TaRAN1还参与了胁迫信号应答的相应机制。Ran蛋白这些新功能目前还未见到其它报道。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低温威胁水稻的生产,其中苗期和生殖阶段对寒害是最敏感的时期。在苗期,阶段性冷害使水稻幼苗生长延迟,甚至造成烂秧现象;在生殖阶段,无法预测的突然降温会导致水稻花粉不育,并致使水稻大幅减产。因此,对水稻逆境胁迫调控的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从东乡野生稻、栽培稻及其杂交后代的低温芯片中筛选对低温响应基因的分析着手,对其中一个受低温诱导上调的基因OsMYB3R-2 作进一步研究。生物信息学的分析表明OsMYB3R-2 编码一个R1R2R3 MYB 蛋白,利用基因枪瞬时转化法、酵母GAL4 系统和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发现OsMYB3R-2 蛋白能够定位在细胞核中、具有转录激活和DNA 结合特性,表现为MYB 转录因子的典型特征。 超表达OsMYB3R-2 的转基因水稻呈现幼苗的矮化和生长相对滞后的表型,对低温胁迫具有耐受性。盐抑制水稻种子的萌发,与野生型和反义的株系相比,OsMYB3R-2 超表达株系的萌发对盐敏感,表现为萌发过程及萌发之后幼苗的生长更加滞后。而OsMYB3R-2 转基因株系对干旱处理敏感。为了进一步寻找OsMYB3R-2 蛋白的靶序列及其调控的靶基因,我们利用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发现OsMYB3R-2 能够与有丝分裂特异的激活子(mitosis-specific activator)元件特异结合。在低温条件下,OsMYB3R-2 超表达能够激活水稻G2/M 期特异基因的表达,主要包括OsCycB1;1、OsCycB2;1、OsCycB2;2 和OsCDC20.1 等。另一方面,OsMYB3R-2 超表达能够增加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指数,这进一步说明OsMYB3R-2 参与了水稻细胞周期调控。EMSA、RT-PCR 和流式细胞仪分析的结果表明OsMYB3R-2 通过激活其靶基因OsCycB1;1 的表达参与水稻对低温胁迫的调控,该过程由细胞周期介导。 为了研究OsMYB3R-2 与水稻DREB/CBF 途径的关系,我们分析了转基因水稻中DREB/CBF 类基因及其可能调控的下游基因与OsMYB3R-2 的关系,RT-PCR 的结果表明超表达转基因植物中DREB 表达未见明显变化,而其下游基因OsCPT1 在低温条件下被激活表达。同时,转基因植物在低温条件下脯氨酸水平显著提高。这说明OsMYB3R-2 可能在水稻DREB/CBF 途径的下游参与调控。 总之,OsMYB3R-2 基因的超表达赋予转基因水稻在苗期对低温胁迫具有耐受性,并呈现矮化和生长滞后的表型。OsMYB3R-2 蛋白行使R1R2R3 MYB 转录因子的功能,在体外能够结合OsCycB1;1 和OsKNOLLE2 基因启动子中有丝分裂特异的激活子元件,在低温条件下激活了G2/M 期特异基因的表达,这些基因包括OsCycB1;1、OsCycB2;1、OsCycB2;2 和OsCDC20.1。低温条件下,在OsMYB3R-2 转基因超表达株系中OsCPT1 基因的转录被激活,细胞的游离脯氨酸的含量也显著增高。这些结果都表明OsMYB3R-2 基因在水稻的冷胁迫信号途径中起重要的作用,该过程受细胞周期及DREB/CBF 途径介导。 我们的实验结果暗示水稻对低温的耐受是通过分生组织细胞周期调控完成的,这个过程由OsMYB3R-2 等关键基因控制。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GCTE)的研究一直是国际地圈一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之一,其中植被与环境,尤其是气候的关系研究,虽然古老却又包含许多新的涵义,而陆地样带(Terrestrial Transect)则是近年来发起于GCTE,并拓展到IGBP其它核心项目的研究热点.博士后研究的主要工作有:将全球变化作为主线,以单个树种青冈(Cyclobalanopsisgtauco)为对象,研究其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地理分布与气候的关系;分别利用气温和降水指标,拓展Kira指标形成生物热量指数和干湿度指数,以及建立水热积指数,在宏观尺度上研究了中国植被与气候的关系;结合生物群区和植物功能型概念的发展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行了以生物多样性保育为目的的我国生态地理区划;在熟悉IGBP陆地样带的科学计划并总结其最新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东北样带的基本生态地理特征;最后,粗略分析r生物性多样保育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关系问题。 1.植被一环境(气候)分类:指标、系统和模型 植被一气候关系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但在当今的全球变化研究中成为最基础和最具活力的工作。从单一因子的或多因子简单组合的分类指标,如Koppen,Box指标等,到以可能蒸散为基础的综合分类指标,如Penman,Thornthwaite, Holdridge,Budyko,Kira指标等,科学家们发展了众多的植被一气候分类系统和模型,如Koppen.Thornthwaite,Holdridge. Kira. Box. Neilson.Woodward, Budyko, Prentice系统,以及Holdridge,Uvardy,Matthews. Olson. Bailey.Woodward.Prentice. Box模型,为现今植被一气候关系的研究以及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大气C02增加对潜在植被变化的响应预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基于物种的植被一气候关系研究:中国青冈的地理分布与气候的关系 在广泛收集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 (Thunb.) Oerst.]地理分布资料的基础上,利用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研究植被与气候相互关系的指标和方法,包括Kira的水热指标、Penman的公式、Thomthwaite的指标和气候分类、Holdridge的生命地带分类系统指标, 以及年平均气温(TEMP). 1月均温(Tl)、’7月均温(T7)、极端最高气温(TMAX)、极端最低气温(TMIN).≥10℃积温(AT)和年降水量(PREC),研究了青冈在中国的地理分布与气候的关系,讨论了青冈垂直分布的上限、下限以及北界的Kira热量指标状况。根据孢粉资料和历史文献,探讨r历史时期青冈在中国大陆的分布与变迁及其与气候的关系,并利用Holdridge生命地带分类系统指标预测了C02浓度倍增条件下中国青冈分布区的可能变化。 3.宏观尺度上的中国植被一气候关系 1)用气温、降水指标研究中国植被一气候关系 能够在气象台站直接、方便地测试到的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指标,与其它水热气候因子有显著的相关性,用它们来研究中国植被与气候的关系是可行且有用的。利用全国689个气象站点的气象记录,计算得出了中国各植被地带、亚地带的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指标和温雨系数,利用生态信息系统EIS作出了各气候指标在中国的分布,并将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作散点图,均较好地表现了中国各植被类型与气候指标的关系和格局。总结可得中国各植被地带的气候指标范围及界限。综合孢粉,古生物等资料信息,前人确定在全新世中期中国存在一个大暖期,其中稳定暖湿的鼎盛阶段在7.2—6,0 Ka.B.P.,其时中国境内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左右,年降水平均高于现在100 mm,通过数学处理,利用生态信息系统恢复重建了全新世大暖期中国大陆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状况.参考孢粉、古植物和他人研究资料及现代植被气候关系,恢复编制了大暖期鼎盛阶段中国大陆的植被区划图,与现代植被区划相比较,东部各个植被带在大暖期盛时表现出明显的北迁,温带植被的迁移幅度大于亚热带和热带植被;西部的植被带出现了经向西迁,西北部的草原范围扩张,荒漠缩小;青藏高原地区高寒半荒漠和荒漠植被的范围大大缩小,而且植被带仍有不同程度向北迁移的表现。这可为预测与阐明未来的气候变化和植被变迁提供有力的证据. 2)KIRA指标的拓展及其在中国植被与气候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根据Kira以月平均气温5℃为界的热量指数和干湿度指数概念,提出了以月平均气温10℃为界的生物热量指数,包括生物温暖指数BWI和生物寒冷指数BCI,并修正其干湿度指数为生物干湿度指数BK。利用中国689个标准气象台站的资料,分析我国主要植被类型分布与热量因子和干湿度因子的关系,得出两者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生物温暖指数、寒冷指数和干湿度指数的散点图,较好地表现了中国各植被类型与气候指标的关系和格局。并得出中国各植被地带的气候指标范围及界限,以1 0℃为界的生物温暖指数不仅对我国森林植被的地理分布和温度气候带的划分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而且对西南部高山、亚高山地区的植被与气候关系指示性较强;生物寒冷指数则对亚热带和热带的指示性很好,能够较好区分亚热带南部及热带地区;由热量指数和降水量综合得出的生物干湿度指数,对中国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区以至全国的植被分布与水分、热量因子的关系分析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3)水热积指数的估算及其在中国植被与气候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试图利用大气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可能蒸散和土壤水分平衡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水热积指数,并应用年平均气温.水分盈亏值和水热积指数三个气候变量来限定植物群落组合,构成一个圆形的生命-气候图式.根据全国689个标准气象台站的气候资料,计算了中国8个植被地带和26个亚地带的年平均气温、年水分盈亏和水热积指数,绘制了各气候指标在中国的分布图及散点图,较好表现了中国各植被类型与气候指标的关系和格局,包括寒温带针叶林、冷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和季雨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并得到了中国各植被地带的气候指标范围及界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年平均气温的等值线较好地反映了中国大陆的热量梯度,经度和纬度方向的区分均较明显;土壤水分盈亏曲线的等值线则比较零乱;综合了热量和水分差异的水热积指数,其等值线与热量梯度和水分梯度均有一定的对应性,与植被类型的对应也较好。这是在宏观尺度上进行的植被与气候关系研究的一种尝试,有待于增加机理性的内容,使其得到进一步的改进。 4.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陆地生物群区类型 Biome(生物群区)是当今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根据此概念及植物功能型概念的发展,评述了9个重要的世界陆地生物群区分类系统,并根据中国的植被分类和区划,尝试划分了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全球变化研究中所需要的陆地生物群区类型。 5.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地理区划 利用各种生态地理因子,包括气候指标如与植物耐寒性有关的绝对最低温度(TMrN),最冷月平均气温(TJAN),最冷月日平均温度的最大值(MXT)和最小值(MIT);与需热性有关的植物生长季积温(AT);年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包括最冷月降水(PJAN),最热月降水(PJUL),年降水量,年降水的统计标准差(PSD)和变异系数(年变率PCV);植被指标如植被类型(VEGET)、,植被区划类型(VEGED)、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NPP)、植物区系类型(FLORA)、动物区系类型(FA UNA).植物特有属的丰富度(EDGENUS)以及度量植物多样性的植物种丰富度(属数GENUS、种数SPECIES);土壤指标如土壤类型(SOILT),土壤理化性质如土壤酸碱度(SOILPH)、土壤表层阳离子交换量(SOILEXC)等;地形和地貌特征如经度(LONG)、纬度(LAT)和海拔高度(ALT),利用模糊聚类的手段,综合进行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地理区划。采用四级区划,即:生物大区(biodomain) -生物亚区(subbiodomain) -生物群区(biome) -生物区(bioregion).全国划分为5个生物大区,7个生物亚区和1 8个生物群区。 I北方森林大区 I A欧亚北方森林亚区 I Al南泰加山地寒温针叶林 IA2北亚针阔叶混交林 II北方草原荒漠大区 II B欧亚草原亚区 II Bl内亚温带高草草原 II B2黄土高原森林草原(灌木草原) il C亚非荒漠亚区 II Cl中亚温带荒漠 ⅡC2蒙古/内亚温带荒漠 III东亚大区 III D东亚落叶阔叶林亚区 m DI东亚落叶阔叶林 III E东亚常绿阔叶林亚区 III El东亚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 III E2东亚常绿阔叶林 ⅡI E3东亚季风常绿阔叶林 III E4西部山地常绿阔叶林 IV旧热带大区 IV F印度一马来热带森林亚区 IV Fl北热带雨林、季雨林 IV F2热带海岛植被 V亚洲高原大区 vG青藏高原亚区V Gl青藏高寒灌丛草甸V G2青藏高寒草原V G3青藏高寒荒漠V G4青藏温性草原V Gs青藏温性荒漠IGBP陆地样带:科学计划与最新进展 作为国际地圈一生物圈计划(IGBP)的交叉项目(Interproject)的陆地样带(Terrestrial Transect),已成为IGBP的全球变化研究中最引人重视的发展和新研究方法之一。它以一系列综合性的全球变化研究计划为基础,是由沿着一个主要全球变化驱动因素(如温度、降水、土地利用强度等)的梯度上的一系列研究站点所构成研究区域,并配合以模型模拟和综合分析,其地理范围为1000 km或更大的长度,数百公里的宽度,以涵盖大气环流模型(GCM)运作的最小单元。本节论述了IGBP陆地样带的概念和研究的意义,样带的类型、一般设计和选择标准,国际上IGBP样带的初步设置,包括①经受土地利用变化的潮湿热带系统;②从北方森林到冻原的高纬度地区;③从干旱森林到灌丛的半干旱热带地区;④从森林或灌丛过渡到草地的中纬度半干旱地区,以及其它的一些样带和PAGES核心计划中的PEP样带,主要内容有样带设置的原因、研究内容和主要样带特点等,并总结了样带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动态. 6.中国东北样带(N ECT)的生态地理特征分析 陆地样带研究已成为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手段与热点。中国东北森林-草原样带(NECT)已被列为IGBP国际全球变化陆地样带之一。该样带在东经1120与130030’之间沿北纬43030’设置,长约l 600 km,是一条中纬度温带以降水为驱动因素的梯度,具有由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向温带草原的3个亚地带:草甸草原、典型草原与荒漠草原过渡的空间系列。本文给出了样带的基本生态地理特征及其梯度分析,包括其地理位置、设置意义、地形地貌、气候梯度、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格局、植被类型、主要优势种和群落类型的生态地理特征以及全新世适宜期(大暖期)的植被分布格局。NECT将成为我国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GCTE)与其它IGBP核心项目研究的前沿阵地。 7.自然保护区的作用、建设和管理及其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一般而言,“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和最根本的途径,生境的“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为有力和最为高效的保护方法,而就地保护的措施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通过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有效管理,使生物多样性得到切实有效的人为保护。从自然保护区定义和类型划分及生物多样性的定义本身可以看出,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世界上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重要基地,是物种多样性的基因库,是留给野生动植物的宝贵栖息地,应把保护区的建设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持续利用密切结合起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