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resultados para Evergreen (Cutter)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论文对榧属(TorreyI)的研究历史作了回顾.以形态性状为依据,结合叶片的解剖,花粉表面的电镜观察,以及种子蛋白的电泳等,对榧属的系统分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l、支持根据种子胚乳深皱与微皱分榧属为两个组的观点. 2、从叶片气孔带乳突的特征及种子蛋白电泳带的类型,似可支持榧属两组的建立. 3、根据各种榧树叶肉组织中石细胞的观察,不支持将石细胞的有无作为分组的特征。 4、云南榧与巴山榧叶的解剖特征有较多相似性,但在石细胞的含量、栅栏组织细胞层数及结晶大小等方面存在差别.考虑到其他性状及地理分布,认为将云南榧改为巴山榧的变种较为自然。 5、本属植物花粉形态较为一致,种问无明显的差别.对组和种的划分无重要参考价值. 6、经研究订正,榧属共6种2变种和11个栽培变种。其中1新变种(九龙山榧),1改级新组合(云南榧),6个新载培变种。 7、结合前人的研究,作者归纳出红豆杉科植物的进化趋势,支持榧属为进化类群的观点。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栎属(Quercus)高山栎组(Sect.Suber)是我国硬叶常绿阔叶林的主要建群种。本文从地理分布、群落特征、形态解剖特性方而对高山栎的生态适应性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它们的起源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得到如下结论: 1.丽江一木里为现代高山栎的分布中心,高山栎组的种数等值线从这里呈同心园向外扩散。地质历史时期存在于该地的康滇古陆应当是高山栎的起源地。2.高山栎的水平分布不超过北纬32º,即亚热带的北界;垂直分布表现为超地带性的特点,从海拔1200到4300m,随海拔的增高而矮生。3.丽江有硬叶常绿阔叶林8种群落类型,它们的结构、分布各有其特点。4.高山栎组的表皮特征,除气孔器类型外,其他表皮性状受环境修饰,不是稳定的性状。气孔的大小、数目随环境有规律性地变化。5.川滇高山栎为复表皮,表皮附属物、角质膜及叶肉细胞随环境有规律性变化。6.虽然高山栎组的叶片表现为硬叶的特性,但解剖结构差别明显随环境发生变化。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毛乌素沙地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是一个多层次生态过渡带。沙地柏系柏科(Cupressaceae)圆柏属(Sabina)常绿灌木,是毛乌素沙地中唯一的天然常绿灌木,也是一种具代表性的木本克隆植物。由于沙地柏起源古老、对半干旱沙地的适应性较强,因而吸引了许多中外研究者。本文的目的是初步探讨沙地柏对变化环境的反应。 第2章探讨沙地柏的叶结构与功能随性别、叶型、生长型和生境的变化。(1)沙地柏雌性植株的叶片厚度、失水系数、净光合速率和表观光能利用效率均显著大于雄性植株,而前者的微管束宽度显著小于后者。(2)鳞叶的表皮厚度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大于针叶,而针叶的组织密度、失水系数、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Ci/Ca显著大于鳞叶。(3)匍匐茎的最大光合速率、最大表观光能利用效率、光补偿点、暗呼吸速率、表皮细胞长度和微管束大小都显著大于起立茎,而光饱和点、水分利用效率恰好相反。水分饱和亏缺不受生长型的影响。(4)叶片的比叶面积、结构特征、失水系数、气体交换和资源利用效率均受生境类型的显著影响。(5)沙地柏叶结构与功能具有许多普遍性特征,例如,光合曲线为双峰型、具有午休现象,最大光合速率和暗呼吸速率随叶片厚度的增加而降低。 第3章探讨沙地柏根系的分布特征及其对水分资源的共享。(1)地下部分生物量投资、根密度、根面积指数随土壤水分可利用性降低而减小,这种格局有利于减缓沙地柏植株地下部分对水分资源的竞争,从而经济、长时间地利用有限水分资源。(2)根系深度系数、最大根系深度、含50%或90%根系生物量或表面积的根系深度随土壤水分可利用性降低而增大。这些结果指示,沙地柏根系通过增加深度以补偿土壤水分可利用性的降低。(3)根系生物量和表面积分布与土壤现有水分含量的有关性随生境发生变化。(4)根系分布特征既可能记载了植物生境中水分状况的变化,又可在一定程度上为群落动态提供证据。(5)沙地柏根系具有共享水分资源的潜力。 第4章分析沙地柏对养分贫瘠的沙地环境的适应策略。(1)土壤养分并不随土壤水分不可利用性的梯度变化而成梯度变化。(2)叶重比随土壤干旱度增加而增大,地下部分投资比例却相反。(3)N、P、K在叶中分配比随土壤养分含量降低而增大,而在根中的分配恰好相反。(4)N、P利用效率随土壤养分含量减少降低,重吸收效率却相反;K利用效率和重吸收效率、Ca、Mg利用效率均随土壤养分含量降低而增大。(5)沙地柏植株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对养分内循环的贡献恰好相反,这指示沙地柏植株对养分内循环的贡献可能存在一种权衡。(6)根系分布对不同养分异质性的影响存在差异,而且对水平和垂直剖面上异质性的影响也不相同。 第5章研究沙地柏种群的繁殖和更新特征。(1)根原基是沙地柏进行营养繁殖的结构基础,它反映营养繁殖能力的潜在大小,受性别、生长型、生境和植株大小级的显著影响;由根原基转化而来的不定根可吸收充足的土壤资源供给萌生分株代谢需要,因此定居分株能够独立维持。(2)雌株的繁殖分配显著大于雄株,但繁殖效率恰好相反;生长型、生境和植株大小级对繁殖分配、繁殖效率和种子产生有明显影响。(3)沙地柏同时具有营养繁殖和有性繁殖,这为种群更新提供了两种方式。由于可供分配的资源有限,两种繁殖方式各有利弊,因此两者间可能存在权衡。(4)根原基数量、繁殖分配、繁殖效率和种子产生随生境变化。这表明未来气候变化对沙地柏种群繁殖特征具有潜在影响。(5)种子质量差、种子萌发率低和幼苗存活率低是制约沙地柏种群有性更新的三个“瓶颈”。(6)沙地柏营养繁殖力强、萌生苗存活率高,这使自然条件下沙地柏种群以无性更新为主。 第6章探讨沙地柏群落的发生和演替。(1)沙地柏系古北极成分,起源古老,天然分布在大陆性干旱、半干旱草原气候带。(2)沙地柏群落的发生方式有两种,即滩地发生和固定沙地发生,但以前者为主。(3)由于毛乌素沙地的干扰频繁,因而沙地柏群落的发展具有多种途径。 第7章探讨切断匍匐茎和除叶干扰对沙地柏生理和生长特征的影响。(1)切断匍匐茎对沙地柏子株存活率的影响不显著,这批示天然压条形成的定居子株能够独立维持。(2)切断匍匐茎对子株气体交换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都不显著,而显著影响其生长和生物量分配特征。(3)除叶干扰通过改变生理指标峰值出现时间从而影响沙地柏生理动态。(4)除叶干扰(尤其是除部分老叶)具有补偿效应,可以促进当年生枝生长和生物量积累。(5)干扰效应受干扰方式、干扰强度和环境因子的共同影响,因此干扰效应多种多样。(6)不同生理、生长指标对模拟干扰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第8章探讨模拟降雨变化对沙地柏实生苗生理和生长特征的影响。(1)水分变化显著影响沙地柏实生苗的气体交换特征,对所测荧光特征的影响均不显著。这种影响差异指示水分变化主要影响样片的表观性生理特征,而对光系统II的内在本质基本无影响。(2)水分变化显著影响实生苗的水分特征和水分构筑特征。两类特征的变化趋势表明,随施水量增加,沙地柏实生苗的抗旱性和水分利用效率逐渐降低。(3)水分变化显著影响生物量分配,而对形态和生产力指标均无显著影响;根系对水分变化的敏感性高于叶和茎,地下部分生物量投资随水分可利用性提高而增大。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生物多样性的维持、监测、保育与恢复是生物多样性科学的核心研究内容( DIVERSITAS)。作为世界上典型的植被类型,常绿阔叶林以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倍受世人关注。我国的常绿阔叶林是全球分布面积最大,发育最为典型的常绿阔叶林,其分布区多为农业区,与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密切相关:伴随着人们的生产活动,生境的岛屿化与破碎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常绿阔叶林的合理保育问题和生态恢复问题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常绿阔叶林恢复生态学研究初报”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展的,主要实验研究工作与结果如下: 1.系统综述了生态系统退化程度的诊断指标体系、途径与方法,绘制了生态系 统退化程度的概念模型,为恢复生态学研究和生态恢复实践提供参考。 2.固定样地的建立:为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与恢复生态学研究,本研究建立了一系列固定样地(常绿阔叶林固定样地、常绿落叶阔叶林固定样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实验样地等),这些样地的建立为进一步深化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3.种群大小级结构特征:对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和油茶Camellia oleifera种 群大小级结构特征研究表明,栲树种群大小级结构(高度级和胸围级)呈弱双峰型分布,油茶种群大小级结构呈倒“J”型分布。对树木大小级划分标 准的比较研究表明划分标准的选择应基于研究目的和物种性质。作者认为应深入研究干扰特别是生境的岛屿化与破碎化对常绿阔叶林稳定性的影响。 4.种子扩散与种群维持:种子扩散是种群维持的一个关键阶段,而建群种的维持机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群落的维持机理。对都江堰常绿阔叶林固定样地的主要建群种栲树种子扩散的研究表明,种子雨密度、种子在地上保留密度以及种子丢失状况是个动态过程,种子雨在2001年持续了约3个月的时间,种子年产量达到每平方米73.37个正常种子;研究发现栲树种子下落后能在地上保留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捕食者饱和现象“predator satiation"),这为种子萌发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从而使得栲树种群能通过大年(the mast year)的高种子产量与捕食者饱和现象顺利完成自然更新;捕食者饱和现象有助于解释栲树的优势种群地位和稳定机制,以及对整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贡献;作者提出了一个描述栲树种子扩散命运的概念模型,该模型表明种子雨与种子丢失的不同阶段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贡献于栲树的自然更新。总之,栲树自然更新伴随着一个复杂的种子扩散过程。 5.光因子调控与生态恢复:光是影响植物生长的一个重要生态因子。研究了三种不同遮荫处理(100% PAR、40% PAR和22% PAR)对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幼苗在亚热带弃耕地上的影响作用,两年的研究结果显示:青冈幼苗 可以在弃耕地上正常生长:两种遮荫处理(40% PAR和22% PAR)对青冈的萌芽和幼苗生长有正效应,并且22% PAR遮荫处理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也说明了植物在不同的遮荫处理作用下有不同的生长策略。关于在生态恢复中如何利用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遮荫的复合效应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6.种间关系与生态恢复:杂草竞争是植被恢复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两种常绿阔叶树种(青冈和石栎Lithocarpus glaber)在不同坡位(坡上位、中位、下位)和有无地上杂草竞争的情况下的对比研究表明:不同物种在不同坡位,其幼苗生长对杂草竞争的反应是不同的;在坡上位和下位,除草处理能显著地提高青冈幼苗的田间保存率、苗高、基径和冠幅的生长,而在中位,除草处理的效果不显著;但是对于石栎来说,除草处理仅能显著地提高坡中位幼苗基径的生长量;研究说明了(地上)杂草竞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程度)因物种而异,因而除草处理并不是对所有常绿阔叶树种的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杂草竞争也不是一切常绿阔叶树种在弃耕地上建立与定居的障碍因子。作者建议在生态恢复实践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除草与否,关于杂草竞争/除草在植被恢复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