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 resultados para Artemisia sphaerocephala
Resumo:
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 Krasch.)是中国西北部沙漠的流动及固定沙丘上广泛分布的优势种灌木。瘦果小而轻;借助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瘦果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其种子的种皮与果皮愈合,果皮外层为很厚的粘液层,其粘液层在遇湿后迅速吸水膨胀,其重量增至原来的589倍。在自然生境中,粘液物质将沙粒粘附于瘦果的周围,使瘦果的重量发生变化。瘦果能长时间在水上漂浮,粘液物质有助于种子的萌发和苗的发育。白沙蒿产生三种不同颜色的瘦果,其种子具有不同的萌发速率但最终达到相同的萌发率。瘦果的粘液物质对白沙蒿种子的传播与萌发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白沙蒿种子为需光种子,种子在光下萌发而在暗中受到抑制。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0 C,在100 C和300 C萌发速率和萌发率都很低,萌发在50 C受到抑制。种子在沙中被埋越深,其萌发速率和萌发率就越低。在沙平面下2厘米或更深层沙土下出苗率为零。但是,当将种子上层沙土移走,只保留0.5厘米沙土覆盖种子,这些种子的萌发率达到原先就位于沙土下0.5厘米的种子的萌发率,但是后者的萌发速率较高。土壤水分含量越高,从1. 7%到14. 7%,其萌发就越快。土壤水分含量从19.4%起,种子的萌发受到了延迟,苗的发育受到了抑制。 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是我国西北荒漠中分布的多年生植物,属中亚荒漠植被成分。其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loo C,亚适宜温度为15-20 0C。从200C起,温度越高,萌发比率越低。种子无论在光下和暗中都能萌发,萌发率无显著性差异。浓度低于0.2 molL的NaCl溶液对萌发的影响不大;但从0.8 mol/L起,萌发率随着浓度增高而降低,直至为零。将在盐溶液中处理9d的种子转移至蒸馏水后,原来较高浓度下的种子具有较高的萌发恢复率。不同浓度下的种子的萌发率和萌发恢复率要比蒸馏水中的低,表明NaCl处理后的部分种子永久地失去萌发力。梭梭的种子为短命种子,在自然状态下,种子的含水量为8.5%,寿命约为10个月。将梭梭种子含水量降至2. 5%和1.4%,其耐贮藏力增强。经过500 C下5天和10天的人工加速老化后,超干种子表现出较强的抗老化能力。与对照相比,超干种子萌发率、根长及活力指数等均显著提高。较低的电导率和较高的脱氢酶活性,说明种子在超干处理后表现出了膜系统的完整性和较高的种子生活力。超干处理既能显著提高梭梭种子的耐贮性,也能有效保持种质的稳定性,是梭梭种质资源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 沙柳(Salix psammophila)是毛乌素沙地流动沙丘和固定沙丘上广泛分布的重要固沙植物。沙柳叶片的光合速率呈现出双峰型的日动态变化,在午后14点出现光合午休现象。蒸腾速率呈现出单峰型的日动态变化,蒸腾在午后15点达到最大。水分利用效率在早晨9点后保持在2.5 μmol C02.mmol-l H20左右。叶片水分亏缺也表现出规律性的变化。从早晨开始,叶片水分亏缺逐渐增强,在18时达到最大值。比较生长季节的不同时期环境因子的变化情况表明,春末的光照强度和气温比夏末高,但土壤水分含量则相反。沙柳在春末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分别是夏末的79%和72.4%,表明水分亏缺是影响沙柳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素。
Resumo:
油蒿(Artemisia ordosica)与籽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为毛乌素沙地的优势物种,广泛用于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的生态恢复。油蒿与籽蒿种子萌发对温度、水分等环境条件的反应已有较为明确的研究结果,但关于这两种蒿属植物种子萌发对光照反应的研究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结论,对飞播技术的改善造成一定影响。 影响油蒿与籽蒿种子萌发对光照反应的因素较多。如种源地、结实部位、种子颜色、种子保存方式与时间、实验条件、温度等。考虑种源地、种子保存时间与方式、结实部位及温度,从多方面系统研究油蒿与籽蒿种子萌发对光照的反应。结果表明当温度较低时(10:20C),萌发率和萌发速率在黑暗条件下显著高于在光照条件下。采自榆林地区的种子萌发状况相对较差,萌发率和萌发速率在大多数情况下显著低于其他两地;各种源地上下部种子萌发率有一定差异,大多数结实部位为上部的种子最终萌发率和萌发速率高于下部的种子;保存几周的种子萌发率变化不大,但在温度较高和较低时,随着种子保存时间的延长,萌发率下降较快,而在适宜温度下种子萌发率变化不明显;种子保存方式的不同造成种子萌发情况的差异,但差异不明显;黑暗条件下比近似黑暗条件下的种子萌发率略低。上述因素对种子萌发均具有一定影响,但总体特征是种子萌发对光照的反应表现为强光抑制种子的萌发,黑暗促进种子萌发。当温度较高时(15:25C),光照与黑暗条件下种子萌发率差异不大,但黑暗条件下种子的萌发速率显著高于光照条件下;当其它条件相同时,种子萌发率和萌发速率显著高于温度较低时(10:20C)。因而,适宜的温度和黑暗条件有利于油蒿与籽蒿种子的萌发。在飞播实践时应为种子创造一定的沙埋条件,创造有利于种子萌发的黑暗环境,促进种子的萌发,提高飞播工作的成效。
Resumo:
本文利用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研究了国产的蒿属花粉代表种和常见种共66种4变种,根据花粉外壁纹饰可将其分为六大类型:1、具刺状突起,排列不密集,刺间具颗粒状纹饰(类型—I)。2、刺状突起较类型—I稍为密集,没有或有少许颗粒状纹饰(类型—II)。3、具刺状突起,排列不密集,但刺间无颗粒状纹饰,较粗糙(类型—III)。4、刺状突起较类型—I稍为密集,刺间具发育的小芽胞状或颗粒状纹饰,小芽孢状突起顶部有的还可见有一小穿孔存在(类型-IV)。5、具微刺状突起,排列极稀,刺间较为平滑(类型—V)。6、刺状突起有大小之分,大刺较尖,还有颗粒状纹饰(类型—VI)。其中类型—I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类型—II,类型—V和类型VI为较特殊的类型。 本文还对蒿属邻近属(即蒿自然群中的其它属)各属代表种花粉作了详细的研究,并和蒿属花粉作了比较。结果表明:按外壁纹饰可将蒿自然群分为两大类型:1、具明显的刺状纹饰。其中包括:亚菊属、女蒿属、百花蒿属。2、具退化状小刺。其中包括:蒿属、茶蒿属、线叶菊属、画笔菊属、喀什菊属、栉叶蒿属、绢蒿属。经研究我们认为在花粉形态上蒿自然群是一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并从花粉形态的角度出发,文中讨论了紊蒿属和百花蒿属的分属问题,作者认为它们独立成两个单种属的意见较为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