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resultados para 895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根据分析啁啾脉冲对比度模型,通过光线追迹法详细分析了展宽器对输出脉冲对比度的影响.发现当扩大进入展宽器的入射光束口径,从2mm扩大到40mm时,输出脉冲的对比度提高了近两个数量级;同时发现在相同条件下,当输入脉冲为双曲正割函数时,其输出脉冲的对比度明显好于输入脉冲为高斯脉冲和矩形脉冲的情形。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半导体列阵量子效率高,输出波长范围涵盖570~1600nm,工作寿命可达数百万小时,叠层列阵可提供超高功率激光输出,在工业、医学等很多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列阵在自由运行时,各发光单元发出的光是不相干的,输出质量差,采用1/4Talbot外腔镜耦合技术,列阵实现了空间锁相最高阶超模,然而唯有基超模远场分布是中心单瓣结构,输出接近衍射极限。为得到最小谱宽、最小发散角、最大功率密度输出,必须将外腔镜倾斜β=λ/2d(λ为工作波长,d为列阵周期),这使得仅有基超模光能成像于发光单元内而被允许振荡。应用此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从菠菜叶绿体中分离提纯PSI颗粒及其捕光天线色素蛋白复合物LHCI,对其光谱特性进行分析。对PSI颗粒中色素和蛋白的光破坏进程,并对外加组氨酸、Triton,以及温度对PSI颗粒光破坏的影响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以探讨PSI光破坏的机理。其主要结果如下: 1. 对PSI颗粒和LHCI色素蛋白复合物的荧光光谱的研究,发现PSI中Chlb所吸收的光能主要传递给LHCI中的“长波组分”(吸收波长大于P700的Chla)。 2. 在PSI颗粒光破坏进程的研究中发现,Chla中吸收波长较长的组分首先发生光破坏;位于PSI颗粒外围的LHCI上的Chlb,也容易受到光破坏;Car先于Chlb发生光破坏。在光照处理过程中,PSI的天线色素蛋白复合物LHCI多肽降解程度大于反应中心多肽组分(PsaA,PsaB)的降解,其中LHCI-680首先由于光破坏而发生降解。PsaD也是容易受到光破坏而发生降解的一个多肽。另外,还发现在长时间光照后有蛋白聚合现象发生。 3. 在PSI颗粒中外加单线态氧的淬灭剂组氨酸,分析不同光强光照处理过程中组氨酸对PSI颗粒中色素和多肽光破坏的保护作用,发现外加组氨酸对强光照(2300μEm-2s-1)引起的叶绿素光吸收减少和CD信号减弱的有效抑制表现出一个明显的延迟期,但对强光诱导的荧光产量下降的效应却能立即表现出来;在强光照前期和弱光照(300μEm-2s-1)条件下,组氨酸不能抑制PSI颗粒的光吸收下降。另外,外加组氨酸除了对反应中心多肽有光保护作用以外,对PSI中其它多肽也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4. 用不同浓度的Triton处理PSI颗粒,发现较低浓度的Triton可以增大叶绿素的光吸收和PSI颗粒的荧光产量,而不对PSI颗粒的多肽组成造成影响;当Triton浓度达到一定的程度时,虽然不会影响PSI颗粒的多肽组成,但是会使其光吸收减少,荧光产量下降;而当Triton浓度过高时,PSI颗粒的多肽会发生降解现象,同时其光吸收和荧光产量也迅速下降。Triton浓度较低时,PSI颗粒光破坏的程度随Triton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当Triton浓度增大到一定的程度时,PSI颗粒的光破坏程度同Triton浓度不再呈明显的正相关。 5. 对PSI颗粒进行不同温度的热处理,其结果表明:温度较低(20 ℃~40 ℃)的热处理对PSI颗粒的多肽和叶绿素光吸收的影响程度很小,照光后不同温度热处理过的PSI颗粒光吸收减少和多肽降解的程度相近;温度较高(50 ℃~60 ℃)的热处理会对PSI颗粒的结构产生影响,使之稳定性减小,对光处理更敏感;温度更高(大于70 ℃)的热处理会破坏PSI颗粒的结构,引起多肽组分的降解。另外,不同的多肽对热处理的敏感性显著不同。 6. 低温(4 ℃)和常温(20 ℃)下PSI颗粒光破坏的比较发现,室温下PSI颗粒的光破坏程度明显大于低温下光破坏的程度,表明光处理过程中温度会影响到PSI颗粒光破坏的程度。 通过上述的研究结果,分析了PSI颗粒光破坏过程中色素和蛋白的变化及其外界因子的影响,对PSI颗粒光破坏的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阶跃管型毫微秒过零甄别器,其过零甄别信号电路板可装成Nim插件上,在插件面板上设有信号输入插孔和输出插孔;其甄别信号电路是由输入的信号经二极D↓[1]、D↓[2]组成限幅器限幅后,再与三极管N↓[1]的基极相连,三极管N↓[1]的集电极输出的放大信号与由三极管N↓[2]、P↓[1]组成的射极跟随器的基极相连,在三极管P↓[1]、N↓[2]的射电极相连点与地之间串联有反偏/正偏的阶跃二极管I↓[1],由阶跃二极管I↓[1]的一端与阻抗匹配网路R↓[14]、C↓[4]相联,由其输出信号与输出插孔相联;该甄别器利用阶跃型二极管实现过零、其前沿时间快至800Ps左右、时间特性好、游动小。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非晶状体βγ晶状体蛋白与三叶因子蛋白复合物(βγ-CAT)是从大蹼铃蟾(Bombina maxima)皮肤分泌物中分离的分子量为72 kDa的天然蛋白复合物.本研究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Westem blot分析βγ-CAT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中的细胞核转运机制,以及βγ-CAT对多株肿瘤细胞(HCT116,HT29,A375,Hela,THP-1等)的细胞毒效应.结果表明:βγ-CAT的α亚基中含有典型的GTP/ATPase的保守结构模体Walker A和Walker B,体外检测到βγ-CAT具有GTP/ATP水解酶和GTP/ATP结合活性.在细胞核转运过程中,βγ-CAT的α亚基和β亚基参与形成约150kDa含有泛素化修饰信号的大分子复合物,且泛素化修饰信号和βγ-CAT的α亚基和β亚基共定位于细胞内和融合于细胞核区域的转运囊泡小体中.βγ-CAT能够选择性的杀伤肿瘤细胞,诱导肿瘤细胞脱落和发生凋亡.上述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阡βγ-CAT的细胞核转运和调节细胞功能的分子作用机制提供思路和线索.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在大部分哺乳动物的进化历程中, 垂体生长激素的进化非常缓慢, 各类群之间没有很大的差别, 但在灵长类和反刍动物的进化过程中却出现了明显的快速进化, 即所谓“插曲式”的进化模式. 我们获 得了4 种灵长类动物的生长激素受体的膜外区序列, 并结合已有的序列数据进行系统的进化分析, 结果 表明, 哺乳动物生长激素受体也经历了一种类似垂体生长激素的所谓“插曲式”的进化模式. 考虑到垂 体生长激素的生物学效应需要通过其受体的介导才能实现, 结合相关性分析的结果, 推测垂体生长激 素受体的这种进化模式可能是与垂体生长激素发生了协同进化的结果.垂体生长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从GenBank获得大肠杆菌K-12MG1655株的全基因组序列,计算了与基因密码子偏好性相关的多个参数(Nc、CAI、GC、GC3s),对其mRNA编码区长度、形成二级结构倾向与密码子偏好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发现虽然翻译效率(包括翻译速度和翻译精度)是制约大肠杆菌高表达基因的密码子偏好性的主要因素,同时,mRNA编码区长度及其形成二级结构的倾向也是形成这种偏好性的不可忽略的原因,而且对偏好性有一定程度的削弱。另外对mRNA编码区形成二级结构倾向的生物学意义进行了讨论分析。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采用磷饥饿培养后的微囊藻细胞进行不同供磷水平的五价砷(As(V))暴露实验,考察单一胞外磷变化的情况下As(V)对滇池分离出的铜绿微囊藻FACHB905生长及产毒的影响。结果表明胞外磷浓度变化不会影响铜绿微囊藻对As(V)的耐受阈值(-10-7mol/L)。少磷条件下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0-2.79mol/L,比无磷条件下的IC50(10-5.81mol/L)高3个数量级,并且少磷条件下As(V)与细胞活性位点的结合常数要远低于无磷条件,因此胞外磷在As(V)对微囊藻的毒性效应上具有关键的作用。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记述了采自中国安徽省黄山、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西藏自治区米林县和海南省三亚市的减化小斑熊虫Milnesium reductum Tumanov,2006中国新纪录种;采自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伊春市和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的小隙大生熊虫Macrobiotus areolatus J.Murr.,1907中国新纪录种;采自安徽省黄山,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和伊春市,山东省曲阜市的懒惰大生熊虫Macrobiotus argueiPilatoet al.,1975中国新纪录种;采自安徽省黄山的具斑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