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 resultados para 555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探讨泥沙颗粒在水流中的悬浮运动机理和水、沙两相之间的相互作用,首先需要分别了解水流和泥沙颗粒的运动特性及相互关系。因此,怎样分相观测水流和泥沙颗粒的运动参数成为泥沙运动基本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集中介绍了利用激光多普勒技术分相测量水流和泥沙运动参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利用常见的一维激光器(无声光频移) 测量水流和颗粒垂向(垂直于水流运动方向) 脉动速度的实验方法。使用该技术对水平方管内的水- 沙两相流运动进行了试验观测,给出了两相速度、纵向及垂向湍流度,以及泥沙浓度的测量结果。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用单时间尺度及内外层匹配渐近展开法,证明了无粘地转涡解是本文的远离涡心的首项外解,靠近涡心处有一个随时间变化的、尺度为α的粘性涡核结构。其中粘性力(或湍流粘性力)是主要的,速度和大气高度均为有限值分布。并证明了当特征时间分别取为S丨((gh_(00))~(1/2))及S丨α((gh_(00))~(1/2))这两种长时间尺度时,地转涡具有相同的首项内解涡核结构。地转涡中心的运动速度,在精确到O(α)(外解的速度量级)范围,是等于旋涡所在的背景流场速度。本文还给出了一些数值解例子证实了上述结果。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The JTZ model [C. Jung, T. T¶el and E. Ziemniak, Chaos 3, (1993) 555], as a theoretical model of a plane wake behind a circular cylinder in a narrow channel at a moderate Reynolds number, has previously been employed to analyze phenomena of chaotic scattering. It is ex- tended here to describe an open plane wake without the con¯ned nar- row channel by incorporating a double row of shedding vortices into the intermediate and far wake. The extended JTZ model is found in qualitative agreement with both 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s and ex- perimental results in describing streamlines and vorticity contours. To further validate its applications to particle transport processes, the in- teraction between small spherical particles and vortices in an extended JTZ model °ow is studied. It is shown that the particle size has signif- icant in°uences on the features of particle trajectories, which have two characteristic patterns: one is rotating around the vortex centers and the other accumulating in the exterior of vortices. Numerical results based on the extended JTZ model are found in qualitative agreement with experimental ones in the normal range of particle sizes.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A constrained high-order statistical algorithm is proposed to blindly deconvolute the measured spectral data and estimate the response function of the instruments simultaneously. In this algorithm, no prior-knowledge is necessary except a proper length of the unit-impulse response. This length can be easily set to be the width of the narrowest spectral line by observing the measured data.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method has been demonstrated experimentally by the measured Raman and absorption spectral data.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基于洛伦兹线型近似,研究了高吸收强度下波长调制吸收光谱中谐波信号的行为。得到了二、四、六次谐波幅度与吸收强度的关系的近似解析表达式。解析表达式的结果与数值计算得到的相符合。理论分析的结果在一个用于瓦斯传感的波长调制光谱系统上得到了验证。发现各偶次谐波随吸收强度的变化不仅有最大值还有零点,这一结论对瓦斯传感器的设计具有实际意义。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研制了一种以上转换发光材料作为标记物的扫描检测系统,有别于传统的测量方法,可做出定量和多重分析.扫描检测系统以扫描方式逐点测量经生物反应而结合上去的UCP颗粒的含量,记录整个免疫试纸条的信息,计算出被测样品中特定生物分子的浓度.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对兔抗鼠疫免疫球蛋白(IgG)标准样品的检测灵敏度达到百ng/mL量级,且具有变异系数小于6%的重复性,符合生物免疫测定的要求.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第三纪晚期和第四纪全球变冷对植物类群现在的分布式样有着重要的影响。植物特有现象出现的地区或中心一般都和一些适宜植物生存的避难所相联系,在这些避难所,众多植物类群得以保存、同时不断多样化形成新的类群。尽管中国区系中包括了丰富的特有类群,对特有类群丰富的地区也开展了一些初步的研究,但迄今我们对中国特有地区的数量、具体位置及其地理式样的了解仍然有限,对特有现象形成的原因更是所知甚少。为此,本研究通过选择555种中国特有植物类群(包括种、亚种和变种)为代表,对中国维管植物的特有中心及其地理式样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中国的冰期避难所。我们首先将这些特有类群的分布描绘在1  1纬度/经度的方格里,计算了特有现象的两个基本参数:总特有和加权特有,将那些特有参数值在前5%的单元确定为特有中心。 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的特有中心主要是植物的保存地(“植物博物馆”)还是植物新类群发生和物种形成(“植物摇篮”)的场所,或二者兼而有之,我们又根据化石证据、分子和形态系统树,以及生物地理等一系列数据,把555个特有类群分为古特有和新特有两个级别,探讨了这两个特有级别各自的分布式样。结果显示,具有特有现象的地区有20个,这些地区位于华中和华南,大致对应于这些地区的山系。特有中心主要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横断山和大雪山)、云贵高原、华中山脉、南岭山脉和东南山脉;海南和台湾也具有很多特有种。通过特有种所在的地区界定冰期避难所与第四纪植被重建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相一致,后者显示在这些地区在冰期有泛温带和亚热带森林出现。因此,山脉地区可能通过复杂的地形和更新世极端气候条件的局域缓冲为这些特有类群提供稳定生存的生境;这既保存了这些孑遗类群(“植物博物馆”),又使得新的类群得以不断出现(“植物摇篮”)。 中国特有中心既包含孑遗的类群(古特有)也包含近期新形成的类群(新特有)。然而,它们的分布和密度却非常不同,这可能与这些地区的地质分化和构造历史有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是中国最重要的“进化前沿”,这可能与晚第三纪青藏高原的不断隆升有关。相反,在第三纪多数时候,华中和华南(除了海南和台湾)在地质构造上的相对稳定,使得孑遗植物谱系得以最大程度地保存。两种特有级别在全国水平上的比例(古特有为39.1%,新特有为60.9%)说明,尽管不同地区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华中和华南既是晚第三纪和第四纪全球变冷后植物得以保存的避难所,也是植物分化和新类群形成的重要中心。 这些研究结果对特有植物、尤其对具有不同保护要求的孑遗类群和新类群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可以针对富有古特有的地区以及有更多新类群产生的“植物摇篮”制定不同的保护策略和措施。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第一部分 茎尖分生组织的中央部位是由干细胞组成,维持干细胞的动态平衡对于植物器官启动显得尤为重要。在拟南芥花序分生组织和花分生组织中分别有WUS/CLV和(WUS+LFY)/AG两个负反馈调节环控制着这一平衡,保证了花序分生组织的非决定性和花分生组织的决定性。 本文用T-DNA激活标签技术得到功能增强突变体bre,序列分析表明BRE就是干细胞特征基因WUSCHEL。定量RT-PCR表明在突变体的茎节间WUS大量表达,证实在WUS基因的调控区插入的4个35S增强子使WUS表达增强。突变体bre生长发育缓慢,茎弯曲,花器官数目改变,心皮发育加快。尤为突出的是在茎皮层直接分化出花分生组织。这些表型可能与WUS的表达增强有关。这说明WUS功能是多效的,除了在分生组织中决定干细胞命运、促进CLV和AG的表达外,还可能与生长素极性运输以及花分生组织特征基因的表达有关。 第二部分 春化作用是促进植物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有效途径之一,作者所在实验室曾经分离到多个小麦春化相关基因。为研究春化期间它们在不同组织或不同细胞内的表达模式,首先建立并完善了RNA组织原位杂交系统。以春化相关基因ver203F为模板,采用地高辛为标记分子,借助体外转录制备RNA探针,分析了小麦胚芽和幼苗中ver203F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春化前和脱春化的胚芽中不表达ver203F,春化处理14天以上的胚芽幼叶表达ver203F,而且主要定位在叶的边缘分生组织细胞内,叶维管束和表皮组织未检测到转录物,胚芽鞘和茎尖分生组织中不表达。幼苗的侧芽中的幼叶有相同的表达模式。茉莉酸可以诱导ver203F的表达。.说明春化时的低温信号可能由幼叶接收,并有可能涉及到茉莉酸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