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7 resultados para 312.432
Resumo:
在由光学多道分析仪收集的氢氧气体爆轰激励下铝粉快速反应光谱中,观察到AlOB2Σ+→X2Σ+跃迁Δv=0带系的光谱特征与通常铝氧化反应的光谱特征不同。经分析是因为存在一个从467nm开始向长波方增强的连续辐射,它改变了该波长区AlO分子的辐射特征。这一连续辐射可能是由铝与水蒸汽发生水合反应生成,而处于不同激发态的多原子分子HAlOH产生
Resumo:
本文给出高超音速湍流分离不稳定特性的实验研究结果。试验条件是:自由流马赫数为 7.8,单位长度雷诺数为 3.5×10~7/米。分离流场由有限展长前向台阶产生,并用有高空间分辨率和快速响应的一列平齐安装的铂膜电阻温度计和多通道系统测量其表面热流率脉动。信号的条件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激波的根部由一束压缩波构成,流向展长约二分之一来流边界层厚度,在边界层外汇聚成单一主激波。这种激波结构极其不稳定,出现大尺度运动,流向运动的尺度约为分离激波上游影响区域长度的22%。激波振荡频率为一宽频带,主要集中在 1~3 千赫。在分离激波运动区域,热流脉动呈间歇性,在无扰动和激波扰动间跳跃。可以认为这种间歇性是分离激波系统大尺度振荡的结果。在激波运动区域的下游为分离区,流体继续压缩,热流脉动无间歇。
Resumo:
在已论证过的应变软化效应对形成剪切带状分叉的作用的基础上,本文研究了:(1)什么受力情况最易激发剪切带(2)采用什么力学模型和参数可以模拟材料中的曲线型带状分叉。
Resumo:
<正> 会议于1984年11月2—7日在杭州举行,由中国宇航学会、中国航空学会和中国力学学会共同主办,全国科研、设计、生产部门和大专院校13个学院87个单位的221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收到学术报告312篇,接受了182篇,会前即预印了论文集,120篇论文分别在材料工艺、性能测试与应用、静动态力学性能、结构设计分析以及金属基复合材料五个组
Resumo:
用去离子水及有机液体在内径约为25μm的石英圆管内进行了流量特性实验。液体分子量范围为18~160,动力黏性系数的范围为0.5~1 mPa·s。实验雷诺数范围为Re < 8。所用有机液体为:四氯化碳、乙基苯及环乙烷都是非极性液体,其分子结构尺度小于1nm。实验结果表明,在定常层流条件下,圆管内的液体流量与两端压力差成正比,其压力-流量关系仍符合经典的Hagen-Poiseuille流动。这说明非极性小分子有机液体在本实验所用微米尺度管道中其流动规律仍符合连续介质假设。鉴于微尺度流动实验的特殊性,文中还介绍了微流动实验装置,分析了微尺度流动测量误差来源及提高测量精度的措施。
Resumo:
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分析了快速凝固/粉末冶金(Rapidly Solidified/Powder Metallurgy,RS/PM)高阻尼铝合金FMS0714/10(Zn-30Al)的挤压成形过程,研究了模具与坯料间的摩擦条件和挤压比对阻尼铝合金成形过程的影响,探讨了挤压过程材料表面产生裂纹的机理,进行了成形工艺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挤压过程中FMS0714/10(Zn-30Al)阻尼铝合金材料的流动与变形不均匀,导致了应力应变分布的不均匀:材料表面应力应变较大,芯部应力应变较小;表面过大的应变和轴向拉应力是表面裂纹的诱因;减小模具和坯料间的摩擦,增大挤压比,可以减小材料表面应力,使应变分布趋于均匀,从而减少材料表面损伤,优化材料表面质量,提高成品合格率.数值模拟的研究结果将为FMS0714/10(Zn-30Al)阻尼铝合金材料挤压工艺的制订以及新材料的设计和研制提供有益的参考.
Resumo:
采用一种非接触的光学方法——傅立叶变换莫尔法(Fourier transform method),结合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微幅振荡的水表面波的振幅进行测量。它是对全场中每一个像素点进行测量,比接触测量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它为微幅水表面波振幅的测量提供了一种手段。通过将计算机生成的周期性光栅图像经投影机直接投影到被测物体的参考平面,经CCD摄像头、图像板捕捉存储形成数字化的光栅图像,利用傅立叶变换莫尔法处理光栅图像,从而获得包含有水表面波的振幅的相位信息,再经适当的几何变换获得振幅信息。我们在生趣振荡装置上进行了不同激励频率和不同振幅的表面波的振幅测量。
Resumo:
第11届国际快淬和亚稳材料会议于2002年8月24~30日在英国牛津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牛津大学材料系承办. 200多名来自欧洲、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印度、巴西、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等29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会议宣读口头报告244篇,张贴论文117篇,其中包括大会报告11篇,邀请报告31篇.会议论文经严格评审后由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杂志选择收录.下届会议将于2005年在韩国举行.
Resumo:
国际近海与极地工程学术会议(International Offshore and Polar Engineering Conference)是每年一度由国际近海与极地工程学会主办的旨在促进近海工程、极地工程等领域的科技进步以及国际间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大型国际学术会议.
Resumo:
多相流流型识别一直是多相流研究领域难度最大的课题之一 ,流动层析成像技术是进行多相流流型识别、显示及计量的一种新型检测手段。文中概述了国内外主要流动层析成像技术在应用研究方面的进展情况 ,并重点阐述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在电阻流动层析成像技术方面和多相计量方面所开展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初步研究成果。虽然流动层析成像技术目前还未应用于工业现场 ,但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无疑为流动层析成像技术的深入研究及其在多相流可视化与计量技术方面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Resumo:
In order to capture shock waves and contact discontinuities in the field and easy to program with parallel computation a new algorithm is developed to solve the N-S equations for simulation of R-M instability problems. The method with group velocity control is used to suppress numerical oscillations, and an adaptive non-uniform mesh is used to get fine resolution. Numerical results for cylindrical shock-cylindrical interface interaction with a shock Mach number Ms=1.2 and Atwood number A=0.818, 0.961, 0.980 (the interior density of the interface/outer density p(1)/p(2) = 10, 50, 100, respectively), and for the planar shock-spherical interface interaction with Ms=1.2 and p(1)/p(2) = 14.28are presented. The effect of Atwood number and multi-mode initial perturbation on the R-M instability are studied. Multi-collisions of the reflected shock with the interface is a main reason of nonlinear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face instability and formation of the spike-bubble structures In simulation with double mode perturbation vortex merging and second instability are found. After second instability the small vortex structures near the interface produced. It is important factor for turbulent mix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