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resultados para 02192258 TM-1
Resumo:
土壤有机碳是土壤肥力的核心指标之一,理解其空间分布格局对促进精准农业的发展和科学施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检验TM影像结合地面采样数据分析黑龙江省黑土分布区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格局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表层土壤有机碳浓度与TM5波段呈显著正相关(r=0.553,P<0.01),与TM4、TM5波段影像像素值之间满足二次多项式回归关系(R2=0.6791,P<0.05);2)回归模型对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格局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R2=0.7097,P<0.05);3)海拔高于200m的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浓度显著高于海拔低于200m的地区(P<0.05)。
Resumo:
Cr~(2+):ZnSe具有很宽的吸收带和发射带,是中红外波段优秀的可调谐激光材料。从吸收光谱、发射光谱以及角度调谐输出对Cr~(2+):ZnSe晶体的激光输出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真空高温扩散法制备Cr~(2+):ZnSe晶体.获得了高浓度的Cr~(2+)离子掺杂的厚1.7 mm,直径10 mm的薄片ZnSe晶体。使用中心波长2.05μm,最大输出功率8 W的Tm离子掺杂的光纤激光器抽运,使用平凹腔结构搭建谐振腔,获得了最大平均功率1.034 W,中心波长2.367μm,线宽10 nm的连续激光输出。利用角度调谐的方法,对Cr:ZnSe晶体的调谐性能进行了研究,在100 nm范围内获得了调谐输出。
Resumo:
本文研究的开展主要源于国家海洋局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渤海典型区域的海洋多过程数据整合研究”课题支撑。在湿地日益退化丧失的全球背景下,本文选择沉积年代较轻、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且当前人类活动不断加剧的现代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区,采用1999、2001、2004和2008年的Landsat5 TM遥感影像,选择丹顶鹤和黑嘴鸥为指示物种,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和历史数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以及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对鸟类的监测记录结果,开展现代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变化及其对水禽生境的影响研究。 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建立了服务于黄河三角洲湿地水禽生境保护的湿地景观分类体系 在系统分析研究区域湿地水禽生活习性和生态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从鸟类生境选择的概念出发,建立了服务于黄河三角洲湿地水禽生境保护的湿地景观分类体系。该分类体系一共分为4级,其中,第三级分类系统下天然湿地的划分是从鸟类选择的“大生境”角度出发,即根据区域地表类型,进一步将海洋/海岸湿地和内陆三角洲湿地划分成浅海水域、潮间淤泥滩、潮沟、河口水域、潮间盐沼、河流湿地和沼泽湿地7类。而第四级分类系统下天然湿地的划分则是从鸟类选择的“小生境”(即对水、食物、隐蔽物、干扰等的需求)角度出发,并按照水文和典型植被类型,进一步将天然湿地的三级类型划分为碱蓬沼泽、芦苇沼泽、柽柳灌丛沼泽等33类。 2、系统研究了现代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和影响因素 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选取用于分析的景观格局指数,并从湿地景观类型的组成特征变化、面积变化、形状特征变化、空间配置特征变化四个方面分析在黄河断流前到其恢复正常行水至今的时间里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1999~2008年的9年间,天然湿地构成了现代黄河三角洲景观的主体,约占研究区域景观总面积的65%~75%,决定了该地区湿地的主要结构和功能。但随着人类对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的不断改变和强度的提高,天然湿地景观呈萎缩退化趋势,9年内共减少338.44 km2,约占研究区景观总面积的8.90%。与此同时,盐田、养殖池塘等人工湿地和耕地等非湿地面积不断扩张,人工湿地面积增加量约为242.08km2,约占研究区景观总面积的6.37%,非湿地面积增加量约为96.36 km2,约占研究区景观总面积的2.53%。从一些重要的景观指数的计算结果来看,研究区域整体景观斑块数量呈增加趋势,平均斑块大小随之减小,景观边界密度大小、聚集度指数也呈下降趋势,表明从1999到2008年研究区域整体景观被边界分割的程度加深,整体景观中的斑块在空间分布上隔离程度加重,开始由大片连续分布向小块离散分布转变,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加重。 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机制分析表明,影响研究区湿地景观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三个方面,即:黄河水沙条件的驱动力、湿地自身演替驱动力和人为驱动力。在1999~2008年的9年间,黄河虽然恢复正常行水,不再断流,但入海泥沙量的明显减少使得除现行河口处沙嘴继续向海缓慢延伸外,黄河三角洲总体上处于侵蚀状态。湿地自身的演替主要体现在湿地由裸露淤泥质滩涂向发育典型湿地植物群落的顺向演替,以及发育有典型湿地植物群落的湿地向裸露淤泥质滩涂逆向演替两个方面。在1999~2008年间9年里,湿地顺向发育演替面积约130.64 km2,而逆向发育演替面积约为99.51 km2。人类活动一直以来都是影响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变化不可忽视的营造力。大规模的滩涂围垦和养殖、农业用地的不断开垦和扩张,以及密集的油田开发活动不仅缩减了原本生长着芦苇茅草等植物的天然湿地资源,而且加重了三角洲湿地景观的破碎程度。 3、在整个研究区域尺度上深刻分析了丹顶鹤和黑嘴鸥潜在生境的适宜性 根据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关于鸟类的监测记录资料,在深入分析湿地水禽生活习性和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选择丹顶鹤和黑嘴鸥为指示物种,从鸟类生境选择自身的特征出发,确定地表类型、水、食物、隐蔽物和干扰为影响两种鸟类类群进行生境选择的因素,并构建生境适宜性评价模型,在整个研究区域尺度上对两种鸟类类群的潜在生境进行适宜性评价和动态变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居民地、油田作业用地和道路等干扰因子对生境产生的破碎化效应影响时,适宜丹顶鹤和黑嘴鸥生存的生境类型在1999~2008年间占研究区整体景观总面积的比重均在30%以上,其中天然湿地约占适宜生境类型面积的95%,可利用的人工湿地比重极小,但呈缓慢增加趋势,且由于可利用的天然湿地生境类型的逐年减少使得适宜两种鸟类类群的生境类型总面积总体上呈萎缩趋势。在考虑居民地、油田作业用地和道路等干扰因子对生境产生的破碎化效应影响时,适宜丹顶鹤和黑嘴鸥生存的生境类型在1999~2008年间占研究区域整体景观总面积的百分比由之前接近40%下降到20%以下,面积减少量均在600 km2以上。 4、系统分析了研究区湿地景观变化对水禽生境的影响 从研究区湿地景观基质的面积变化、形状和空间邻接关系变化、破碎化等三个方面分析了研究区湿地景观变化对丹顶鹤和黑嘴鸥两种鸟类类群生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湿地景观基质中天然湿地的变化与丹顶鹤、黑嘴鸥适宜生境的大小和空间分布密切相关。在1999~2008年间,随着天然湿地面积的减少,适宜以上两种鸟类类群的生境面积也随之减少,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在1999~2008年间,研究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景观基质整体的形状指数均在1.0附近,表明湿地景观基质整体上的边缘效应较小,但建设用地、农林用地等非湿地景观与丹顶鹤和黑嘴鸥适宜生境类型中的主导类型——潮间淤泥滩、潮间盐沼和沼泽湿地等三种景观类型的频繁邻接,对于保护两种鸟类类群十分不利,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保护力度;在1999~2008年间,研究区景观整体,以及湿地景观基质结构的破碎化,导致鸟类可利用的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景观内部斑块之间的连接程度下降,从而使得丹顶鹤、黑嘴
Resumo:
黑白仰鼻猴(Rhinopithecus bietz)分布在我国金沙汀和澜沧江之间的横断山脉的一个狭小区域内(26°14'N-29°20'N,99°15'E-99°37'E),海拔分布范围2600(南部)-4200m(北部);目前大约有15群,约1700只.本文所研究的西藏米拉卡猴群分布在我国西藏藏族自治区芒康县的南部,数量约50只.基于野外调查和过去的报道,此地的暗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是猴群的适宜栖息地,而由于人口数量增加所导致的夏季牧场和农田面积不断扩增正在逐渐侵蚀着这里的暗针叶林.为了评估该猴群的柄息地现状、变化趋势和变化原因,我们通过野外调查工作,利用GIS和RS技术,分别解译了当地过去5年(1986-2006年)冬季的Landsat TM卫星影像,并对解译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得到了该猴群栖息地的主要结果有:1)2006年暗针叶林面积是13600hm2,夏季牧场面积是4900hm2,农田面积是3300hm2;2)在过去20年(1986-2006年),暗针叶林面积减少了15.5%(2500hm2),牧场面积增加了58.1%(1 800hm2),农田面积增加了17.8%(500hm2);3)暗针叶林的斑块数量增加了75.6%,平均斑块面积下降了51.8%(从1986年的15.3hm2到2006年的7.4hm2),最大斑块指数下降了54.7%;景观丰富度并没有变化,但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均匀度指数分别增加了4.0%;4)暗针叶林面积变化与当地的人口数量呈显著负相关(r=-1.000),而夏季牧场和农田面积分别和当地人口呈显著正相关(r=1.000).表明黑白仰鼻猴米拉卡猴群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程度较为严重;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是当地传统生产方式和人口增长共同作用的结果.
Resumo:
本文研究了低密度聚乙烯/乙烯、乙酸乙烯(LDPE/EVA),低密度聚乙烯/1,2—聚丁二烯(LDPE/1,2-PDB),乙丙橡胶/丁苯橡胶(EPR/SBR),以及聚偏氟乙烯/聚丙烯酸乙酯(PVF_2/PEA),聚氧化乙烯/聚乙酸乙烯酯(PEO/PVAc)五个共混体系的辐射关联反应情况。其中采用了机械共混、溶液共混两种方法制备了第一个共混体系,而后四个共混体系均只采用了溶液共混一种制备方法。首先,采用了电子显微镜以及DSC等方法,研究了以上五个共混体系组分间的相溶性。结果表明前三个共混体系属于多相聚合物共混体系。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LDPE/1.2-PBD以及EPR/SBR两共混体系存在着明显的相分离现象,当LDPE含量为50%左右,EPR含量为30~50%时两共混体系均有相倒转发生。对于LDPE/1.2-PBD共混体系,共混样品的熔点虽然随加入1.2-PBD的量的增加而下降,但下降很小,不符合由热力学导出的表示相溶半晶聚合物共混体系熔点随组成变化的关系式:1/(φ1) (1/(Tm) - 1/(Tm)) = - (R V_(2u))/V_(1u) H_(2u))[(1/(u_2) - 1/(u_1)) + X_(12 φ_1]。而PVF_2/PEA、PEO/PVAc二共混体系相溶性明显提高。二共混体系结晶聚合物的溶点均随加入另一组分而急剧下降,由上式求得PVF_2/PEA、PEO/PVAc二共混体系的lory-Huggins相互作用参数X_(12)分别为:-0.28和-0.35。正是由于组分间有强烈的相互作用,至使以上二共混体系相溶性提高。LDPE/1.2-PDB和PVF_2/PEA二共混体系,在被r—射线照射击后,性能的变化情况很不一样。对于PVF_2/PEA共混体系在被r—射线照射后,我们首次发现共混样品用DSC测得的熔融峰由未照射时的一个分裂成照射后的两个。由此近似求得PVF_2/PEA共混体系中含有含PEA为19%及6%的两种结晶相。而LDPE/ 1。2-PBD共混体系组分间相溶性差,共混样熔融峰没有分裂现象,只是熔点随辐照剂量稍有下降。以上五个共混体系发生辐射交联后,其溶胶分数S与辐照剂量R的关系仍可用下式R(S + S~(1/2)) = 1/(q_oU_1) + (α_o)/(q_o)R~β表示。但发现,有些含有双链及分子链较柔顺的橡胶态单一聚合物(丁苯橡胶、PEA、1.2-PBD)的β值有极低的值(<0.5)。我们把此现象归因于以上这些聚合物发生辐射交联反应时有强化交联效应。对于共混样的β值—β_b值,与共混组分、组分间相溶性、及共混比例有并,实验结果表明以上关系可由下式近似表示。β_b = [(β_1 + (K'β_2 - β_1)φ_2]/[1 + (K' - 1)φ_2]式中,β_b为共混样的β值;β_1,β_2分别为组分1及2的β值;φ_2分别为组分1及2的体积分数;而K’值为一特征参数,它与共混体系性质有关。实验结果表明,共混体系组分间相溶性愈好,X_(12)值愈负,则K’值偏离1愈远。K’值表示了组分间参加反应时的协同效应。
Resumo:
本文在广泛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彩遥感技术,电子计算机及多种数学方法,对农安县农田防护林土壤立地因子进行了研究,着重探讨了土壤立地因子与林木生长及TM数字图像信息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土壤立地因子与林木生长密切相关,杨树在不同土壤上生长量有明显差异,不同树种其适宜的土壤立地条件不同。(2)主导因子因其所处的生态环境而变,在中南部地区,影响杨树生长的主导因子为土壤可溶性总盐和PH值,而在西北部地区则为有机质及0.25~0.01mm粒级含量,同时配制了多元回归方程,并采用综合因子法把土壤立地因子划分成五线。(3)TM灰度值能够反映土壤立地因子的差异,TM各波段所反映的土壤信息是不同的,建立了土壤立地因子与TM灰度值间的定性及定量关系。这一关系的建立,不仅对土壤遥感解译有重要意义,而且也为从宏观上研究土壤微观属性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实践证明,利用TM数字图象来推断某些土壤立地因子和在TM曩像上直接解译立地类型是可行的。
Resumo:
基于不同稀土氯化物在高温与AlCl3 生成气态配合物LnAlnCl3n + 3 的热力学行为不同 ,利用化学气相传输法研究了二元相邻混合重稀土氧化物Ho2 O3 Er2 O3 、Er2 O3 Tm2 O3 、Tm2 O3 Yb2 O3 和Yb2 O3 Lu2 O3 的分离特性。结果发现 ,Ho、Er、Tm、Yb和Lu的氯化物大量沉积在 80 0~ 10 5 0K的中、低温区。温度愈高 ,原子序数愈小的稀土氯化物优先沉积 ,温度愈低 ,原子序数愈大的稀土氯化物优先沉积。最大分离系数 :SFEr/Ho=1 4 1,SFEr/Tm=1 6 0 ,SFTm/Yb=1 91,SFLu/Yb=1 37。
Resumo:
非遥感数据与遥感数据复合是提高遥感影像解译精度的重要方法之一。以延河流域1997年TM影像和1∶5万DEM为数据基础,在遥感影像处理软件ERDAS IMAGINE 8.4支撑下,研究了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的复合方法。研究表明,利用彩色空间变换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把遥感影像从RGB颜色模式通过彩色空间变换变换到IHS颜色模式,利用DEM代替IHS模式的色度(H)分量并通过逆变换变回到RGB模式。变换后各地类间颜色对比度增大,有利于监督分类中分类模板的建立和提高分类精度。
Resumo:
以研究区2000 年TM影像、1:50 000 地形图和1:250 000DEM为基础数据源, 运用景观斑块分布与多样性特征指数, 测算了黔西南中低山丘原盆谷区不同岩性和地貌类型下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 ①灌木林地、疏林地、中覆盖度草地占据着景观中的优势地位, 是明显的景观基质, 控制着区域景观生态格局及其发展。景观斑块类型在不同岩石和地貌类型区存在较明显差异; ②在连续性灰岩区、灰岩与碎屑岩互层区和灰岩夹碎屑岩区形成的山间盆地和高原台面上以及北部水热丰富的河谷地带, 水田、旱地、疏林地、低覆盖度草地集中分布, 浅中切割低山类型中有林地和灌木林地集中分布; ③在连续性白云岩区形成的深切割( 低、中和高) 丘陵、浅切割( 低、中和高) 丘陵, 低覆盖度草地和灌木林地集中分布; ④从岩溶石漠化、土壤侵蚀、森林退化的空间格局及其组合来看, 在形成生态环境的区域差异过程中, 岩性和地貌的空间组合结构起着显著的控制作用。
Resumo:
本文以岩溶山区贵阳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多时相TM遥感数据及相关资料,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贵阳市资源环境进行了初步调查与研究。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1)遥感图象予处理(2)遥感图象分类(3)试验区空间数据库的建立与初步应用。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得到以下几点认识和成果:a)在岩溶山区城市能利用TM数据城市环境调查与动态研究。b)探索了一个适合于岩溶山区城市TM遥感土地分类的最佳波段组合。c)通过对TM数据土地分类结果分析。认为试验区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d)制作了试验区一系列不同时相的遥感专题数据图件。通过这些专题图件可以得到试验区的资源环境现状及其变化趋势。e)建立了试验区实间数据库。
Resumo:
The Ho:YAP crystal is grown by the Czochralski technique. The room-temperature polarized absorption spectra of Ho:YAP crystal was measured on a c-cut sample with 1 at% holmium. According to the obtained Judd-Ofelt intensity parameters Omega(2) = 1.42 x 10(-20) cm(2), Omega(4) = 2.92 x 10(-20) cm(2), and Omega(6) = 1.71 x 10(-20) cm(2), this paper calculated the fluorescence lifetime to be 6 ms for I-5(7) -> I-5(8) transition, and the integrated emission cross section to be 2.24 x 10(-18) cm(2). It investigates the room-temperature Ho:YAP laser end-pumped by a 1.91-mu m Tm:YLF laser. The maximum output power was 4.1 W when the incident 1.91-mu m pump power was 14.4W. The slope efficiency is 40.8%, corresponding to an optical-to-optical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28.4%. The Ho:YAP output wavelength was centred at 2118 nm with full width at half maximum of about 0.8 nm.
Resumo:
The furnace temperature and heat flux distributions of 1 MW tangentially fired furnace were studied during coal-over-coal reburn, and the influences of the position of reburn nozzle and reburn fuel fraction on furnace temperature and heat flux distributions were investigated. Compared with the baseline, the flue gas temperature is 70–90 C lower in primary combustion and 130–150 C higher at furnace exit, and the variations of the flue gas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along furnace height are slower.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along the width of furnace wall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relative furnace height. In the primary combustion zone and the reburn zone, the temperature and heat flux distributions of furnace wall are much non-uniform and asymmetric along the width of furnace wall, those of furnace wall in the burnout zone are relatively uniform, and the temperature non-uniformity coefficients of the primary combustion zone, the reburn zone and the burnout zone are 0.290, 0.100 and 0.031, respectively.
Resumo:
We describe high-efficiency, high-dispersion reflection gratings fabricated in bulk fused Silica illuminated by incident lights in the C + L bands as (de)multiplexers for dense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DWDM) application. Based on the phenomenon of 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gratings with optimized profile parameters exhibit diffraction efficiencies of more than 90% under TM- and TE-polarized incident lights for 101-nm spectral bandwidths (1520-1620 nm) and can reach an efficiency of greater than 97% for both polarizations at a wavelength of 1550 nm. Without loss of metal absorption, without coating of dielectric film layers, and independent of tooth shape, this new kind of grating should be of great interest for DWDM application. (C) 2005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Resumo:
2μm激光器由于其在遥感、雷达和医疗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而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Tm3+具有长的荧光寿命,且其吸收带与商用的激光二极管相匹配。YAP具有与YAG近似的机械和热性能,其双折射特性使得Tm:YAP激光器可以直接得到线偏振的激光输出,并且可以降低热退偏效应。795nm连续抽运光经透镜组耦合进薄片板条1mm×5mm晶体端面,采用平凹腔结构,分析比较了1%,4%和5%掺杂浓度的Tm:YAP的激光特性。
Resumo:
We demonstrate passive Q-switching of short-length double-clad Tm3+-doped silica fiber lasers near 2 mu m pumped by a laser diode array (LDA) at 790 nm. Polycrystalline Cr2+:ZnSe microchips with thickness from 0.3 to 1 mm are adopted as the Q-switching elements. Pulse duration of 120 ns, pulse energy over 14 mu] and repetition rate of 53 kHz are obtained from a 5-cm long fiber laser. As high as 530 kHz repetition rate is achieved from a 50-cm long fiber laser at similar to 10-W pump power. The performance of the Q-switched fiber lasers as a function of fiber length is also analyzed. (c) 2008 Elsevier B.V.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