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燃煤型砷中毒的生物化学研究


Autoria(s): 邓国栋
Data(s)

26/05/2008

Resumo

目的 研究燃煤型砷中毒疾病发生发展的生物化学机制和卟啉作为早期燃煤型砷暴露生物标志的可能性。 方法 主要进行两方面的研究,一是根据内蒙古前期研究中建立的方法,采用砷负荷评估方法-二巯基丁二酸(DMSA)试验,测定贵州燃煤型砷中毒区患者和对照体内砷负荷(形态和数量),通过病例对照研究,了解燃煤型砷中毒患者体内砷负荷的特点、砷代谢的机制,同时通过对比内蒙古饮水型砷中毒区的研究数据,了解二型砷中毒患者体内砷负荷的差别及成因。二是通过暴露对照、不同年龄和性别分层对比系统研究燃煤型砷暴露对卟啉排泄的影响。 结果 1. 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采用DMSA(二巯基丁二酸)试验评估砷中毒人群砷负荷的方法,并在燃煤型砷中毒区予以实施。 2. 利用DMSA能够络合移除体内的砷,特别是MMA,显示具有用于评估体内砷负荷和健康风险的潜在可能性; 3. 工作中发现一些砷中毒区病人在停用高砷煤很长时间后(>30y)体内砷负荷仍然很高; 4. 研究表明DMSA能够促进MMA3+排出,移除体内贮存的砷,从而降低砷对人体的远期致癌风险。 5. 首次在尿中检测出与DMSA结合的两种砷复合物,这一发现此前还未有过报道,该发现对进一步了解巯基类药物的排砷机制提供了重要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 6. 在砷暴露对卟啉影响研究方面,发现低龄组(<20y)尿卟啉Ⅲ和粪卟啉Ⅲ比对照显著增高,此外,砷暴露组尿液中砷与总粪卟啉和总卟啉呈正相关,这说明卟啉具有作为早期燃煤型砷暴露生物标志潜在价值。

Identificador

http://ir.gyig.ac.cn/handle/352002/3164

http://www.irgrid.ac.cn/handle/1471x/178936

Idioma(s)

中文

Fonte

地方性燃煤型砷中毒的生物化学研究.邓国栋[d].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8.20-25

Palavras-Chave # #砷中毒 #砷负荷 #卟啉 #生物标志 #生物化学
Tipo

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