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拉丁晚期扬子台地边缘地表暴露带的特征及裂隙中微型钟乳石的成因


Autoria(s): 肖加飞; 魏家庸; 胡瑞忠
Data(s)

2004

Resumo

贵州中三叠世拉丁晚期扬子台地边缘地表暴露带,经历的时间长,约1Ma(233~232Ma);形成的厚度大(一般100~150m左右,最厚可达180m左右)。暴露特征清楚,渗流豆石、窗格(鸟眼)构造、中-大型帐篷构造、喀斯特化角砾岩非常发育,这显然是潮湿-半潮湿气候条件下,在古隆起区形成的钙质风化壳。暴露带裂隙中的微型钟乳石,有覆水石、滴水石、流水石3种类型。其^18O同位素组成一般在-10%(PDB)左右,^13C的同位素组成一般在1.5‰~2‰(PDB)左右。^18O同位素组成表明,钟乳石是淡水成因的,但^13C的同位素组成为略高于淡水成因的沉积物的值,这可能是不饱和的大气降水溶解了基岩,而获得^13C的缘故。上述3种形态的微型钟乳石的岩石学特征也表明,是典型的淡水成因形成。由此可见,暴露带裂隙中的微型钟乳石为淡水成因的产物。

Identificador

http://ir.gyig.ac.cn/handle/352002/550

http://www.irgrid.ac.cn/handle/1471x/178605

Idioma(s)

中文

Fonte

肖加飞,魏家庸,胡瑞忠.贵州拉丁晚期扬子台地边缘地表暴露带的特征及裂隙中微型钟乳石的成因.地球学报,2004,25(2):177-180

Palavras-Chave #矿床地球化学::中国典型特殊区带大规模成矿作用及其动力学 #贵州
Tipo

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