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塘坝微景观中硒的高硒成因探讨
Data(s) |
2007
|
---|---|
Resumo |
渔塘坝北部山区地势较高的富硒碳质岩层,相对封闭地势较低的山间盆地,以及二者之间的两条山沟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高硒微域地球化学景观。其北部茅口组富硒碳质岩石的平均硒含量为1 251. 1 ±1 218. 8μg ·g - 1 ,是渔塘坝出露地层中最为富硒的。这些富硒岩石为渔塘坝中的土壤和植物提供了硒的间接来源,而导致渔塘坝高硒景观的形成,除了地形、气候因素之外,主要是当地居民活动直接干预的结果,特别是田地以火土(石煤熏土) 施肥改良土壤。因此,如果说渔塘坝北部富硒碳质岩层的存在是高硒区形成的必然条件,那么人为的开挖“石煤”和不当的耕种方式则为硒的迁移和转化提供了充分条件。无论是自然或后生形成的高硒区,当硒的累积达到一定程度并突然释放时,硒中毒仍然可以发生。所以,恩施的高硒地区依然是硒中毒可能发生的高风险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373040,40103007) |
Identificador | |
Idioma(s) |
中文 |
Fonte |
朱建明;尹祚莹;凌宏文.渔塘坝微景观中硒的高硒成因探讨,地球与环境 ,2007,35(2):117-122 |
Palavras-Chave | #高硒区成因 #富硒碳质岩 #硒中毒 #恩施渔塘坝 |
Tipo |
期刊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