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藻对海产贝类胚胎和蒙古裸腹溞的影响及致毒机制研究
Data(s) |
09/06/2006
|
---|---|
Resumo |
本文研究了典型有毒赤潮藻——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对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Lamarck)、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和太平洋牡蛎(Ostrea gigas Thunberg)受精卵孵化的影响和致毒机制以及对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 Daday)生命活动的影响。此外,还针对我国赤潮发生特点,模拟研究了我国东海大规模赤潮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Adams et Reeve))受精卵孵化和蒙古裸腹溞种群数量的影响。 结果发现:8株产PSP毒素的亚历山大藻:塔玛亚历山大藻( ATHK, AT5-1, AT5-3, ATCI02, ATCI03),链状亚历山大藻, A. lusitanicum、微小亚历山大藻和2株不产PSP毒素的相关亚历山藻(AC-1, AS-1)对海湾扇贝受精卵的孵化均有显著抑制作用,说明在亚历山大藻属中,这种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并与PSP毒素的产生无直接关系,表明存在非PSP毒素的其它毒性物质。一种PSP标准毒素STX也没有这种抑制作用,进一步证明该抑制作用与PSP毒素不直接相关。 相关亚历山大藻AC-1对海湾扇贝、文蛤和太平洋牡蛎受精卵孵化的有显著的毒害作用,其藻液、重悬液、去藻液和内容物均显著影响受精卵的孵化。相关亚历山大藻AC-1对海湾扇贝、文蛤和太平洋牡蛎担轮幼虫细胞的超微结构有显著破坏作用,破坏膜结构和胞内结构,影响细胞内的功能器官如溶酶体的稳定性,使卵黄颗粒萎缩变形;对文蛤和太平洋牡蛎的受精卵显示出极强的毒害作用: 3000cells•ml-1时,使二者胚胎完全溶掉消失;在2000cells•ml-1的藻液中培养2h后,担轮幼虫的外膜发生溶解,整个幼体呈葡萄串样。相关亚历山大藻AC-1产生的这种毒性物质可能对贝类胚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有影响。 亚历山大藻对蒙古裸腹溞的毒性效应与不同藻种/藻株密切有关:塔玛亚历山大藻(AT-6, ATCI02)、链状亚历山大藻、A. lusitanicum和微小亚历山大藻不影响蒙古裸腹溞的存活,而塔玛亚历山大藻(ATHK、ATCI03和AT5-1)和相关亚历山大藻(AC-1, AS-1)有显著影响。蒙古裸腹溞能摄食塔玛亚历山大藻(AT-6, ATHK, ATCI02, ATCI03, AT5-1),链状亚历山大藻, A. lusitanicum和微小亚历山大藻,很少或基本不摄食相关亚历山大藻。亚历山大藻影响蒙古裸腹溞的RNA/DNA比值和蛋白质含量以及Na+,K+-ATP酶活性。相关亚历山大藻AC-1对蒙古裸腹溞的存活有极强的毒性作用,藻液、重悬液、内容物和碎片均有显著影响;即使与3×106cells•ml-1小球藻混合,10和50cells•ml-1的相关亚历山大藻AC-1仍能使蒙古裸腹溞的产幼数和存活时间显著下降。亚历山大藻对蒙古裸腹溞生命活动的影响不仅与PSP毒素有关,还与非PSP毒素有关;蒙古裸腹溞可能也是研究有害藻急性和慢性毒性的一种理想生物。 应用菲律宾蛤仔胚胎和蒙古裸腹溞评价我国东海特大规模赤潮对海洋生物资源的潜在危害时发现:单种链状亚历山大藻对菲律宾蛤仔受精卵的孵化和蒙古裸腹溞的种群增长均有显著不利影响;单种东海原甲藻(1~10×104cells•ml-1)对菲律宾蛤仔受精卵的孵化没有影响;较低密度的东海原甲藻能维持蒙古裸腹溞(2~5×104cells•ml-1)的种群增长;较高密度的东海原甲藻对蒙古裸腹溞(10×104cells•ml-1)种群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两种藻以赤潮密度混合后,适当密度的东海原甲藻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链状亚历山大藻对菲律宾蛤仔受精卵和蒙古裸腹溞的毒性。可见,东海连年爆发的大规模赤潮不仅对浮游生态系统有不利影响,若同时爆发亚历山大藻赤潮,则对海洋浮游生态系统和贝类资源的恢复产生更加不利的影响。 |
Identificador | |
Idioma(s) |
中文 |
Fonte |
亚历山大藻对海产贝类胚胎和蒙古裸腹溞的影响及致毒机制研究.陈桃英[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6.20-25 |
Palavras-Chave | #有害藻华 #亚历山大藻 #海湾扇贝 #文蛤 #太平洋牡蛎 #菲律宾蛤仔 #胚胎 #蒙古裸腹溞 #毒性 #致毒机制 |
Tipo |
学位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