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截流后长江口海区表层悬沙分布与河口锋带特征
Data(s) |
27/05/2009
|
---|---|
Resumo |
本文收集了三峡截流前后长江口海区1988-2007年间十二景landsat TM遥感影像并进行了表层悬浮泥沙含量的反演,定性的描述了长江口海区洪、枯季的表层悬沙扩散外界和高浑浊水域范围的变化趋势,分析了河流泥沙输移入海形态的变化特征及表层悬沙浓度的变化特征。 通过对2002-2004年在长江口滨外区表层悬浮体取样数据的实验室处理,揭示了三峡截流后表层悬沙的分布特征;通过多船同步定点观测捕捉到了长江口河口锋带的位置并分析了河口锋带的动力特征,结果表明:长江口河口锋位于(122o10′E,30o50′N)至(122o20′E,31o00′N)一线附近,在河口锋带位置有着较为强烈的河海相互作用,流速不符合典型的对数流速曲线,河水与海水的相互消长局限于海面以下5m的表层范围,在河口锋面区悬浮泥沙为泥沙流伏在海水之上输运。长江口悬沙体浓度由于三峡蓄水作用表现为下降趋势,悬浮体扩散范围相比截流前向口门后退,长江口滨外区羽状锋带随之向口门后退。 利用二维潮流数值模型较成功地模拟出了每个季度长江河口外的流场情况及河口锋带的发育情况,模拟表明:春、夏、秋三季河口锋带较易出现,且小潮期间发育最好。冬季长江河口海洋动力较强,易于发生海水入侵,尤其是北支;夏季是长江三角洲的主要建设期,锋带作用的存在使得泥沙大部分在锋带的内外区域沉积;春秋两季是平衡期;冬季主要是冲刷的时期。 |
Identificador | |
Idioma(s) |
中文 |
Fonte |
三峡工程截流后长江口海区表层悬沙分布与河口锋带特征.毕世普[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9.20-25 |
Palavras-Chave | #长江口 #遥感 #河口锋 #悬沙浓度 #数值模拟 |
Tipo |
学位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