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参生态增养殖原理与关键技术


Autoria(s): 邢坤
Data(s)

20/05/2009

Resumo

针对目前刺参养殖业中面临的问题,系统研究了刺参的基础生物学、组织学,生理生态学和呼吸生理学特征,评估了刺参的养殖容量,优化了养殖模式,以嵊泗列岛为例,系统研究了刺参南移后的存活和生长等特征。研究结果如下: 1.刺参体腔液细胞存在于刺参的体腔中,体腔液细胞行使免疫防御、营养贮存和运输的功能。根据形态和功能上的特征可分为小淋巴细胞、桑葚细胞、吞噬细胞、结晶细胞、纺缍细胞和振动细胞。体腔液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与其功能密切相关。不同特征的细胞可能是同一类型体腔液细胞的不同发育阶段。体腔液细胞平均密度为(3.79 ± 0.65)×106 cells /ml-1. 刺参的血淋巴细胞可分为小淋巴细胞、桑葚细胞、吞噬细胞和结晶细胞。刺参体腔液细胞可分为小淋巴细胞、桑葚细胞、吞噬细胞、结晶细胞、纺锤细胞和振动细胞。刺参吞噬细胞的吞噬率与温度呈正相关,并呈现出强烈的凝集现象。 2.刺参的血管、呼吸树、肌细胞和体腔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复杂,与其功能密切相关。夏眠前后刺参消化道明显萎缩,上皮细胞重吸收现象显著,结果显示组织结构的改变与外界环境相适应。刺参夏眠时体腔液pH和PO2升高,PCO2降低。连续取样对刺参体腔液血气指标没有显著性影响。刺参体腔液的%Extrw和%EwO2与体重呈负相关。 3.刺参的扰动导致底质中有机物含量、TOC、TN、叶绿素和细菌含量降低,刺参粪便中有机物含量高于周围底质,刺参对摄食底质具有选择性。刺参的扰动能增强底质的稳定性,与对照组相比,硫化物含量和氧化还原电位降低。 4.根据水体理化指标变化和自然沉积有机物的供饵力,结合不同温度下大规格刺参对自然生物沉积物的吸收率,计算刺参的养殖容量。浅海典型水域刺参的养殖容量约为109.40 g y-1m-2。 5.前三岛近岛水域底质有机物含量高于离岸深水水域,且粒度较离岸水域细,大多在0.20 mm以下。刺参的放流浓度和参礁的放置深度应选择在5-12m。刺参的放养规格宜为经人工越冬后体长在8-10厘米的参苗,体重超过30克。 6.研究了三种规格的刺参笼养殖存活和生长特征,初步建立了刺参筏式笼养技术。投喂海带,存活率达到83%以上。密度对刺参的生长有着显著的影响,随着实验的进行,放养密度增加,刺参的体重减小。4月后,随着温度的升高和海况的改变,刺参的生长率下降。刺参南移养殖模式的适宜放养密度应控制在3-5头,放养规格应在40g以上,经过5-6个月的生长能达到100g左右。

Identificador

http://ir.qdio.ac.cn/handle/0/686

http://www.irgrid.ac.cn/handle/1471x/167301

Idioma(s)

中文

Fonte

刺参生态增养殖原理与关键技术.邢坤[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9.20-25

Palavras-Chave #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 #生理生态学 #夏眠 #增养殖 #养殖容量 #筏式养殖
Tipo

学位论文